收藏 分销(赏)

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五篇].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6322081 上传时间:2024-12-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五篇 第一篇: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 临床医学七年制(2006级)傅佳寅 学号3061802084摘要: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部阐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一部著作,澄清了当时关于国家的一系列混乱观念,并进一步阐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可能性。同时这部著作也对当时远在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给予了有益的启迪。关键词: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部阐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一部著作,澄清了当时关于国家的一系列混乱观念,并进一步阐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可能性。同时这部著作也对当时远在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给

2、予了有益的启迪。国家与革命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国家问题的许多方面。这里只能有重点地讨论其中的几个问题。重点在第一章和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基本观点 在第一章中.列宁坚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阐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职能。 首先,列宁引用恩格斯的话指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

3、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特殊的武装队伍,

4、常备军和警察成为了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保证了这种统治阶级意志的实施;而具有特殊地位的官吏则是站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代表。为了维持庞大的武装队伍、官僚机构的存在和运行,需要征收各种税费和发行国债,直接吸吮广大百姓的膏脂,使公共权力得到财政上的支撑。所以,国家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强制的暴力机关。是统治阶级手中的强力工具。 l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国家大多是资产阶级用来镇压无产阶级的工具,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对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国家的概念进行阉割,得出了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关,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利益而存在的。并以此愚弄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并且资产阶级统治者还利用民主共和制这

5、个最好的外壳,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这种制度实质上始终是少数人即有产阶级、富人享受的民主,是狭隘的、排斥穷人的,是彻头彻尾虚伪骗人的。他们对穷人设置种种障碍,限制穷人排斥和推出政治生活之外,使他们不能积极参加民主生活。列宁就曾指出,“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这就是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真正本质。” 如果不能清楚地解释国家的本质,那么暴力革命就无法找到它合理的依据,人民也只能处在压迫剥削中而束手无策。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暴力革命之外很难成功地推翻另一个政权。列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及时说明了什么是国家,澄清了当社时存在的各种关于国家概念

6、的错误认识,为今后采用暴力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并且成功指导了俄国人民获得了十月革命胜利的革命果实。 同时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也对毛泽东国家政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面对着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党利用手中掌握的武器屠杀革命力量的现实,他在发言中说到:“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他的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对党把工作重心转向组

7、织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的军事力量,并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开展农村革命政权的建设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湖南组织秋收暴动,从此开始了创军建军及政权建设的艰苦历程。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显然是这一改变的思想来源。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任务 随后,在国家与革命第三中,列宁重点阐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如何对待国家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用暴力打碎、摧毁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新国家的问题列宁对为什么要打碎、怎样打碎旧国家机器,打碎以后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建立什么样的新国家,作了系统的论述。 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184

8、81851年革命与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后得出科学结论:“过去一切革命都是使国家机器更加完备。而这个机器是必须打碎.必须摧毁的”“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是“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 “把官僚军事国家机器打碎”这几个字,已经简要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在对待国家方面的任务问题的主要教训。正是因为全盘接受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而没有与无产阶级相适应的国家机器,法国大革命才失败了。 一方面,不管资产阶级采用何种所谓“民主”的制度,其本质都是对本阶级的民主而对于广大的农民和无产阶级

9、来说,这样的民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列宁号召我们不要对资产阶级民主有任何的幻想。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又确认,“打碎”国家机器是工人和农民双方的利益所要求的,这个要求使他们联合起来,在他们面前提出了铲除“寄生物”、用一种新东西来代替的共同任务。 然而,又该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 列宁在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验时指出,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可以实现更完全的民主:废除常备军,一切公职人员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完全可以撤换。 首先是军队的废除。镇压资产阶级及其反抗,仍然是必要的。这对公社尤其必要,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坚决。但是实行镇压的机关在这里已经是居民的多数

10、,而不象过去奴隶制、农奴諥制、雇佣奴隶制时代那样总是居民的少数。既然是人民这个大多数自己镇压他们的压迫者,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也就不需要了,人民完全可以自己来直接行使这些职能。 其次,取消支付给官吏的一切办公费和一切金钱上的特权,把国家所有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的水平。这里恰巧最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转变:从资产阶级的民主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民主,从压迫者的民主转变为被压迫阶级的民主,从国家这个对一定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转变为由大多数人-工人和农民用共同的力量来镇压压迫者。资本主义文化创立了大生产-工厂、铁路、邮政、电话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旧的“国家政权”的大多数职能已经变得极其简单,已

11、经可以简化为登记、记录、检查这样一些极其简单的手续,以致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完全能够胜任这些职能,行使这些职能只须付给普通的“工人工资”,并且可以(也应当)把这些职能中任何特权制、“长官制”的痕迹铲除干净。 并且,列宁进一步指出一切公职人员毫无例外地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可以随时撤换,把他们的薪金减到普通的“工人工资”的水平,这些简单的和“不言而喻”的民主措施使工人和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完全一致起来,同时成为从资本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这些措施关系到对社会进行的国家的即纯政治的改造,但是这些措施自然只有同正在实行或正在准备实行的“剥夺剥夺者”联系起来,也就是同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公有制联系起来,才会

12、显示出全部意义和作用。 同时,农民同小资产阶级其他阶层一样,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上升”,能够“出人头地”,即变成富人,变成资产者,或者变成生活富裕和享有特权的官吏。在任何一个有农民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占大多数),大多数农民是受政府压迫而渴望推翻这个政府、渴望有一个“廉价”政府的。能够实现这一要求的只有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实现了这一要求,也就是向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迈进了一步。 总之,无产阶级专政无疑是一种优越的体制。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和新型专政(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的国家政权。一方面,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首先就要大规模地扩大

13、民主制度,使它第一次成为穷人的、人民享受的民主,使广大劳动群众都能够平等地、普遍地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直接参加国家管理的条件。当社会全体成员或者大多数成员自己学会了管理国家的时候,对任何管理的需要就开始消失;民主愈完全,它成为多余的东西的时候就愈接近;国家愈民主,国家就会愈迅速地开始消亡。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还要对压迫者、剥削者、资本家实行强力镇压,粉碎他们的反抗,采取一系列剥夺自由的措施把他们排在民主之外。 列宁指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 同时

14、,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方面,毛泽东也将国家与革命的理论认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按列宁国家理论建立了中国工农民主政权。并联合各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基础。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只有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我们才能更好的发挥民主,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新世纪的征途上,邓小平反复强调,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业

15、。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依法治国之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权的专政力量不能削弱,还要加强。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才能有坚强的保障,我们才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之作列宁著研读笔记吴雄丞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3列宁国家与革命对毛泽东国家政权理论的影响许玲英4国家与革命的现代解读 胡为雄 第二篇:读国家与革命有感读国家与革命有感 摘要。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是曲折的、冗长的、繁琐的。在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个时期的指导思想的正确指导

16、下,会带来国家的繁荣,国家地位的提高,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富裕的生活,带来社会的文明。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国家、发展、思想、人民 在国家与革命这一本书中写到,国家是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同时,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社会在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在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不是从外部加强与社会的一种力量”。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

17、、产生国家。当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产生国家。这说明了,在阶级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同时也证明了国家的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他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 国家的产生是曲折的,冗长的,繁琐的。当国家一经产生,通过努力,国家一定会延续,通过时间的沉淀,一定会创造各种文明,带来新

18、的效益。 从女娲造人,人类的产生;盘古的开天辟地,使文明开始出现;各个朝代的演变,留下宝贵的精神经验,都经历了时间的淘汰、历史的洗礼。在历史的进程中,侵略者展开他们的魔爪,对中华民族的一草一木开始掠夺时,将完整的中华民族伤得体无完肤。而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侵略者掠夺的有力证据;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由于政府的腐败,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水生火热之中。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发,终于爆发了革命。当毛泽东一代伟人的出现,为革命带来了新的曙光,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拉开了帷幕。经过革命者的艰苦奋战,无数次的探索,在实践中寻找经验,汲取教训,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的解放,

19、使人们远离了那不堪回首的岁月。 在毛泽东新民族主义革命理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策略和策略的理论、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工作下,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发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带来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的稳定、发展、地位。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

20、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产生,围绕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的应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思想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巩固党的阶级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

21、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以前,侵略竞争是各个大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们用“保卫祖国”、“保卫共和国和革命”等词来掩盖他们维护“自己”资产阶级抢到利益的行为。在当代,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外国进行经济上的交易。从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时起,我国的经济就在一直稳固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族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

2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现在,通过领导者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同时在正确的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像以前那么软弱可欺,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经济水平也呈现上升趋势,军事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上升。在当代,中国终于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在促进全世界和平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将会在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世界打造成为一个和平的国家,创造和平的时代。 国家的稳定,需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维持,就必须有特殊的武装部队、监狱等等。如果国家没有强有力的手段来保护,那么他一定会退

23、化,甚至消亡。对国内,通过法律来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人们不能做出超越法律规定的范围,不能做伤害他人的利益、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事,不能做伤害公司的事,不能做伤害国家利益、危害国家领土完整的事。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来行事。一旦触犯法律,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根据犯罪行为的严重与否,受到不同的惩罚。当然,人们的道德思想同时也会主导人们的思想,告诉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是也不能排除某些人会违背自己的良心,做出让人谴责的事情来。现在是一个法制的社会,在法制的社会中创造社会的文明,做到依法治国,以理服人。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

24、者。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社会的制度和旧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在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广大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在人民群众中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或精神生产过程中起到非常突出的作用,她们中产生了不少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同时,他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国家是一种

25、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它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 国家并不是从来都有,它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一经产生,他会创造精神文明,抒写自己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一章,人民出版社,2001-04年 第三篇:读国家与革命有感1000字读国家与革命有感1000字 zsl方塘半亩半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1917年89月写的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名著。它主要是列宁根据阅读大量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理论观点的书籍,整理出来的较为系统、全面的马克

26、思主义国家学说。 因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渐渐融合在了一起。劳动人民遭受的剥削与压迫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固有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经济形式为社会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列宁把帝国主义看成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各个参战国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民群众遭受了严重的战争灾难,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加重。还有就是一些机会主义者,他们故意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更改它的革命内容,磨去它的革命锋芒,把它庸俗化,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了揭露和批判他们以及无政府主义者的

27、歪曲,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列宁从1916年秋天起就大量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著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国家的态度。 在这本书中,列宁从国家的起源人手,在摘引了恩格斯对国家的分析后,概括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也就是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他还强调了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历史作了一般的总结,使人们认识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还使人们得出这样一个必然的结论:无产阶级如果不先夺取政权,不取得政治统治,不把国家变为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就不能推翻资产

28、阶级,这个无产阶级国家在它取得胜利以后就会立刻开始消亡,因为在没有阶级矛盾的社会里,国家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在这里还没有提出究竟应当怎样(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以无产阶级国家来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问题。 在我看来,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无产阶级,每个人都渴望能生活在幸福美好和谐的社会。然而,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下,他们更多的想的是以武力、暴力来镇压、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哪里有剥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和革命是更古不变的真理。只有以无产阶级专政来代替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9、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社会的制度和旧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我国古代唐太宗就曾有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所以,我们也应当正确认识对国家的态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篇:关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读书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国 读 与革命书报告专业:姓名:学号:手机号:家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

30、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1918年5月出版。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

31、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基本观点 在本书中.列宁坚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阐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职能。 首先,列宁引用恩格斯的话指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

32、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特殊的武装队伍,常备军和警察成为了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保证

33、了这种统治阶级意志的实施;而具有特殊地位的官吏则是站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代表。为了维持庞大的武装队伍、官僚机构的存在和运行,需要征收各种税费和发行国债,直接吸吮广大百姓的膏脂,使公共权力得到财政上的支撑。所以,国家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强制的暴力机关。是统治阶级手中的强力工具。 如果不能清楚地解释国家的本质,那么暴力革命就无法找到它合理的依据,人民也只能处在压迫剥削中而束手无策。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暴力革命之外很难成功地推翻另一个政权。列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及时说明了什么是国家,澄清了当社时存在的各种关于国家概念的错误认识,为今后采用暴力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并且成功指

34、导了俄国人民获得了十月革命胜利的革命果实。 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任务 随后,在国家与革命第三章中,列宁重点阐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如何对待国家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用暴力打碎、摧毁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新国家的问题列宁对为什么要打碎、怎样打碎旧国家机器,打碎以后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建立什么样的新国家,作了系统的论述。 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1848-1851年革命与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后得出科学结论:“过去一切革命都是使国家机器更加完备。而这个机器是必须打碎.必须摧毁的。”“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

35、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是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把官僚军事国家机器打碎”这几个字,已经简要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在对待国家方面的任务问题的主要教训。正是因为全盘接受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而没有与无产阶级相适应的国家机器,法国大革命才失败了。 一方面,不管资产阶级采用何种所谓“民主”的制度,其本质都是对本阶级的民主而对于广大的农民和无产阶级来说,这样的民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列宁号召我们不要对资产阶级民主有任何的幻想。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又确认,“打碎”国家机器是工人和农民双方的利益所要求的,这个要求使他们联合起来,在他们面前提出了铲除“寄生物”、用一种新东西

36、来代替的共同任务。 然而,又该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 列宁在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验时指出,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可以实现更完全的民主:废除常备军,一切公职人员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完全可以撤换。 首先是军队的废除。镇压资产阶级及其反抗,仍然是必要的。这对公社尤其必要,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坚决。但是实行镇压的机关在这里已经是居民的多数,而不象过去奴隶制、农奴制、雇佣奴隶制时代那样总是居民的少数。既然是人民这个大 多数自己镇压他们的压迫者,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也就不需要了,人民完全可以自己来直接行使这些职能。 其次,取消支付给官吏的一切办公费和一切金钱上的特权

37、,把国家所有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的水平。这里恰巧最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转变:从资产阶级的民主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民主,从压迫者的民主转变为被压迫阶级的民主,从国家这个对一定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转变为由大多数人-工人和农民用共同的力量来镇压压迫者。 并且,列宁进一步指出一切公职人员毫无例外地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可以随时撤换,把他们的薪金减到普通的“工人工资”的水平,这些简单的和“不言而喻”的民主措施使工人和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完全一致起来,同时成为从资本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这些措施关系到对社会进行的国家的即纯政治的改造,但是这些措施自然只有同正在实行或正在准备实行的“剥夺剥夺者”联系起来,也

38、就是同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公有制联系起来,才会显示出全部意义和作用。 总之,无产阶级专政无疑是一种优越的体制。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和新型专政(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的国家政权。一方面,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首先就要大规模地扩大民主制度,使它第一次成为穷人的、人民享受的民主,使广大劳动群众都能够平等地、普遍地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直接参加国家管理的条件。当社会全体成员或者大多数成员自己学会了管理国家的时候,对任何管理的需要就开始消失;民主愈完全,它成为多余的东西的时候就愈接近;国家愈民主,国家

39、就会愈迅速地开始消亡。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还要对压迫者、剥削者、资本家实行强力镇压,粉碎他们的反抗,采取一系列剥夺自由的措施把他们排在民主之外。 列宁指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 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方面,毛泽东也将国家与革命的理论认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按列宁国家理论建立了中国工农民主政权。并联合各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基础。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

40、出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只有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我们才能更好的发挥民主,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新世纪的征途上,邓小平反复强调,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业。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 专政的统一。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依法治国之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权的专政力量不能削弱,还要加强。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才能有坚强的保障,我们才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第五篇:读列宁论我国革命体会真理,源于实践而非经验 读列宁论我国革命有感 论我国革命是列宁

41、对孟什维克尼苏汉诺夫革命札记一书第3卷和第4卷的评论,对其否定俄国实行社会主义可行性、否定俄国革命的错误论断进行了批判,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论证了生产关系的改变可以先于生产力、并为后者的的发展创造前提,以及不发达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列宁的论述,正体现了真理来源于实践而非经验的道理。 十月革命后,俄国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十分严峻。革命虽取得了胜利,但俄国还处在帝国主义包围的强大压力下。此时,俄国国内的革命力量弱小,经济文化非常落后,又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如何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并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既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此

42、历史背景下,俄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对与资产阶级决裂感到惶恐不安。1918至1921年,苏汉诺夫撰写了7卷革命札记批判十月革命。他一再重述俄国根本不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指责列宁“缺乏对俄国社会主义客观前提的分析、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 苏汉诺夫的观点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普遍正确性的基础上的。“马克思说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既然如此,列宁针锋相对,根据马克思主义革命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

43、的”。 在本文中,列宁对以苏汉诺夫为典型代表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面对社会变革时的怯懦和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死板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接着,列宁阐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所面临的历史环境的特殊性,指出俄国具有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条件,强调了毫无出路的处境下工农群众所拥有的强大的革命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只在其物质条件成熟时才会出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广被接受的“真理”,是马克思总结前人革命经验所得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真理”在具有很大程度的正确性,在俄国之前的众多国家 的革命中得到了验证。但是应当看到,经验是基于已有的事实,并不能完全用来预测世界历史的未来进

44、程。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是革命的辩证法。马克思认为,在革命的非常时期要有极大的灵活性。也就是说,要勇于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创造历史,而不是一味地重复历史。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对此不理解。“他们到目前为止,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西欧发展这条固定道路。”因此,他们害怕与资本主义决裂,表现出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本性。“他们不能想到,这条道路只有作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作某些修正(从世界历史的总进程来看,这种修正是微不足道的),才能当做榜样。”榜样是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应结合实际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 就社会发展的一般逻辑看,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经济文化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西欧国家

45、首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提高文化水平,然后进行革命。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主要指生产力发展水平,但这个水平在西欧各国是不一样的,我们完全可以先进行革命创造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前提。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单纯的经济过程,而是历史发展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革命的因素除了一定的经济文化条件外,还应该考察国际背景,应分析无产阶级受逼迫的状况而产生的革命意志以及阶级力量的对比。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介于欧洲文明国家和东方各国之间的俄国是帝国主义体系最薄弱的环节。俄国当时国内的生产力落后,

46、而资本主义在俄国没有经过充分发展,试图依靠恢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来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个人认为这对俄国确立其在东方世界的地位也是无益的,因为这样一来俄国的发展始终落后于欧洲和北美。且俄国一旦选择了资本主义世界,其就必定处于被支配甚至剥削、压迫的地位。 正是因为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你们在哪些书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现在毕竟是丢掉那种认为教科书规定了今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切形式的想法的时候了”。列宁的这些论述表明,对于无产阶

47、级来说,要善于抓住革命的有利时机,首先夺取政权。当时俄国工农群众的处境能够增强其斗争意 志和力量,革命热情高涨,使他们能够用与西欧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正是进行社会主义的良好时机。既然这样,就应不失时机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不应等到俄国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之后。因此,俄国选择了和西欧不同的革命道路。 与此同时,俄国革命并不否认客观经济前提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列宁认识到这一点,才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着手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方面转移。 列宁认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特殊性,但它并不是社会革命和发展的特殊方式的个案,其他国家的革命也会有自己更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和革命方式。他预言:“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列宁认为俄国革命特殊性会对东方国家革命产生典范效应,这在后来亚洲国家的革命中得到了验证。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社会主义阵营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其中尤以我国为典例。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借鉴了俄国跳跃式发展社会主义、走工农结合的道路的经验,还结合中国实际选择了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