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 月第 卷第 期民族艺术研究 ,收稿日期:多元融通的中国艺术实证学李荣有摘要:百年来,多元一体的金石学已渐渐地被肢解分化在诸多西体模式的分支学科之中,直面“综合便是创新”全球性文化转型的历史潮流,探讨修复我国艺术实证传统的理论依据、历史契机和实施举措,重建多元融通的中国艺术实证学方法论体系,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及广大学人的光荣使命和历史担当。关 键 词:图谱学;金石学;艺术实证学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李荣有,哈尔滨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黑龙江哈尔滨 :中国艺术实证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笔者长期以来从事艺术图像探研实践过程中,系统梳理并体
2、悟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的“图谱学”、汉代“古学”,到宋代“金石学”多元融通艺术实证传统长期传承的历史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将遗存和考古发现艺术的实证史料(含图像、实物、民俗等)进行综合性考证研究,然后再和艺术的文献史料进行互证研究的一种学术理念和方法。提出这一主张的宗旨是希望利用这种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学术理念和方法,改变西体科技文化运行模式下艺术学科领域数十乃至百余个以实证史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所谓交叉学科只能囿于局部无法顾及整体的弊端。世纪以来,在以科技文化为主导文化的发展格局中,经历了无数次学科与学术的切块分割之后,许许多多碎片化的分支学科已经无法分清个体与主体之间关系,更难以回归母体,以至
3、于只能在远端寻找可以交叉融合的接点,应运而生的“交叉学科”实施着对某一局部性艺术实证史料的考证研究。比如:以造型艺术的图像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学”,又可分解为音乐图像学、乐器图像学、曲调图像学和舞蹈图像学、甲骨学、汉画学、敦煌学等数十个分支“学科”;以遗存艺术实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则可再分为美术考古学、音乐考古学、乐器考古学等诸多分支“学科”;以采风所获艺术的民俗遗存为研究对象的艺术民俗学,同样派生出艺术民族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等诸多分支“学科”;等等。这种将同一类实证史料分割为诸多“交叉学科”的方法,显然脱离开了我国上万年艺术文化传统的多元融通理念和多元一体格局,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4、本文通过对考古发现诸多上古时代艺术遗存的综合性考证研究,并与文献史料进行互证研究,认为史传人文始祖伏羲氏据“河图”“洛书”画八卦生成“图谱之学”的说法,并非遭人病垢之虚妄的神话故事。尤其是,历经汉代“古学”和魏晋实证考据的积累积淀,至北宋创立“金石学”实证研究学术体系的历史,使得这一发轫于远古流变至当今的综合性学术文化传统清晰可见。这种凝铸着古代学人集体智慧的综合性艺术实证传统的精髓,正是当下艺术学理论学科确立以母语文化为核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支点,也是我们跨越数十近百个艺术实证学的所谓“学科”,形成一种具有多元融通理念和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国艺术实证学方法论体系的精神动
5、力。更为重要的是,如若我们继续照搬西体模式,不去发掘和利用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艺术文化与学术文化的传统精髓,就无法实现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侧重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的基本目的。因此,试从中国艺术实证传统资源修复与转化的立论依据、中国艺术实证传统资源重组与转化的历史契机和中国艺术实证传统资源重组与转化的实施举措三个层面,论述重构多元融通的中国艺术实证学方法论体系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一并就教于方家同道。一、中国艺术实证传统修复与转化的立论依据为什么要对已经被肢解融化在许许多多现代分支学科之中的中国艺术实证传统的资源进行重组与转化,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因为,中国有“一方水土
6、养一方人”“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等坊间俚语,这些在民间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言简意赅和通俗易懂的词语,看似平淡无奇,却隐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及实用价值。而且,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全面放弃本国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全盘照搬西方国家单一的科技文化理念及其方法论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会日益突出且无法调和。原因何在?其实道理非常简单,这就像用海水浇灌农田一样,不仅使得田里的庄稼因难以吸收和排出海水中的盐分而枯萎,而且还会造成地块的盐碱化板结而无法继续利用的恶果。简而言之,这就是严重的水土不服。讲中国艺术实证学传统资源的重组问题,必须先搞清楚这一弥足珍贵的伟大传统的来龙去脉、属性意义和宗旨目的,以及这
7、种多元融通的艺术实证传统历经数千近万年悠久岁月绵延不绝的历史成因。应该说,这和中华民族人创造人类的出世观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即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历史典故,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战天斗地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气质,凝铸着上古人类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信念的“天人合一”与“和而不同”等思想观,奠定了中华文化诸体系兼容并蓄、含纳百川、多元融通的基本属性和特征。以至于,从远古先民时代流传下来的诸多精彩民间传说,皆因隐含着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而在历经上万年之后依然充满活力。如:史传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兴礼乐、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结网罟、养牺牲、
8、兴庖厨、定姓氏、制婚嫁、造干戈、服诸夷、纪龙官”等 项丰功伟绩,该传说以其明确的人物主体和清晰的历史事象而深入人心;然因年代久远和查无实据,曾被疑古派学者误释成荒诞的神话故事。值得庆幸的是,近现代以来科学的考古发掘,陆续出土了远古时代以来许许多多的实物证据,渐渐地让“神话传说”变成了翔实可观的历史存在。比如:首先,关于伏羲氏“兴礼乐”之说,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批量出土距今 年前的骨笛和契刻有原始文字符号的龟甲,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约 年前的骨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等地出土约 年前的乐舞纹彩陶盆,等等,以活生生的实物证据揭示了我国远古乐舞文明的高度发达。其次,上古时代影响至深的“先王
9、乐教”应是其直接反映,及至经夏、商、周三代的凝练升华,进一步形成了“礼乐教化”和“礼乐治国”的思想文化传统,及以“乐”为统领包含所有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文化传统,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兴礼乐”的历史效应和“乐”在中华传统文化格局中的核心地位。再者,虽然契刻在龟甲之上疑似原始文字的符号有的至今尚未得到破解,但毕竟已为该领域纵深探研开启了智慧之门。另如:关于伏羲氏据“河图”“洛书”绘制“八卦图”并由此生成“图谱之学”与“书籍之学”的传说,除历代学人持续不断地考证论述外,浙江义乌市城西街道桥头村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距今约 年前彩陶上的阴阳爻卦象,与流传至今的八卦乃至六十四卦完全一致;安徽含山铜闸镇凌家
10、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距今约 年前的玉龟和刻有洛书符形的玉版,使得“神龟负书”的远古传说在考古学中得到了证明;包括全国各地出土大量原始彩陶、商周青铜器等载多元融通的中国艺术实证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体上的相关图符,共同印证了“河图”“洛书”文化基因的原生态。而以汉代“古学”为起点的实证考据学风,至北宋时代以多种实物证据为研究对象的“金石学”艺术实证传统体系的成熟完善,则反映了古老悠久的“图谱之学”虽因“书籍之学”的繁盛取代了其实用性价值和主导地位,却渐渐地演化为一种融综合性和实证性为一体学术文化的传统。世纪 年代,费孝通先生大
11、力倡导文化自觉理念,希望当今的国人能够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有深度了解,进而将其转化为一种理想信念和行动的力量,并借此力量建构一种美好生活的蓝图。他通过全方位的考察研究,于 年出版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书,系统论述了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民族称谓含义的演变及其内在联系、中华民族的结构、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等,认为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 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形成这个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将多元结合成一体。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无疑可从另一个侧面对中国艺术实证学传统资源的
12、重组和转化,及至建构多元融通的中国艺术实证学当代方法论体系起到重要的启示性和支撑性作用。因为,正是中华文化一以贯之的多元融通理念,铺垫成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伟大格局,凝练形成了我国艺术文化和学术文化一通百通的宽广路径和方法论基础。在多年来完成相关课题研究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对陆续出土近万年来艺术的图像、实物和民俗遗存等实证史料进行综合性考证分析,并和相关文献史料进行系统的互证研究,笔者逐步体悟到,中华民族自伏羲氏据“河图”“洛书”画八卦创立“图谱学”到宋代“金石学”综合性艺术实证传统的绵延不绝,正是当今世界从切块分割转向综合创新学术发展格局的前导和坐标,全面发掘和利用这样一种凝铸着中华民族伟大
13、智慧多元融通的艺术实证学传统资源,就能够顺其自然地将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诸多局部的切面修复完善,破解学术研究只能触及局部无法顾及整体的世纪难题。二、中国艺术实证传统资源重组与转化的历史契机当今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当大家均发现科技切割单一模式的巨大弊端之后,均不约而同和迫不及待地另寻他途,美国率先倡导“综合便是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当然,这其中的“便是”二字,足以反映出美国文化发展战略家们的一种无奈,即只要能将碎片化的文化样态拢到一起便是“创新”了。因为,西方国家有着长期以科技文化为中心学科切块分割发展的经历,包括人文艺术和哲学社会学科之间的亲缘关系已非常淡漠甚至于不复存在,以至于才提出了这种最
14、最基本的文化转型策略。比如:在高度切割细化基础上,各学科都派生出了许许多多的交叉学科,而这些所谓的交叉学科,仅仅只能是在本“学科”孤岛的远端找到一个可行性接点,其交叉融合的程度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这些被认为具有独立学科意义的“学科”与“学科”之间,还存在着“远交近分”和“远交近攻”等潜在的矛盾。那么,若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打桩起屋,建构从宏观整体视角对艺术进行研究的艺术学理论体系,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同时,还有很多历史的和现实的不利因素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克服。比如,由于百年来,我们已经全面照搬了西方科技文化为主导学校教育体系、学科发展体系和学术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加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曾主导了一个科
15、技与文化无国界的全球化假象,导致一切以西方文化唯美、唯尊的思潮盛行不悖,以至于截至当下,还有许多学人尤其是青年学者,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要远多于对本土文化的了解,甚至于对本国本民族十分珍贵的艺术文化传统精髓仍持否定和排斥的态度。比如,在 世纪以来风靡全球的实证学研究领域,学界依然无法扭转已成为过去式的科技切块分割单一学术范式,故如艺术图像学、艺术考古学、艺术民俗学等交叉学科,以及其中不断再分出许许多多的分支“交叉学科”,仅仅是一种表象上的交叉融合。诚然,切块分割式研究的优长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将一些具体的、局部的学术个案高度民族艺术研究(双月刊)艺术学理论地精雕细刻;然而,这种具象化研究的突出缺陷
16、,是只能囿于局部而无法顾及全局。正是这种过度精细化学术理念的盛行,造成了泛学科现象的虚无性存在,学术研究则陷入“瞎子摸象”窘境。关于如何解决“学科”泛化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中国艺术学升格为独立学科门类和艺术学一级学科载入国家学科目录,进一步确立了从宏观整体视角对艺术进行研究的学科属性,决定了该领域会率先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这个新生的学科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而言羁绊较少,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独特贡献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在 年笔者参与撰写 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的“艺术学理论”内容时,就提交了一份当时无法实施而有望将来逐步实现的文本 主张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只设艺术史、艺术理论
17、两个二级学科,其他所有的分支学科均可纳入其中;认为所有的学术研究非史即论,必须有所归属,只有这样彻底改变学科的构架体系,才能够真正彰显中国艺术学的综合性特征。笔者深知,当时要平衡多方面的矛盾,不可能实施这样的方案,但作为一种学术理念提出来供后人参考是有必要的。在 年发表的 艺术学门类学科专业设置的宏观构想一文中,根据当时社会大兴艺术应用理论研究的现实,曾提出设置“艺术史论、艺术应用研究两个二级学科”的设想。但目前看来,这还是不能够改变艺术史、艺术理论这个基本架构;若为平衡一时一地的社会矛盾而刻意改变学科的结构,必然会引发新的矛盾。可以肯定地说,只有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融综合性和实证性为一炉的艺术
18、文化与学术文化的优秀传统,才是中国艺术学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包括笔者提出重组从“图谱学”到“金石学”艺术实证传统并促使其当代转化的主张,也旨在通过艺术学话语体系的根本性转变解决长期困扰着我们的一些疑难问题。直面这样一个历史契机,笔者认为,重拾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艺术实证传统,重组中国艺术实证学传统资源并促使其进行当代转化,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多元融通的中国艺术实证学方法论体系,应是我们广大学人学术探研的一个新目标和新任务。而且,要想顺利完成和实现这样一个既定的目标,首先必须更加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华民族这个独有的学术文化传统的历史脉络,深层发掘这个博大精深的伟大传统孕育生发和蔓延不绝的成因、
19、特点、特征、学术机理、精神实质和对当今世界学术文化创新发展的独特价值。以至于,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学术创新与转化巨大工程的实施,并非一己之力可以胜任,而是需要学界广大同仁共同承担的一项历史性使命。鉴于此,抓住当下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全面实施中国艺术实证传统资源的重组与转化,才能够有效推动当今世界由单一的科技文化模式转型为综合创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三、中国艺术实证传统资源重组与转化的实施举措近年来,本人致力于图谱学、金石学艺术实证传统资源重组与当代转化的研究,主张建构多元融通的中国艺术实证学方法论体系,其主旨是将遗存和考古发现我国古代艺术的图像、实物与民俗等三大类实证史料进行综合性考证研究,然后
20、再全面系统地对艺术的文献史料和艺术的实证史料进行二元互证,形成一种含纳我国古老悠久的综合性和实证性学术文化传统特色,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艺术史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这一理念和方法将通行于我国所有的人文艺术学科。在该领域所做的探索实践,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将普及传统纳入教学体系由于百年来我国经历了历史上异常特殊的跌宕起伏和大苦大难,以及从器不如人、制不如人到文不如人的全面检讨之后,我们选择了彻底割断封建文化和全面转向西方文化的发展模式,从洋学堂的开办到各级各类大学的学科设置与学术研究,均全面照搬西方科技文化为主导教育体系的规模、规格、多元融通的中国艺术实证学李荣有艺术学门类学科专业设置的
21、宏观构想 艺术百家 ,():;李荣有艺术学门类学科专业设置及评价标准研究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理论、理念和方法,以至于当今中国的绝大多数学人,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比了解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要多,学术认知理念也普遍倾向于以西方体系为尊,艺术学界尤为突出。而要改变这种样态,则必须从根本上做起,那就是要针对不同层级的学人群体,采用不同的手段普及传统文化的知识。比如,在对硕士研究生这个群体的摸底过程中,了解了他们多数人尚未系统地阅读过相关古文献,甚至对中外学界普遍高度关注的经典文献也未曾研讨过,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课程学习补充,同时鼓励他们到相关高校选修古文献学的课程,从多种途径引导他们全
22、面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及从远古时代的“图谱学”到汉代的“古学”及至宋代“金石学”艺术实证传统体系完备与繁盛发展的历史脉络,洞察这一多元融通的学术文化传统从源头的溪流到汇成江河湖海蔓延流变从未间断和日臻完善的内在动因,感悟这种以综合性和实证性为典型特征历经数千年绵延不绝学术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体认中华民族这一独具特色的学术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化新格局中无与伦比的杰出地位。为达此教学目的,自 年以来,本人彻底放弃多年来精心雕琢的教本和教案,下大功夫将自己长期学术探研积淀的一些前沿主张进行系统梳理并撰写成新教本,针对在校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开设了“中国艺术实证学专题研究”和“中国艺术实证
23、学导引”两门课程,利用课堂这个空间引导青年学者对我国古老悠久艺术实证传统进行认知和产生认同感,以期在他们的身上爆发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精神活力。在实施这一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都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尤其是在课堂互动和课后思考讨论这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必须珍惜每一次亮相的机会,严格按照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属性,从艺术宏观整体的视角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否则即视为不及格,成绩记入教学档案。这样的极限性教学手段,在当时的学生中形成了巨大压力和阻力,许多学生说打心底里想听这门课却又不愿意选这门充满危险性的课,而经两年多来师生双方不断地深度交流与共同努力,现已形成了十分和谐的教育教学新局面,并
24、且吸引了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踊跃选修该课程。应该说,教学效果已达到了预期。(二)将资源重组融于学术实践如果将普及中国艺术实证传统及其知识体系看成是万里长征的起步,那么,接下来要将已经被肢解成碎片的金石学艺术实证传统进行资源整合,还原其本来面目并在当今语境下转换话语体系,则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使命的艰巨任务。在 世纪科技文化发展观的主导下,学术研究一直局限在狭小的局部范围,而且“小题小作”一度曾成为相关专门研究者群体奉行的法宝,这使得在小圈子内自说自话和自我陶醉成为一种时尚。当下我国学术研究及其学术发展观转型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尽快地化零为整,将被肢解得七零八落的学术资源重组为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有机
25、整体,将泛学科化背景下生成的诸多“学科”淡化并整合为一种多元融通的学术理念和方法。应该说,中国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确立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从宏观整体角度对艺术进行研究的基本属性,就等于建构起了重组中国艺术文化和学术文化传统资源的宽广平台。只是,因于前述历史的和现实的多种积存的矛盾,尤其是当下,不仅新生代学人,而且我们老一代学人群体也多只拥有单一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学术理念,不少人对我国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对新生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则看不懂、吃不透,无法予以认同。故而,其不在一个层面上的指责和争议不绝于耳,致使更多的人无所适从,许多艺术学理论学科点形同虚设,教学与学术研究
26、均停留在单一学科的范畴之内。似这样的犹豫彷徨和驻足观望,直接影响到学科发展的进程和走向,艺术学理论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前沿学科反而成为被污名和被诟病的靶子。那么,对于闪烁着中华民族千百代学人集体智慧的艺术实证传统的认知,则大约存在着三种不同人群及其不同的认知态度。第一种是不知道有此存在,甚至不屑于去了解此种存在,他们一门心思只关注西方文化的胜景,无暇顾及本土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第二种是知道有此存在,但认为其是封建和落后的东西而不予认同和关注。第三种是较少一部分人,可能基于某种特殊的工作民族艺术研究(双月刊)艺术学理论需求或理想信念所致,甘愿孤独地从事传统文化的发掘和艺术精神的传承。正是由于第
27、三种人持之以恒的坚守与不弃不离的求索,使得凝铸着中华民族伟大智慧学术文化传统的血脉得以延续。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文化传统已成为公认的强国之本。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 民惟邦本 天人合一 和而不同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
28、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世界文化发展的格局来看,世纪末以来也渐渐出现了新理念和新走向,一是全球学界对单一科技文化发展模式的弊端已有深刻检讨和认识,并逐步转化为以人文艺术的精神内涵为原动力的综合创新文化发展观。二是全球学界不断地对单一的文字著述和文献学研究方法提出质疑,导致对古人遗存艺术的图像、实物和民俗等实证史料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学界同仁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三是西方国家不可能一下子彻底颠覆长期形成的科技文化单一体系,只能在原有基础上采取有限的补救措施,而中华民族多元融通的综合性文化传统则显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有这样的大好背景,意味着中华民族以综合性和实证性为典型特征艺
29、术文化传统的精髓,必将在新一轮世界文化转型发展的进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尤其是,直面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世界文化转型发展这样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变革,我们绝不能仅仅停留于表象上的形式转换,而是要真正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灵魂和支柱,铺垫好中国艺术学学科的牢固基础。故在教育教学和学术探研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要扎扎实实地下好功夫,要采取十分严格的基础训练和严谨的学术规范,以逐步改变青年学者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理念,提升他们的学术创新能力。首先,整合研究对象,将数十个艺术的门类按其传统属性整合为以“乐”为主体表演艺术(含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电影、电视等)、以“图”为表象造型艺术
30、(含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园林、服饰、装饰等)、由图像演化而成文字艺术(含甲骨文、金文、石刻文、书法和诗、词、辞、赋等)三大类,缓解艺术学界争论不休的因“学科”众多无法企及等疑难问题。其次,整合学术研究的理念和方法,将数十近百个艺术实证学的分支学科综合归纳为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具体而言,是将古人遗存艺术的图像、实物和民俗活化石三大类实证史料进行综合考证与交验互证,形成一种源于上古、止于当今、多元融通的中国艺术实证学方法论体系。为何要做如此的归纳和界定?因为文化是个无所不包的形而上的概念,通过文化寻根发现,最亮眼的古代文化的焦点是艺术。由于“礼乐合一”思想文化传统的形成,决定了“乐”在艺术家族
31、中的统领性地位;而乐、图、文三大艺术门类鼎足而立和交融互惠的优秀传统,则展现了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多元融通理念和多元一体格局的独特价值。当然,要求学生全面进入这样一种全新的学术境界并非易事。除了要全面系统地把握多元融通的中国艺术实证学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外,还要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进行由小到大和由浅入深的学术研究实践,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意志,让他们通过一系列有序的实践磨砺,渐渐地适应新理念,运用新方法,推出新成果。因为在学术探研求索的道路上,只明白了一些基本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在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术选题时,如何发现和穷尽所有的证据材料,如何融会贯通古今中外有效的学术理念和方法,如何在触类旁通、一通
32、百通的传统理念引导下跨越门类艺术的边界,等等。需要进一步厘清的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实证传统发轫于远古时代的“图谱学”,汉代的“古学”中涉及实证研究的内容,及至宋代成熟完善的“金石学”艺术实证研究传统体系,则包含了艺术的原始图像、实物描摹多元融通的中国艺术实证学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民日报,()成像、碑刻铭文和民俗遗存等的综合研究,即在近现代科技考古(实验)出现之前的艺术实证研究,均属于图像研究的范畴。我国这种以综合性和实证性为典型特征的艺术实证传统自古以来从未间断过,也因于图像是历史上蔓延时间最长、覆盖面积最广、最具系统性和代表性的艺术的遗存,故在上述三大类艺术实证史料的证据
33、链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关联性作用。如 中国图像文化史总主编韩丛耀先生说:“图像形态是一个民族最悠久的文化符码,它不但是一种象征形态,还是一种相似形态,更是一种迹象形态。它痕迹性或说生物性地葆有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比文字更古老更直观更真实。图像天生具有视觉传播的指涉性、象征性、类比性、痕迹性等优势,自然地留存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和非物质的原生形态,正是其所蕴含的无比丰盈繁复的人类历史文化内核,使人类在历经一次次社会浩劫和面对一场场巨大的自然灾难后,仍有复生与崛起的力量。图像的存在及其继往开来的绵延不绝,决定了中华文明形态不只被记载和建构在文字历史中,更有图像与其比肩同行。将文字记载的历史与视觉书写
34、形态的历史紧密结合的考察,才是对中华文明历史的完整考察,才能较为完整地呈现一部人类文明史样,将中华文明史更具感性地呈现给人们,将人类的古老文明和悠久文化更饱满地展现给世界。中华图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需要我们好好地守护。”将古代艺术的图像、实物和民俗遗存等实证史料融为一体进行考证与互证研究的方法,就是要从根本上与当下支离破碎的单一学科、分支学科的理论理念脱钩,建立以中华母语文化为主导的艺术实证学话语体系,就是要将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和文化历史更具感性和更加饱满地展现给世界,就是要通过全面发掘和利用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具
35、体来说,以考古发现实物证据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图像学、艺术考古学、艺术文物学、艺术器物学、艺术博物馆学、艺术砖石学、汉画学、敦煌学,等等,及以“采风”所获民俗活化石实证史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艺术民俗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民族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宗教学等西体文化模式下的数十个交叉学科,虽有着对研究对象精雕细磨的优长,却也存在着神龙见首不见尾无法顾及事物整体的局限性。对其优劣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论证,找到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间的共通性原理等内在关联,将有助于我们运用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传统文化理念对其进行有机整合,最终转化为多元融通的中国艺术实证学话语体系。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有效举措之后,学生很快明确了目标
36、和坚定了信念,同时,我们艺术学理论学科团队也共同制订了一系列学术准则,严格按照艺术学理论学科“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侧重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各门艺术之间的联系,揭示艺术的规律和本质特征,构建涵盖各门艺术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的基本属性,从一点一滴着手,从严从难提出硬性指标和要求。经过近三年的共同努力,学生克服了对艺术进行整体研究的畏惧情绪,不断拓展学术视野,努力补充知识修养,坚持从艺术宏观角度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其中不少人公开发表了具有一定水准的学术成果。由此,形成了较好的学术氛围和发挥了导向作用。(三)将学术创新作为精神动力学习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应用,实践与应用的目的则是为了学术创新和发展,这
37、是人类文化循环往复的基本规律和归旨,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一直奋力探寻的一个终极目标。那么,研究生阶段(含硕士、博士)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主旨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具有渊博知识修养和综合性研发能力的高端人才,而要做到真正的学术创新,首先必须在我们自己的土壤中播撒学术的种子,并经过不间断的浇水、施肥、松土和修剪等程序,培育我们学术创新的园地和园林,将新一代学人的学术认知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提升到新高度。综上所述,我国古老悠久的艺术实证传统与西方近现代以来的“实证主义”二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西方的“实证主义”民族艺术研究(双月刊)艺术学理论韩丛耀中华图像文化史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前言 国务院学位委
38、员会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依赖于科技实验,即将科技实验的数据作为唯一的实证依据,故西方学界认为历史学应隶属于科学的范畴。中国的实证学则呈开放性样态,主张将客观存在的人证、物证和科技实验的数据纳入一体平台进行交验互证,以求在一个完整系统的证据链支撑下得到新结论和提出新主张。而针对历史学和相关人文学科过度依赖科技实证的问题,诸多学者也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何兆武先生指出:“实证主义史学过分强调科学至上的观点,是片面的,它忽略了人文学科和科学(自然科学)的巨大差别。”他认为“历史学并不是一门实证的科学,你无法进行可控的实验来证实它或者证伪它。”香港中文大学唐
39、君毅教授认为:“科学只是人的学问中之一种,它亦不能在人的学问世界中高居至高的指导一切之地位,并由之以说明人的学问之全与其次序应当是什么,及人的学问与今日之人的存在问题之关系。”旅美学者林毓生表示:“人文学科绝对不能叫作人文科学,因为事实上人文学科与 科学,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是 人而不是 机器,因为是 人,所以有特别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我是人,所以要肯定人的价值,找寻人的意义。”那么,淡化科学至上的认知观,重新确立人文艺术学科的综合性特质与独立性地位,是我们重组由图谱学到金石学艺术实证传统,重建中国艺术实证学当代话语体系的基础和保障。认真思考和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要将未来学术创新的种子播撒在中华
40、民族的沃土之中,用我们传统文化的水土滋养学术创新的环境,培育学术创新的人才。因为,若不这样从根本上做起,不以有着数千近万年磨砺积淀的艺术实证传统为基础,不将重塑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学术文化和艺术文化精神作为立足点,继续照搬西方“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单一思维理念,中国艺术学就不可能冲出重围释放其巨大能量。因此,我们不仅通过手把手教习的手段,让学生完成一篇命题作业或学位论文,而是通过有序的学理转化过程培育他们的知识修养、文化修养、道德修养、人格修养和定力修养,提升他们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自信心、能动性和创造力,在他们身上重塑以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自觉性和自律性为主导之以人为本
41、的中国人文精神,凝练他们“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的精神品格,也即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地良心和家国情怀。这是当今时代的召唤,也是我国人文艺术学科共同的使命和担当。多元融通的中国艺术实证学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艺术史、艺术理论等综合性艺术学科,而且同样适用于音乐学、美术学、戏剧学、舞蹈学等门类艺术及所有人文艺术学科的学术研究。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代的人文艺术诸学科之间,有着同根生发、一脉相承的密切内在关联,有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共鸣与共生纽带,有着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长期实践积累与理论积淀,易贲有“观乎天文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其中就包含了诗、书、礼、乐等领域的
42、同化与异化,而 易之三义 简易(简单明晰)、变易(世事万物变幻无穷)和不易(事物发展规律永恒不变),则揭示了宇宙万物变与不变的运行法则和基本规律。中华民族这种博大精深艺术文化观的蔓延传承和生命体认,是任何一种强大的外力都无法从根本上撼动的,百年沉浮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或仅相当于一场突发的自然灾害,当下我们需要彻底打破西方科技文化单一发展观的束缚,让闪烁着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多元融通文化发展观重现光芒,进而真正确立以综合性和包容性为典型特色的中国艺术学的国家地位,完善其相关层级的理论架构及其话语体系的转换。要实现这样一种目的,说难亦难,说易亦易。只要我们将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的精髓化成于心,就会顺其自然
43、地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如美国文学艺术院终身院士、华裔作曲家周文中先生指出:“西方音乐的最主要特性是它的对位理念。我认为对位观正是中华文化的重点。水墨的线描、阴阳的对位,易经的八卦、书法中用笔的起伏、布局的空多元融通的中国艺术实证学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 何兆武历史与历史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唐君毅中国人文与当今世界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林毓生中国人文的重建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间、水墨画中景物间的差距都是基于对位观的,所以我的变调概念的作品都是看重一种超越于西方的对位。”不难看到,周文中先生恰恰是在强大的文化自信心驱使下,在异国他乡继承和弘扬中华
44、民族优秀的综合性艺术文化传统指导自己的音乐创作实践,足以看成是其自觉与不自觉地践行中国艺术学理论理念,并以此为依托登顶世界艺术巅峰的典型范例。结语多元融通和多元一体是中华传统艺术文化、思想文化和学术文化的典型特征,它在中华民族近万年文明与文化蔓延流变的长河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谱写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辉煌篇章,凝聚着中华学人千百代集体智慧的艺术实证传统,在当今世界集体呼唤实证性和综合性学术理念回归的时代下,必然以其坚韧苍劲的伟岸雄姿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这不仅顺应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百年轮回的自然运行法则,也符合我国思想文化、学术文化和艺术文化以不变应万变的发展轨迹
45、。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着强大的包容性,它不排斥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当然,包容并非全盘照搬,而仅仅是吸纳精华,从而也展现着强大的独立性和排他性。数千年来任何一种强势文化都未能摧毁和改变中华文化的独特属性和主导地位,就是这种包容性和排他性交融并存的魄力所在。当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加倍珍惜我国这种包容性和排他性共生并存的优质文化基因,因为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没有强大的包容性就无法兼容并蓄,缺乏必要的排他性就可能失去自我,倘若丢掉了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就等于失去了中华文化的独立人格和独特品位,这亦是重构多元融通的中国艺术实证学方法论体系的宗旨目的。(责任编辑王?):,:“”,:,:,民族艺术研究(双月刊)艺术学理论周文中音乐创作与中华文化 我的学习、研究、创作的过程和原则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