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 第 期 文 化 软 实 力 研 究 年 月:/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演化机制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陈 波 陈立豪摘 要:工业遗产旅游地可以看作一个“工业企业”“政府”“开发企业”“社会公众”各方主体价值追求与关系共存的空间 其生产的过程与动力机制来源于主体间价值追求的组合、冲突、博弈与平衡 同时也是社会关系与文化资源相互交织投射的载体 具体而言 工业遗产旅游地可以划分为“物理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三个维度 以首钢北京园区开发利用为例 研究发现 政府、工业企业、开发企业、创意人群、社会公众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分别以不同的参与方式作用于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生产过程 一方面在空间层面体现出
2、功能形态的持续性演化另一方面 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念以及生产关系也附着了新的文化特征 整个空间彰显出独特的文化意向 形成新的文化场景 吸引着与之产生共鸣的群体进入空间进行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活动 产生新的社会关系 推动空间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工业遗产旅游地 演化机制 空间生产一、引言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 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也由生产性空间向城市消费空间转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艺术创作群体开始自发地开发再利用工业遗产空间 并很快激起了政府与企业社会对于这些空间的兴趣 那些一度被废弃的历史工业空间在人们眼中变成了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产业转型空间 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加入工业遗产空间的更新利用活动之中 工业
3、遗产旅游地空间生产是 政治权力、资本等外部力量在文化消费活动的驱动下 依托工业文化资源等内生动力 将工业 陈波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陈立豪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政策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遗产地打造为文化旅游消费空间 推进城市旧工业区用地更新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 不同空间主体基于对价值的追求将产生主体间的合作、冲突与博弈 进而形成的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社会)关系和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表征”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主体社会关系互动、变化的驱动下 工业遗产地的整体空间定位、组织规划、建筑语言也呈现出历时性、动态化的演变规律关于工业
4、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可以追溯至 世纪末 工业革命发祥地英国开展的“工业考古学”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英国进行了大城市的改造 部分知识分子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他们的目标是保护和维持工业革命中的生产体系和居住环境“工业考古”这个概念又一次被人们所重视 民间学术机构的调查团队对工业革命时期遗留的工业古迹进行了现场调查 并发布了调查结果和调查报告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引发了更多民间团体和志愿者自下而上的工业遗产保护意愿 在政府层面上推动了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和金融体系的建设第一 工业遗产保护价值有关研究 等人()在英国的工厂所在地进行了调查 通过对建筑、纪念碑和历史人物的
5、研究 发现工业革命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产生整体性影响 等人()利用传统的考古学方法 对工业景观、建筑和文物进行了分析 把他们放在一个同时代的文化环境中 从不同角度考察工业遗址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第二 工业遗产再利用有关研究 工业遗产在都市工业化的推动下 已经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其中传统的工艺和生产体系与专门技术的关系变得薄弱 工业旅游领域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科学技术价值的挖掘以及建筑的维护以及工人阶级文化的传承 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指出当地政府和企业在工业建筑再生过程中互相制约的角色关系 目前 国内关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研究还处在初步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 从文献中的统计资料可
6、以看出 人们对工业遗产建筑价值、文化产业开发、工业旅游、城市矿冶类棕地景观更新等多个领域展开研究与探讨 从单一的设计学科发展到城市文化、社会经济、产业协调等方面 逐步形成多学科融合的研究趋向第三 遗产旅游地空间生产有关研究 国内外关于文化遗产旅游地空间生产的研究日益丰富研究对象包括工业遗产、历史街区、民族文化旅游地等 旅游作为新产业介入文化遗产地后 将成为继原有生产方式之后新的生产方式 在此过程中 传统的生产生活空间被逐渐压缩生态空间由斑块分割向整体利用全面扩展 有学者以大运河线性遗产为例 分析认为遗产重生过程分为农居空间、工业空间以及生态文化空间三个阶段 遗产空间形态的变化 反映了遗产地不同
7、阶段文化脉络及空间生产方式与内容的差异化特征 空间嬗变具有不同属性的特征国外对于遗产旅游地的相关研究交叉于旅游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文化旅游者行为与地方文化特色等方面 国内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随着国家对文化旅游融合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 国内相关研究类型与范围更加广泛 学理性逐渐增强 尤其是近年来 研究领域从资源学、建筑规划、工业经济等扩展到地理学、旅游学、遗产价值保护等学科交叉领域 研究方向由城市发展议题牵引总体趋势是以理论创新走向城市发展学 面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需求 传统建陈波 等: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演化机制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筑学理论的解释力逐渐减弱 需要结合社会空间的
8、生产机制去理解 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中一系列分析方法 从空间三元辩证法出发 划分工业遗产旅游地生产主体类型 并分析梳理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生产的维度 进而研究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形态演化的内在规律与实践经验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二、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生产主体及其价值表达空间生产理论及其空间三元辩证法通过建立对现实空间中各个社会群体的价值诉求及其互动关系的分析框架 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多元主体环境下的空间变迁的动力机制及相关问题 在工业遗产旅游地内 一系列新的生产、生活、消费空间得以再生产 进而推动着人地关系的演化与社会空间的变迁 这种变迁又为工业遗产旅游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空间和
9、动力在工业遗产旅游地的更新活动中 空间实践活动主体是最重要的要素 他们的动机、决策和实践都包含了对产业遗产景区的价值选择和追求 而这种价值追求的组合、冲突和博弈是建立行为主体间的社会关系的基石 同时也是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生产的重要动力来源 工业遗产空间的开发涉及各个方面的利益相关个人和组织团体 与此同时 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追求也不尽相同 他们的利益需求、社会背景决定了其价值构成 他们可以通过政策制定、交易活动、经营活动或社会活动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业遗产旅游地文化场景的生成和表达 本文将分别从“工业企业”“政府”“开发企业”“社会公众”四个维度展开分析(一)工业企业:空间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工业
10、企业是我国工业遗产空间更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利益主体 其拥有工业遗产空间和设施的所有权 而从政治经济角度来看 空间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 是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载体 在资本逻辑下 空间是资本运作的要素 是资本增殖和自我修复的重要条件 资本通过空间商品的生产完成增值 在工业遗产空间中 由于具有多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可以转变为能够生产、交易和消费的空间产品 企业出于追求效益的目的 必然会积极地参与到工业遗产地空间生产中来 从而成为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生产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除了产权关系之外 企业的行为逻辑也受单位制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 这使得它在政府、市场和公众之间存在着多种身份 一方面 由于传统产业遗产地空间的所
11、有权人与城市政府之间存在着一种产权利益博弈关系 企业在寻求经济利益时 会依据政策激励、市场条件等因素选择是否响应政策鼓励的工业空间更新方式、空间开发产品类型等 从而导致工业遗产地更新的不同时期的空间产品差异 这也会影响未来工业遗产旅游地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 由于传统的工业企业长期被看作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单位个体 因此它依旧是职工群体利益的象征(二)政府:企业化政府与公共产品供给者的双重身份空间与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关系并非遥远 相反 空间的塑造与生产是一个政治过程 空间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 作为权力的象征 地方政府在工业遗产地空间改造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文化软实力研究第 卷 第 期他们的政策和行
12、动都会对地区产生重大的影响 世纪 年代以后 西方社会出现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在全球化过程中 由于竞争日趋加剧 各地及城市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与机遇纷纷 采 取 了 不 同 的 城 市 营 销 战 略 推 动 了 城 市 经 济 的 发 展 传 统 型 城 市 管 理 模 式()正快速向“企业化城市”()的治理模式转变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 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生变革 转型时期的地方政府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短期内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的需要 地方政府具有行政资源和具有垄断优势的资源 因而与众多经济发展主体结成了不同的“城市建设同盟”在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和政策制度下 工业遗产空
13、间成为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权力进行干预、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资源 因而 工业遗产地空间的发展与演化表现出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同时 作为城市公共产品供给者的城市政府 其本职工作是运用强制命令手段平衡公众利益与经济企业逐利性之间的关系 对空间生产的各方力量主体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 保证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秩序 另一方面 政府能够运用公共政策 加强街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 政府往往扮演“核心管理人”的角色 负责对历史建筑中所共有的、普世的、文化价值保护的投入 尤其夹杂着对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的投入从“公共产品”的角度来看 工业遗产空间所蕴含的文化、经济、历史、生产技术等的抽象和非排他性 是公
14、共产品中最主要的维度 与大众对工业文化的集体记忆、民族凝聚力、民族身份认同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 工业遗产空间的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休闲娱乐消费、精神文化认同等公共物品的重要载体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者的政府 其责任在于通过政策调节、资金支持以及奖惩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普及化、公平化 并运用行政命令与奖惩制度来规避企业及个人过分追求个体利益损坏社会公平 一方面 政府通过行政权力来引导和均衡工业遗产空间的生产要素 对其进行规制从而使其有序地发展 另一方面 通过公共政策来强化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供 政府在维护历史建筑的共同价值、普遍价值和文化价值上 特别是在公共设施和
15、公共空间上进行投资 年无锡建议发布后 以国家文物局为首的各级单位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工作 由上至下带动工业遗产的认定及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包括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年颁布)、无锡市工业遗产普查及认定办法(试行)(年颁布)、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年颁布)、天津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年颁布)(三)开发企业:空间产品复制者工业遗产旅游地作为游客休闲娱乐、消费体验的场所 其空间生产必然要符合消费逻辑 与其他的城市建设项目一样 工业遗产旅游地的开发单位通常要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 并遵守城市的法律和法规 在开发和运营过程中 开发企业往往能主动、准确地洞察市场消费需求 善于探索新
16、的商业开发模式 并将取得成功的开发模式进行复制再生产 利用土地资本长期开展投资与牟利活动从后现代消费主义出发 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由实用性满足向精神性、娱乐性满足转化 随陈波 等: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演化机制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着怀旧、审美文化盛行 工业遗产旅游地的开发单位通过挖掘特色建筑景观与文化符号 资本逐渐流向工业遗产旅游地物理空间景观的建造 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遗产的旅游景点和文化消费场景沈阳的中国铸造博物馆在对旧厂房开展保护、加固的基础上 将钢水包、铸件等原始工业生产资料以及生产线流程完整保留 一方面保证了工业遗产的原真性 另一方面结合声光电技术 搭建起动态展示的旅游地的文化记忆空间
17、 与沈阳铁西创意产业园区融合发展 突出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最后 作为空间的复制者 开发商往往缺乏保护工业遗产的动力 对工业遗产进行大规模的拆建与成熟商业模式的快速复制成为其收回土地成本并获得更大收益的方式 凸显出企业主体“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偏好 若不对这类资本逐利的行为加以抑制 将会造成低端旅游业态的同质化竞争 损坏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价值(四)社会公众: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在空间生产的逻辑框架中 除了资本和权力之外 社会公众也不能被忽视 从本质上讲 空间生产是资本、权力、社会阶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资源竞争和价值博弈 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和平衡的结果 社会主体的文化认同
18、、空间参与和主体之间的博弈是空间生产的重要环节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指出 社会各阶层对空间的认同和参与将直接影响到空间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同时 人们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也关系到空间生产的秩序和稳定社会大众阶层对于空间生产的介入常常建立在积极的、自我建构的社会目标之上 他们共同构成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生产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在工业遗产的空间再造中 公共参与的生产者通常被分成两种 一类为“个体的利益相关者”即游客、艺术家、经营个体、租户和住户 他们把价值追求的重心放在了空间更新的“实用价值”之上 将工业遗产旅游地开发活动视为维护和获取经济收益、休闲娱乐消遣等经济价值与体验价值的机会 而往往把工业遗产的公
19、共产品属性放在第二位 并以非正式、非官方许可的方式参与到空间实践中去同时 公众参与的生产者还包括“公众(社会)利益相关者”这些群体通常以自发组织联合并参与到公共治理中 比如非政府组织()、公益组织()、专家、文化遗产传承人等 其实践动力来源于追求公共价值最大化 致力于维护工业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推动工业遗产地作为文化遗产资源传承发展 作为社会公益性、集体性、专业性的主体力量 他们在空间生产实践中与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较弱三、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生产维度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实体空间 更是充满了历史文化记忆与社会关系互动的有机整体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迈进 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20、 我国城市的社会结构功能、空间生产与消费模式等在认知观念与实践层面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 工业遗产空间的更新利用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物保护或旧城改造的议题 而成为涉及多方主体以及涵盖政文化软实力研究第 卷 第 期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多要素的综合性空间生产过程 有必要将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的更新改造置于空间视阈之下进行分析和审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使空间概念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空间三元辩证法”与“第三空间”等概念打破了“物理精神”二元对立的空间逻辑 空间的社会维度被纳入空间结构之中 空间转向过程中对“空间”物理性、精神性、社会性维度的批判性辨析 则对之具有重要的意
21、义 由此我们可以对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的不同维度展开如下分析(一)工业遗产旅游地的物理空间:作为一种被感知的空间实践工业遗产旅游地物理空间作为可感知的实体和地理空间 是工业遗产空间文化消费转型开发的基础要素 同时也是文化资本得以循环、生产与再生产的实体载体 工业遗产旅游地物理空间是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与消费活动的物理表现 是各类文化旅游消费活动的现实条件与物理载体首先 工业遗产空间之中一切能够体现出其独特风貌的工业遗产建筑、生产线、生活空间等物理构筑物 共同构成了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的物理维度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自 年开始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工作 至今已公布了五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名单 其中关于开展第
22、五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申报对象满足“工业特色鲜明、工业文化价值突出、遗产主体保存状况良好、产权关系明晰”等基本要求 例如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青山热电厂的生产办公楼、厂区铁路 武钢一号高炉炉体、热风炉、上料斜桥钢结构等物质资料作为“核心物项”被认定保护 这些工业遗产空间的整体景观、厂房烟囱、建筑风格材料、厂区空间规划以及生产资料、生产工艺留存等皆为可以被直观感受、定性分析以及开发利用的物理性客体 它们既是工业遗产地空间在城市更新发展、产业转型的演变过程中延续至今的必要载体 也是文化记忆与工业文化最直观的存在形式其次 工业遗产空间的物理维度不仅指向景观建筑、车间厂房等无生命性的对
23、象 生活于、工作于、创作于工业遗产空间中的人亦是一种具有物理实在性的对象 日常的社会行为构成了社会生产结构与社会生产制度的逻辑起点 工业遗产空间是一种社会实践的产物 社会聚集发生于此空间内的个体的日常活动遵循着一种序列性与惯例性 逐渐形成社会风俗与常规 赋予了工业遗产空间相应的日常生活秩序与日常生活属性 此外 开放性也是工业遗产旅游地物理空间的重要特质 作为文化旅游消费空间 除了发挥文化记忆储存与展示功能外 还需要满足消费者、艺术创作者等社会公众对于交往、交流的社交需求 公共交往空间才能折射一个地方的人文精神、多样化的人群活动以及文化意向综上所述 工业遗产旅游地的物理空间是实际存在、可以被直观
24、感知的维度 是空间主体以自身的价值追求与价值选择为基础 根据实际需求和长期规划而有目的地交易、控制和改造利用的产物(二)工业遗产旅游地的精神空间:作为一种被构想的空间表征工业遗产蕴含生产技术、生产工艺 它们的目的与运用过程体现出技术的人性 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 具有社会属性的性质 工业遗产作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社会的桥梁 具有历史最强劲陈波 等: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演化机制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的韧带 需要长期完好保存并加以交流利用 挖掘工业遗产空间精神文化内涵 整理文化记忆梳理历史生产演变脉络 有利于增进人们对于民族工业发展史的认识了解同时 工业遗产空间常常蕴含着创新、奋斗、务实等企业文化价值
25、观 为现代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民族品质 工业遗产具有文化遗产与精神象征属性 对于社会公众具有特殊的情感价值与教育意义 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于 年入选我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大沽船坞遗址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与还原模型 生动展现了我国近现代工业成长发展的奋斗史 也见证了中华民族抵御帝国主义侵略 不畏强暴、奋发图强的精神品质 成为我国重要的民族教育与爱国教育基地工业遗产旅游地的精神文化要素以一种符号化或抽象化的形式存在于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之中并通过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的“心态文化”元素
26、构筑出工业遗产旅游地的精神空间维度 一方面 从空间层面看 工业遗产地所蕴含的情感、记忆等种种情绪通过规划设计、文化活动等形式描绘出抽象的精神文化符号与文化场景 工业遗产旅游地精神空间作为一种心理性、认同性的“第二空间”是主体通过自身主观意志、价值观念作用于现实世界改造的产物 另一方面 工业遗产旅游地精神空间作为历史记忆、知识技术和心理活动的载体 是人们的审美怀旧偏好、日常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空间要素将个体与社会集体间共同的记忆情感联系在一起 给予主体以文化认同与教育意义 从而赋予工业遗产旅游地特殊的精神属性(三)工业遗产旅游地的社会空间: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表征空间“社会空间”一词最早由法
27、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 世纪末创造和使用的 强调社会空间概念与社会群体居住的地理区域直接相关 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涂尔干认为 人们的集体生产劳作与日常生活实践为物理空间赋予了特有的集体情感与观念 从而产生了特定的社会价值 具体而言 我国的工业遗产空间是当地原住民的社会生产生活空间 作为社会群体广泛合作的产物 工业遗产地社会空间体现了人们生产、劳动的经验和知识积累 人们长久生活的情感、观念、记忆联结于此 是集体生产生活的表象 所有的城市空间 无论它们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起来的 还是人们有目的地创建的 都体现了历史上社会的多样性 工业遗产旅游地社会空间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 人与人之间相互
28、交往联系建立起的社会关系不断深化、扩展与物理空间、精神空间一同组成了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的总体 其反映了特定空间中的各种复杂社会关系 是一种物理要素、精神要素与文化要素交织生产出的“表征的空间”工业遗产旅游地社会空间生产首先是空间要素的生产 主要包括物理空间的改造与重建 地方历史记忆和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利用 商户、游客和创意人才等多样化人群的聚集与扩散等 其次是空间功能的生产 工业遗产旅游地社会空间主要服务于生产生活、文化消费、休闲娱乐以及知识传播等功能 创造平等交流与多边互动氛围 激发创业者与艺术家的创意表达 再次是空间形态的改造与演进 在工业遗产旅游地社会空间的演化过程中 政府、开发运用企业与
29、艺术家、创业者、游文化软实力研究第 卷 第 期客以及居民之间形成了一张社会网络 而网络的发育、开放与完善为工业遗产旅游地的经济价值、公共价值、体验价值的提升与扩散提供广阔平台工业遗产旅游地社会空间强调环境、人物、事件等文旅生产与消费要素之间互动而形成的共鸣建立在平等主义、公共服务、自我表达与多样化人群基础之上 是它们使得文化活力嵌入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之中 推动旧工业空间改造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四、案例研究:首钢北京园区的改造利用首钢工业园区始建于 年 作为带动京津冀地区工业发展的国有企业 在我国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产业转型升级 以及相关政策、规划文件的出台 首钢园区面临产业结构转型、
30、体制机制改革、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 年北京申报夏季奥运会成功后 首钢的搬迁转移成为政府和企业必须思考的重大历史课题 经过多年筹备 年 国务院批准了首钢搬迁计划 并成立工作协调小组 年起首钢北京园区开始逐步减产 直至 年达到全面停产 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首钢北京园区确定为首批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 同年 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调整和建设发展的意见 采取自主开发建设、产业定向开发和土地开发上市相结合的创新方式加快首钢北京园区土地开发再利用 年 月 日 通过奥林匹克委员会第 次全体会议投票选举 北京成为 年第 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城市 同年 月 在坚持“绿色办奥
31、”的理念指导下 北京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办公场地落户首钢北京园区的西十筒仓片区 冬奥赛事为首钢空间再利用注入强大动力 成为首钢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重要契机 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 年)提出打造“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促进高端产业创新 活化利用工业遗产资源 打造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新基地 年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 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行动计划(年 年)指出首钢园区应以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为契机 强化工业遗产再利用 保护传承工业文化 释放传统工业资源的生命力 实现工业遗产地的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和活力复兴(一)首钢
32、北京园区转型开发的基础优势物理空间层面 首钢作为自主经营、自主研发的民族钢铁产业代表 在工艺创新与生产技术等方面保持全国乃至全球尖端水平 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工业生产线、工艺与设备遗存 年北京首钢园区全面停产后 首钢集团与北京市政府就改造模式、开发主体与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数年的博弈与谈判 因此在停产周期内园区基本没有开发与改造行为 园区内储料、炼铁、制氧、炼钢等众多工艺产线、建筑和设备遗产系统而完整 园区工业风貌与工业底色得以完整保存 园区内遍布的高炉、筒仓、料仓、车间以及高空动力管廊共同构成了首钢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遗产景观 为园区工业遗产旅游地活化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物理空间基础陈波 等:工业遗产旅游
33、地空间演化机制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文化资源层面 第一 首钢园区饱含工业历史记忆 年 月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前身“石景山钢铁厂”成立 年 建立起我国第一座侧吹转炉 开创了我国自主生产钢铁的时代 首钢作为中国近代民族重工业的代表 其百余年的发展史与首都的工业史、生活史息息相关 北京首钢园区是几代首钢员工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见证 同时 首钢园区也承载着国人工业崛起、民族复兴的情感联结 第二 冬奥赛事为首钢园区注入强大的文化品牌概念 北京 冬奥组委会办公地点以及滑雪大跳台比赛场馆落户于此 一方面极大提振了这片工业遗产地的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 推动区域体育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 另一方面 从长远看 改造后
34、的园区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工业遗产建筑特色凸显 在重大公共文化事件的加持下将吸引更多的创意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入 为园区工业遗产旅游地的打造提供强大动力(二)首钢北京园区工业遗产旅游地发展战略目前 北京首钢园区(北区)已完成三高炉博物馆、西十冬奥广场、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场馆、体育总局冬训中心(精煤车间改造)、首钢脱硫车间等项目的改造建设 星巴克、安踏、香格里拉酒店、智选假日酒店等品牌已经完成入驻 奔驰新车发布会、抖音北京嘉年华之夜、北京卫视 年跨年晚会等文化活动以及冬奥赛事为北京首钢园区这片工业遗产旅游地带来生机与活力第一 以保定建 突出物理空间原真性 对于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应该在尊重
35、其原有的工业底色、保留空间文脉与逻辑关系的原则下进行 北京首钢园区的改建基于对炼铁工艺流程的熟悉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高炉、除尘器、热风炉等工业物件进行价值评估 并根据价值判断开展保护和拆建工作此外 在北京首钢园区更新改造过程中 针对园区内工业建筑遗产、文化记忆资源、特色工业景观等的具体情况 结合“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的定位要求 政府联同规划部门、社会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区域规划文件 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北区规划方案将园区内工业资源划分为文物保护类、强制保留类、建议保留类以及重要工业资源几个等级 通过“整体保护”“局部保护”“要素保护”等立体化
36、手段 对园区内工业遗产物质空间进行修整改造 保障园区的工业文化特色第二 接入城市系统 增强空间开放性 北京首钢园区在改造过程中被充分纳入城市系统 首先 在城市规划方面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 年)将首钢地区纳入“两轴多点一区”中的“长安街记忆延长线”并以“两轴”为统领 西部重点建设首钢近现代工业遗产文化区 其次 在交通建设方面 北京市积极搭建城市交通网络 引入和分流城市其他区域的人流 年 月 北京地铁 号线西段冬奥支线(金顶街站至新首钢站)开始试运行 同年 月 北京地铁 线(金安桥站至苹果园站)开通试运营 年 月 首钢工业遗址公园金安桥站交通一体化及工业遗存修缮项目正式完工并通过验收 交通网络逐
37、步完善 大幅推动首钢片区与门头沟、丰台、海淀等区域的纵横联动 再次 在园区边界改造上 年 首钢厂东门启动保护迁移工作 新址位于长安街西延长线与群明湖东路交叉处 南面联通跨河大桥通往门头沟区域 同时成为首钢工业景观的中轴线文化软实力研究第 卷 第 期此外 园区的围墙等物理边界被打破 园区空间的易达性与开放性大幅提升第三 植入文化记忆空间 增强文化认同 首钢园区作为“单位制”生产代表 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交往空间为一体的微缩社会空间 生产记忆、生活记忆与个人情感附着于厂区空间之上 而园区内保存完好的众多工业遗产正是这些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在规划文件的指导下 园区(
38、北区)现有 处文物资源、处强制保留工业资源、处建议保留工业资源、处其他重要工业构筑物、处其他保留构筑物 除了生产厂房车间、运输站、高炉等生产建筑外 五一剧场、职工宿舍、办公场所等生活空间也得以完整保存以园区内三高炉博物馆改造项目为例 三高炉作为园区内少有的纵向生产空间 是首钢园区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特色工业景观 同时也蕴含着钢铁生产工艺与员工的集体记忆符号 高炉在改造过程中 设计部门保留大量原真的工业生产痕迹 用完整的生产线与流程串联起文化旅游空间的逻辑 馆序厅将长梯依附在高炉本体之上 形成一段蜿蜒的空中游览路线 馆内保留了管路、喷煤装置、检修桥架等 向游客展示完整的生产设备构成 博物馆将高炉晾水
39、池改造成为地下车库 并植入环形的水下文化记忆空间 “首钢功勋墙”“首钢功勋柱”“首钢生命之火”墙体采用清水混凝土材料 将首钢的历史发展叙事刻画在墙体中 在屋顶开凿出洞口 引入自然光线 整体形成一个“工业记忆”与“生态自然”的对话空间第四 开放业态 推动社会空间可持续发展 冬奥事件与首钢北京园区工业遗产旅游地相结合形成“工业奥运”“钢铁冰雪”的强大文化 年 月 日 国家体育总局与首钢总公司签署了关于备战 年冬季奥运会和建设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 以北京 冬奥为契机 利用首钢工业遗产基础资源与区位优势 打造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赛事服务、体育会展、体育金融等于一体的“体育”产业 为首钢打开
40、了体育产业相关的多条合作渠道 探索以体育产业促进工业遗产旅游地利用开发的新经验首钢滑雪大跳台首次尝试将奥运场馆建设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相融合 以园区内原有最高的工业遗产建筑冷却塔的高度为限制点 将赛道与观众席下沉至水平面以下约三米深度(窦光璐等)在保证园区原始风貌与工业底色不被破坏的前提条件下 为园区增添新的景观元素 以大跳台为载体的冬奥赛事以及各类城市文化活动也为园区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同时以大跳台比赛场馆为核心 改造工程还涉及晾水池亲水空间、制氧厂观众服务中心等配套景观建筑 结合赛时需要与赛后利用 为设施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 在合作框架协议下 园区更新项目还包括西十冬奥广场、运动员冬训中心、运动员
41、公寓、运动街道以及运动公园等 部分场馆如冬训中心在结束服务赛事的使命后 将扩建成为冰上运动综合馆 面向全社会开放 这些室内场馆设施以及配套户外空间大大丰富首钢园区体育文化氛围 服务公众社会 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北京 冬奥组委会办公地点与滑雪大跳台落户首钢园区后 冬奥事件被引入工业遗产地改造发展 以推动冰雪运动与工业空间融合发展 为首钢园区植入新的文化旅游地形象 一方面 奥运会作为重大的公共文化事件 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群众基础 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推动与社交陈波 等: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演化机制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媒体的营销宣传下 多元化的群体主动参与园区体育活动与文化消费 建立共同参与机制
42、引导公众关注、了解、保护工业遗产建筑与文化另一方面 冬奥事件与体育产业作为重要的推动力与粘合剂 吸引经济社会中自由流动的资金、人才、客源、信息流等 并锚定在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之上 通过景观改造与产业融合 促进新的生产要素与园区原有的工业文化资本融合及在地化运营 催生出新的地方场景(三)工业遗产旅游地改造的经验启示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新的社会主体进入空间之中进行空间生产、改造 城市政府、工业企业、开发企业、创意人群、社会公众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分别以不同的参与方式作用于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生产过程 不论是对工业遗产空间进行创意产业改造抑或是公共文化设施改造 一方面在空间层面体现出功能形态的持续
43、性演化 另一方面 这种微观层面的空间转型不仅仅是物理形态与功能的转型 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念以及生产关系也附着了新的文化特征 整个空间也彰显出独特的文化意向 形成新的文化场景 吸引着与之产生共鸣的群体进入空间进行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活动 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图 首钢北京园区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演化逻辑政府主导推动下开发的工业遗产旅游地通常都带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属性 包括工业博物馆、艺术馆、剧院、文化公园等公益性设施或商业综合体 这类空间既是政府和社会公众进行大型文化活动的空间载体 也是居民日常文化消费与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通过梳理规划文件可以发现文化软实力研究第 卷 第 期政府和社会逐渐认识到工业遗产
44、空间与城市整体发展相关联 应将区域整体性发展理念融入工业遗产空间的改造规划中 利用市场机制对文化资本进行开发 发挥其产业联动作用 推动区域复兴发展 首钢北京园区被定位为“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并作为“近现代工业遗产文化区”划分在“长安街记忆延长线”上 首钢园区被纳入中心城区文化规划框架之中 以冬奥会为重大契机 园区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 旧工业区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转变 社会对旧工业区的形象认知将会发生快速变化 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重要的推动力量这种以政府为主导 政策事件为主要推动力的工业遗产旅游地改造整体体现出“自上而下”的模式特征 通过上文对首钢北京园区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 改造过程将重心放在突出
45、空间的“真实性”上 空间生产基于一种“文化内生”动力 以工业区原有的传统工业历史资源与建筑遗产为基础 整理保留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 通过博物馆旅游这一载体向外阐释优秀的民族工业历史与集体主义、国家主义 同时 园区也积极将文化资本与商业旅游相结合 追求多元化、品牌化的空间形态与空间意向参考文献冯立昇 关于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的若干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邢怀滨 冉鸿燕 张德军 工业遗产的价值与保护初探.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徐艳芳 王蔚 文化产业视角下工业遗产价值实现模式研究.学习与实践():李蕾蕾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人文地理
46、():韩晗 李卓 城市更新视野下矿冶类棕地文化景观修复路径研究 以萨卡特卡斯市与黄石市为例.上海国土资源 ():李蕾蕾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世界地理研究():王苑 邓峰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 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现代城市研究():郭凌 阳宁东 王志章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 基于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泸沽湖的个案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朱沁夫 旅游与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旅游学刊 ():席建超 王首琨 张瑞英 旅游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优化 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自然
47、资源学报 ():侯兵 金阳 胡美娟 空间生产视角下大运河文化遗产重生的过程与机制 以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为陈波 等: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演化机制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例.经济地理 ():韩晗 走向城市发展学的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基于中国知网中文学术期刊论文的知识图谱分析.文化软实力研究 ():林青 空间生产的双重逻辑及其批判.哲学研究 ():亨利列斐伏尔 空间政治学的反思/包亚明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张京祥 罗震东 何建颐 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沈海虹 “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上海:同济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
48、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工作的通知/.().:/刘少杰 西方空间社会学理论评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的构成 结构化理论纲要.李康等 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亨利列斐伏尔 空间的生产.刘怀玉等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弘政 从技术的二重性看技术异化的必然性与可控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朱光亚 历史遗产保护的关键词是“原真性”.建筑与文化():冯天瑜 中国文化生成史(上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王晓磊 社会空间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涂尔干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敬东等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政府网 国家发展改
49、革委关于做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调整和建设发展的意见/.().:/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行动计划(年 年)的通知/.().:/薄宏涛 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南京:东南大学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与首钢总公司签署框架协议/.().:/窦光璐 白雪 庞凌波 等 首钢滑雪大跳台:结合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冬奥场馆设计.建筑学报文化软实力研究第 卷 第 期():新华网 亿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已达成/.().:/齐骥 亓冉 蜂鸣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文化创新.理论月刊():吕斌 张玮璐 王璐 等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的空间绩效分析 以广州、天津、太原为例.建筑学报():张乃戈 朱韬 于立 英国城市复兴策略的演变及“开发性保护”的产生和借鉴意义.国际城市规划():():“”“”“”“”:“”“”“”:陈波 等: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演化机制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