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反思VR新闻:基于技术伦理和新闻叙事的视角.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9269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思VR新闻:基于技术伦理和新闻叙事的视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反思VR新闻:基于技术伦理和新闻叙事的视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反思VR新闻:基于技术伦理和新闻叙事的视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反思VR新闻:基于技术伦理和新闻叙事的视角韩志瑞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带来了新的传播媒介,进一步改变了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虚拟现实技术(以下简称VR技术)是一项集人机交互、数字声音图像处理、动态建模和智能传感等技术于一体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可以提供一种模拟现实环境的人机交互界面,并通过用户的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使用户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沉浸感和现场感。近年来,VR技术在游戏、娱乐、医疗影像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VR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和叙事形式在新闻传播领域也得到运用。VR新闻主要以VR技术为支撑,在内容表现上从浅层叙事升级到多维呈现,在用户体验上从文本想象转向沉浸式感

2、受,在功能定位上从新闻产品扩展到带有游戏性质。VR新闻突破了时空限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并且增强了新闻的交互性,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内容需求,开创了一种新的新闻叙事方式。然而,VR新闻在技术和理念等层面都还存在较多问题有待理清。一、VR新闻的局限(一)VR技术自身的局限性VR新闻以VR技术为依托,技术性缺陷是VR新闻面临的首要挑战。从VR设备来看,主要有头盔、眼镜、一体机等类型,无论是哪种类型,其价格都不菲。价格高昂的设备无论对于新闻机构还是普通用户而言,都不是高性价比之选。从用户使用的角度来看,VR设备使用过程中舒适度、便捷性等问题还有待改善。目前主流的VR头盔大都存在重量较高、续航时

3、间短、透气性差、便携性不足等问题,VR设备过重会造成设备前倾和增加用户头部压力,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和舒适性。(二)新闻选题和生产的局限性从VR新闻自身来看,VR新闻的选题和生产也存在挑战和局限。VR新闻在灾难新闻、战争新闻、体育新闻等冲击性、画面性较强的新闻题材中具有优势,借助VR设备用户可以获得在场感,但VR新闻不适用于所有的新闻类型,如民生新闻、深度报道等,VR新闻在其中反而显得无所适从。新闻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受众提供信息,消除某种不确定性,为受众的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现场体验感并非核心要素,那些更注重文本内容而非感官体验的新闻类型就不适用于VR新闻的语境。报道模式的不确定性对新闻媒体的业务

4、布局、人员分配和成本估算等环节而言都是不利因素。1就VR新闻生产而言,VR技术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还处于不断进化的过程之中,两者的兼容性、适配性还不足够稳定,难以支持VR新闻的持续性生产,而且一则高质量的VR新闻生产周期长,需要大量资源投入,低质量的VR新闻既难以吸引用户也无助于VR新闻自身的发展。VR新闻的产出不是依靠文字,而是变成了追求对新闻现场的再现,从而弱化了新闻文本内容的重要性和对新闻背后内涵的发掘。目前VR新闻的生产流程尚无严格的模式和标准,从新闻的采集、编辑、制作到发布等环节来看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一些环节上存在耗时过长、成本过高、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都制约着VR新闻的常态

5、化生产,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三)传播效果的局限性VR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游戏性,VR新闻将发生在另一个时空的事件以游戏化的方式复现给用户,游戏式的场景呈现刺激着用户的多重感官,这使得新闻和娱乐的界线越发模糊。VR新闻要消解时间和空间的阻碍,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创造出这种具有游戏性的媒介环境,以便让用户置身新闻现场,抑或说是陷入这一媒介环境,而非客观地还原事实。如果媒介只针对人的一种感官进行延伸,那么这种刺激往往会更加直接和强烈,即便因形式单一而造成传播内容有限,但是更容易突显新闻的关键信息,用户也更容易接收。2因此从新闻传播效果的层面来看,在VR新闻的场景中,用户的多重感官同时接收

6、着大量的信息,可能会因人自身的生理限制而使注意力下降,导致用户获取不到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方面会削弱VR新闻的视听传达【内容提要】VR新闻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新闻业而产生的一种新闻形态。VR新闻能够给用户带来沉浸式的现场感和逼真的感官体验,给予用户身临其境般的新闻阅读感受。然而在热潮之下,VR新闻仍有许多与新闻理念和新闻业务实践不协调之处,还存在一些技术伦理问题和新闻叙事缺陷。从技术哲学以及VR技术对新闻叙事方式的影响出发,反思VR新闻背后潜在的风险,以期推动新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新闻业。【关键词】VR新闻 虚拟现实 局限性 技术伦理 新闻叙事15新闻论坛 2023 年第4期效果,另一方面也可能降

7、低用户对VR新闻的接受度。二、具身与诠释:对VR新闻的技术反思麦克卢汉(McLuhan)的媒介延伸论将人的身体作为主体,认为媒介是对人体感官的延伸,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媒介技术与身体的关系。彼得斯(John D.Peters)在 对空言说 一书中所展现的“对话”与“撒播”观念的对立背后,还暗含着对传播中身体观念的探讨。在身体与传播的关系中,在以唐 伊德(Don Ihde)为代表的秉持技术现象学观念的哲学家眼中,技术具有存在论地位,他认为具身性是人参与生活世界的方式,技术在其中表现出了一种文化嵌入性。3从技术角度廓清VR技术的技术伦理,是对VR新闻的重要反思。技术伦理是对技术活动运行过程中所涉及问

8、题的伦理把握,是对技术活动的对象、过程、后果对人类本身及其生存环境与条件所产生的影响的伦理价值观的反思。4不同于强调内容生产主体行为的新闻伦理,技术伦理更关注技术作为客观事物与人类自身的关系、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如何对技术进行规制等问题。对于技术与人类的关系,唐 伊德认为除了技术人工物与人融为一体进而导向客观世界的具身关系,还有技术作为客体信息展现方式的诠释关系、技术赋予他者以能动性的它异关系,以及技术人工物作为生活用具日常化的背景关系。5其中具身关系和诠释关系对VR技术而言更加适用,为反思VR新闻的技术伦理提供了理论视角。(一)具身关系下的VR技术具身性作为一种身体观念被提出,源于梅洛-庞

9、蒂(Merleau-Ponty)的知觉现象学,他以心灵与身体相整合的具身主体性来克服笛卡尔(Descartes)的身心二元论。具身性强调的是心智、身体和环境三者的一体化,而非身心一元化,更非身心的二元对立。6在唐 伊德看来,技术与人的具身关系可以表述为(人-技术)环境,技术作为人造物反过来融入到人的知觉经验之中,技术不再是外部对象,人将技术纳入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外部环境。VR技术相比文字、图片、视频,更加能够刺激人的感官,用户对VR新闻的体验必须通过VR设备才能实现,这一方面让用户得以置身于新闻现场,获得交互式的、沉浸式的阅读感受和临场体验,使人得以实现对未在场环境的具身体验,但另一方面

10、由于新闻内容被技术所裹挟,VR技术作为中介参与到了用户体验的生成过程。对VR技术这种“类身体媒介”来说,对其进行设计的最基本伦理考量就是要保障人类拥有对自身的控制权,即身体对技术的接合与脱离能力,保证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控制信息的接触、储存、读取和传播等行为,能够决定自己是否以技术身体参与传播实践。7对于同样的VR新闻内容,不同VR设备的技术功能和质量上的差别会影响到用户体验,进而可能造成对新闻事实的认知偏差。当VR新闻带来的内容还原度和真实性足够高时,可以保证用户具身体验的真实性,反之,如果VR新闻内容本身或者VR设备所呈现出的内容不够真实,用户的具身体验反而会成为“拟态”的放大器。换言之

11、,VR技术所带来的具身性的实现,有异化为对客观事件进行主观构建,从而对受众造成更大欺骗的风险。(二)诠释关系下的VR技术在诠释关系中,技术经由人类符号化的、以意义为指向的能力,成为人获知客体信息的中介,作为“可读的技术”被展示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诠释关系可以表示为人(技术-世界)。8不同于具身关系中人与技术共同感知环境,诠释关系中人所感知的环境是经技术“解释”过的环境,人所阅读的是技术将客观对象进行解码/编码后以符号化形式呈现的内容。就VR新闻而言,其文本内容需要按照VR技术的运行逻辑来生产,技术支配着新闻内容的编码程式。对于灾难场景、战争暴力场面等带有伦理争议的新闻场景,如果按照技术逻辑一味

12、追求感官体验的构建,那么新闻的社会价值就会在技术的诠释下发生偏移甚至消解。而用户对VR新闻的阅读和解码也需要通过VR设备来实现,相较于图文和视频,经过技术前置解码后的VR新闻留给用户自主解读的空间并不大,作为新闻内容组织结构的新闻生产框架甚至有侵入用户的新闻解读框架的可能,将受众思维限定在特定的媒体框架内,造成受众视域和思维的窄化,以至于使社会过度媒介化,人们所感知的是技术世界而不是真实世界,进而对社会观念的整合造成影响。对VR技术进行技术伦理层面的反思,不仅可以发现技术运作中潜在的伦理风险,还可将技术与人和社会勾连起来进行更全面的考察,进而寻找到使技术更有益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运作路径。三、模

13、糊、遮蔽与偏移:对VR新闻的叙事反思具身关系和诠释关系视角下的VR技术伦理风险体现到新闻实践层面,主要是对新闻叙事模式的冲击和随之而来的新闻伦理风险。新闻叙事是新闻业务的核心环节,影响着受众对现实意义的构建和社会认同的形成,不同媒介的新闻叙事结构有很大差异。9在看待媒介与新闻叙事的关系时,需要秉持辩证的观点,既要考虑不同媒介的自身独特性对新闻叙事结构的影响,具体考察媒介改变了新闻叙事中哪些部分,也不能过分强调媒介技术对新闻叙事的限制,认为新的传播媒介必然带来全新的新闻叙事结构。就VR新闻而言,VR技术带来的新闻叙事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新闻叙事视角的改变,从第三人称视角转为第一人称视角

14、,传统新闻是从第三人称视角将新闻内容呈现给读者,VR新闻向用户提供了全景的、还原的新闻现场,用户以目击者甚至当事人的身份参与到新闻事件之中;二是内容组织形式的改变,传统的新闻叙事一般是线性模式,以事件或人物为核心展开叙事,而VR新闻由于要给予用户沉浸式的临场体验,是以用户为中心来进行内容组织的,以用户注意力为线索将内容进行非线性安排;三是生产者的隐退,在VR新闻中新闻生产者的概念已经消失不见或是隐蔽得更加彻底。VR技术对传统新闻叙事的影响较为显著,为用户带来了新的阅读方式和体验,改变了传统新闻与受众的关系,但这种新的叙事方式也面临着新闻伦理的考验。新媒视角16(一)拟像与真实的模糊鲍德里亚(B

15、audrillard)运用拟像理论对大众传媒业进行分析,他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拟像与真实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消失。10VR新闻给予了用户强烈的感官刺激,视觉、听觉、触觉都被VR技术所包裹,人的感官乃至意识都有被重组的可能,进而陷入VR技术所营造的信息环境之中。相比于其他媒介所营造的信息环境,VR新闻塑造的媒介拟像更加逼真,拟像与真实的界限变得愈发模糊,甚至取代真实,成为“超真实”的状态。在“超真实”的拟像中,VR新闻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图式符号传递信息,用户陷入被构建出的真实之中而不自知,以为自己看的即是客观的事实,游走于虚拟和真实之间,真假难辨、虚实混合,沉溺在超真实的表象中不能自拔,其结果就是用户

16、对媒介的依赖、对事实认知的偏差和判断能力的下降,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等专业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也被消解。从技术角度而言,VR新闻中场景的构建可以不借助客观事实,而可以只通过暧昧的图像符号来生产“真实”。VR新闻拉近了人的感官与新闻事件的距离,正因为它给用户塑造的虚拟体验太过真实,我们才不能回避对真实性问题的思考,VR新闻在构建新闻场景时有意或无意地对用户虚拟体验的偏向,都可能导致新闻真实性的削弱,在此情形下,VR新闻的生产实践越成功,新闻的真实性理念就越被反噬。(二)议程和话语的遮蔽在VR新闻中,新闻生产者仍处于媒介权力结构的顶端,既拥有对用户的议程设置权,即通过对客观事件的选择和安排决定用户看到什

17、么,又掌握着对用户的框架设置权,即通过叙事设置、画面组接等影响用户怎么想。11VR新闻看似可以使用户在阅读新闻内容时有更大的自主性,但这只是由于VR新闻中用户占据了第一人称,真正的镜头遮蔽在后。VR技术以其超强的仿真能力构建出超真实的拟态环境,并通过强大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使用户感受不到议程设置的存在,用户在深度沉浸中忽视了隐蔽在画面背后的媒介话语权力,陷入媒体的议题操控中而失去了对现实事件的自主理性判断。甚至VR新闻中是否还存在新闻框架已经无关紧要,对VR新闻议题的选择本身就已经体现了新闻机构的价值取向,通过对VR新闻题材的把控和议程设置,加之VR技术强大的传播力和感染力,VR新闻具有更强的“

18、显化效应”,更能引导乃至扭曲用户的认知和行为。12当议程和话语被遮蔽,用户在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沉浸式环境中主动接受VR新闻中的叙事逻辑,此时诱发用户片面情绪的可能性会更大,进而造成群体极化等状况。(三)情感和思维的偏移VR新闻场景化叙事所带来的移情效果是一把双刃剑,拟真的环境可能让受众忘记观看新闻的最初目的。当用户被VR新闻带到与其周围环境完全不同的新闻场景中时,便会产生一种临场效应,这种临场感不仅使用户跨越了物理时间和空间,还增加了用户与新闻当事人之间的情感联系。13从第三人称向第一人称的视角转换更易引发情感诱导和观点偏向,用户对新闻的情感倾向可能随之改变,扭曲自己原本对于事实的看法和态度,

19、乃至丧失对新闻事件的思考和批判能力。用户身临其境地观看VR新闻,更容易感同身受,在心理层面倾向于站在新闻当事人的立场去体验和认知新闻事件,而失去了进行全面、客观地解读和反思事件的机会。四、结语本文从技术伦理和新闻叙事结构改变带来的影响两个角度,对VR新闻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了反思。VR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成为推动新闻业态变革与发展的技术力量之一,VR技术的驱动一方面让人看到了开创一种全新的新闻形态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在冲击着传统新闻所持有的价值理念和新闻伦理。媒介技术的密集发展把人类从现实带到了超现实,人类成为网络上的单元,网络世界无处不在以致我们把拟像当作了生活的现实,今天的技术在为我们描绘世

20、界、影响我们的决定、塑造我们的身份认同,甚至决定着我们生活的方向。14新闻业的变革与发展固然不能将技术力量排除在外,但VR新闻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需要遵循技术伦理和新闻伦理,要让技术服务于新闻,而非新闻服从于技术。参考文献:1 孟筱筱.VR“挑战”新闻对“VR新闻”热的冷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7(05):33-36.2 燕频,蒋东鑫.媒介进化论视角下VR新闻的应用与局限J.青年记者,2020(26):103-104.36 刘海龙,束开荣.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80-89.4 杨伟宏.风险社会视域下的技术伦理J.学

21、术交流,2009(10):42-45.5 美唐 伊德.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M.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5-58.7 刘明洋,王鸿坤.从“身体媒介”到“类身体媒介”的媒介伦理变迁J.新闻记者,2019(05):75-85.8 张卓,吴占勇.虚拟现实新闻的伦理反思基于技术和媒介的双重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7(12):193-198.9 朱瑞娟.连接与隔离:虚拟现实新闻叙事的伦理风险J.新闻界,2017(04):48-53.10 尤红.VR新闻的重构特征与伦理风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4):51-55.11 史安斌,张耀钟.虚拟现实新闻:理念透析和现实批判J.学海,2016(06):154-160.12 邓建国.时空征服和感知重组虚拟现实新闻的技术源起及伦理风险J.新闻记者,2016(05):45-52.13 贾梦梦.VR新闻对传统新闻业的重构及其现实悖论J.青年记者,2021(09):73-74.14 甘丽华,克利福德 克里斯琴斯.全球媒介伦理及技术化时代的挑战克利福德 克里斯琴斯学术访谈J.新闻记者,2015(07):4-14.作者简介:韩志瑞,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编辑:王洪越17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