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经验的自主表达”:概念建构的田野政治学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8998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验的自主表达”:概念建构的田野政治学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经验的自主表达”:概念建构的田野政治学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经验的自主表达”:概念建构的田野政治学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2政治概念建构的田野政治学路径陈军亚“经验的自主表达”“经验的自主表达”:概念建构的田野政治学路径文/陈军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要获得在一般性知识体系(“知识共同体”)中的中国位置,体现中国实践和经验的主体性,在学术研究的知识体系内做出中国经验的自主表达。近年来,田野政治学将田野现象和经验作为知识生产或概念建构的来源,在概念建构方面做出持续努力,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要求及其知识生产路径具有高度一致性。但正如“科学知识社会学”学派的观点,知识都是相对的,是由社会构建和决定的,随着历史社会

2、情景的不同而不同。而以经验为依据的知识生产所面临的一般性问题是:经验的有限性导致知识的解释力和有效性欠佳。因此,对田野政治学而言,需要面对和处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基于中国经验的自主表达问题,二是经验的自主表达与概念的一般解释力问题。本文以“板结社会”概念建构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将中国经验置于一般性学术议题和分析框架之中,挖掘中国经验的主体特征,并通过经验的概念化实现转换和自主表达,以此呈现中国经验的自主性,获得在既有知识体系中的有效性。“经验主体性”:从中国经验中发掘和提炼自主性问题田野政治学作为一种研究路径和方法,从农村社会内部政治的研究起步,从农村的微观场域解剖国家政治的微观形态,

3、并逐渐进人国家政治研究,观察国家和乡村社会的关系。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是田野政治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国家建构是政治学国家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在国家建构进程中,伴随着国家权力向下渗透并进入社会的过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随之产生。由于国家诞生的路径及其形态演进的历程不同,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模式在不同国家的差异很大。中国未曾经历商品生产关系在农业领域逐渐扩展和工商业领域广泛发展并逐步带来社会关系形态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问题,中国国家形态的演进一直建立在一个规模庞大的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在这种情况下,理解中国的国家权力和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需要把握的关键性问题是什么?将这个关键性问题置

4、于国家建构的议题和国家权力进人社会的分析框架之下,需要把握的关键性要素是什么?这需要基于中国国家形态演进的实践进程去认识和把握。秦统一中国以来,通过废封建行郡县的国家制度建设,实现了由分封建国而导致的分散统治的国家权力逐渐向皇权中央的集中,具备了权力集中这一现代国家的典型要素。然而,这一制度建设虽然确立了早期中国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但并未解决“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直接统治和联结问题,未能将国家权力越过中间代理人直接到达社会的每一个个体。因此,相对于“市民社会”在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一分析框架中的关键地位,中国早期国家建构中的国家权力如何进人社会之中?其与乡村社会之间是何种关系?这种关系形态和问

5、题在何种关键要素的作用之下产生?这些思考,可视为“板结社会”概念建构的问题意识及其所要回答的问题历史经验表明,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未能完成进人社会之中并实现对社会的直接控制这一建构进程。一方面,由皇权权威、官僚体制和税收体系所构成的权力体制并未在巨大的国土规模范围内得到完全执行。另一方面,士绅、家族长老、部族头人和地方强人等实际支配着乡村社会的运行和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拥有实际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由于士绅、家族等在乡村社会拥有实际的领导地位和管理职能,官方并没有努力深入中国的下层社会。这就使得这些位于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之外的社会权威实际控制着许多本该由国家断的权力,当国家权力试图直接到达社会民众时,这

6、些社会势力就构成了权力“穿透”的阻力。概念直观:置于“经验场景”白的想象和“内涵表达”田野政治学的概念建构,首先强调了解事实、掌握事实,并对所了解和掌握的事实现象进行73政治主表达陈军亚“经验的自概念建构的田野政治台学路径概括与抽象,将“经验直观”形成“概念直观”在“提炼”经验并将其表达为“概念”之前,首先要对既有知识体系中的研究成果进行检视。这一检视过程既要查明田野调查所获得的事实是否是已有研究中的一个“普遍性”现象,同时还要检视这一“普遍性”现象是否已经得到“概念表达”。从既有研究来看,众多学者已观察到中国乡村社会内部的政治关系,如费正清、韦伯对传统中国皇权统治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发现并重视

7、乡村社会内部力量的作用;杜赞奇将民国政权进行现代国家建设遭遇的失败归结于乡村社会内部的抵制,并用“权力的文化网络”加以解释。学者们注意到中国乡村社会的形态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国家权力的影响,但他们未能对这一社会形态做出更加直观的概念表达。因此,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用概念表达这一丰富的经验事实及事实背后的理论内涵?这一过程分两步完成。首先是具象化的想象。概念建构不仅要对掌握的事实经验进行分析、综合以反映或“摹写”现实,而且还需要借助研究者能动性的想象,赋予其高度简练又极具内涵的理想化形态。“板结”通常指土壤板结,即土壤干而固化导致雨水难以下渗进人土壤之中的一种状态。在板结化土壤内部,通常有一些特别

8、干洞坚硬的土块或石块,以这些土块或石块为中心,形成了一片板结区域,在这些板结区域,雨水难以下渗到土壤内部,或者因过于干而发生雨水下渗的损失而难以达到土壤深处。乡村士绅、家族长老、部族头人、地方强人等乡村社会势力,如同干阔土壤的“板结点”,以他们为中心,形成其权力支配和控制的区域,不同程度地阻碍国家权力的进入。乡村社会势力将土壤中的“板结点”关联起来,具象化地表达出乡村社会势力阻碍国家权力进人的“板结内涵”。其次是学理化的表达。学理化的表达即概念化的过程。通过具象化的想象,“板结社会”表达了乡村社会阻隔国家权力的“直观意象”。但概念不同于“直观意象”,还需要用明确清晰的话语界定经验的特性或特征,

9、即概念的定义。“在逻辑学上,概念特征的总和叫作概念的内涵(或内容),概念所指的对象的集合叫作概念的外延。”“板结社会”即以乡村势力为中心,联结和支配社会民众而形成的阻隔国家权力穿透的社会形态。这些乡村势力包括地方士绅、家族长老和部族头人、地方强人等群体。通过对“板结社会”特征形态的描述,我们可以界定“板结社会”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逻辑建构:“板结社会”白的概念依据从大量的经验现象中概括和提炼出基本特征并加以表达,即实现了“经验直观”,将经验直观用概括性的话语加以表达,可以视为一种概念直观。但直观仍然只能称为“经验”,而非概念化的“知识”。只有将“直观”和“知性”相结合,才能产生知识。其中,知

10、性是对感性直观的对象进行思维的能力,知性的规则即逻辑。前述对“板结社会”概念的表达,仍然属于“直观”的层面。对于田野政治学的概念建构路径而言,用概念呈现经验只是第一步,还需要通过思维的自觉和逻辑的论证,为概念提供内在的认识依据。田野政治学的研究范式不仅要通过田野调查呈现“是什么”,还要对“是什么”进行解释,即揭示“为什么”。田野政治学概念建构亦是如此。就此而言,“板结社会”之所以存在并对国家权力形成不同程度的阻隔效应,建立在三点基础之上。一是权力基础。土地是农耕为主的乡村社会的主要财富来源和象征。在农民社会内部,土地分布十分不均衡,地方士绅、家族长老、部族头人等乡村权威,往往拥有较高的经济地位

11、,控制着乡村社会的财富。拥有大量土地的乡村社会势力与农民之间虽然不存在人身的实际控制,但形成经济上的依附和支配关系,这种基于生产的支配关系,也决定了对乡村社会民众政治上的支配关系。二是权威基础。韦伯认为,统治的可靠基础在于对合法性的信仰。传统社会乡村内生势力之所以对乡村社会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力,在于其权威来源。乡村社会的权威基础建立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对赋税、兵役等国家权力的阻隔和变通,确立了他们作为“乡村保护人”的身份角色;另一方面,由于皇权止步于“县政”之上,修桥补路、兴办学堂、调解纠纷等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公益都由乡村内生权威负责组织和提供。对社会民众的保护以及“深度介人民众日

12、常生活”的公益供给,增强了社会民众对内生权威的忠诚和服从,形成了人们对其“实际统治”合理性的认可。三是体制基础。即这些内生权威与国家权力的体制性联结关系。费孝通先生将传统中国基层社会的政治结构形容为“双轨政治”。其中,“乡绅”是两条轨道的联结点,发挥“上通下达、来还自如”的“协调关键”作用。但实际上,由于乡村内生权威对国家权力的阻隔,两条轨道上运行的权力存在内生性的张力。在此情景下,非制度化、非正式的“协调关键”,恰恰也是影响结74政陈军亚“经验大概念建构的田野政治学路径构稳定性的“破坏关键”置于知识体系中反思基于“经验主体性”的概念解释力以田野政治学为方法和路径的概念建构,概念的有效性和生命

13、力即在于其对事实和实践的解释力,概念对现实的解释力决定了经验性概念的生命力。(一)既有知识体系中的有效性:如何认识中国国家建构的关键问题“面向社会的持续渗透”是现代国家共同的、普遍性的特征。对这一共同的、普遍性特征的研究形成了国家建构的知识体系。由于各个国家自身的历史条件和内在基础不同,在通往这一普遍性特征的道路上,其经验历程各不相同在西欧,国家权力进入农村是从政权分封的封建时代向近代中央集权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此进程中,西欧社会经历了长期的分化,一方面是资本家的兴起,一方面是小农的无产化。小农社会逐渐被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所取代,由此形成一个与国家之间直接联系和互动的市民社会。“权力向国

14、家的集中”和“集中的国家权力向社会的渗透”同时发生并相互促进,这一过程被合称为“近代国家机器的形成”。而在中国,秦以来逐步确立并完善的郡县制度,打破了诸侯分封的地方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分隔,实现了统治权的集中。但是,国家正式的权力体系止步于郡县,在郡县之下的乡村社会,运行的是一个由社会内生权威所构成的乡村权力结构,国家权力进人乡村社会的程度十分有限。当政权向社会增加其扩张力度,这个有限接受国家权力要素的乡村社会就成为关键性的因素。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对农业社会政治结构形态做出表达的“板结社会”概念,具有中国经验的自主性,即穿透社会的国家权力遭遇中间阻隔的一般规律赋予“板结社会”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有

15、效性。(二)学术研究中的解释力:“政权内卷”何以发生中国建设现代国家的努力肇始于2 0 世纪上半叶。与前一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中国发生了引人注意的变化。随着西方现代经济要素的进人,一些学者将注意力集中于观察中国社会性质和结构的变化,如杜赞奇通过对2 0 世纪上半期华北乡村社会的考察,发现国家建构遇到乡村社会的抵制而遭遇失败结局,这一过程和结果并不适合“政权建设”这一概念,只能称为“国家政权的内卷化”。虽然从方法论上而言,杜赞奇强调从中国社会内部研究中国的国家建构问题,但对于发生于中国内部的实践经验,他试图将其适应于既有的知识体系,并未做出基于中国经验的自主性解释。“板结社会”是基于中国经验的创

16、造性表达,其源于传统社会的经验,为“政权内卷化”现象提供了解释:国家权力向乡村社会的扩张遭遇乡村社会的结构性阻碍,并未给乡村社会带来变革性的影响。内生于乡村社会的地方性权威作为联结乡村社会的“关键人物”,在国家政权的现代化进程中,如同造成土壤板结的一个个“板结点”,将社会凝固在既有的结构网络之中,造成国家权力难以有效进入和渗透的失败结局。(三)国家建构实践中的生命力:为政权建设提供认识依据对于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研究而言,“有意义的问题”也许在于:需要一种理论将国家视野和社会观察整合到同一视线,从国家权力的视角认识中国的乡村社会,对这样一个由乡村内生性权威所构成的社会的性质进行界定,进而观察和认

17、识国家和乡村社会之间发生了什么。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华北地区所发生的事实,其“内卷”的背后是一个单一的、集中的国家权力如何进入乡村社会的问题。中国早于欧洲近2 0 0 0 年出现了一个“早熟”的公共权力的雏形,这一“集中的国家权力”始终面临着“进人社会”建构其统一性的问题。从国家权力的进入和渗透而言,中国传统乡村是一个由内生权威所构成的“板结社会”:它外在于国家权力的组织体系,不同程度地阻隔或消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及其影响力。消除乡村社会内生权威的“板结点”,打破“板结社会”对国家政权的阻隔,实现政权向基层社会的延伸和渗透,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有意义问题”。1949年新中国的国家政权建设,从政权革命以及政权革命之后打破“板结社会”开始。这一过程通过土地改革完成。土地改革的深刻意义在于:通过重新分配土地,消除了建立在土地所有权基础上的乡村支配性权力及权力再生的社会土壤,由此改变了传统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打破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板结点”;同时,将农民组织在“新的政权组织”之内,改变了由“板结点”联结而成的社会的“板结形态”。【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摘自学海2 0 2 3年第1期;原题为“经验的自主表达”:概念建构的田野政治学路径一以“板结社会”概念为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