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道二二三年第十一期15新 论 视 窗“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画面。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生命教育和生命化课堂的语文教师,我经常翻阅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为什么没上过几天学的香菱,从一开始不会写诗,到“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再到“过于穿凿”“有些跑题”,到最后能写出“新巧有意趣”的诗呢?为什么现在的学生经过十几年语文学习,还写不出像样的文章?“香菱写诗”是语文学习的绝佳范本。语文学习要通过阅读为学生营造一个丰富、纯正的母语教育环境。香菱学诗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见贤思齐。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向宝钗道:“我原要和太太说的,等大爷去了,我和姑娘作伴去。我又恐怕太
2、太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玩,谁知你竟说了。”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的了,只是没个空儿。就每日来一趟,慌慌张张的,也没趣儿。所以趁着机会,越发住上一年,我也多个作伴的,你也遂了你的心。”香菱笑道:“好姑娘!趁着这个工夫,你教给我做诗罢!”宝钗听后笑香菱“得陇望蜀”,其实是不懂“香菱学诗”与语文学习 鲁兆周她的心。香菱朝思暮想进大观园,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学写诗。“诗言志”,重要的不是你会不会写诗,而是你有没有梦想,有没有对生命境界的追求。林语堂先生认为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香菱虽然遭受了命运的百般摧残,但生命的梦想没有破灭,她想借助写诗,找回做人的尊严,让生命之花
3、得以绽放。大观园海棠诗社名噪一时,诗词被宝玉带出园子,连相公们也“真心叹服”,“抄了刻去了”,与大观园比邻而居的香菱不可能不知道。人都渴望过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的香菱,一旦有了机会,自然就会四处找人教她写诗,把学诗当作最幸福的事儿。“香菱学诗”不仅画面很美,还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原理。我一直觉得我们的语文学习功利色彩太重,缺少鼓舞人、欣赏人、激励人、引领人的力量。教师应该用生命化教育“成全”学生的生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是以成绩的优劣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让许多孩子失去学习兴趣和动机。四十多年前,我在师范学校读书,和几个志同道合
4、的同学成立文学社,创办校刊和班刊,就像香菱学诗一样,废寝忘食,忙得热火朝天。很快,许多同学加入到文学社,校刊和班刊也办得红红火火,大家的写作水平都有提高。如果语文学习是一朵花,书香校园就是肥沃的土壤。师生都迷上阅读和写作,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散发出书香,学生怎么可能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曾经聆听过傅国涌先生的讲座人生最美是相遇。他说:“江苏有个高邮县,那里最有名的好像是咸鸭蛋,还出了个有名的小说家汪曾祺先生。汪曾祺在县立第五小学读五年级时遇见了国文老师高北溟,正是高老师,学校校歌的词作者,带他走进了最初的文学世界。若干年后,少年汪曾祺考上了西南联大,成为沈从文和朱自清的学生,也是沈
5、从文最喜欢的学生。沈从文对汪曾祺来说当然非常重要,汪曾祺不遇见沈从文可能成不了一代作家,但是今天我更确定地说,小学五年级遇到的高老师,对他也许更重要。正因为少年时代遇见高老师,当青春时代遇到沈从文老师时,他的生命之灯才被全然点亮。”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课堂都应该是生命化课堂,有光,能够点16师道二二三年第十一期新 论 视 窗亮学生的生命。这个光来自文本的光辉,更来自教师内心的光明。汪曾祺遇到高老师,就像香菱遇到黛玉。高老师一定也和黛玉一样,是个读书人,他们都是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香菱是幸运的,她遇到一群嗜书如命的好老师。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如今香菱正满心满意只
6、想做诗,又不敢十分啰嗦宝钗,可巧来了个史湘云,那史湘云极爱说话的,那里禁得香菱又请教他谈诗?越发高了兴,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宝钗因笑道:“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香菱没闹清,又添上你这个话口袋子,满口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痴痴颠颠,那里还像两个女儿家呢?”说得香菱湘云二人都笑起来。这是一幅温馨的画面,既有不耻下问,又有诲人不倦,亦师亦友,其乐融融。可惜今天许多语文教师把长期以来的读书传统给丢了,对书的敬畏感,以及读书的风气都消失了。语文教师不读书,又怎能让他的学生喜欢读书呢?反思当今语文学习,我们不仅没能给学生提供优质的、符合他们
7、心理需要的阅读文本,还一直用理性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的方式对文本实施“肢解”,还要进行组词造句、改正错别字、修改病句等枯燥乏味的语言训练。这样的语文学习毫无乐趣可言,怎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语文学习除了有良好的读书氛围和一群爱读书的老师,还得有生命化课堂的润泽。今天的语文课堂大都被贴上了“生命化课堂”的标签,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成了学生的展示,只有欢声笑语,没有思维的启迪,视频播放屡现课堂,声色光电兼备长此以往,学生就不喜欢用读课文来探究,而是更多地喜欢通过视频播放、PPT 课件演示来学习语文知识。学生一路“浮光掠影”,心灵深处留下的东西却寥寥无几。语文出版社前社长王旭明说:“一根粉笔,一块
8、黑板,加上朗诵和讲解,这就是语文教学最质朴本真的样子。”我认为还得加上一条:“涵泳”才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涵泳”是我国传统母语教学所提倡的一项基本教学方法。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他批评一些人读书“贪多务广”,“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西方人重逻辑与实证,中国人重感悟与直觉,涵泳体现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香菱学诗的主要途径就是涵泳。黛玉教她读诗,要“细心揣摩”。“细心揣摩”也就是“涵泳”。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沉浸在诗歌的美妙境界中,反复品味,细细咀嚼,
9、以求获得诗中奥妙或“味外之旨”。同样,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熟读精思,反复回味,吐旧纳新,潜心涵泳,才能真正做到明达文义。语文教师不是在教学生吟诵,而是在唤醒,唤醒沉睡于孩子骨血中的唯美记忆。除了在反复诵读中涵泳,学生还可以在课堂讨论中涵泳。正如黛玉所言“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必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 塞上 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是再找两个字换
10、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是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合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完便挽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青碧连云。谁知我昨儿晚上看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每次我读这段文字时,都会感动不已。香菱,一个孤苦无依的女孩子,她完全不知道命运之舟会把她带向何方,依然能看到大自然中的美景,不甘沉沦,奋力寻找生命中的寄托。生命不管在如何困顿的状况里,都有对美的憧憬在学生的心田种下一粒审美的种子,
11、让他们能从一茎花、一丛草、一片云、一方山水中发现美,欣赏美,从中体味到生命的美好,是语文学习和生命化课堂最朴素的价值追求。香菱不简单,在涵泳中悟出了读书的真谛!涵泳帮助香菱打通了语文学习的任督二脉,连宝玉也夸她“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远,听你说了这两句,师道二二三年第十一期17新 论 视 窗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香菱还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去发现“文本的矛盾处”,并在融会贯通中启迪智慧,深化情感体验。反观当下,太多的学生学课文时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在“小手如林,小脸通红,小眼发光”的所谓生命化课堂,学生连心都静不下来,还会潜心涵泳于语言文字之中吗?语文的悲哀,不是因为它本身悲哀,而是整个社会
12、功利和浮躁的反映。黛玉让香菱先读王维的诗,再读杜甫、李白、陶渊明等人的诗。这些伟大诗人的经典作品,都不是生硬的说教,它能化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受,融化到你的血液里,最终流淌到你的心灵中,不知不觉塑造了你的灵魂。读到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你就会在遭遇挫折时,静下心来想一想,怎么样让生命再度飞扬起来;读到杜甫的“每依北斗望京华”,你就会增强一份对祖国诚挚的忠诚;读到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你才会知道生命就是对自我有力的张扬,就是对尊严的赞美;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可以领悟到一份超然的宁静和淡泊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教了那么多的古诗词,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浸染和
13、熏陶的过程,为什么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是那么差强人意?原因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是真正的生命化课堂,学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心声,他们的心灵与古诗词少了妙不可言的心灵契合,也就没有了“若说再找两个字换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是的”“谁知我昨儿晚上看了这几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的生命体验。阅读和写作,都需要安静,需要一个人沉浸其中,静静地涵泳,静静地思索,静静地品味,静静地归纳,静静地倾吐。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有了涵泳的经历,就会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收获颇丰,就会有意犹未尽、余音绕梁的情感体验,很容易产生创作冲动。教师若能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在作文训练中继续
14、涵泳于构思的美妙境界中,运用涵泳获得的语言和方法,就能破解作文教学的难题。这一点,香菱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香菱的第一首吟月诗,因“措词不雅”,被黛玉否决了,还要她“把这首丢开,再做一首”。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发连房也不进去,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上抠地,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言,都远远地站在山坡上瞧着他笑。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是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了。一回来了,呆了一日,做了一首又不好,自然这会子另做呢。”香菱学诗,“挖心
15、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宝钗称之为“诗魔”,但香菱的内心世界一定是丰盈、快乐的。反复吟咏、推敲,不断锤炼文字,能不提升语文素养吗?反观我们的学生写作文,大都是速成文字,或愤世嫉俗,或孤芳自怜,或鹦鹉学舌。语文学习是最为赏心悦目的事,是一种有趣的“文字游戏”,它并不枯燥,而是充满了乐趣。当学生从小就认为学习母语困难的时候,还会有兴趣吗?还会热爱母语吗?所以,语文学习应当回归,回归到传统上去,回归到学习语文的本质规律上去。曾国藩说,“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他把学习语文
16、时的反复诵读、品味、揣摩、领悟,形象地比作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也就是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中去口诵心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根并荷花一茎香”,香菱说得好:“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一方池塘多么像语文课堂,池塘里的荷花、菱花、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包括那一根根姿态飘逸的水草,诠释着语文学习的自然之美和生态之美。“清溪波动菱花乱,黄叶林疏鸟梦轻。”菱花是一种安安静静的花,更像我们的语文学习,语文学习静谧起来了,慢下来了,自然也就会丰盈、深刻起来。今天,我们的脚步太快了,那淡淡的菱花之香,能让我们的心安静下来,在教育集体浮躁的当下,放慢脚步,领略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润泽和芳香。(作者单位:安徽当涂县团结街小学)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