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主义视角下的音乐审美郭瑞玫 程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音乐各种表现方式也从未停止更新;相关研究表明,只要有音乐,就有审美的存在;审美与人类心理活动紧密连结,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的存在表达了人类各种各样的情绪。在未知这些情绪产生背景的前提下,一些人会因为音乐美妙的变化产生共鸣,甚至为之欢笑或者哭泣。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这是一种人类对信息的认知活动。不同的人通过对音乐信息的认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适应中,建立起某种情感的链接,从而达到共鸣的效果。从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构建主义心理学认知理念出发研究,音乐审美同样达到各种影响人的积极作用。一、构建音乐审美心理连结(一)认知心理认知心理学有广义
2、和狭义的区分。在钟毅平、叶茂林主编的 认知心理学高级教程 中,对于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的解释,主要包括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刺激是被纳入同化结构而引起反应的。他强调认知结构是在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笔者认为,音乐审美活动本身离不开听觉刺激,是在人类中广泛存在的认知心理活动;人通过对音乐语言、声响等表现产生认知过程,达到个体的审美;审美的感受过程具备人的心理与外界声音信息连接的过程。(二)同化过程心理学家皮亚杰致力于儿童智力发展研究,从而得到相关的研
3、究经验。基于他提出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等概念,可服务于人类作为音乐审美主体培养鉴赏能力,为音乐审美提供有利的帮助。音乐审美本身需要以某种个体为主进行多角度欣赏与反复品味。在这个过程中,人通过不断刺激心理反应,对音乐的基本元素,包括音色、节奏、旋律、力度、强弱变化等反复欣赏与辨析,从而实现审美经验的积累。从同化的角度上看,这是一种将外来的音乐信息接收为人自身自有的认知体系的过程,并可以积极加强和丰富人类自身的认知体系,是一个审美意识不断更新与实践的创造性过程。(三)顺应结果著名音乐家科普兰曾经指出,“在理想的听众身上,既需要有专业者的业务修养,又应该有自觉地接受音乐作品的音乐爱好者的直率态度
4、。”音乐审美中的多角度审美,多方式、多选择审美是以人直接认知的过程为基础。人类中不同人群通过大量不同音乐文艺风采122信息的对比选择,以实现有效的审美。这种对音乐认知的加工过程,能够让各种审美经验不断接收与整合,达到建立一种自动的审美心理机制,它对人类产生心理活动的表现起到积极的影响。人类进行音乐审美建立的认知心理机制将会不断更新和发展。多角度的审美,促进新的审美心理与原本的审美心理互相碰撞调整、改变和适应。因此,多角度欣赏与反复品味的音乐审美效果最终将会影响人类不同的人群产生顺应,令人不断形成新的审美观。(四)平衡发展人作为音乐审美的主体,本身存在感受差异的心理。在审美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群、
5、不同的年龄、不同专业、个体经验差异等,都能影响到音乐审美的认知心理。因此,重视音乐审美的平衡发展,可以找出不同审美主体在音乐感受中出现的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心理演变过程,助力于音乐审美意识的重新构建。二、体现音乐审美综合价值(一)提高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因此,音乐与声音有关,感知音乐需要从声音的特性引起的认知心理开始准备。众所周知,音的物理属性有高低、长短、强弱,由于在音乐中它们的表现各有不同,人可以区分不同的发音个体,用于区分各种不同的旋律,体验不同的音乐表现力。人类通过聆听声音,感受这些声音美妙的变化,达到一种审美的作用。例如:聆听小提琴音
6、乐作品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首先触发人对声音的认知了解小提琴、大提琴、乐队等乐器的声音。其次,熟悉这些乐器由于具有发音振动时泛音排列不同、强弱不同等因素,展现不同的声音,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音色。最后,理解这些乐器的声音,有规则、有组织的出现,以音乐旋律的方式表达了感情、故事。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人在心理上对这些乐器声音的认知不断加深,形成固定记忆。除了对小提琴等乐器音色的认知,人会通过音乐的特性,感受旋律、演奏家的表现风格等信息,形成一种固定的心理准备。(二)构建平衡审美意识人对音乐的认知达到深度理解需要一个信息转化的过程。根据前文提到的同化过程,人在音乐审美中,通过听觉系统,不断接收外
7、来的音乐信息,转化为自身自有的认知体系,构建了一种相对固定的鉴赏直觉。例如:旋律是平和的、缓慢的,旋律是激动的、快速的,旋律是忧伤的、不连贯的。这些音乐信息在反复辨析与鉴赏中,在人的心里留下深刻的记忆,当多次记忆反复叠加,则变成了有意识的回味与深化。中国唐朝诗人张祜有诗云“十指芊芊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读下来,先闻声音再有音乐身临其境后生情感。可见,聆听筝乐只是音乐审美的一部分,其中的情景、情绪、表现的人类情感共鸣,更加体现了人对音乐中的情态与意态的内涵品位,体现了音乐在人的心理产生新的平衡审美。(三)创造音乐审美价值音乐审美在构建主义理念的视角下是非常多样
8、性的,人不仅可以从声音的特质、音乐表现的技巧、音乐的结构、音乐的风格、音乐的情景表现等多种角度进行审美,还可以对音乐产生的文化视角差异、社会环境影响等因素深入了解而获得新体验,产生相应的审美价值。人作为审美的个体在对音乐审美的同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了音乐的特性、情感与文化。中国古琴曲 流水 流传至今历经几千年,从文学风采123文艺风采初步的聆听古琴声音信息到自然情感切入,再到会知音情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以及发现古今中外交友思维的碰撞,在当代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以乐会友对于生活在不同环境的人群而言,即使思维不同,两者之间却可以找到一种新的审美平衡状态。三、推动深度音乐审美发展(一)开阔
9、音乐审美视野音乐审美的经验不是一朝一夕可得,人需要通过感受认知心理,培养相关意识,顺着音乐发展的轨迹寻根,对比,学习,不断探索多样的审美途径来获得。在这个过程中,人可能需要用到声学、文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其它知识,这些因审美而被需要的知识或者环境,往往促使人产生了神奇的力量,有的甚至影响了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创作风格。例如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他求学于巴黎,他对音乐的热爱使他学习西方音乐并具备相应的审美经验。他在音乐作品关于“力”的表现时,却受到了身居中国、亲身经历战火纷飞的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精神所鼓舞,他的 黄河大合唱 作品,展现了催人奋进的呼唤之力。从逆向思考的角度看来,这种由不同音
10、乐审美经验结合的创作表现,体现了音乐家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经历和独特的音乐风格。由此可见,让自身视野开阔,音乐审美也将达到一种被需要的、有价值的结果。因此,人在追求达到平衡审美的过程中,音乐审美的视野扩大,可成为深度音乐审美发展的基础。(二)呈现深度音乐审美音乐的动态存在是对人审美能力的考验。“深度音乐审美”就是让音乐听众以出神的冥想状态完全进入音乐描绘的世界。人通过音乐感受认知,接收音乐信息,认识音乐的形态美、情态美和意态美;通过作曲家思想联结、音乐情绪体验、音乐结构分析、作品对比欣赏等,熟悉音乐存在的运动状态;通过审美经验的积累,构建平衡的审美意识。人在达到平衡音乐审美之时,音乐认知心理已经
11、得到充分发展,具备有效的主动思维,适合展开深度音乐审美。简单举例:当贝多芬的 第五交响曲 响起之时,人们能够充分理解人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能够感受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为什么?因为可能人在上学阶段,教师在欣赏这个作品之前,已经对这个作品进行了多角度的审美,包括了以上提到的各种感受过程。因此,当人在社会中有相对应的情感需要时,会主动选择音乐,进入音乐描绘的世界。这是一种审美能力提高的表现,也是音乐审美深入发展的途径。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不断增强,进入音乐世界的途径就会增加,日常生活参与深度音乐审美的机会就越多,深度音乐审美带给人的美育作用就会越大。(三)提高音乐教育质量深度音乐审美离不开人的阅历、人受教
12、育过程,只有阅历积累达到了音乐作品所需要的时候,深度审美才会发挥作用。因此,音乐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深度音乐审美的发展。优质的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多角度的音乐审美意识,积累了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对审美的过程了如指掌,能够了解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经典作品,对音乐具有独特的见解,此类人群的深度审美能力肯定是具备的。反之,对音乐认知不足,审美意识淡薄的人群,审美能力也是相对薄弱的。因此,让更多的人群提高音乐认知,让审美的多样性和综合价值在人类中发挥作用,提高音乐教育质量,推动深度音乐审美进一步发展。课题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构建主义视域下小学音乐师范生 PCK 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104391605)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风采124文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