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07一、右手时期严谨流畅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山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出生于山东胶州三里河村。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高凤翰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其父高曰恭是康熙年间举人,诗歌、书法、文词均臻上乘,其叔父高曰聪,官至福建督学使,读书极其刻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高凤翰也一心走上仕途。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十分重视考生的书法是否合乎规范,这就要求高凤翰的书写风格要以严谨工整为基调,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右手时期的高凤翰书法风格取法多家,吸收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严谨流畅的书风。此时期作品以楷书、隶书、行书三体为主,流传至今的佳作颇多,例如江亭客兴诗轴题五石图册纸 南村游山新旧
2、稿等。就高凤翰隶书而言,风格面貌与郑簠极为相似。郑簠是清代隶书大家,他从汉碑中汲取养分,寻求朴厚、古拙的风格特点,又在其中加入草法,用笔另出新意,世人谓之“草隶”。这种草隶的出现对高凤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郑簠所作谢灵运石室山诗(图1),整体风格有夏承碑神韵,但在起收笔姿态上更加灵活多变,尤其在笔画末尾处可以明显看出用笔率意,出锋果断,在一些笔画造型上吸收篆书元素,显得更为雅致,如“兰”“苏”两字的草字头即为篆书写法。高凤翰所作隶书读书铭轴(图2),写于1734年,是高氏右手尚未病废且风格趋于成熟时所作,通观全篇可以看出整体面貌与郑簠隶书风格十分接近,用笔圆厚,掺入草书笔意,虽然没有游丝映带般的
3、连绵,但却能在笔画的起承转折处蕴含笔势上的连贯,整体章法干净工整,用笔圆润饱满,风格秀丽美润。与郑簠的谢灵运石室山诗相比,高凤翰的这幅作品在捺脚的处理上更为沉稳,多有力送笔端之意。此时高凤翰的隶书多数与“郑簠派”风格相似,这和他所接触的书法圈子是有关联的。高凤翰经常来往于济南、胶州等地,而这些地区形成了以郑簠的学生张在辛为中心的“郑簠派”,这些书家深受郑簠隶书风格的影响,高凤翰耳濡目染,逐渐形成了自己隶书的风格。高凤翰早期楷书师法钟繇的痕迹十分明显,其1734年所作的题五石图册纸在章法上与钟繇的宣示表 荐季直表处理方式相同,字的上下距离拉近,左右之间距离拉大,字形结构的处理上很多字取扁势,捺画
4、一波三折,尚有隶书遗意。高凤翰左右手书风分析及对后世的影响齐云强摘要:高凤翰被人誉为明清两朝数百年间以左手擅长书法的第一人,是一位较为奇特的书家。其在五十五岁时因右手病痹,转而用左手进行书写,这种换手书写行为,使他的书法风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前期秀丽淡雅、后期奔放洒脱、晚年不计工拙的书写观念,反将高凤翰的书法推到了新的高度,生理上的缺陷与他对艺术的敏感洞察力相互结合,恰恰造就了其艺术上的辉煌。以其右手病痹为节点,分时期分析高凤翰书风的变化。关键词:高凤翰;风格转变;书法艺术图2 读书铭 高凤翰图1 谢灵运石室山诗 郑簠133【书法研究】其行书取法多家:其作品南村游山新旧稿 诗稿序等作品在结体和
5、用笔上与赵孟頫颇为相似,吸收了赵氏清雅的书风;西亭睡起诗则与黄庭坚行书风格接近,从线条的表现力来看,可以看出高氏用笔果敢,墨色变化丰富,枯笔运用颇多,线质更加直接明了,但与黄庭坚相比略微缺少沉实之感。除此之外,黄道周、欧阳询、赵子昂等人均对高凤翰行书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书家独特艺术风格是其个人学识、审美理想及人生态度的综合反映。右手时期的高凤翰书写方式与常人无异,从其书法所呈现的风格面貌中很明显能看到许多大家的影子,如黄庭坚、欧阳询、郑簠等人,取法传统,不落俗套。高凤翰广采众家之长,融合己意,逐渐形成了严谨流畅的书法风格,这里的融合不仅指技法上的问题,更是融入自身的学识、修养、性格、习惯等诸多
6、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如若高凤翰右手没有病痹,他的书风大概率还会顺着严谨一脉不断深入探究。二、左手时期生动老辣1736年,高凤翰身体开始出现问题,右手时常不听使唤。在中医里,这种病症被称为“风痹”,在当时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病症加深,高凤翰写字作画愈加力不从心,直至第二年右手彻底病痿。好友卢雅雨得罪盐商的利益被弹劾,使得高凤翰也受到了牵连,被免职入狱,虽然后来得以平反,但因病情原因已不能在官场继续任职。这一年的高凤翰仕途不顺又遭遇病痛的折磨,让他对人生的苦楚有了深切的体验。他在书赠孔丽九册序中写道:“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余以拙暗得罪,罢事海陵,忧危之余,几无生意。”可见这时的高凤
7、翰心力交瘁。他在致思陶大甥札中写道:“目下左手所作,大费拮据。每作百余字,便掣筋痛,少迟或当就差。”手腕和毛笔无法准确表达出心中想要表现的法度,可见最初的实践是非常艰难的,对于这种不习惯而带来的影响,可在高凤翰乾隆二年所作的左笔画卷题诗中窥得:“两手其一能写字,并夺其一可能之。怪渠僵直顽筋骨,抵死仍将左手持。南身侧身东走笔,角巾斜佛额弹棋。三年墨海沉沦孽,越到精熟越可悲。”面对这种生理上的病痛,高凤翰没有选择退缩,反而从中找到了更为适合自己的书法风格面貌。他在怪石图题款中写道:“此册即余放手取机成之天倪者,及画成题辞,展玩再四,忽不禁发狂自笑,漫语弟侄辈之从事学画者曰:汝曹亦且搁断右手,何如?
8、”高凤翰逐渐适应左手书画,从中有所收获,并劝身边的人进行尝试。这种不计工拙的创作心态,反而将高凤翰的书法推到了更高的阶段,可以说其左手时期的书法艺术成就远高于他的右手时期。与右手书法严谨工整的书风不同,高凤翰左手书法字形结构更为夸张,线条似断非断,整体呈现出生动老辣的书风。其左手所作隶书联“道德之言五千以退为进,安乐之窝十二反客作主”(图3),与之前所书的隶书读书铭相比,风格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十言联笔墨酣畅,墨色变化更为丰富,“之”“五”“千”三字的撇画猛然直下,“退”“进”等字的捺脚也呈现出飞动之势,“安”“窝”“客”几字结构处理得上大下小,颇具古意。这种笔法上的明显改动,与他使用左手书
9、写是密切联系的。运用左手去完成本应由右手完成的动作,势必会产生一种新的风格面貌,但这种风格面貌的形成一定是建立在法度之上的。正因为高凤翰在右手阶段已经对书法的法度有了深入的理解,才使他能很快地适应左手书法,并能在左手书写过程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元素。例如许多书家追求的生拙之意,在高凤翰这里便成了意外所得。左手时期高凤翰的行草书作品受到了清代碑学的启发,增加了浑厚沧桑感,并且由于左手不利写小字的缘图3 隶书十言联 高凤翰1342023 07故,这时高氏的行草书多以大尺幅出现。其草书夜归西亭诗用笔大胆,墨色浓重,在“带”“归”两字的长竖的处理上有较强的顿挫感,笔画迟涩雄强,积点成线,较之右手
10、时期书法作品更加朴拙。他在1748年所作的行草韩偓诗轴纸,与之前学习赵子昂的清新书风有了很大的变化。此件作品章法上疏下密,字与字的左右间隔缩小,字形大小错落有致,犹如乱石铺街,墨色的变化上多有渴笔出现。经过十余年的探索,高凤翰的左手书法已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好友郑燮作诗曰:“西园左笔寿门书,海内朋交索向余。短札长笺都去尽,老夫赝作亦无余。”可见高凤翰的作品在当时是十分受人追捧的。三、对后世的影响(一)思想上的影响高凤翰强调“师法自然”“师心自用”,这些思想在写字作画上都有所映射,同时在他的印章“师造物”上也足以体现。高凤翰作品中不但注重技法,更追求韵致,后人曾评价其“不拘于法,以气胜”。他
11、在甘谷图题跋中写道:“画菊以菊求,所得有何味。点染篱落间,蜂蝶皆小致。”笔者认为其思想与宋代尚意观念有较为相似之处,主张笔法随机应势,自然天成。高凤翰的这种学书思想也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二)实践创作上的影响高凤翰因病转而用左手进行书写,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艺术风格。常人虽不必刻意训练运用左手进行创作实践,但可以控制实践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例如毛笔、纸张的不同搭配,都可以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面貌,以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艺术风格。由此可知,进行艺术创作的训练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苏轼所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执笔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合的方法
12、进行训练。(三)精神影响高凤翰一生坎坷,贫病交加,仕途不顺,又因右手病痹,只能用左手进行艺术创作,他的倔强、顽强使他以迥异常人的毅力跨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一步,最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右手病痹并没有把高凤翰打倒,在晚年高凤翰的印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丁巳残人”“左臂”“左手”“后尚左生”等直面残疾的印章。残疾之后常用的“一臂思扛鼎”印更加突出了高凤翰的抗争意识和奋斗精神,这种意识一直贯穿在他的晚年生活中。这种面对困难不气馁的精神值得学习。四、结语通过对高凤翰左右手时期书法作品分析来看,以其五十五岁因病致疾为时间节点,右手时期的高凤翰书法风格以严谨流畅为主,这种风格的形成对高氏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
13、。因从小受到父亲、叔父等较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自身的刻苦努力,“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对高凤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走上仕途是高凤翰追求的目标。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中,对于考生书写的规范程度是十分重视的。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如刘春霖、王杰等清朝状元的笔迹,从中可以看出其在考试中所写的小楷是非常严谨的,这种清代“馆阁体”对高凤翰影响很大。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氏右手时期的书风呈现出严谨流畅的风格面貌,这在前文右手时期书法作品的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左手时期的高氏书法形成了生动老辣的风格面貌。生理上的缺陷恰恰造就了艺术上的辉煌,这时的高氏官场生涯也已落幕,在艺术的创作中也就不必为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而屈就自己对艺术审美的选择和取向,在作品中反映出的是个性的释放、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透过现象看本质。高氏因病废右手转为左手书写风格发生了变化,这是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无论是右手书写还是左手书写,其实仅仅是表现的手段,真正的本质是高氏对书法艺术的理解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再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个人修养,综合多种因素最终才造就了“南阜左手”高凤翰。参考文献:1曹建.中国书法家全集:高凤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2马述祯.高凤翰诗集M.青岛:青岛出版社,1989.3高凤翰.中国画大师经典系列丛书:高凤翰M.北京:中国书店,2011.作者简介:齐云强,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创作。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