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年 8月下第16期(总第1040 期)校园文化是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是对学校历史底蕴和发展愿景的凝练,具有巨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育人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能有力地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者和文化育人的践行者,高职院校要履行好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加强和改进文化育人工作,积极践行文化育人使命。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高职教育文化育人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初步厘清和把握了文化育人的概念内涵、理论框架、逻辑结构,在多个维度取得了颇具价值的研究成果。张妮佳等人在探析新时代
2、高职专业群文化育人研究与实践中,界定了专业群文化育人的核心概念。吴德银围绕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爱生”模式,从学校社会责任角度出发,提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质的核心。薛寒等人聚焦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提出文化的持守与转型要遵循着“守”而循理、“变”之有度的原则。张成飞立足高职院校,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高职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源泉。张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必要性出发,指出了中国传统茶文化和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是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虽然为高职院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3、提供了借鉴,为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文化育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支撑,但缺乏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群体差异化、方摘要 校园文化具有巨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应具有创新性、系统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但目前文化育人与职业教育特征、校园文化特色相脱节,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深化,人文精神、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有待提升,以现代教育技术呈现文化不够充分和直观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成效。因此,建议构建“四融”文化育人体系,即融合“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工匠文化和校本文化”,形成文化育人
4、内容;融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传播渠道,健全文化育人机制;融德智体美劳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文化育人模式;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文化育人载体。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文化育人;“四融”文化育人体系作者简介 李卫东(1966-),男,甘肃临洮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张妍(1968-),女,广西横县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广西南宁530226)中图分类号 G7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3985(2023)16-0107-06高职院校“四融”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李卫东张妍交流平台交流平台交流平台1072023 年 8 月下第16期(总第
5、1040 期)法体系化、运行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时代发展要求与特征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构建“四融”文化育人体系,积极探索契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文化育人的方法途径。一、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时代发展要求与特征(一)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时代发展要求1.国家政策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等系列文件提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等文化育人要求,深刻阐述了文化育人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6、,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建设提供了行为准则和制度保障,为全面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学生全面发展。新的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和需求也不是仅仅片面地停留在技术技能水平上,而是把思想政治素养指标放到了选人用人的第一位。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新形势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就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教师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职院校的教师要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
7、义核心价值观,把文化育人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各个环节,形成“人人、时时、处处”的协同文化育人机制,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育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高职院校作为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承担文化育人的社会责任,深入开展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彰显劳动文化、工业文化、农业文化等,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二)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特性1.创新性。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过程。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在继承创新
8、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既要遵循规律,又要突破创新,在文化育人的内容、载体、模式和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革故鼎新,实现有时代感的文化育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系统性。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系统化的思维做好系统化的设计,在聚焦文化育人内容的创塑、文化育人机制的创新、文化育人模式的创设、文化育人载体的创制、文化育人队伍的创建等方面,开展文化育人的建设工作。同时,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多元化协同机制,形成文化育人的合力。3.职业性。高职院校要立足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和服务产业的任务导向,不断开展体现职业教育规律的文化育人建设,强化工匠文化、
9、企业文化、质量文化、诚信文化,结合办学历史积淀和专业特色内涵打造茶文化、电文化、水文化、火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将文化的职业性融入校园文化的价值理念、精神内涵、行为准则、制度建设和环境氛围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4.实践性。文化育人不仅是理论的研究,更是实践应用的探索。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不能只停留在文化内涵的凝练、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文化标识的制作上,而更应将校园文化融入思政交流平台交流平台交流平台1082023 年 8月下第16期(总第1040 期)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等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文化理念为指导、以文化制度为保障、以文化环境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地将文化育
10、人工作落实落细。5.开放性。对外开放是增强文化建设合作化、国际化的重要措施。鉴于职业教育类别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高职院校文化育人需要与行业企业、国际社会等加强合作,形成校内外、国内外多主体协同育人格局,为学校文化育人工作充实力量、拓宽渠道、丰富资源、完善队伍,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推动校内外文化育人资源共享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二、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文化育人与职业教育特征、校园文化特色相脱节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等的综合体现,不仅反映一所学校发展的理念,也反映一所学校发展的方向。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理念、办
11、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校园文化标识,认同感强、知晓度广,濡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文化育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高职院校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核,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但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过程中盲目跟风,没能充分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和自身办学特色等挖掘文化育人元素。作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校园文化没能与企业文化进行互动融合,在文化育人中缺乏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育,学生企业精神和职业规范认同感缺失。(二)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深化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党的二十大报告
12、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高职院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阵地,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和使命,在加强和改进文化育人工作中,需要内外联动,整合内外资源,发挥文化育人的协同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内外协同机制,难以形成文化育人合力,特别是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国际传播效能、文明交流互鉴方面亟待提升和深化。(三)人文精神、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有待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文化自信为深厚根基,必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不断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与文
13、化自觉。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对文化育人的意义认识不足,忽视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文化育人方式固化,无法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文化育人不能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造成学校文化育人全程性、全面性、灵活性不足,呈现阶段化、片断化、程式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持续发展。(四)以现代教育技术呈现文化不够充分和直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文化育人是一种新的文化育人形态,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发展迅猛,但高职院校在实施文化育人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文化育人载体的信息化、数字化推广不够广泛和深入,文化育人的表
14、达方式不够生动、具体、直观,使文化育人没能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呈现,没能基于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开发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学习资源,降低了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和有效性,难以使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交流平台交流平台交流平台1092023 年 8 月下第16期(总第 1040 期)化于行。三、高职院校“四融”文化育人体系构建路径(一)融合“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工匠文化和校本文化”,形成文化育人内容秉承“以文化人”的思想取向,高职院校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增强教学的特定性,提高育人的实效性,提升本土化特色。高职院校突出区域、民族、职教、校本等特色,通过汲取地方革命历史或革命精
15、神所体现的红色文化,区域民族优良传统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企业精神及大国工匠精工制作所涵养的工匠文化,以及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传统专业所积淀的校本文化,将红色基因、民族传统、工匠精神、校史底蕴“四元”融合,构建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与高职院校师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等表达需求相一致的文化育人内容,达到赓续红色文化、崇尚民族文化、弘扬工匠文化、传承校本文化的目的,实现文化育人内容由“碎片分布”转向“多位一体”。一是以革命文化弘扬为关键,挖掘和发挥红色资源独特的价值功能,建设红色文化育人基地。以“爱党爱国、守责守纪”作为革命文化育人的理念,通过多角度、立体式革命文化的宣传教育和体验教育,使学生厚植
16、爱党爱国情怀,树立责任意识和纪律观念。校内外共建爱国主义教育中心、红色教育基地等,积极收集和引进革命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开展革命文化教育,规范学生社团和军训管理,发挥革命文化育人的功能。二是以民族文化传承为重点,开展民族节日节目展演和民族文体活动展示等民族文化育人活动。以“团结友爱、诚信尚美”作为民族文化育人理念,充分挖掘区域和世居民族文化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培养学生和善友爱、诚实诚信、以礼待人、以美化人的品质,在学校的展厅、实训基地、教室展示民族文创作品和民族服饰等,开展民族技艺比赛、民族风俗展示、民族体育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民族艺术和民族体育特色
17、。借助大师工作室,立足区域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技艺展示,使之成为特色教学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育人的功能。三是以工匠文化融入为要求,依托产教融合和课程思政项目建设,推行工匠文化育人改革。以“敬业专注、精细创新”作为匠心文化育人理念,积极引入企业匠人文化,开展工匠精神宣传活动,培养学生辛勤工作、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创造创新的工匠精神。建设职业教育体验基地,以职教活动周为载体,邀请工匠大师、技术能手展示和传授技艺,邀请优秀校友或匠人来校举办讲座。同时,引入工匠大师和技术能手充实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工匠文化育人的功能。四是以校本文化打造为抓手,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底蕴和传统优势专业建设
18、,打造校园文化育人品牌。以“以德立人、以技立业”作为校本文化育人理念,塑造体现学校传统专业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深厚的文化氛围。集成学校文化资源优势,建设校史馆、博物馆等,将校园文化元素呈现在校园建筑、校园环境、实训基地和展览馆中,提升师生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的覆盖率,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二)融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传播渠道,健全文化育人机制高职院校要积极搭建文化育人跨界合作平台,建立健全“纵向贯通、横向跨界”的文化育人机制。纵向建立多级文化建设组织机构,横向依托合作平台,建立健全政府搭台、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文化育人合作机制,将文化向企业、乡村、国外院校等
19、进行传播推广,同时吸引行业企业、兄弟院校等参与到学校文化育人的建设中,推进文化资源的整合和育人力量的融合,形成理事会成员文化协作机制、大师聘任和引进机制、大师领衔文化育人机制、文化基地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文化育人测评机制、文化育人内外融通机制等,在助力区域经济与产交流平台交流平台交流平台1102023 年 8月下第16期(总第1040 期)业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上提供文化支撑,打造跨界合作、多元协同的“文化育人共同体”,推进文化育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三融通,实现文化育人机制由“一元主导”转向“多方协同”。一是文化育人课内课外相融通。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改革,将文
20、化育人元素融入思政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政标准中,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课堂阵地,开展文化育人活动。同时,依托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技艺竞赛、作品制作、经典诵读等,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文化育人功能,实现文化育人课内课外融通。二是文化育人校内校外相融通。以理事会、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联盟等合作育人和协同创新平台,丰富校园文化育人资源,形成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合力。推行校园文化下企业、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将校园文化传播从在校生延伸到毕业生和校外员工,从校园延伸到社会,服务在校生、毕业生、校
21、外人员,提高学校特色文化育人的影响力,实现文化育人校内校外融通。三是文化育人国内国外相融通。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是高职院校顺应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高职院校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高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将文化国际化传播落实到文化理念和文化资源的输出上。高职院校要创造机会让师生到国外展示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开放、多元、和谐、包容的国际化文化氛围,实现文化育人国内国外融通。(三)融德智体美劳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文化育人模式“文化力量”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在开展文化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要创新德智体美劳“五育”共生的文化育人模式,培养“五育”全面发
22、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品牌带动、项目驱动、比赛推动、师生互动、校企联动“五动”赋能,将文化育人浸入“五育”全过程,实现文化育人模式由“各行其是”转向“全面发力”。一是将文化育人融入德育全过程。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既有同一性,又有互补性。文化育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体系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增加校园文化育人内容,将文化素养浸入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文化示范基地建设等,以独特的校园文化引导师生,以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师生,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将文化育人融入智育全过程。修订基于文化育人理念涵盖第一、二、三课堂的人才培养方案,细
23、化知识、能力、素质(价值)三个维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文化建设融入学校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提质培优项目、学生技能大赛项目等,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提升学生文化技艺。三是将文化育人融入体育全过程。学校体育文化是体育物质基础、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的特定文化,通过对合作、拼搏、意志等体育精神特质进行培养,发挥体育强体、育人双重属性和双向功能。同时,将文化赛项融入民族体育运动会、体育竞赛等,积极开设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华传统文化体育课程,达到文化助推体育的目的。四是将文化育人融入美育全过程。感受美、审视美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内涵丰富程度可增强审美的愉悦性和表达力,在高职学生成长过程中,要以文化
24、的视角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师生文化月活动、文创作品制作、文化服饰制作、师生文体活动等,以文化育人丰富拓展美育途径。五是将文化育人融入劳育全过程。通过开展学校奋斗史宣讲、劳动文化景观建设、劳模进校园活动、制定落实劳动教育制度等,将理念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渗入劳动教育,在文化熏陶下增强师生对劳动的使命感、责交流平台交流平台交流平台1112023 年 8 月下第16期(总第 1040 期)任感和荣誉感。要将文化技艺融入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专业作品设计制作等,形成“尚劳、爱劳、知劳”的劳动教育文化新生态。(四)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文化育人载体针对文化的
25、抽象、无形、内隐等特点,在文化育人中积极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传统具象物态+现代数字技术”的文化育人载体,将无法直接观察和获取的文化知识、文化素养等转换成图形、图像、视频等格式进行显示,为学生创投一个形象、立体、具有吸引力的情景和模拟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体验。同时,通过信息化改善考评方式和拓宽育人渠道,推动信息化管理,构建有政治高度、思想深度、时代热度、人文温度的数字化文化育人平台,增强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形成人人参与文化育人、时时实施文化育人、处处体现文化育人的局面,实现文化育人载体由“陈旧落后”转向“创新发展”。一是建设校园文化景观、文化场馆、文化基地等育人载体,以具象
26、的载体将抽象文化进行显性呈现,构建泛在学习空间,打破文化育人的时空限制,全面支撑学校文化育人落地落实。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数字化文化资源与各个文化载体进行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使校内校外各个文化场馆与网络平台之间的文化资源互联共享、有机整合,激活场馆所蕴含的育人密码、文化基因,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承载一定文化内涵和文化理念的全新视觉、听觉符号,促成文化育人载体提质升档,实现育人载体传统与现代交融、具象与数字贯通,拓宽文化触达的范围,支撑有时代感的文化育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加强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是新形势下高职
27、院校更好秉承文化育人理念,推行“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和改进文化育人工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参考文献1 张世金.基于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2(15):91-95.2 江胜珍,韩姝君.近年来国内高校文化育人研究综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10):122-127.3 张妮佳,刘若微.新时代高职专业群文化育人研究与实践 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2):36-38.4 吴德银.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爱生”模式:理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0):93-96.5 薛寒,李奕然.高质量发
28、展背景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文化的持守与转型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2(5):215-223.6 张成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融合实践路径探索 J.教育与职业,2022(12):108-111.7 张华.传统文化视角下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以茶艺鉴赏与实践为例 J.福建茶叶,2022(4):236-238.8 汤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EB/OL.(2019-10-09)2023-03-09.http:/ 赵婵娟.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趋势的思考 J.教育教学论坛,2020(7):114-115.11 王辉.论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J.思想政治教育,2017(3):113-116.12 莫珊珊.茶文化视域下地方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探索J.教育实践,2023(1):117-119.交流平台交流平台交流平台(栏目编辑:黄晶晶刘杰)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