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共同富裕目标下省际毗邻地区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政府间合作博弈视角.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7947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同富裕目标下省际毗邻地区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政府间合作博弈视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共同富裕目标下省际毗邻地区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政府间合作博弈视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共同富裕目标下省际毗邻地区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政府间合作博弈视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第 期 总第 期经 济 研 究 参 考 年 月共同富裕目标下省际毗邻地区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政府间合作博弈视角桂宏红吴义东王先柱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反复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省际毗邻地区的发展在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统一大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省际毗邻地区发展问题的分析,发现涉及区域间的公共治理时,政府间的合作往往会陷入困局,加剧了省际毗邻地区的治理难题。因此,基于博弈论,本文分析了在不同的条件下,政府合作困局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发展的内在逻辑,提出破解困局的政策建议,为推

2、动省际毗邻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毗邻地区共同富裕区域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省际毗邻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等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各地区间经济主体与利益主体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区域间生产要素在更为广泛的区域范围内完成聚集、分配和增长(马光荣和赵耀红,)。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

3、背景下,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发展是促进全国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区域协调发展不仅为共同富裕奠定了经济基础,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学术界对省际毗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货币政策、住房供给与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研究”();安徽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推动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的安徽方案研究”();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招标课题“南京都市圈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作者简介:桂宏红,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吴义东,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资格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王先柱,安徽工业大学

4、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共同富裕目标下省际毗邻地区发展路径研究邻地区的协调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整体而言,学者们分别从省际毗邻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滞阻的成因以及发展路径展开分析(赵阳等,)。首先,省际毗邻地区存在交通不便、距离区域经济中心远、生态环境脆弱和资源相对匮乏等不利于发展的客观条件(杨冕等,);其次,分权责任制下官员基于绩效攀比来获得晋升机会,进一步加剧了省际毗邻地区经济发展的困境(王媛,)。因此,在行政区划无法进行调整的前提下,学者们认为建立创新型区域空间治理模式、促进区域跨界协调发展是基本办法(陈小卉和钟睿,;张京祥等,;马雪松和程凯,)。新时代省际毗邻地区的发展需要新的

5、空间治理模式,以满足区域跨界发展的多方面协调需要。省际毗邻地区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尽管区域公共问题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多元利益主体,但相较于其他主体,政府仍凭借其资源优势承担着治理者的角色(邢华,)。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行政区的政府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由此必然产生政府间博弈。博弈论方面,经济学文献中最早研究博弈论的是古诺,随后纳什在 年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将博弈论的分析扩展到“非零和博弈”。合作博弈是解决合作中利益分配的重要理论方法之一,其核心工作主要是围绕求解“合理分配”(胡石清,)。其构成因素一般包括博弈的参加者、博弈策略组合、进行博弈的次序以及博弈方

6、的得益。根据博弈双方采取的竞争策略的不同,可以把解决博弈问题的方法区分为“协调性均衡”与“非协调性均衡”(付京,)。当博弈双方协调一致寻找有利于整体的策略时,双方就会达到共赢;而若有一方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最终都会导致“非协调性均衡”。地方政府合作治理是处理跨行政区划公共事务的重要治理取向,深刻影响着区域发展与治理绩效(王敬尧和郑鹏,)。鉴于此,本文以提出推进省际毗邻地区协调发展的新路径为目的,聚焦省际毗邻地区行政主体之间的合作博弈,厘清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困局的形成机制,梳理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二、省际毗邻地区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一)省际毗邻地区发

7、展现状分析我国省际陆路边界线连接的市级行政区域占全国总面积的 以上,作为特殊的区域类型,省际毗邻地区大多是经济发展的“洼地”,整体发展水平欠佳(张亮和刘义成,)。年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加强跨区域合作,探索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省际毗邻地区的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核心城市的带动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城市群、都市圈蓬勃发展,省际毗邻地区发展成为城市群和都市圈内部

8、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抓手,得到广泛关注(方创琳,)。目前,在我国已获批复的国家级都市圈中,仅南京都市圈为跨省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是中国第一个规划建设的跨省都市圈。据 南京都市圈发展报告(),与其他都市圈相比,南京都市圈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总量规模稳定增长,为推进省际毗邻地区发展提供了范本。年第 期(二)省际毗邻地区发展问题分析目前,我国省际毗邻地区的发展仍存在较多的约束因素,尚未形成一体化的理想空间治理状态(高丽娜和蒋伏心,)。省际毗邻地区地处各区域之间,行政区划的分割成为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此外,省际毗邻地区综合交通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区域之间缺乏交流互通,加深了省际毗邻地区的行政壁垒,且在

9、资源禀赋相似性的影响之下,省际毗邻地区的产业结构配套程度较低(宋盛楠,)。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其建设有赖于多主体层面的共建,缺乏相应的监督激励机制同样制约了省际毗邻地区的协调发展。行政壁垒制约省际毗邻地区的发展至少涉及两个省份,在公共治理的过程中,部分事务具有跨区划治理的特征。在加快省际毗邻地区建设进程中,不仅需要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努力,还需要相关省份之间的跨区合作。由于我国中央权力的不断下放,各地区自主能力增强,其关系已不再只靠中央行政权力所连接,而是依赖于利益关系以及市场经济中的交换和制约原则,地区间的平等合作与互惠互利才是促进省际毗邻地区发展的重要原则(陈震等,)。当前,

10、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仍置于行政壁垒的高墙之下,要素的自由流动是亟须关注与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法定行政区划的边界分明,政府职能部门的跨区治理不仅没有法律依据,而且不符合“经济人”的理性选择(安树伟和李瑞鹏,);另一方面,不同属辖和不同级别的地方政府,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干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愿十分强烈,从而形成了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企业的自由转移,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以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产业结构配套程度低 年出台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地区间产业转移项目协调合作,建立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机制,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分工进一步优化。经济

11、发展过程中,省际毗邻地区间由于受到资源禀赋相似性的影响,地区产业结构在动态演变过程中表现出相似倾向(郭松,),导致了省际毗邻地区产业配套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配套是产业布局不合理的表现之一,对区域间资源配置以及竞争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各地区间的轻重工业的比重越来越接近;第二,各地区行业结构严重趋同,突出表现在制造业内部,各地区都在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尹应凯和唐瑶琦,);第三,各地区的支柱产业结构相似。尤其是当政府对某一产业提供了政策性的支持后,地区的投资者都会争相投资从而导致大量的同质企业拔地而起,引发市场上供给过剩(于斌斌等,)。此外,产业结构不配套又表现在

12、重复建设上,从而导致市场上供需结构失衡,造成大量的生产资源浪费、生产力闲置、工人失业等一系列不良影响。重复建设忽略了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不符合我国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协作分工的发展要求。综合交通体系尚不健全交通设施建设是省际毗邻地区间配置资源、提高协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基础。健全的交通网络的构建能够促进生产力以及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加快省际毗邻地区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省际毗邻地区综合交通体系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交通网络质量低下、毗邻地区之间连通性不足等方面(曹小曙和徐建斌,)。尽管国家在交通建设方面给予了中西部地区较大的政策支持,区域交通的不平衡得到了很大缓解。但总体而言,边界

13、地区与中心城市的共同富裕目标下省际毗邻地区发展路径研究内外部接入网络结构尚未完全形成,路网密度和接入深度有待提高,尤其是省际骨干渠道有待完善。此外,综合交通体系不健全还体现在交通枢纽的建设滞后、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地区的辐射不明显等问题上(王秋玉等,)。综合交通枢纽是衔接多种运输方式,推进交通一体化、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也是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强化要素配置能力、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程丽辉等,)。部分地区缺乏对交通枢纽以及交通枢纽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成为省际毗邻地区发展的障碍因素。缺乏相应的监督激励机制现阶段,省际毗邻区域的发展主要是依托“区域两两共建”机制,缺少省际层面统一、系统化的

14、监督约束以及激励引导机制。首先,对于共建园区或者功能区的领导,缺乏跨省级的职级与考核激励体制。省级毗邻区域共建的园区,如果缺少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干部的积极性。其次,推进省际毗邻地区协调发展的责任主体与客观能力存在错位。在毗邻区域的共治中,政府容易走入误区,坚持获得较多利益的一方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毗邻地区的建设会使发展欠佳的一方经济受到较大的影响,其积极性更高,因此主动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但是一般发展较好的一方在招商引资方面相对更有经验,这种责任与能力的错配,同样会降低省际毗邻地区建设的效率,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三、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困局的理论机制分析中国政府向来高度重视对官

15、员的培养和选拔工作,经过数十年干部管理工作实践和积累,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管理人才选拔、培养、晋升和考察机制与工作方法,因此能够在庞大的公务员队伍中通过系统培养和层层选拔,挑选出具备丰富政府工作经验和较高综合管理水平的人员担任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职务(曾湘泉等,)。世纪 年代,中央政府就提出了根据政绩选拔官员的标准,而在关于影响官员晋升因素的讨论中,“绩效论”认为绩效会正向影响政府官员晋升,即官员任职期内经济效益越好,晋升速度越快(袁青川和彭鹏,)。基于“绩效论”,官员为了保障本地利益往往会使政府间的合作陷入“囚徒困境”。(一)政府合作的博弈模拟为深入分析政府合作的“囚徒困境”,本文应用博弈模型来分

16、析这种困局的形成机制。假定存在平行政府甲和乙,双方在不知道对方的策略的情况下,进行策略选择,即非完全信息博弈。在模型中,以 、来表示他们选择不同策略时所得到的收益,这里的 、可以是任意数字,只需要保证 。其中的收益设定如下:第一,当政府甲、政府乙均选择合作策略时,二者形成“双赢”局面,得到的收益均为 ;第二,当某一方选择了不合作策略时,选择合作的一方付出了较大的成本但并未促成合作,获得的收益相对较少,而选择不合作策略的一方则享受了区域发展带来的红利,因此二者获得的收益分别为 和 ;第三,当二者均选择不合作策略,此时省际毗邻地区困于地方保护主义,难以达成合作,此时双方的收益均为 。总体而言,两政

17、府在选择相同策略时所获得的收益相同,且基于合作共赢的正向激励,两政府在同时选择合作策略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同时选择不合作策略的收益。通过分析两政府博弈的收益矩阵可知,政府甲和政府乙最终采取的策略均为不合作。若政府甲选择了合作,那么政府乙一定会选择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策略,即不合作();反之,若政府甲选择了不合作,政府乙此时的最佳策略仍为 年第 期不合作()。同样,若政府乙选择合作,那么政府甲一定会选择不合作();若政府乙选择不合作,那么政府甲一定会选择不合作()。由此可见,不论双方选择何种策略,最后博弈达到的纯策略纳什均衡均为不合作,即(,)(见表 )。上述分析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地方保护主义和恶性竞争

18、的存在,以及政府之间的合作如何进入了“囚徒困境”。表 毗邻地区政府间博弈支付矩阵政府甲政府乙合作不合作合作,不合作,以上考虑的是非完全信息博弈,即双方在不知道对方会采取什么策略的情况下作出选择。现在考虑政府间采取策略是有序的,同上述分析一样,仍然假定存在两个平行政府,政府甲和政府乙。与前文不同的是,政府乙会根据政府甲的决策来决定自己的策略行为。如图 所示,政府甲拥有先选择合作或是不合作的权力,当政府甲选择合作时,显然政府乙选择不合作时获得的收益更大()。当政府甲选择不合作时,政府乙选择不合作时的收益更高。不难看出,不论政府甲选择何种策略在这种非完全信息博弈下,最终政府乙都会选择不合作策略(),

19、此时省际毗邻地区政府间难以达成合作状态,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一大阻力,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图 政府间的序贯博弈(二)加入多种因素的政府博弈由于在上述分析中,只考虑了政府选择不同策略所获得的最终收益,但政府间的利益衡量是多样且复杂的,其中的利益关系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收益就能表现出来。首先,参与主体选择同一策略时,其收益大概率是不相等的;其次,还需考虑参与主体在选择不同策略时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于是基于前文的简单博弈对上述博弈矩阵进行修正,进行更为复杂的博弈模拟。毗邻地区各地方政府达成合作共建时,既有收益也有成本。其中,收益又包括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如毗邻地区的公路修建会提高区域间的联

20、通水平,从而提高区域间资源要素的流通,促进经济发展。在本地区展开的建设工程也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增加劳动岗位,减少失共同富裕目标下省际毗邻地区发展路径研究业。同样,成本也包括公路建设政府所需要支出的直接成本和修建过程中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以及造成的生态污染等间接成本。假定政府需要支付的直接成本为 ,间接成本为 ;得到的直接收益为 ,间接收益为 。同样,基于合作共赢的正向激励,双方选择合作策略的收益大于选择不合作的收益,即 。此外,政府间不展开任何合作共建,本地区的固定收益为 ,若一方有合作意向,选择合作策略的一方需支付经费 用以支持毗邻地区共建,表 为两政府的博弈支付矩阵。表 考虑多种因

21、素时政府间博弈的支付矩阵政府甲政府乙合作不合作合作(,)(,)不合作(,)(,)由表 可知,在给定政府甲选择合作的情况下,政府乙的最优策略为合作,毗邻地区共建时政府乙得到的综合收益大于拒绝合作并支付支持经费后的综合收益();同理可得,在给定政府甲选择不合作的情况下,政府乙的最优策略为不合作,因为相比选择合作需要支付建设成本,选择不合作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博弈最终得到了两个纳什均衡,即(合作,合作)和(不合作,不合作)。假定政府甲选择合作的概率为 ,那么不合作的概率为 ;设政府乙选择合作的概率为 ,那么选择不合作的概率即为 。基于前文的假设可以得到博弈参与主体的策略集合及其选择概率(见表 )

22、。甲和 乙分别代表政府甲和政府乙的期望收益,为政府乙的混合策略,则政府甲选择合作策略时的期望收益为:甲(合作,)()()()()政府甲选择不合作策略时的期望收益为:甲(不合作,)()()()政府乙策略随机性的目的在于使得政府甲不管选择哪种策略,其期望收益均相等,即有:甲(合作,)甲(不合作,)()得到政府乙选择合作的概率为 ,选择不合作的概率为。同样,以相同的方式可以计算出政府甲选择合作的概率为 ,选择不合作的概率为。比较两政府各自选择不同策略的概率大小,不难发现,在支持经费 ()时,需小于选择合作策略一方的总成本,即 。若补偿款大于总成本,那么政府将选择合作,因为合作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小于不合

23、作时需要支付的补偿款,此时不存在 。年第 期政府之间合作的概率大于不合作的概率。这说明在此情况下,政府之间更有可能达成合作,为促进省际毗邻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合作共建提供了政策启示。表 政府间博弈策略集合及选择概率参与主体参与主体的策略组合选择概率政府甲 合作,不合作(,)政府乙 合作,不合作(,)综上所述,政府之间的博弈结果较易偏向不合作。显然,这种选择只考虑了个体利益而没有考虑整体利益,于是就出现了个体利益最大化而非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局面,导致了省际毗邻地区资源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而言,政府官员为了追求政绩最大化,可能会不顾地区的比较优势而偏向于投资能创造较大产值的产业。同时,由于政府的

24、引导作用,企业在投资决策中易受到政策的影响。在政府各种优惠政策扶持下,企业便会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间接造成省际毗邻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王栋等,)。此外,由于政绩的衡量不会跨行政区划,因此政府官员会考虑如何避免经济效益的外溢。例如,政府不会在毗邻地区投入大量资源去完善基础公共设施,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生产要素也难以流向毗邻地区。四、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发展,需要协调治理过程中各行政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政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主体,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政府发挥好治理主体的作用。此外,良好的政企关系是区域崛起的重要动力,因此,协调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25、也是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图 所示。(一)协调毗邻地区非对等政府之间的关系所谓非对等府际关系,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层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如省与市、市与县之间的不对等关系;二是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形成的不对等关系,如 市的市级政府与 市的某个区级政府。显然,地区合作的前提是主体地位平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省际毗邻地区行政能级不对等政府之间的关系,是解决行政沟通问题关键。这种不对等关系会导致政府之间存在信息差,而这种信息差又具有较多的不利影响。从政府官员晋升方面来看,政府官员可能会利用

26、其掌握的信息优势来获取利益,故而隐藏自身行为而产生一系列道德风险问题(,)。这种信息不畅或是信息扭曲对政务工作的实施会造成不利影响。第一,很多政务工作需要政府各部门相互协作,上下级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流畅会大大降低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并且信息在上传下达的这一流程中,可能出现信息偏差的情况;第二,由于跨行政区的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行政壁垒,造成的信息流通的滞阻会严重阻碍省际毗邻地区治理的深度、范围和效果。(二)协调毗邻地区平行政府之间的关系府际关系除了以上两种情况,还存在同一行政层级的政府之间的关系,即平行政府。平行政府之间的对等关系决定了各方具有磋商的可能,于是各行政主体会试图寻求利益的最大化,

27、从而共同富裕目标下省际毗邻地区发展路径研究产生博弈行为。府际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地方保护主义和政府恶性竞争,这与当前我国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无疑是背道而驰的。如何协调博弈局面下,平行政府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就成为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发展不可忽视的内容。省际毗邻地区虽然相近,但在属性上仍属于两个行政区域,那么两者之间就必然存在竞争关系,而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省际毗邻地区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于是平衡政府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就成为无法规避的难题。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完善利益分配与补偿机制,着重考虑如何激励政府间进行合作,实现双赢是推进省际毗邻地区发展的现实需求。图 推动省际毗

28、邻地区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三)协调毗邻地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将前瞻谋划产业变革领域,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要求政府加强对企业的引导作用、提高市场供需的适配性。在科层制的管理模式下,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长远发展,往往需要向政府部门索要或获取信息。政府成为企业投资的风向标,其政策决议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造成多方面的影响。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暴露出企业投资一拥而上,同质化产业急剧上升,从而导致企业之间以较低的价格竞争为主的价格生态,产能过剩,最后大量企业倒闭的现象(张杰和王媛媛,

29、)。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政府一旦重视某个产业,并将该产业列入重点扶持项目,各类投资者就会瞄准这一风口,享受着政策带来的红利。促进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协调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但要避免这种投机现象的泛滥。协调好政府与企业之间 年第 期的关系,对省际毗邻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五、以省际毗邻地区协调发展促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一)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市场一体化行政壁垒是制约省际毗邻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行政区发展模式强调个体区域发展速度、鼓励区域围绕提升经济规模而开展竞争,但过度追求个体区域利益会使得政府严重干预正常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影响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不利于统一大市场形成。因此,

30、弱化行政壁垒,一方面可以通过强化交通网络和枢纽,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区域间互联互通水平,加深省际毗邻地区的一体化程度;另一方面,为了破除要素跨省流动的区域壁垒,政府应着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引领跨省毗邻区域一体化融合(刘长辉等,),以毗邻地区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第一,充分发挥官员考核机制的引导作用。通过调整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制度,破除“绩效论”的固有观点,增加对区域合作工作的考核权重。第二,加大对改革试点区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尝试分阶段、分领域的相关授权试点,省际毗邻区的省市应当进一步探索放权的范围、标准,对试点区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二)建立跨省级的双向监督激励

31、机制,促成区域合作省际毗邻地区的跨区特质,使得政府在其治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博弈行为。对方策略选择的不确定性使得双方明知自身策略非整体最优,但仍选择了较次的策略。由于地方政府合作的“囚徒困境”是其在没有协议或只有宽松协议约束下的逐利互动,如果博弈双方之间有协议或是承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合作就具有可能性。因此,为解决政府间的“囚徒困境”、实现区域共同富裕,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激励机制。第一,成立跨省级合作事务专项部门,针对毗邻地区共治事务进行监督管理;推进电子信息技术与行政监督相结合,做到办公流程透明化。第二,制定有关省际毗邻地区合作治理的相关法律,明确合作过程中参与主体的职责,以及违背协议条款

32、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具体的赔偿等,保证政府的合作能够顺利开展,促进省际毗邻地区的长足发展。第三,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如经费补偿协议。当一方政府选择合作策略时,需要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保证政府有意愿、有动力推动省际毗邻地区的协调发展。(三)推动利益共享和分配的机制创新,保障合作利益通过政府之间的合作来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利益共享,成本共担”这两个关键点,建立相应的利益分配与补偿机制来维持跨行政区机构的正常运行。首先,政府之间的合作,资金保障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资金可以来自公共财政,也可以是社会资本,这就涉及资金的分配。合理的利益分配不仅能够吸引各行政主体自觉加入,而且能够避免因政府逐

33、利行为所造成的资源配置失衡。其次,这种机制必须保证参与主体的应得利益,并给予利益受损者一定的补偿,从而达到巩固区域合作的目的,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发展。与个体补偿的本质区别是,虽然补偿资金最终用于区域内居民或其他个体,但是总体看来是补偿了区域整体的利益的。第一,在量化补偿标准的基础上最需要注重的就是公平的体现,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第二,应该建立差异化、动态变化的补偿标准,根据区域间收益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公平性。第三,补偿方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不断地调整。共同富裕目标下省际毗邻地区发展路径研究(四)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巩固区域合作强化省际毗邻地区产业的分工协作,首先

34、要保证的是毗邻地区不仅能最大化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各地区以地理位置优势、资源优势等为依托,能够以相较于其他地区更低的成本生产产品,从而获得较高的利益。集中生产此类产品,并从其他区域获取劣势产品,这样双方都可以节省劳动力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巩固区域间的合作。第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鼓励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建设产业园区,推动成立重点产业联盟,鼓励行业间的交流合作(,)。第二,政府起引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以激励、加强区域间产业的分工协作,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地区产业发展,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以提高产业之间合作的积极性。第三,完善利益保障机制,提高产业分工协作的积极性,防止区域内产业同质

35、化竞争诱发的产业无序扩张现象。第四,基于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目的,可以鼓励多个毗邻省份之间针对交界地区联合和协同制定实施毗邻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各级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各类优惠政策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避免某些产业投资者搭乘政府红利进行投机行为。参考文献 安树伟,李瑞鹏 城市群核心城市带动外围地区经济增长了吗?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中国软科学,():曹小曙,徐建斌 中国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 地理学报,():陈小卉,钟睿 跨界协调规划:区域治理的新探索 基于江苏的实证 城市规划,():陈震,张智勇,张联君,等 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开放发展: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36、首届贵州毗邻地区协同开放发展高峰论坛综述 重庆社会科学,():程丽辉,卢山冰,陈丁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策略研究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方创琳 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 经济地理,():付京 区域经济发展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及利益协调 贵州社会科学,():高丽娜,蒋伏心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重构与凝聚核的形成 以宁镇扬一体化为例 南京社会科学,():郭松 毗邻治理:基于支柱产业的区域合作治理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胡石清 社会合作中利益如何分配?超越夏普利值的合作博弈“宗系解”管理世界,():刘长辉,周君,王雪娇 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视角下跨区域要

37、素流动与产业协作治理路径研究 以成渝地区阆中市、苍溪县、南部县三县(市)为例 规划师,():马光荣,赵耀红 行政区划壁垒、边界地区公共品提供与经济发展 金融研究,():马雪松,程凯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行政区划调整的空间治理机制 理论与改革,():宋盛楠 都市圈一体化下区域协调发展绩效评价 江淮论坛,():年第 期 王栋,汪波,李晓燕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地方政府竞争对企业创新投资影响研究 软科学,():王敬尧,郑鹏 中央政府介入地方合作的类型、行为及其治理逻辑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王秋玉,曾刚,苏灿,尚勇敏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进展 经济地理,():王媛

38、官员任期、标尺竞争与公共品投资 财贸经济,():邢华 我国区域合作治理困境与纵向嵌入式治理机制选择 政治学研究,():杨冕,谢泽宇,杨福霞 省界毗邻地区绿色发展路径探索:来自革命老区振兴的启示 世界经济,():尹应凯,唐瑶琦 从产业趋同到产业集群:对长三角制造业的新结构经济学分析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于斌斌,孙波约,胡雅静 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配置与制造业产能过剩治理:机制与检验 现代财经,():袁青川,彭鹏 中国南北方央企干部晋升机制的比较研究 商业经济与管理,():曾湘泉,李智,王辉 官员晋升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 劳动经济研究,():张杰,王媛媛 中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的资本无序扩张现象、成因与对策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张京祥,耿磊,殷洁,等 基于区域空间生产视角的区域合作治理 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例 人文地理,():张亮,刘义成 我国省际边界区域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经济纵横,():赵阳,沈洪涛,刘乾 中国的边界污染治理 基于环保督查中心试点和微观企业排放的经验证据 经济研究,():,:,:(责任编辑:刘丽)共同富裕目标下省际毗邻地区发展路径研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