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P36)
一、诵读理解
1、作者说“愁思茫茫”,联系全诗看,因何而“愁思茫茫”?
明确:作者因自己被贬荒蛮之地,感慨仕途风波险恶而愁绪满怀,因友人望而不见而生牵挂思念之愁。
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愁思的?(说说诗人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
明确:借景抒情,哀景写哀情。“高楼大荒”“ 海天茫茫”“ 惊风乱飐”“ 密雨斜侵”“ 岭树重遮”“ 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对唐代的贬谪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哀景写哀情。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明确: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战友的殷切怀念之意。
二、品读探讨
1、有人说诗的颔联赋中有比,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风雨喻谗人之高张,借“芙蓉”“薜荔”在暴风雨中遭遇,暗比自己仕途风波险恶。赋中有比,不着痕迹。
2、这首诗情景交融,结合诗的第二联作具体分析。
明确:第二联中,芙蓉与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惊风、密雨映射敌对势力。暴风肆虐,抽打着水中的芙蓉;密雨施狂,侵袭着墙上的薜荔。这句话表面上写夏季的疾风暴雨景象实际上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命派的打击和迫害。是景语,更是情语,是诗人仕途险恶的写照,诗人对险恶处境的忧虑和愤慨溢于言表。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登楼远望,抒发了诗人离乡别友的悲苦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流露出对时事艰危、环境险恶的忧伤和不平。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P11)
一、诵读理解
1、结合诗人的遭际及以上羊祜的故事,初步感知此诗,你能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烟灭无闻”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
这首《与诸子登岘山》是抒发他登临岘山时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的怀古诗。
2、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羊公碑为什么叫“堕泪碑”?诗人为什么读羊公碑而泪下沾襟?)
明确:(1)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与诗的起句相照应。据史书记载:羊祜镇守襄阳时,深得民心,死后百姓于岘山为他建碑,看了碑文的人莫不为他的政绩而感动流泪,因此人们称此碑为堕泪碑。
(2)诗人一句“泪沾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有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遗爱百姓,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死后湮没无闻,读着尚在的羊公碑,不免泪从中来,泪下沾襟。
《安定城楼 》(李商隐)(P46)
一、诵读理解
1、首联写出安定城楼的什么特点?塑造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城楼的高竣、缠绵和柳外江州的开阔苍莽。塑造了满腹忧愤和巍然独立的诗人形象。
2、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怀抱?
明确: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既要扭转乾坤、澄清混乱的局面,帮助唐王朝重新兴起但又不贪恋禄位,功成身退,向往归隐的生活,这一联把扭转乾坤的慷慨豪迈的气概和归隐江湖的潇洒飘逸的风度表达出来。
3、说说诗中的贾生、王粲代表了诗人什么样的寄托。
明确:贾谊、王粲都是前代怀才不遇、志不得伸的人物,与诗人的处境极其相似,因此诗中用他们两个人的典故,寄托了诗人自己遭受压抑、人生不得志的情怀。
4、试分析诗歌的尾联。
明确:诗人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鹓雏,也就是凤凰自比,借用《庄子.秋水》的典故表明诗人立身处世的态度。诗人用自己的崇高怀抱和贪恋“腐鼠”的小人们卑鄙心理作对比,鞭挞了排斥自己的朋党势力,升华了自己的理想。这一联既是他登临时的自负和抑郁情怀的深化,也是他通过登临纵目而抒写崇高理想的小结。
5、这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即咏怀诗,作品主旨是什么?
明确:抒发诗人有志用世、功成身退的意愿却怀才不遇、抱负成虚的哀伤,真实的反映了诗人怀抱利器却无所作为的痛苦心情。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P45)
一、诵读理解
1、诗的前两句写了怎样的景?流露出怎样的情?
明确:“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人们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
2、在这句诗中,有一个“涵”字用得比较好,好在何处?
明确:“涵”是包含、沉浸的意思,用“涵”字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含在自己怀里,诗人描绘秋景,不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一个“涵”字不仅把江水给写活了,而且写出了江水的澄澈。
3、“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此”指什么?全句有一种怎样的情怀?其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明确:“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看来诗人想表达一种旷达的情怀。背后隐藏的是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的泪水。
二、品读探讨
1、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吗?
明确: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2、 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
明确: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
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3、 诵读《九日齐山登高》,并与杜甫《登高》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在思想和意境上的差异。
明确: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抒写了诗人的抱负难以伸展的愁闷情怀,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突出,但在意境的营造上显得凄恻低徊,缺乏一种雄浑高远的高远气象。杜甫的《登高》通过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沉郁顿挫,慷慨激越,动人心肺。雄浑高远的意境中回荡着飞扬流转的旋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