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共同富裕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7801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98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同富裕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共同富裕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共同富裕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期总第 18期三晋基层治理Grassroots Governance In Sanjin2023年6月Jun.2023No.3Sum 18共同富裕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析王延波,郝紫琼(太原科技大学,太原030024)摘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城乡融合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要看到,城乡融合目前仍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从持续深化城乡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联动发展、激发农村居民致富的内生动

2、力、大力培育职业农民等方面入手,逐步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实现。关键词 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城乡关系;城乡发展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442(2023)03-0049-05“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 142,也是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福祉之所系。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目标,到党的二十大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就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行了重点部署,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加明确、内涵更加丰富、举措更加扎实。共同富裕追求的

3、是城乡共富,在全方位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探究以城乡融合发展助推城乡共富的发展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城乡融合发展是共同富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1 146。这说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共同”,即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城乡居民的共同追求,只有城乡居民形成一个有机共同体,同心聚力共建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才能真正确保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步入新时代,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

4、个事关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一方面,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使我国城市地区和收稿日期 2023-04-22 基金项目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一般项目(2022zsszsx010)。作者简介 王延波(1976-),男,山西长治人,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郝紫琼(2000-),女,山西晋中人,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49农村地区之间互联互促、共同发展,逐步成为相互融合、互利互补、和谐共生的城乡共同体,进而有效破除各种城乡发展壁

5、垒,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城乡居民,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城乡融合发展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共同富裕聚焦“共同”和“富裕”,既要求社会整体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又要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等的差距缩小。因此,城乡融合发展内蕴于共同富裕目标之中,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也包涵着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地区共同繁荣的实现。二、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仅通过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也大力推进城乡融合落地见效,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通过实施

6、“新型城镇化”战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5.22%,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完善,城镇更加宜居宜业;通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得到激发、经济竞争力得到增强,与城市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二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9283 元,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33 元,增长6.3%2;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 2011 年的 3.131逐步下降到 2022年的 2.451。三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明显。通过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使

7、得城乡之间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得以自由流动,城乡地区不同产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成为带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尽管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仍有待完善。“由于户籍制度形成的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存在制度性差别”3;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和宅基地制度尚不健全,进城农民宅基地大量空 置 甚 至 废 弃,农 村 宅 基 地 闲 置 率 高 达10.7%4 232,土地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二是城乡之间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的发展水平呈现出城市优于县城、县城优于农村的分布状况,城

8、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偏高水平。三是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尚有亟待补齐的短板。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偏低,部分农村地区缺乏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方式,仍然有较多的劳动力在从事小规模的农业经营,农业劳动的收益偏低5,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老龄化严重,不利于农业生产以及新农业技术的传播使用,也难以适应新型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在着力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需聚焦当前我国的城乡发展实际深入思考城乡协调发展、融合共富之路径。(一)持续深化城乡体制机制改革制度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9、。”6 333城乡融合发展只有先从完善制度着手,才能既治标又治本。其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突破参保、就业年限、居住年限等落户限制,对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进行合理调整和完善,因地制宜精简积分项目,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做好人才落户工作,有序放开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居住证功能,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完善户口迁移政策,探索实施城乡双向户口迁移制度,试行并推广“公共户”落户政策,拓宽落户渠道、简化落户程序。要将附加在户籍上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逐步剥离开来,使外来

10、人口享有同本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待遇。其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进一步推动土地征收程序规范化,健全农村征地补偿机制,创新征地补偿款的兑现和发放方式,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全力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落实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为农地资本运作创造50条件;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地使用权出租、抵押、作价入股、转让等权能,逐步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同等权利,激活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活力。在此过程中,有效整合利用农村闲置及碎片化的土地资源,充分利用闲置民居、旧屋、宅基地

11、,开办乡村民宿、农家乐、体验基地,提高宅基地利用率,使农村的闲置资产转变成农民致富的“摇钱树”。其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惠及全体城乡居民的医保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城乡居民养老享受统一的政策和待遇;构建和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居民养老金最低标准;优化农村养老环境,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探索城乡互助养老、农村土地养老、社会养老等多元化养老模式。合理配置社会保障资源,将部分社会保障项目向农村地区延伸,扩大失业保障、生育保障、职业伤害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项目覆盖面,提高

12、政府补贴标准及保障水平,加强对城乡留守儿童和妇女的特殊关照,妥善安排农村孤寡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二)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联动发展共同富裕要求先富带后富、发达帮落后、城市援乡村,最终达到共富目标。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要着力促进城乡区域联动发展,使城乡之间、农村之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资源共享、互帮互促、融合发展。其一,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建立健全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类院校的学生返乡创业,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并留住各类返乡入乡人才,着重引进农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开展城市科教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下乡活动,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

13、,打造城乡同步互动课堂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使城市地区的优质教学资源流向农村地区,促进城乡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进一步实现城乡教育教学水平均衡发展。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农村医疗服务队伍建设,推动农村医疗数字化,探索 5G 远程医疗模式,促进城乡医疗机构互联互通,使农村居民足不出村也能接受大医院医疗专家的诊疗与服务。支持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将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先进技术、理念及管理模式等引入农业农村,以促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其二,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要想富,先修路”,在交通运输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

14、倾斜支持力度,高质量建设农村公路、铁路和高速公路,加快构建连接城区、城际、城乡、镇村的公共交通网络,实现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不断提升城乡区域交通的畅通水平。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打造区域性线上农产品集散平台,构建农村物流站、乡镇快递点、村邮站三级联动的农村地区邮政和快递服务网络,推动建设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打通农村寄递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城乡衔接,将城市的“水电气暖信”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其三,以城乡区域联动助推融合发展。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加快推动区域内城市

15、的交通、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方面一体化发展,注重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互助合作。促进城乡连片有序发展,利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等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城郊融合区,使农村地区承接城市部分功能,同时也可以共享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便利。积极探索村域联合的发展新模式,促进不同农村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此外,东部发达城市要帮扶中西部较为落后的城市,已经具备乡村振兴先进经验的农村地区要主动对接帮扶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探索推广“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典型做法,促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其四,统筹整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对城镇地区的老旧城区、老旧小区进行有序更新改造,加快进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和维修,对社区

16、公共空间进行美化整治,提升社区物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好社区安全预警、垃圾分类等工作,改善城51市居民的基本居住条件,建设宜居城市。综合考虑城乡居民意愿、城乡居民分布、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多重因素,科学合理规划城乡地区的空间布局。在适应当地村民生活需求、乡风民俗、地方政策法规等情况下,建设农村现代化社区,并依托当地特色农旅产品,打造“农旅田园综合体”,在吸引城市居民的同时留住农村人口。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制定农村改厕方案,规划建设农村污水处理厂、沼气池,探索符合农村特点、村民习惯的生活垃圾分类形式,建设美丽乡村。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培育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中小城镇,打造特色城镇品牌,形成具有

17、民族特色导向、优质生态导向、地方旅游导向等的现代化城镇,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建设,满足城乡居民的多层次需要,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其五,全面提升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文明城市的模范带头作用,定期对文明城市开展调研和测评,推动城市地区优质的精神文明资源向农村地区覆盖延伸,以支持、指导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因地制宜挖掘农村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弘扬农民吃苦耐劳、朴素节俭、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持续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着眼于重点人群、薄弱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此提高城乡各地的精神文明创建水平,推动城乡地区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将社会精神文明创建任务

18、落实到城乡基层中,依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民活动广场等载体,开展文明养犬、垃圾分类、普法宣传、移风易俗等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同步提升城乡居民的精神文明素养。(三)激发农村居民致富的内生动力“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7 302事物变化关键是内因起作用,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不能单靠国家政策扶持,更要注重激发农村居民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1 291,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依靠广大农民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其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坚持“外引、内培”相结合,优化农村基

19、层干部队伍结构,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并留住用好熟悉“三农”工作的乡镇紧缺性人才,培养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干部队伍,使其成为带领农村致富的“火车头”。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理想信念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采取理论授课、专题讲座、现场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其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进一步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立足本村实际,发展特色产业,盘活“三资”,支持引导村民创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真正做到为村民谋福利、谋幸福,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其二,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融合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村民提供农资供应、农机

20、作业、订单收购等多项服务。在实现村民就近务工的同时,以产业项目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立足农村优势主导产业,有效开发利用村集体资产资源,依靠农村产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相结合,延伸现有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的产业链,多渠道、多方式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使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收。推动村域抱团联合发展集体经济,探索建设村域集体经济产业园,培育村域特色产业带,打造村域公用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其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使其集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服务等于一体,吸引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构建产业园,提高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在此基础上,依靠本地资源开发特色鲜

21、明的农业休闲庄园,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差异化发展。完善 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支持发展数字农业,使农民可以通过手机远程监控农田和牧区,实时掌握农作物和畜禽等的环境数据,并实施远程操作,推动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农业数字化管理。不断完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延伸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条,通过产品研发和升级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和科技含量,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加强乡村互联网设施建设,利用抖音、快手等网络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带货,运用产地直供、线上直销的电商模式,拉近农户与消费者之52间的距离,将品牌农产品全部展示在平台中,实现价格统一、快速下单、配送上门等服务,使农村各类特色农产品卖得更

22、好、更远,使互联网成为农民增收平台。其四,大力培育职业农民。强化对农民群众的职业培训,探索以农业生产合作社或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令人羡慕的职业。加大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定期对农民进行农业技能培训,培养真正知政策、懂技术、重实践、会经营的农民。通过授予农民技能培训证、技术标兵、农业专家称号等,激励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在农村地区的“头雁作用”,带领其他农民增收创收。整合利用涉农学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机构、农村课堂等各类资源,开展农作物种植实践活动,定向培养专业农技人员,为农村地区输送能运用现代化、专业化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的职业农民。完善生产经营、

23、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扶持政策,加大农民职业教育的财政保障力度,创设农民职业教育基金,确保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充足。加强城市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围绕农民工的务工实际需求量身定制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工就业创业的能力,从而获得较好的工作与收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广大农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为实现乡村振兴、城乡共富注入强大人才动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口众多,各地农村发展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城乡差异问题会因产业结构不同、风俗民情各异可能会长期存在,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

24、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1 147。推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绝非一夕之功,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统筹推进、综合发力,在缩小城乡差距的基础上,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注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末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646 万人;乡村常住人口 49104 万人,减少731万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810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977 元;2022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9283 元,农村居

25、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如比利时、英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 1 或处在 11.50 之间,发展中国家如越南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则是1.24。参 考 文 献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4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 国家统计局.2022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EB/OL.http:/ 88.html.3 刘合光.城乡融合发展的进展、障碍与突破口 J.人民论坛,2022(01):46-49.4 魏后凯,黄秉信.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8-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5 李实,陈基平,滕阳川.共同富裕路上的乡村振兴:问题、挑战与建议 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37-46.6 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 毛泽东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责任编辑晓晨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