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都”的“右向管辖规则”补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7253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的“右向管辖规则”补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都”的“右向管辖规则”补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都”的“右向管辖规则”补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都”的“右向管辖规则”补议*完 权*摘 要:本文认同沈家煊提出的“都”的“右向管辖规则”,特别是“都”的语义核心是“总括”、语义指向是“右向”这两个关键,同时讨论了“左向量化”“排他性”“分配”等观点的疑点。本文进一步提出四点句法语义证据支持“右向”说,也进一步将“总括”解释为“在总体上做出概括”,并做出解析。只有把“总括”和“右向”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释“都”的各种具体用法的联系。关键词:“都”的用法;右向管辖规则;全称量化;四点匀法引 言关于“都”的句法语义性质,“左向”的观点比较传统,代表性的说法就是“所总括的对象必须放在 都 前”1(P153)。自 Huang2(P173)和 Le

2、e3(P10)起,又形成了基于形式语义学一阶逻辑的观点“左向全称量化”说。如:(1)小张和小王都来了。“左向全称量化”说认为在例(1)这样的陈述句中,“都”是全称量词,语义指向其左边的“小张和小王”,对这个集合进行全称量化,意即“来了”适用于“小张和小王”中的所有成员。这一观点随后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深化,蒋静忠等提出了“左向无排他性,右向有排他性”的观点,4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例如:(2)a.这些书他都看了。(左向量化,无排他性,量化域无级差)b.他连房子都买了。(左向量化,无排他性,量化域有级差)c.他都写的小说。(右向量化,有排他性,量化域无级差)51*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3、基于汉语特征的多元语法理论探索(多卷本)”(项目编号:20&ZD297;主持人:施春宏)中的子课题“基于汉语特征的认知语法理论探索”(主持人:宋文辉)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完权(1972),男,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料库暨计算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d.天都黑了。(右向量化,有排他性,量化域有级差)不过,沈家煊彻底更新了思路,提出单一的“右向管辖规则”,5核心要义有二:一是“右向”,二是“总括”。这样就统一了“都”的管辖域和量化域,可以更加简洁合理地处理各类“都”字句。然而,冯予力等却依然坚持“左向量化的必要性”,不承认统一的“右向”。6而周韧则提出“向右无量化

4、”的观点,虽然承认“右向”,但不承认“量化或总括作用”而主张“分配”。7本文主要在这三篇论文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进一步论证“右向管辖规则”。一 右向管辖规则述要沈家煊“右向管辖规则”的表述是:按照句子本来的话题焦点结构,将算子“都”在句法上管辖的焦点(一律在右边)映射到限定部分,同时把句子的其余部分映射到核心部分。5具体的要点包括如下内容。第一,吕叔湘用“总括”来说明“都”的语义十分贴切。1沈文在论述中虽沿用“全称量化”,但意思仍然是指“总括”,这么说只是为了便于跟其他研究展开讨论。实际上,“总括”说和形式语义学的“全称量化”这种客观主义的认识仍然有区别,至少在主观性上有差别。本文将主要采用“总

5、括”的说法,并将在第六部分展开进一步论述。第二,“右边的谓语才是 都 的自然的总括量化域”5。“右向”是为了彻底遵守句子本来的话题焦点结构,“都”的语义限定域(量化域)跟它的句法管辖域相一致。仍以例(1)为例,“小张和小王”是话题,“来了”是焦点。“都”作为副词在句法上管辖的是“来了”,并且在语义上也限制“来了”。这个“来了”不是一般的“来了”,而是各种“来了”中的一种,是“都 来了”。传统上认为“都”的总括或量化作用,是忽视“小张和小王”的差异,而实际上忽视“小张和小王”的差异,就是忽视“来了”的差异。比方说,我们观察到两件事:事件一“小张八点钟步行来”,事件二“小王九点钟开车来”;二者可能

6、在事件各要素方面都存在差异,包括人物、事件、方式等。小张和小王的差异就体现在是“八点钟来”还是“九点钟来”,以及是“步行来”还是“开车来”上。小张和小王的差异就是“来”的差异。把这两件事总括在一起说,就成了“小张和小王都来了”。第三,例(1)的语义可形式化表达为如下三分结构:(3)DOU x来了 x=小张、小王算子限定部分核心部分焦点话题范围副词句法管辖域/语义量化域61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2 年秋之卷第四,“都”的词汇语义本身并不包含“排他性”,哪怕是在蒋静忠等文中承认的“右向量化”句 前文例(2)c、(2)d 中也没有。4所谓“排他义”只是根据会话合作原则中的“适量准则”推导出来的属于整

7、个句子的会话隐涵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这样的语用义可以被语境或上下文消除。沈文举了一些自拟例句。比如:(4)他都买了房子了,就别说电脑了。5第五,便于概括表“总括”的“都总括”、表“甚至”的“都甚至”和表“已经”的“都已经”的统一性。这一点尽管沈家煊并未明言,但是在用例分析中已经体现出来了。5比如例(3)中就既可以理解为“都总括”,又可以理解为“都甚至”,还可以理解为“都已经”。再比如:(5)(现在)天都黑了,还不睡!5本文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说明沈家煊的要点,以此作为接下来讨论的基础,是因为针对沈文的反方意见多多少少忽视了沈文的既有论述。二 献疑“左向量化

8、的必要性”冯予力等再次论述了“都 左向量化的必要性”,提出了以下几点理由,6但其分析论证却疑点重重。首先,冯予力等认为“他们都是老师”这个例子依然是左向量化,“都”的量化对象是“他们”。理由是,忽视老师内部的差异并不一定能确保“他们”一致具有老师的属性,而要确保“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老师,需要左向量化,对“他们”做穷尽性的检视。6实际上,这还是回到了最传统的左向观:“都”的语义指向“他们”。这恰恰是沈家煊所反对的。5冯予力等对沈家煊的不理解在于:忽视老师内部的差异怎么就能确保忽略了“他们”的差异?6问题的症结是,冯予力等坚持认为“都”的语义指向落在距它较远的某个名词短语上。6换句话讲,这种解释

9、首先要假设:“都”并不对在句法上紧随其后的动词构成某种语义上的约束,修饰动词的副词“都”的句法和语义之间是不正常的,存在某种错位。某些句式存在句法语义错位当然是有可能的。但是,在正常的句法结构和语义解读足以奏效的情况下,弃之不用转而诉诸错位来解释,这种南辕北辙的思路被沈家煊的题记“从朝阳区到海淀区,是可以不绕道阿尔卑斯山的”不幸言中,5违反了科学研究的简单性原则(simplicity principle)。沈家煊的右向说既简洁又明了。“都”在句法上修饰的是其右的动词“是”,语义上所总括的也是这个“是”。5冯予力等认为“老师内部的差异性被忽略了,但忽视老师内71“都”的“右向管辖规则”补议部的差

10、异并不一定能确保 他们 一致具有老师的属性”6。此言差矣,实际上,忽视老师内部的差异一定能确保“他们”一致具有老师的属性。关键就在于这个“是”。假设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种具体的情况:(6)事实 a.张三是北京大学法学院老师,也是全国政协委员,还是律师。事实 b.李四是西城区教科院教研员,也是北京四中代课语文老师,还是北京市政协委员。事实 c.王五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老师,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还是全国人大代表。总括:他们都是老师。以上情况纷繁复杂,三人均具有多重身份,不同人物的具体身份由多个“是”字判断句表达,这里就有九个不一样的“是”。面对这样的情况,要用“都”来总括他们的共同点

11、,用“是”来做一个统一的判断,该怎么说?答案只能是:他们都是老师。“他们”的差异是什么?在这个情境下,“他们”的差异就是身份的差异,进一步缩小范围就是“老师”的差异。“他们”的差异和“老师”的差异无法割裂,都维系在表示判断的“是”上。脱离于“老师”的差异的“他们”的差异,在这个判断情境下并不存在。这就是沈家煊所说的“其实是对等的,而且互相依存”5。这句话对“是”字句适用,也适用于使用“都”的其他句子类型,比如第一部分中要点二里对例(1)的事例分析。其次,冯予力等认为“他们都是老师”这个例子不需要将“都”右边的成分处理为焦点,运用话题述题规则才是正确选择。理由是如果把“都”右边的“老师”处理成焦

12、点,无论把焦点映射到限定域还是核心域都无法准确描写“他们都是老师”的意义。6然而,这只是冯予力等的一厢情愿,他们把自己的思路加在了别人的头上。沈家煊并没有沿用蒋静忠等的左向无排他性的“话题述题规则”,并且已经说明了区分左向量化的“话题述题规则”和右向量化的“焦点背景规则”并无意义,因为适用“话题述题规则”的句子都可以在“都”的右边找到一个焦点,同时也都适用“焦点背景规则”。5正是为了避免陷人这样的“量化迷途”,他才提出统一的“右向管辖规则”以取代蒋静忠等的左右二分观。可是,冯予力等却仍然把左右二分的思路套在沈文观点之上,偏偏还得出一个否定性的结论。6如果要说否定的话,只能说冯予力等否定了蒋静忠

13、等的左右二分观。6这样隔靴搔痒的论证跟沈家煊的统一的“右向管辖规则”并无关联。最后,冯予力等认为,“参考 Lin8所提出的集盖理论”,“用 都 的话题述题映射同样可以很好地解释”沈家煊的例(17)6:(7)a.三个题目相同。三个题目都相同。b.两个题目相同。*两个题目都相同。81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2 年秋之卷不过,即便如此,沈文的解释因为更加符合简单性原则所以是一个更好的理论。9而且,正如生活中绕道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论证中的绕道也是一样。左向量化带来的麻烦沈家煊已有论证,5此不赘述。更关键的是,冯予力等已经“指出集盖说可能允准实际不存在的解读,且无法准确刻画句子的所有可能解读”10,为什

14、么又回到集盖(cover)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了呢?综上所述,冯予力等对“都 左向量化的必要性”的三点论证均存疑。三 献疑“排他性”冯予力等为了维护“左向量化”观的价值,坚持认为“右向量化”的“都”具有排他性,而“左向量化”没有。6但在本文看来,这其实仍然疑云密布。首先,来看一看论证策略。本文第一部分中说明,沈家煊已然明确主张,“都”的词汇语义本身并不包含“排他性”。5因此,凡是试图把“排他性”安插到沈文观点中的都是无效论证。但是冯予力等仍坚持认为:“沈先生的语义解释(22)其实这对应的是针对 他们 的排他性解读。”还说:“按照本文的背景焦点映射(即将焦点映射到核心域),而不是沈先生的焦点背景映

15、射规则(即焦点映射到限定域)由此得到了针对 老师 的排他性解读。”6沈文既然已经否定了排他性,冯文又为何还要“帮”沈文得出两种排他性解读呢?这无非是把沈家煊已经明确否定了的“右向量化有排他性”的观点再说一遍,这样的回应并没有提供任何新信息。其次,冯予力等给出的“背景焦点映射”导致“排他性”的论据是:(8)他都吃的馒头。6冯予力等称例(8)“表示,他没吃别的,只吃了馒头”,因为这个“都”对位于其右边的对比焦点敏感,但在量化结构映射时,“都”所关联的焦点却被映射至核心域而非限定域。6我们判定该类句式的鉴别方式是该句式可以在量化域前加“各种”:他都吃的各种馒头。使用这个鉴别式,我们在语料库中也检索到

16、一些同类的句式,却明显出现在不带有排他性的语境中。例如:(9)a.主体:除个别犯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或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外,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CCL 语料库)b.主体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除个别犯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或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外。例(9a)是语料库中检索的原句,改写成例(9b)依然成立。该例句主干部分是“主体都是(各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画线部分都是“都”的量化域,而话题“主91“都”的“右向管辖规则”补议体”前不可加“各种”,因此可判定这是例(8)的同类句式。但是,句中的“除个别犯罪外”表明了这个“都”不具有排他性。“主体”除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外,还有“故意泄露

17、国家秘密罪或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的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和“除了”的排他性搭配例句并不罕见,再比如:(10)a.他继续这样骂着。但我几乎都没听清楚除了他转头朝着我这边方向说的那一句。(约翰丹顿 达尔文的阴谋)b.昨天看了下,基本都是超跌反弹了,除了 002506 不错之外基本没戏。(微博)再看另一组论据。冯予力等试图论证在“是”字判断句中有“都”时,排他性是“是”而不是“都”带来的,理由是若将动词“是”换为其他动词,排他意味就消失了。6用于对比的一组例子是:(11)a.书架上都是外文书。6b.书架上都放着外文书,还放着一些小摆件。6c.书架上都是外文书,还放着一些小摆件。冯予力等认为例(1

18、1a)的解读似乎亦有针对“外文书”的排他义,“排除了书架上有中文书”;而例(11b)不用“是”而用“放着”就可以有消除排他义的后续句。6但是,这里论据上的瑕疵是,该文说明例(11a)有排他义排除的是“中文书”,而说明换了动词就没有排他义的例(11b)中使用的却不是“中文书”,而是换成了“小摆件”。这不是最小对比对,没有说服力。试对比例(11a)和例(11c),例(11c)同样成立,说明这个例子是否有排他性跟“是”没有关系。排他性是“都”带来的可消除的语用义。综上所述,冯予力等对“都”表达排他性的论证和其中所用论据均存疑。顺便可以再说一说的是,本文认为,真正在词汇意义中就表达了排他性的副词,不是

19、“都”,而是“只”,例如:(12)他只吃馒头。相比较而言,以“他没吃别的,都吃的馒头”4为例,并不能证明“都”具有和“只”一样的排他性。之所以这两个小句能连在一起使用,只是因为二者具有语义相容性(semantically compatibility),亦即这两个小句的语义在逻辑上具有类别交叉(overlap)关系,语义上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11“他没吃别的”只是把“都吃的馒头”的排他性语用义以外显的词汇形式表达出来并加以确定,二者语义相容,或者说二者在语义上有部分相同。但这个例子并不足以证明“都”本身在词汇意义上就具有排他性。02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2 年秋之卷语义的相容性还表现在“都”和“

20、只”可以连用,例如:(13)许多山庄只有三、五户,还有三个庄子都只一户。(人民日报 1957 年2 月 14 日)(14)每只舢板或木盆船上都只有两个人。(王火 战争和人)如果这些例句中的“都”和“只”同样表达了排他性的话,就违反了形式语义学中的“禁止双重约束原则”(Bijection Principle),1213这条原则要求一个成分不能同时被两个算子约束。由此反推,“都”和“只”并非性质相同的算子。相容不等于相同,还应该看到它们之间有相异的部分。这里还有一个方法论问题:如果用来作为证据的例句,其中的语义 A 和语义 B 具有相容性,就不能仅仅据此证明语义 A 或者语义 B 肯定来自某个词汇

21、的词汇意义。就这个例子而言,相异的部分就是,它们的性质不一样:一个是词汇语义,另一个是语用推理义。四 献疑“分配说”周韧提出“向右无量化”的观点。7所谓“无量化”,这是一个负面的说法,其正面的观点是:“都”是一个分配性谓词的标记词,它确保其右侧谓词的分配性性质。“分配说”也是一个长期以来既有的观点。以往所谓的“分配”,指向的是名词。王还提出现代汉语“都”在指复数事物时,与其说它总括全部,不如说它指出事物中的每一个。141516这是“都”具有分配性语义的早期阐述。周韧的新见,是追随沈家煊将“都”的分配性指向谓语动词。不过,就“分配”和“量化”的关系而言,是否“分配”就不是“量化”?Lee 首先提

22、出“都”是全称量词,且可以赋予句子分配性解读。首次对“都”的分配性用法做了形式化定义,认为“都”是一个广义的分配算子,在逻辑形式中引人了一个全称量词。3(P73,57)所以,综合以上论述,很自然就会产生一个疑问:一般认为,当“分配性”落实在名词上时,“分配性”与“量化”有关;那么,当“分配性”落实在动词上时,就跟“量化”无关了吗?如果参考“事件量化”说,1718192021那么“分配性”落在动词上依然是“量化”,其性质是“分配性全称量化”21。当然,以上只是形式语义学内部的理论问题,本文不拟提供答案。我们关注的重点,更在于语言事实。本文认为,汉语中最典型地用于表达分配性语义的副词,不是“都”,

23、而是“分别”。吕叔湘对副词“分别”的语义概括包括:1.采取不同方式:对他们应该分别对待。2.分头,各自,不共同,不一起。(1)一个主体对几个对象:他们对老王、老李和老张分别做了调查。(2)几个主体对一个对象:会长和秘书长分别接见了他。12“都”的“右向管辖规则”补议(3)数目相同的主体和客体一个对一个:老周和老陈分别当了主任和副主任。1第一大点是方式副词,这是分配义的起点。第二大点的三小点用法就是量化“分配义”的典型用法。在“分别”和“都”的对比中,也许可以发现“分配说”的不足。首先,最直接地看,以上例句中的“分别”并不都能替换成“都”:(15)a.*对他们应该都对待。b.他们对老王、老李和老

24、张都做了调查。c.会长和秘书长都接见了他。d.*老周和老陈都当了主任和副主任。由此可见,所谓“都”的分配义,对于“分配”的表达并不全面,“都”仅仅可用于表达“一个主体对几个对象”和“几个主体对一个对象”这两种分配义的句子中。请注意,只是“可用于”而不是“表达了”。只要在语境中语义相容,就可以用。其次,“都”和“分别”可以连用,而且两种语序都存在,例如:(16)多对一:那年春天,两人找活找得急了,分别都在农牧场雇佣招聘处签了个名。(安妮普露 断背山)(17)多对多:仔细想想,父亲是父亲,母亲是母亲,他们分别都属于不同的家庭。(川端康成 风中之路)(18)一对多:龙梅和玉荣这两位小英雄,我也都分别

25、见到过。(冰心 一九四九 一九七九儿童文学剧本选 序言)(19)多对多:在这次欧洲议会选举中,法国、英国、联邦德国的执政党分别都损失了一些议席。(人民日报 1984 年 6 月 19 日)有趣的是,“分别都”在 BCC 语料库中没有发现用于表达一个主体对几个对象,而相对应的是,“都分别”在 BCC 语料库中没有发现用于表达几个主体对一个对象的情况。在语序上,“分别”和表示“多”的名词短语距离更靠近,“都”和表示“一”的名词短语距离更靠近;这也象似性地反映了,在概念上,“分别”和“多”的联系更紧密,“都”和“一”的联系更紧密。“都”和另一个分配算子“各自”也可以连用:(20)两个人的心里各自都在

26、七上八下地翻腾着。(路遥 平凡的世界)(21)大家都各自用墨水笔题上了英文拼的歪斜的名字。(郁达夫 水样的春愁)但是,“各自”和“分别”却很少连用,否则就会显得叠床架屋。这说明它们有更22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2 年秋之卷多的共性。“都”和分配算子可以连用,这种情况跟“都”和“只”的连用也是一样,说明二者具有语义相容性,也就是说,因为它们的语义有相互联系的地方,所以可以通过搭配而得到更加清晰而精确的表达,但是,它们的语义也依然有不同之处。周韧说得对,“复数性主语到底是做分配性解读,还是做集体性解读,需要看谓语的性质”7。借用这个思路,我们来分析下面这组例句:(22)a.约翰和玛丽买了。(可以分

27、配,可以集体)b.约翰和玛丽都买了。(只能分配)c.约翰和玛丽分别买了。(只能分配)这个例子改造自周韧例(21),7删去了宾语是为了方便和本文随后的例子做对比。a 句动词“买”不受修饰,所以表义笼统(generality)。b 句 c 句加了副词,表义精确了。从三个例句的对比来看,似乎证明了分配说。但是如果换一个动词呢?如:(23)a.约翰和玛丽来了。(可以分配,可以集体)b.约翰和玛丽都来了。(可以分配,可以集体)c.约翰和玛丽分别来了。(只能分配)d.约翰和玛丽分别都来了。(只能分配)b 句加了“都”,依然可以有两种解读。约翰和玛丽可能同时来,也可能是在不同时间或者以不同方式分别来。或者说

28、,“约翰来”和“玛丽来”可以是同一个事件,也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件。至于“都”的功能,在约翰和玛丽同时来时,他们的“来”依然是分别实施的,各人只能使用自己的腿,实施自己的行为,“都”总括了他们俩不同的行为“来”。这和“买”不一样,“买”是可以两人支付共同拥有的资金用于购买,且购买后共同拥有。当“约翰来”和“玛丽来”是两个不同事件时,“都”把这两个事件总括起来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可以参考前文对例(6)的解释。正因为“都”的功能是“总括”,所以在表达“他们都来了,而且是分别来的”这个意义时,“都”和“分别”可以同时使用,也就是 d 句。“都”有用于“分别来”和“不分别来”这两种情况的可能,“都”和“

29、分别”或者“不分别”的语义都是相容的,所以 d 句成立。但是,不能因为“都”和“分别”的语义是相容的,或者说仅仅因为二者不矛盾,就把“都”的语义概括为“分别”。不过,分配说并非没有意义。因为分配算子论点的本质,实际上是更加注重右向的差异。所以周韧“分配性谓词的标记词”的观点,7恰是分配说的正常发展。本文赞赏并支持周韧“向右无量化”7的口号。只不过,本文的“无量化”指的不是“分配”而是“总括”。32“都”的“右向管辖规则”补议五“右向”补议沈家煊对“右向”的证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彻底遵守句子本来的话题焦点结构。其二,忽视话题中总括对象的差异,与忽视焦点中总括对象的差异,是一致的。其三,汉

30、语的名动包含格局,导致在汉语里动作也是一种事物,谓语也是一种指称语。这就使得谓语被量化/总括成为可能。其四,右向管辖规则对一些讨论许久的例句的解释力更强,更自然,也更简洁。5例如:(24)一锅饭都煮熟了。(25)a.两个题目都一样。b.*两个题目都相同。(26)a.他连房子都买了。b.他都买了房子了。(27)a.这话说都说了,还能怎么办?b.连这话都说了,还有什么说不出口!本文拟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都”的句法语义表现进行观察,对“右向”说加以进一步补充证明。第一,对所谓阻隔效应(blocking effect)的解释。Wu22和董秀芳23发现以下对立:(28)a.他们都用筷子吃饭。b.*他们用

31、筷子都吃饭。(29)a.他们都不情愿地答应了。b.*他们不情愿地都答应了。以上两组例句的 b 句都不合法,Wu 认为这是因为另一个状语成分出现在“都”与传统上认为的左向量化对象之间,阻碍了“都”的指向。22不过董秀芳证明了所谓阻隔效应并不成立,因为还有一些同样“阻隔”的例句却依然成立23:(30)a.他们都在办公室里睡着了。b.他们在办公室里都睡着了。(31)a.他们都在去年去了美国。b.他们在去年都去了美国。42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2 年秋之卷所以,以左向的“他们”为总括对象,无法解释这个现象。而以右向的谓语为总括对象,就很明白了。“都”的管辖域本来就在右边,例(28)总括的对象是“用筷子

32、吃饭”而不只是“吃饭”,例(29)总括的对象是“不情愿地答应了”而不只是“答应了”,如果把它们其中的一部分移到了左边,也就是出了管辖域,当然不合法。董秀芳从焦点信息人手解释,23和右向说相辅相成。因为“都”右向的部分正是信息的焦点。第二,“都”和疑问短语的焦点冲突。吕叔湘即已指出,疑问句中的“都”总括的方向在右边。1这一现象和当时总体上秉持左向解释的理论显得有些格格不人。袁毓林以如下对立为例,提出一个解释:(32)a.你都见过哪些同学?b.*哪些同学你都见过?(33)a.你都参观过哪些部门?b.*哪些部门都出现过这类问题?袁毓林发现,以上例句 a 中,疑问短语处于成分统制(c-command)

33、“都”的地位,而在 b 句中“都”处于成分统制疑问短语的位置。所以得出结论:引出“都”的约束对象的疑问短语只能出现在“都”的统制域之中,否则句子不合格。24袁文首先假设“都”是全局语义焦点算子,所以信息焦点必须处于“都”的成分统制域中,那么用焦点冲突假设(疑问代词表示的局部性信息焦点必须在全局性焦点算子“都”的统制域之中),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引出“都”的约束对象的疑问短语只能出现在“都”的右侧而不能出现在“都”的左侧。这样的解释能自圆其说却稍显烦琐。而采纳“右向”说的话,解释就显得相当简明有力:如果疑问词在左边的话,就跑出了“都”的句法管辖域,因而不合法。第三,“都”后要求 VP 有界。张谊生发

34、现以下对立:(34)a.这本书我都看完了。b.*这本书我都看了看。(35)a.这本书我看了一半。b.*这本书我都看了一半。张谊生的观察是,从认知的角度看,“都”一般要求相关的 VP 是一个有界(bound-ed)的行为。25不过,因为坚持“左向”说,所以他的结论是:“都 不但要求量化对象的性质是确定的,而且要求量化过程的动量也是确定的。”也就是说,他认为关键在“动量”上。然而,“都”也出现在名词谓语句中。比如:(36)a.他们都黄头发。b.*他们都头发。52“都”的“右向管辖规则”补议(37)a.都大学生了,还调皮!b.*都学生了,还调皮!面对这样的例子,“动量”的解释就无效了。而“右向”则两

35、种情况都能解释。首先,量化对象当然必须是有界的,而居左的 NP(话题)则没有要求必须是有界的。而且,“右向”说并不在乎居右的谓语是名词性还是动词性的,因为本质上动词性的谓语也具有指称性,动词是“动态名词”。5第四,复杂的分配性语义。比如以下例句:(38)a.他们对老王、老李和老张都做了调查。b.他们都对老王、老李和老张做了调查。这两句的语义是有差异的。a 句的首选理解是,发生了三个事件:他们调查老王,他们调查老李,他们调查老张。调查是他们一起完成的。当然因为语义的笼统性,也有可能做集盖式理解。b 句的首选理解是,发生了三个事件:他们中的甲调查老王、老李和老张,他们中的乙调查老王、老李和老张,他

36、们中的丙调查老王、老李和老张调查是分头进行的。26这样的语义差异,只能由“右向”说来解释。因为“左向”说要不就是只能看到两句有同样的量化域“他们”而无法解释差异;要不就最终会导致集盖式解读,这并非最优解读。而“右向”说注重谓语的差异,a 句“都”右边是“做了调查”,b 句“都”右边是“对老王、老李和老张做了调查”。这就很容易得出两句的语义差异来。不过,本文还是要强调,尽管“都”和分配性语义存在相容性,但是,“都”的语义,“分”后有“总”,关键在“总”。六“总括”补议吕叔湘把“都”的语义核心概括为“总括”(totally/toality),后人似乎对此不甚满意,非得在形式语义学框架内找一个术语对

37、应上不可,所以才有了“全称量化”“分配”“加合”27“集盖”28等观点。这些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了对“都”的性质的理解,但是也都无法覆盖更为广泛的语言现象。有一个例子,也许现在的主流观点都没有触及:(39)金女士告诉记者,由于第一次见面知道了住址,吴志阳直接上楼敲开了金女士的家门,想到都是朋友介绍的,金女士也并没有产生太多的防备心理。(京华时报 2013 年 12 月 13 日)这个“都”,不是“全”,因为“朋友介绍的”只有“吴志阳”一个人,所以也不是“全称量化”“分配”“加合”“集盖”等概括能说明的。也不是“甚至”,因为在这62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2 年秋之卷个语境中并没有强调突出、更进一

38、层的意味。更不是“已经”,因为这个语境跟时间无涉。这个“都”只能用“总括”来解释,意思是“可以把他包括进朋友介绍的这一类”,“总括起来看,他也算是朋友介绍的”。前人对“总括”这个概括不满,转而求助于形式语义学,可能有一点原因,就是“总括”到底具有怎样的语言学意义,传统上并没有人说清楚。“总括”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的解释是准确的:“把各方面结合在一起。”解析其语义,“各方面”正对应着“分配”,“结合”正对应着“加合”,“在一起”正对应着“全称量化”。把这三方面汇总在一起,就是“在总体上做出概括”,这是“总括”的核心意义。仅仅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难免会表现出管中窥豹、盲人摸象的缺

39、点。比如为了证明“都”的分配性,周韧举例试图说明“都”的分配性导致它不和表示集体义的“一起”“共同”共现。转引该文例(22)部分例句如下:(40)a.*爸爸、妈妈一起都买了一个蛋糕。b.*爸爸、妈妈都一起买了一个蛋糕。7可是,在真实语料中,合法的反例也很容易发现:(41)a.中美科学家一起都住在个老庙里,跟育婴堂的学生住一块。(谭恩美接骨师之女)b.所以,我们几个,还有子方他们,都一起到虎丘去,瞧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刘斯奋 白门柳)c.这些人都共同对现状表示不满。(沈从文 长河)d.先秦诸子的学说观点各异,但共同都反对封闭深涩,每个学派都力图让自己的学说传遍天下。(余秋雨 千年一叹)究其原因

40、,“分配”只是“都”的语义的一个环节,当整句的语义表达强调分配性的时候,它当然和表示集体义的成分不相容。把前面的例(40)去掉“都”,只说“爸爸、妈妈一起买了一个蛋糕”也不是非常顺口。通常连“一起”都不会说,“爸爸、妈妈买了一个蛋糕”才是一个好句子。当整句的语义既要表达分配性又要表达总体性的时候,“都一起/共同”“一起/共同都”就很自然了。分配性和总体性在很多语境下是可以相容的。周韧还举例试图说明“都”的分配性导致它不和表示集体义的谓词共现。转引该文例(23)部分例句如下:(42)*十几只南飞的大雁都组成了一个人字形。7不过反例也依然很多:72“都”的“右向管辖规则”补议(43)a.首场经贸洽

41、谈会原来的安排是 60 家企业对 60 家企业,没想到全省 11个地区都组成了“代表团”冒着酷暑赶来了。(文汇报 2001 年 7 月 24 日)b.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告诉我们:“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组成一个整体。”(人民日报 1999 年 1 月 22 日)例(43)说明分配性和总体性的语义相容性在谓词上也能够得到表现。以上论述并非意在论证“分配”说完全不对,只是说“分配”仅仅表达了“总括”的一部分意义。总括,就是在总体上做出概括,找到多个个体事件的共性。用一句稍显哲学的话来讲,就是从“多”到“一”。从认知上来看,这是一个由分到总、寻求共性的范畴化过程。仍以前文例(6)所述情景为例,为方便读

42、者复录如下:(44)事实 a.张三是北京大学法学院老师,也是全国政协委员,还是律师。事实 b.李四是西城区教科院教研员,也是北京四中代课语文老师,还是北京市政协委员。事实 c.王五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老师,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还是全国人大代表。总括:他们都是老师。要提出一个总括性的事实或判断,首先要面对多个个体性的事件。这就是分配说所看重的分配性。“是老师”这一对各人身份的判断存在于张三、李四、王五每个个体。但是,他们每个人又都身兼不同的身份,只看到分立的各个个体事件,才是一个起点。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到每个事件中隐藏的共性,这就是“最大化算子”说所看重的。所以,从各人多重身份

43、中找到“最大公约数”老师。再接着,就是从个体到总体的范畴化,“加合”说认为把所有个体加合到一起就是“都”的范畴化的主要过程了。也就是说,“张三是老师”“李四是老师”“王五是老师”加到一起合并起来说,就成了“他们是老师”了。然而,并非如此。“都”的范畴化重点要做的一件事,是从总体上概括,取其大意。“都”的使用,是主观的判断,是思考的结果。比方说,能否把元素 A归人范畴甲,是需要满足不同条件的。是条件1、2、3 都满足的进人?还是只满足条件1就能进人?这就带来了程度问题,或者说是沈家煊所说的“当场总括”的主观性问题。5在例(44)中,就是对“李四是代课老师”这一事实的认定。“代课老师”算不算老师,

44、这可能见仁见智。说话人也许就会说:“不管你怎么说,我就认为他们都是老师了。”“都”和“基本”“大概”等表达拟测性的词语连用,也佐证了主观性的存在。例如:(45)a.吕世海说:“村里 500 余户人家基本都装了下水管道。”(人民日报2022 年 2 月 27 日)82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2 年秋之卷b.亲历延安岁月的人们大概都记得当时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吃得不好,粮食不够,达不到丰衣足食。(人民日报 2019 年 7 月 24 日)范畴化的主观性,是“都”产生的其他用法的动因。张谊生研究了“都”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过程,提出“都”字用法的两极:一个是客观性的范围副词,一个是主观性的语气副词(包含“都

45、甚至”和“都已经”)。并且,二者是“相辅相成”的。29本文很赞赏这个“相辅相成”,这一理念突破了早期“都”的语义研究中颗粒化的思维方式。吕叔湘根据词典体例把“都”分成了总括、甚至、已经这三个义项。1马真发现,如果不考虑语音条件,有些用例会有歧义,30例如该文提出的右向量化的这类句子:(46)a.我 都教过他们。(=我全教过他们。)b.我都教过他们。(=连我都教过他们。)c.我都 教过他们。(=我曾经教过他们。)区分这样的句子,靠的是重音。而想要区分传统上认为左向量化的句子,可能更难:(47)一壶水都烧干了。这句话里的“都”怎么理解?和有可能既理解为“都总括”,又理解为“都甚至”,也理解为“都已

46、经”。甚至从表达的角度讲,说话人也有可能未必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因为我们还可以说:(48)一壶水甚至已经全都烧干了。前文的例(5)也可以明明白白说成:(49)a.(现在)天甚至已经全都黑了,还不睡!b.(现在)天都甚至已经全黑了,还不睡!c.甚至(现在)天都已经全黑了,还不睡!其中“甚至、已经、全”的语序可以不定,也可以只用其中一两个。这么说的时候,这些意思都由别的词配合表达出来了,而且是同时存在,它们的语义是相容而不矛盾的,或者说,是“相辅相成”的。至于这三个语义之间的具体关联,限于篇幅,此不赘述。而且,这些副词的连用,同时也就说明了“都”的句法辖域和语义辖域的一致性,都在右边。本

47、文想要强调的是,只有坚持“都”的核心语义是“总括”,以及语义的作用方向是“右向”,才能更好地解释“都”的各种具体用法的联系。92“都”的“右向管辖规则”补议结 论本文维护了沈家煊提出的“都”的“右向管辖规则”,特别是“都”的语义核心是“总括”、语义指向是“右向”这两个关键。同时也讨论了“左向量化”“排他性”“分配性”等观点的疑点。“左向量化”说的根本弱点是违反了科学研究的简单性原则,“排他性”论证的根本弱点是没有分清词汇语义和语用义,“分配性”论证的根本弱点是没有重视语义的相容性。本文进一步提出四点句法语义证据支持“右向”说,也进一步将“总括”解释为“在总体上做出概括”,并做出解析。只有把“总

48、括”和“右向”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释“都”的各种具体用法的联系。典型地看,汉语中表达“总括”的是“都”,表达“排他”的是“只”,表达“分配”的是“分别”,三者各司其职。尽管它们在使用中意义有交叠,但那只不过是意义相容性的表现。尽管句子中所有成分之间都必须语义相容才语义合法,但是共现只表示相容,不一定相同,甚至常常说明不完全相同,才不过分冗余。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地使用“排他”“分配”等来概括“都”的词汇意义。注释:本文无意全面梳理“都”的研究史,而是仅就本文所及,略述一二。疑问句中的“都”,传统上即已认为总括的方向在右边,比如:你都去过哪儿?参见吕叔湘主编 现代汉语八百词;马真 关于“都/全”

49、所总括的对象的位置,汉语学习 1983 年第 1 期。“适用于”这个解说来自赵元任“Notes on Chinese Grammar and Logic,”Philosophy East and West。本文这个“各种”的用法,可以理解为新兴网络语言中的“各种+动词”,例如:各种吃、各种拍砖、各种吐槽。实际上,从汉语名动包含模型的角度来看,既然动词是名词的一个次类,“各种+动词”也就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扩展了。一般而言,简单性原则指的是:存在一个以上证据或辩护强度相若的备选理论(假说)时,简单的理论(假说)更应当被采纳。参看黄俊维 简单性原则的潜在检验辩护,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0年第 10

50、期。“集合的集合”,称为“集盖”。参看周韧 “都”字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研究,学林出版社。冯予力等对“李四都买呢子的衣服”一例两解的回应也是同样,沈家煊已经说明“从话题焦点结构本身的差异就可以得到解释”,冯文仅仅重申既有观点。参看冯予力、潘海华 再论“都”的语义 从穷尽性和排他性谈起,中国语文 2018 年第 2 期,以及沈家煊 走出“都”的量化迷途:向右不向左,中国语文 2015 年第 1 期。“总括”历来没有权威的英文对译。本文对此的翻译考虑到本文观点,参看吴海平等“都”字结构的互动语言学考察。在形式语义学中,最大化算子的作用,是从相应的集合中挑选出符合需求的成员,参看 Sharvy,“Pl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