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年 7 月 20 日,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大学研究生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科学馆第 11 会议室顺利开营。来自国内外 25 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 30 位学员、7 位专家、6 家重要期刊主编或副主编参加本届研习营。研习营为期 1 周,包括专家讲座、名刊名编“面对面”、学员研讨和实地调研 4 个环节。为丰富、活跃研习营的活动内容,研习营每晚开设学术沙龙,供学员与专家作学术交流。7月20日上午9点,研习营在云南大学科学馆第11会议室举行开营仪式。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玉溪师范学院院长段红云教授,云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罗晓东教授,云南大学历史与档
2、案学院院长罗群教授先后致辞,强调了举办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对民族史人才培养和学术队伍建设、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并表达了对本届研习营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祝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姚大力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喜饶尼玛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主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杨晓春教授,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中国民族史教研室主任潘先林教授等近 40 位专家和学员出席了开幕式。研习营召集人、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研究员主持了本次开幕式。开幕式后,研习营进入专家讲座环节。
3、讲座共 7 场,分两天进行:姚大力教授主讲历史民族、民族主义与现代民族运动,罗群教授主讲边疆观的历史书写与建构以云南为中心的讨论,杨晓春教授主讲 回族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与视角问题,喜饶尼玛教授主讲 民国藏族史研究习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贾益编审主讲民族史叙述与民族形成问题20 世纪上半期的理论探讨,潘先林教授主讲“西南政策”与中国近代史的南方脉络,刘正寅研究员主讲多语种历史文献的跨学科思考兼谈民族志文献在史学研究中的意义。上述不同研究领域专家的讲座,极大丰富了学员们的民族史理论知识,加强了学员们对民族史研究前沿的把握,开拓了学员们的研究视野。(下转封三)(上接封二)22 日,研
4、习营进入为期两天的名刊名编“面对面”环节。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李建欣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社长、历史研究历史评论副主编焦兵社长,民族研究副主编贾益编审,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编审,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社长、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苏发祥教授,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文科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蒋红教授先后莅临线上、线下会议,从编辑视角对学员们进行了指导,并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回应和交流,使学员们在论文选题、论文写作、期刊投稿等方面获益良多。24 25 日是研习营学员研讨环节。共 30 位学员分 8 个场次报告论文,每位学员报告后,由来自全国各高校
5、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评议,每场报告、评议后,再由讲座专家作指导。该环节报告的论文主题丰富、内容多样,涉及时间跨度大、地域广,更体现出重视多语种文献、运用跨学科方法的鲜明特色。评议人的点评切实中肯,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文章修改建议,讲座专家则给予高屋建瓴的指导性意见。26 日,研习营先后在安宁市曹溪寺、晋宁区郑和故里遗址开展了实地调研。曹溪寺的考察提供了学员从民族史和宗教文化视角理解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的实践经验。郑和故里的考察使学员们对明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贸易往来情况有了更为直观的体认。调研途中,学员们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对所见历史遗迹发表了见解、相互交流了意见,体现出知行合一的学
6、术精神。26 日晚,研习营于云南大学科学馆第 11 会议室举行了闭幕式。潘先林教授、刘正寅研究员首先向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博士生左珈子、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王志通代表本届学员发表感言。刘正寅研究员对本届研习营做总结发言,表示为期一周的研习营已圆满完成了既定议程,实现了预期目标;强调专家讲座、名刊名编“面对面”对青年学者的民族史研究和写作的指导意义;指出研习营各环节都展示出突出的示范性、引导性、前沿性、创新性和跨学科性等特点,有助于推动民族史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潘先林教授代表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罗群教授致闭幕词,向本届研习营的成功举办和圆满闭幕表示热烈祝
7、贺,向各位专家、主编、学员、会务人员的参与和支持表达衷心感谢,对下一届研习营的举办表示期盼与支持。潘先林教授主持闭幕式,并宣布第五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圆满结束。(撰稿: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博士研究生郭雪琪、硕士研究生杨梦涵)第五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综述郭雪琪 杨梦涵第五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开幕式合影郑和故里调研留念 陈思宇/供图2023 年 7 月 20 日,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大学研究生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科学馆第 11 会议室顺利开营。来自国内外 25 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 30 位学员、7 位专家、6 家重要期刊主编或副主编参加本届
8、研习营。研习营为期 1 周,包括专家讲座、名刊名编“面对面”、学员研讨和实地调研 4 个环节。为丰富、活跃研习营的活动内容,研习营每晚开设学术沙龙,供学员与专家作学术交流。7月20日上午9点,研习营在云南大学科学馆第11会议室举行开营仪式。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玉溪师范学院院长段红云教授,云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罗晓东教授,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罗群教授先后致辞,强调了举办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对民族史人才培养和学术队伍建设、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并表达了对本届研习营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祝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姚大力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
9、喜饶尼玛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主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杨晓春教授,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中国民族史教研室主任潘先林教授等近 40 位专家和学员出席了开幕式。研习营召集人、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研究员主持了本次开幕式。开幕式后,研习营进入专家讲座环节。讲座共 7 场,分两天进行:姚大力教授主讲历史民族、民族主义与现代民族运动,罗群教授主讲边疆观的历史书写与建构以云南为中心的讨论,杨晓春教授主讲 回族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与视角问题,喜饶尼玛教授主讲 民国藏族史研究习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贾益编审主
10、讲民族史叙述与民族形成问题20 世纪上半期的理论探讨,潘先林教授主讲“西南政策”与中国近代史的南方脉络,刘正寅研究员主讲多语种历史文献的跨学科思考兼谈民族志文献在史学研究中的意义。上述不同研究领域专家的讲座,极大丰富了学员们的民族史理论知识,加强了学员们对民族史研究前沿的把握,开拓了学员们的研究视野。(下转封三)(上接封二)22 日,研习营进入为期两天的名刊名编“面对面”环节。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李建欣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社长、历史研究历史评论副主编焦兵社长,民族研究副主编贾益编审,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编审,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社长、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11、科学版)常务副主编苏发祥教授,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文科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蒋红教授先后莅临线上、线下会议,从编辑视角对学员们进行了指导,并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回应和交流,使学员们在论文选题、论文写作、期刊投稿等方面获益良多。24 25 日是研习营学员研讨环节。共 30 位学员分 8 个场次报告论文,每位学员报告后,由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评议,每场报告、评议后,再由讲座专家作指导。该环节报告的论文主题丰富、内容多样,涉及时间跨度大、地域广,更体现出重视多语种文献、运用跨学科方法的鲜明特色。评议人的点评切实中肯,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文章修改建议,讲座专家则给予高屋建瓴的指导性意见
12、。26 日,研习营先后在安宁市曹溪寺、晋宁区郑和故里遗址开展了实地调研。曹溪寺的考察提供了学员从民族史和宗教文化视角理解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的实践经验。郑和故里的考察使学员们对明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贸易往来情况有了更为直观的体认。调研途中,学员们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对所见历史遗迹发表了见解、相互交流了意见,体现出知行合一的学术精神。26 日晚,研习营于云南大学科学馆第 11 会议室举行了闭幕式。潘先林教授、刘正寅研究员首先向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博士生左珈子、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王志通代表本届学员发表感言。刘正寅研究员对本届研习营做总结发言,表示为
13、期一周的研习营已圆满完成了既定议程,实现了预期目标;强调专家讲座、名刊名编“面对面”对青年学者的民族史研究和写作的指导意义;指出研习营各环节都展示出突出的示范性、引导性、前沿性、创新性和跨学科性等特点,有助于推动民族史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潘先林教授代表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罗群教授致闭幕词,向本届研习营的成功举办和圆满闭幕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专家、主编、学员、会务人员的参与和支持表达衷心感谢,对下一届研习营的举办表示期盼与支持。潘先林教授主持闭幕式,并宣布第五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圆满结束。(撰稿: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博士研究生郭雪琪、硕士研究生杨梦涵)第五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综述郭雪琪 杨梦涵第五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开幕式合影郑和故里调研留念 陈思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