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50 生 态 区域治理 ECOLOGY 高台县羊蹄沟城遗址区环境保护 与治理研究 高奇,苏巧云,陈秀清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地质与珠宝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台县羊蹄沟城遗址区地理环境、遗址现状、历史价值、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出对遗址区产生破坏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治理措施,从而能够更好地遏制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遗址区的破坏。关键词:羊蹄沟城遗址;历史价值;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3)23-0150-03 作者简介:高 奇,生于 1985 年,男,汉族,陕西渭南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质工程、
2、环境工程等专业教学。基金项目:本论文为省教育厅产业支撑项目兰州市石佛沟景区建设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研究(编号:2021CYZC-69)阶段性成果。羊蹄沟城遗址位于甘肃省高台县新坝乡南 5.5 km,由于在恶劣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因素作用下,羊蹄沟城遗址区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受高台县文物局的委托,要求对羊蹄沟城遗址本体进行现状调查并制定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本次调查研究工作以保护遗存本体及其相关历史环境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可延续性为原则,查明羊蹄沟城遗址保护现状;查明影响羊蹄沟城遗址历史风貌的主要破坏类型、破坏形成的原因;制定与遗址环境和谐的环境治理和防治措施;真实、完整
3、地保存、保护羊蹄沟城遗址的全部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合理利用和充分展示其文化价值与内涵,谋求遗产地历史风貌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关系。本次调研通过现场调查并广泛收集有关资料,针对羊蹄沟城遗址现有问题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在最小程度干扰遗址区文物及地表地层的原则下进行环境治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一、羊蹄沟遗址区地理环境及现状 羊蹄沟城遗址位于高台县新坝乡南 5.5 km,地处祁连山山前浅山区。北接黑河绿洲边缘及沙漠,南临祁连山北麓榆木山,东西为祁连山北麓冲积
4、洪积平原带,地质属祁连褶皱系的走廊过渡带,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愈向北 坡 度 愈 小,海 拔 1714 m 2500 m,属于祁连山北麓冲积洪积平原地形1-2。羊蹄沟城遗址地处祁连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中下游的戈壁砾石平原与细土平原的过渡带上,以摆浪河为主的多条河沟开始下切平原,在遗址东北部汇合后注入黑河。南部戈壁砾石平原地表覆盖 0.5 m 左右砂壤土,颗粒组成以粉土为主,一般干燥、硬塑;向下则为巨厚层的第四纪砂卵砾图 1 羊蹄沟城遗址现状图 151 生 态 区域治理 ECOLOGY 石层,卵砾石含量大于 60%。粒间充填细砂,无胶结,地层结构中密,局部夹壤土透镜体。羊蹄沟城平面特征呈“回”字形,
5、外城南北长 206 m,东西宽160 m,面积 2960 m2。北墙正中辟门,门外有半圆形瓮城。中央为内城,南北长 76 m,东西宽 68 m,面积 5168 m2。北墙正中辟门,门外筑方形瓮城,城门向西。城墙黄土夯筑,毁坏严重,现存基宽5 m、残高 0.58.5 m,夯层厚约0.12 m。(图 1)。二、羊蹄沟城遗址价值评估(一)历史价值 唐证圣元年(695 年),武威道总管王孝杰在骆驼城置建康军,羊蹄沟城为“祁连戍”,遗址向南 5 km 处有道路进祁连山,有关水河流出,汉唐时期南山羌、吐谷浑、吐蕃常由此进入河西走廊,唐代称为“建康西路”,作为走廊出入青藏高原的一个关口,羊蹄沟城是守卫该关口
6、的一座军事城池,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羊蹄沟城遗址保存完整,结构紧凑、坚固,是河西地区典型的古代军事防戍城池,为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建筑形制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也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中西交通和五凉时期河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融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3-4。(二)科学价值 羊蹄沟城遗址保存完整,结构紧凑、坚固,是河西地区典型的古代军事防戍城池,为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建筑形制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是中原夯筑技术在当地独特自然环境下得到具体运用的杰出范例,沿袭并发展了中国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具有珍贵的建筑科学研究价值。(三)社会价值 羊蹄沟
7、城是甘肃省高台县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促进高台县乃至甘肃省的文化传播以及带动当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将起到重要作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羊蹄沟城,将有助于当地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当地社会经济状况。三、羊蹄沟城遗址区环境问题分析 羊蹄沟城遗址本体在恶劣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因素作用下,处于不同程度损害状态,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逐渐改变着遗址完整和其原有历史风貌的原真性5-7。(一)城墙本体的破坏 由于羊蹄沟城址西北侧有一条乡村便道通往新坝乡,来往车辆、行人及动物可随意穿行遗址区,周围有附近村民的放牧点,加之处于
8、草滩环境,牧羊甚至攀爬至 9 米高的西北角墩,游客和牲畜的随意攀爬城墙、随意践踏基址的行为目前已致使遗址西墙墙段呈现溜坡状,较为完整的墙图 4 羊蹄沟内城与外城间的农田 图 5 羊蹄沟城东南角冲沟 图 2 羊蹄沟城西北角 图 3 羊蹄沟城全景 152 生 态 区域治理 ECOLOGY 段遭到严重破坏。本已非常脆弱的夯土结构城址难以承受游客和牲畜的长期攀爬、践踏所带来的破坏。目前,由于羊蹄沟城址距离村庄较近,周边农地开垦现象非常普遍,尤其在 20 世纪 6070年代,当地居民在羊蹄沟外城与内城之间也大量开垦农地,对古城遗址造成了较大损害,破坏了古城的城墙基础,致使外城仅残存几处城垣痕迹,虽然羊蹄
9、沟内城形制清晰可辨,但遗址原始赋存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由于受河西走廊寒温带山区冷凉气候的影响,在羊蹄沟城遗址墙外侧,形成多条由西南流向东北方向的洪流冲刷形成的冲沟,长数百米几千米,宽 1020 m,沟深 0.52 m。冲沟的季节洪流已将东南角外墙冲坏,并有进一步向遗址区内扩张的趋势,严重损害了遗址区的地貌及生态环境。(二)遗址管理体系不完善 羊蹄沟城址自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来,一直处于原始保存状态。由于文物保护经费欠缺,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地表并无建设相关保护设施,没有设立遗址标志碑、界桩、宣传牌、警示牌等明确的边界保护标识。由此造成附近村民和游客随意攀登古城墙、放牧、耕种,甚至有在古城遗址
10、保护区范围内建造新墓葬的趋势,对古城遗址的破坏相当严重。(图 2、3、4、5)四、遗址区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根据羊蹄沟城遗址区自然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结果,按照文物保护设施或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和谐的原则,提出以下景观恢复与治理措施,以保护遗址区环境的历史风貌和自然景观环境。针对羊蹄沟城遗址现有问题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在最小程度干扰遗址区文物及地表地层的原则下设计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针对车辆、人及动物随意穿行保护区的问题,以及保护区没有明确的边界标识问题,为便于实施管理,应采取如下措施对保护区周边环境进行治理8-10:1.在羊蹄沟城规划保护区范围设立围栏,一是防止人为生产生活
11、活动和牲畜对文化遗址的损害,主要是防止畜牧业及人类活动等对遗址区域造成进一步破坏;防止垦荒等农业行为侵吞遗址保护区域。二是进一步明确保护区边界、强化管理。围栏的架设应避免造成对文物本体及周围景观的破坏,应满足强度安全、视线通透、造型简洁、色彩和谐4 项要求。2.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羊蹄沟城保护区范围,并按照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文 物 保 护 法(201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13),在已确定保护区边界设立标志碑和宣传牌作为永久性标志。3.在人为活动比较频繁的边界点,须设立永久性警示牌。另外,由于羊蹄沟城围栏防护工程范围内有 34 条冲沟,呈北东南西向穿过即将建立的简易
12、围栏,为防止洪水冲垮简易围栏,须在冲沟穿过简易围栏处分别预埋两个直径 0.5 m 的预制水泥涵管,同时在涵管入口设置 2根直立钢筋,以防羊只及其他牲畜通过围栏下的冲沟进入遗址保护区。五、结论与建议 从现场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洪水冲沟、畜牧业及农业垦荒等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破坏因素的作用,对羊蹄沟城遗址保护区环境风貌、对遗址保护和合理利用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在羊蹄沟城规划保护区内侧设简易保护围栏,以防止牲畜随意进入,同时防止人们擅自进入羊蹄沟遗址区取土和从事其他活动;在已确定保护区边界设立界桩、标志碑、警示牌以及宣传牌作为永久性标志;在冲沟穿过简易围栏处分别预埋预制水泥涵管,同时在涵管入口设置直立
13、钢筋,以防羊只及其他牲畜通过围栏下的冲沟进入遗址保护区。参考文献 1 李静.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历史演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1-92.2 胡宁科.黑河下游历史时期人类活动遗迹的遥感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4:1-151.3 夏吉金.浅析骆驼城遗址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J.丝绸之路,2016(24):14-15.4 李并成.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遗址新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01):108-112.5 孙满利,李最雄,王旭东,等.干旱区土遗址病害的分类研究J.工 程 地 质 学 报,2007(06):772-778+765.6 赵海英,李最雄,韩文峰,等.西北干旱区土遗址的主要病害及成因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S2):2875-2880.7 黄克忠.遗址保护方案现存问题剖析J.东南文化,2009(03):22-25.8 刘林学,张宗仁,薛茜,等.古文化遗址风化机理及其保护的初步研究J.文博,1988(06):71-75.9 张虎元,朱飞,寇克红,等.甘肃高台骆驼城遗址区水患治理历史与现状J.敦煌研究,2019(01):133-140.10 王旭东.中国干旱环境中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新进展 J.敦 煌 研 究,2008(06):6-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