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风险视角下城市老旧社区韧性建设的困境及破解.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6151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险视角下城市老旧社区韧性建设的困境及破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风险视角下城市老旧社区韧性建设的困境及破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风险视角下城市老旧社区韧性建设的困境及破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民主政治与治理岭南学刊2023 年第 3 期收稿日期:2022-12-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城市老旧社区公共安全协同治理机制研究(编号:20BZZ05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 基层党建引领城市老旧社区治理的实现路径研究(编号:22XDJ008)。作者简介:张贵群(1981-),男,湖南郴州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第十批援藏队队员,中共昌都市委党校经济与行政管理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社会治理;张旭(1997-),男,贵州遵义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老旧社区治

2、理风险视角下城市老旧社区韧性建设的困境及破解张贵群1,2,张 旭1(1.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教研部,重庆 400041;2.中共昌都市委党校(昌都行政学院)经济与行政管理教研部,西藏 昌都 854000)摘要:城市老旧社区是社会风险的多发场域和风险治理的薄弱环节。日趋多发的社会风险和日渐凸显的脆弱性特征构成了老旧社区“高风险低韧性”的失衡情景,加强韧性建设已成为提高老旧社区风险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基于风险视角,从组织韧性、物理韧性、技术韧性、心理韧性等维度来分析城市老旧社区的韧性建设情况,发现其面临着基层治理主体松散、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信息技术应用缓慢以及社区修复机制欠缺

3、等现实困境。未来需要从健全党建引领治理模式、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以及增强社区自我修复能力等方面全面着手,进一步推进城市老旧社区韧性建设,促进其风险治理能力的系统提升。关键词:风险社会;老旧社区;韧性建设;风险治理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23)03-0047-08DOI:10.13977/ki.lnxk.2023.03.006一、问题的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 黑天鹅、灰犀牛 事件随时可能发生”1。随着社会风险和治理重心持续下移,城市社区愈发成为危机发生

4、和风险应对的重要场域。正如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所言,工业社会在为人类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人为制造的风险开始充斥着整个世界,在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以风险为本质特征的风险社会(risk socie-ty)221-22。学界普遍使用“风险社会”来概括目前人类社会所处的易变性、模糊性、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不断上升的时代。更为严峻的是,现代社会的各种风险要素相互叠加、耦合、交织,呈现出复合74民主政治与治理 岭南学刊2023 年第 3 期性、冗杂性、全球性、社会性的演进特征3。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在为人类活动带来诸多便捷

5、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更多的风险因素,城市社区面临着社会舆论、公共卫生、自然灾害、金融犯罪、重大事故等不确定性威胁,加之基层治理事务的模糊性、多样性、差异化倾向,继而导致基层社区所遭遇的风险侵袭呈现更加复杂立体的趋势。基层社区在应对和处置风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面临的结构性风险与偶发性风险相互激荡,形成风险综合体,而 80%的突发风险事件都发生在基层社区层面,风险治理难度更大3。城市老旧社区是社会风险的多发场域和风险治理的薄弱环节。日益累积的社会风险和日渐凸显的脆弱特性构成了老旧社区“高风险低韧性”的失衡情景,加强韧性建设已成为提高老旧社区风险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如

6、何在危机事件和社会风险的双重冲击下构建起有效的社区风险应对体制,将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风险治理效能,是增强老旧社区风险处置能力的关键所在。城市老旧社区普遍存在着社区管理弱、流动人口多、基层设施老化、卫生环境差、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实践观之,城市社区面临的各类不确定性风险在老旧社区中均有显现,在遭遇风险侵扰时老旧社区更易造成严重后果。例如,天津市北辰区欢颜里的燃气爆燃事故、江西赣江新区的宿舍楼坍塌事故、重庆市渝北区的加州花园火灾事故等都在敲响老旧社区风险治理的警钟。2019 年7 月1 日,住建部副部长黄艳在国新办吹风会上表示,经过摸底排查,截至 2019 年 5 月底,累计需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

7、17 万个,涉及居民上亿人4。可以预见,随着社会风险的复合性、多层次、立体化演变,如何提升城市老旧社区的风险化解能力,增强基层治理效能,已然成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城市老旧社区的脆弱性与社会风险的复合性相互叠加,为传统社区的风险治理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复杂风险的不确定性威胁,部分学者运用诸如合作治理、网络治理、包容性治理、多中心治理等理论探讨了我国的社区风险治理现状,但鲜有学者注意到老旧社区的孱弱本质。鉴于此,目前需要更具指向性的理论框架,聚焦于城市老旧社区本身,指导后续老旧社区风险治理的具体实践。逐渐清晰的社区韧性理念作为增强老旧社区风险治理能力的可能路径

8、,在我国的基层治理实践中体现出高度的理论契合和突出的现实价值。一方面,韧性理论强调各类治理要素的互动与耦合,可以为破解当前老旧社区的治理要素僵滞难题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城市老旧社区治理的相关研究持续深入;另一方面,我国老旧社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然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如何增强老旧社区的风险处置能力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而韧性理论可以提供一种全新视角解读老旧社区的风险治理困境,为后续推进老旧社区升级改造提供策略支持。故此,本文尝试将社区韧性建设纳入到增强城市老旧社区风险应对能力中来,分析当前的老旧社区韧性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形成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期对提升基层社区、尤

9、其是老旧社区的风险处置能力有所裨益。二、理论演进:社区韧性研究的透视与拓展“韧性”一词源于拉丁语“resillo”,最初被应用于物理学领域,用以描述物体在外界力量影响下恢复到原有状态的性质和能力。1973 年,加拿大生态学家霍林(Holling)将韧性引入生态学研究中5。随后韧性一词开始广泛应用于社会系统、城市规划、人类社区等社会科学领域6。作为增强老旧社区风险治理能力的创新模式和可能路径,社区韧性目前正在逐步成为社会治理领域的新概念7。社区韧性是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热点,是公共管理学科的新兴研究范式,也是风险应对重心下移的路径选择。整体而言,社区韧性研究大致依循“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演进韧性”8的

10、发展逻辑。国外学者对社区韧性相关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针对自然灾害防治,强调做好风险化解和减灾救灾工作。但由于不同学者对韧性的论证视角存在一定差异,目前西方学者尚未对社区韧性形成统一认识:Masten 注重在不同的社区风险阶段进行“抗压和学习”的过程性;Clements 主要研究社区84民主政治与治理岭南学刊2023 年第 3 期在抵御风险时其基础设施抵抗冲击的能力;Chandra 认为社区韧性是总结经验增强抵御再次风险的能力9。据此形成了社区韧性的过程视角10与能力视角11。不难看出,西方学者将社区韧性视作一种过程,而非应对灾害的结果,并注重社区的能力属性建设。进入 21 世纪后,国外学者

11、在社区韧性建设方面达成了大致共识:社区韧性应该关注持续性、适应性和转变性12;应加强对社区能力、恢复能力、适应能力、应对能力、学习能力、综合调试生存能力等方面的研究13。随着 21 世纪全球性事故灾害频发,部分学者开始将韧性建设应用于社区的风险治理领域,并试图构建社区风险处置的常态体系。Paton 等首次运用风险管理原则发表了以社区韧性为主题的论文14。Adger 将韧性理念用于分析社区韧性和生态韧性之间的潜在联系,强调社区必须在危机事件中具备迅速反应的能力15。国内学者对社区韧性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呈方兴未艾之势。随着韧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开始注意到社区韧性问题。一方面,部分学者通过总结

12、国外韧性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发掘了其中可供我国韧性社区建设的借鉴内容16;另一方面,有的学者尝试通过对韧性社区规划、管理和设计的探索研究,力图找出我国韧性社区的构建路径17。此外,基层治理事务的日益复杂和潜在风险的复杂多变,促使国内学者对社区韧性研究的视角日渐从顶层设计转为基层构建,关注焦点从自然风险转为社会风险,风险处置方式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预防18。概括而言,国内学者对组织韧性、城市韧性、社会韧性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展开了系列研究19,尤其关注突发事件防控、社区应急治理、社区抗逆性、社区韧性构建等方面20,这些研究成果为提升基层风险化解能力提供了有益思路和可取导向。综观国内外研究,

13、社区韧性建设主要包括以下特性:一是主动性,即社区在面对危机事件时能够主动组织应对风险侵袭,而非依赖上级指示和外部支持再采取行动。社区韧性的自主能动作用不仅体现为社区成员的责任意识,也体现为特定情境下对社区成员的指挥与协调能力。二是敏捷性,即面对高度不确定的风险情景时,社区能够根据已有信息迅速反应,从而降低风险损害程度。社区的敏捷性主要表现为对外界风险的感知力和反应力,继而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决策和部署。三是冗余性,即社区存续着一些在常态下不发挥作用的冗余制度设计、组织要素,在应对风险的非常态时能够发挥关键作用。韧性理论认为组织结构设计时需要额外增加闲置部分,这种冗余结构在常态下处于空闲状态,

14、但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可以有效降低损失。基于此,本文根据社区韧性的基本特性和基层治理的风险特质构建了城市老旧社区韧性建设的分析框架(见图 1)。社会风险与危机事件相伴相行,潜在的社会风险得不到有效化解会演变为危机事件,而未能妥善处置的危机事件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风险威胁。城市老旧社区是社会风险的多发场所和风险治理的重要关口,由于治理主体单一、硬件设施老化、智慧建设滞后、人员结构复杂等影响,老旧社区在风险处置中通常处于劣势地位,难以实现有效处置。因此,通过“组织物理技术心理”的多维要素提升老旧社区的韧性能力是对社区韧性研究的精准阐释。其一,组织韧性是指利益相关主体在面临危机或压力时仍能保持相互信任、共同

15、协作的能力。在危机发生时,组织韧性是老旧社区在风险应对中多元主体能动性、敏捷性发挥的前提,其中对基层组织的适度赋权,是在社区常态治理和非常态治理中对科层治理体系的重要补充。其二,物理韧性是指老旧社区应对风险时社区物理空间和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包括风险治理主体对各类资源的动员能力。有学者把资源式动员划分为“理性物质”资源、“行为自主”资源、“价值认同”资源和“情感情绪”资源等四种类型21。其三,技术韧性是指老旧社区利用多种新兴技术应对社会风险时所呈现出的灵活应变能力,是缓解风险损失的重要因素,且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技术韧性的重要作用也将持续增强。其四,94 图 1 城市老旧社区韧性建设的分析框

16、架民主政治与治理 岭南学刊2023 年第 3 期心理韧性是个体和组织应对危机挑战不可或缺的心理能力,是一种能够帮助个体和组织有效应对逆境的积极保护因子。对老旧社区而言,加强心理韧性还是社区学习与适应社会风险的动态过程。社区学习机制来源于组织学习理论,组织学习强调组织为了适应环境而不断积累知识、开发技能22。三、现实困境:城市老旧社区的韧性建设难题近年来,城市老旧社区的改造与提升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中,切实改善了基层社区的配套设施,增强了社区的治理能力,但目前社区在社会风险的处置与化解方面还存在部分短板和瓶颈。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要进一步推进城市老旧社区韧性建设,提高其风险治理能力,当务之急是要结合

17、老旧社区自身的特点,从组织韧性、物理韧性、技术韧性、心理韧性等维度找准其在韧性建设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面临的现实困境。(一)组织韧性:基层治理主体松散组织韧性是城市老旧社区风险治理的重要保障。老旧社区的风险治理主体包括街道党政机关、基层自治组织、社区物业、社会组织和居民个人等,但由于各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导致了城市老旧社区风险治理主体的松散局面,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化趋势。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居委会理应承担社区风险治理的主体责任。然而,由于街道政府负责居委会的财政拨付和人事任免工作,居委会的工作开展必须取得上级政府批准。如此一来,财权和事权上的劣势地位导致居委会朝着行政组织

18、自然演变,削弱了基层组织的自治性功能。居委会的过度行政化消耗着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加之老旧社区的风险多发趋势,居委会还面临着“边缘化”危机。二是业主委员会的功效微弱。业主委员会在社会结构变化的早期被视作“中国公民社会的先声”和“新公共空间”,但由于其作用机理未能适应制度变迁的演进逻辑而导致后续发展的滞后,这种依靠居民志愿运作的自治组织在缺乏主动作为意愿时便难以体现其价值。老旧社区的老年人口多、人员流动频繁特征更是减弱了业主委员会在社区风险应对中的效用发挥。三是社区物业运作困难。物业公司是住房商品化发展中孵化出的经济组织,主要职责是社区配套设施的管理与维护。作为新型经济组织,物业公司未能脱离

19、逐利的本性,而老旧社区由于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变相增加了物业维护成本,再加之物业费收缴困难,一些物业企业只能通过降低物业服务质量来维持自身运营,便导致了城市老旧社区物业管理“收费困难服务质量下降收费更加困难”的恶性循环。此外,部分老旧社区长期依附于单位,其风险应对能力和组织建设基础羸弱,呈现出“弱组织化”和“离散化”特征23。一方面是老旧社区长期缺乏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社区管理与维护通常由居委会负责,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愿较低,缺乏自我管理动力,导致老旧社区呈“弱组织化”特征;另一方面,单位制解体后大致保留了原有的单位社区属性,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居民的原子化与异质性程度“陡升”,造成老旧

20、社区呈“离散化”特征。(二)物理韧性: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物理韧性是城市老旧社区风险治理的资源支撑。老旧社区由于建成年代久远,其配套设施普遍存在老化与破损的问题,导致大部分应急设施在风险来临时不能起到应有功能,主要表现为:一是安全救援设施缺乏。部分老旧社区的救灾逃生通道长期被居民私人占用,甚至存在没有设置消防通道的现象,导致灾害发生时不能及时开展救援行动。而有的社区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设施,或是已有的医疗卫生设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二是社区风险防控设施处于空置状态。老旧社区内的安保岗哨、防盗设备和监控系统普遍处于空置状态,在危机事件发生时不能及时起到预警效果,延误后续风险决策和处置的时机。而风险防控设

21、施管理的滞后是由缺乏社区物业公司引起的连锁反应。三是社区公共空间风险隐患较高。由于建成年限久远,老旧社区内居民楼、建筑物外墙面旧化破损严重,存在自然脱落风险。相应地,水电气等管道线路由于自然老化未能得到及时检修,部分电线、管道直接裸露在外,时刻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部分老旧社区没有封闭围墙,且区域内安保配置孱弱、人员流动频繁,极易滋生盗窃、诈骗、传销等违法行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管理上的缺位,部分居民随意05民主政治与治理岭南学刊2023 年第 3 期私拉电线网路、违规乱摆乱放、任意私搭乱建,不仅压缩了社区的公共休闲区域,也侵占了社区的应急救灾空间。概而述之,日趋多发、下移的社会风险

22、映射出老旧社区在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与短板,显露出部分老旧社区配套设施的“老、破、弱”特点,造成老旧社区在风险处置时的脆弱特性。(三)技术韧性:信息技术应用缓慢技术韧性是城市老旧社区风险治理的关键要素。目前,我国的智慧建设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公园等多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城市老旧社区在智慧浪潮中处于不利地位。老旧社区内部的各项信息与大数据的结合和应用明显不足,未能满足非常态的决策需要和实现社区服务精准化的需求,也难以在风险化解中起到事前预防、事中救援和事后恢复的理想效果,主要表现为:一是老旧社区智慧建设滞缓。当前,我国的智慧社区建设迎来快速发展,但受限于资源、技术、

23、信息约束,老旧社区的智慧建设处于脱节状态。一方面,老旧社区的信息采集困难且缺乏与政府智能系统相衔接的切入端口,只能通过政府部门派驻专业人员进入社区收集相关信息,在危机事件发生时难以及时反馈风险数据。另一方面,老旧社区的智慧建设成本更高,需要投入的资源更多,导致部分老旧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成效甚微。二是智慧平台集成度不足。风险治理的信息技术应用需要专业的管理与维护平台,但目前的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囿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而难以实现数据集成与共享使用。由于信息平台的不完备,老旧社区在风险治理中更多依赖经验性、习惯性决策,在紧急状态下难以保证治理效能的发挥。三是信息人员技术素质偏低。信息技术在社区风险化解

24、中的运用离不开行为主体的专业技术能力。老旧社区的工作人员普遍在年龄、学历、结构方面具有明显短板,对信息数据的提取与使用不能满足风险决策的需要。此外,社区工作人员岗位调动频繁和一人多岗现象严重,难以培育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员。(四)心理韧性:社区修复机制欠缺心理韧性是城市老旧社区风险治理的内生功能。社区是一定范围内居民开展社会活动的场所,其中既包括社区治理事务,也涵盖社区软环境建设相关的社区文化与社区承诺。老旧社区的脆弱性不仅表现为风险应对时的“挫败”,也体现为灾后的修缮与恢复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文化认同风险升高。社区文化是指居民参与其中的所有文化活动形式,包括社区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

25、文化符号等,深刻影响着社区与居民之间的信任与认同程度。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城市老旧社区内的社区网络迅速解体,原有居民外迁居多,而新加入的社区成员难以快速融入社区文化中,继而导致社区文化认同风险升高。二是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意愿低。社区是由不同学历层次、个性特点、社会背景的个体组成的共同体,居民的广泛参与是应对社区风险的前提条件。但老旧小区受限于基础设施落后、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较低,导致居民对社区活动的态度消极,形成非强制不合作的局面。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愿对化解社区风险具有积极意义,可以驱使居民个体通过有效的主动作为助力社区共同愿景的实现。相应地,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意愿低时,危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威

26、胁会进一步降低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最终导致居民对社区活动的抵制。三是社区承诺机制匮乏。社区承诺源于组织承诺理论,强调组织内部员工对于组织的价值观认同与情感归属,强调培育组织的社会资本、公共意识以及组织团结24。社区承诺在常规治理中体现为社区软环境的营造,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老旧社区由于居民构成结构复杂、社区活动匮乏,部分居民缺乏对社区的情感认同,在危机状态下极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社区团结与稳定。四、策略选择:风险视角下城市老旧社区韧性的提升路径城市老旧社区的脆弱性与日益下移的社会风险交织作用于社区韧性建设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老旧社区“高风险低韧性”的失衡局面。因此,目前需要重视老旧

27、社区在组织韧性、物理韧性、技术韧性和心理韧性方面的短板,通过统筹协作、配置优化、技术提升、心理健全提升社区韧性水平,增强老旧社区的风险处置能力。15民主政治与治理 岭南学刊2023 年第 3 期(一)统筹协作,健全党建引领治理模式韧性治理认为组织韧性的重要来源是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25。因此,老旧社区的韧性建设必须注重在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以及居民之间构建社区风险治理共同体。一是完善党建引领社区风险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作用,依靠党组织的组织效能构建“多方参与、共同尽责”的社区风险治理新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基层党组织在老旧社区的风险治理共同体中并不是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地负

28、责全面工作,而是通过规划与引导其他主体参与到社区风险的化解之中,发挥元治理功能。二是适度赋权社区其他组织。构建有序的社区风险治理格局只凭基层党组织是不可能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社区主体的积极响应。一方面,政府适度授权于老旧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其他社会组织,不仅可以提升社区主体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还能增强提升社区风险的治理效能。另一方面,政府通过适度赋权可以促进政府职能优化,强化社区自治组织的自主特性,使老旧社区在危机发生时可以迅速反应,维护社区稳定与安全。三是健全社区风险治理共同体的参与方式和行动机制。老旧社区外来人口多、人口密度大的特性要求社区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所不同。老旧社区要构建包容、

29、开放的社区网络,尤其应当重视老年人的价值诉求,通过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培育休闲娱乐类社区组织,强化社区居民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促进居民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识达成,激发社区居民在面对风险时的主动性。(二)配置优化,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韧性的基础设施是老旧社区实现积极更新治理的基础26。基层社区是面对社会风险的前沿阵地,目前需要完善老旧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硬件设施对社区风险减缓的基础性作用。一是因应国家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与提升工作,积极推进居民住房外立面更新与维护,加快社区建筑的抗震性改造,修缮市政配套设施,增加绿化面积,推进社区房屋、建筑的防火防盗升级。改进和整修水电气网等

30、市政公共设施和社区卫生设施设置,缓解社区风险损害。二是优化社区公共区域配置。科学规划老旧社区的空间功能,合理划分消防通道、应急避难场所、逃生通道等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减缓事故灾难的直接损害。此外,还需要完善老旧社区的医疗、养老、卫生、教育等配套设施建设,尤其关注老旧社区老龄人口众多的实际,增加对基本养老、医疗领域的资源投入。三是完善老旧社区的物理空间建设。物理空间是构成社区的物质基础,直接作用于社区风险应对过程。基于此,推进老旧社区的物理空间建设必须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注重对社区风险的事前预警、事中抵御和事后恢复。其中,事前预警体现为社区建筑房屋、防灾工程、道路管线等的抗灾性;事中抵御体现为治

31、理资源的充足性与稳健性;事后恢复则更强调社区资源的可持续性。(三)技术提升,推进信息技术发展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提升老旧社区的技术韧性程度本质上是促进社区风险治理的精准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27。现代社会风险的高度不确定与系统性对老旧社区的韧性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与此同时,以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为核心的新兴技术发展成为老旧社区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机遇。鉴于此,面对复杂的风险内容和形式,老旧社区在补齐自身短板领域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智慧社区建设,注

32、重风险治理工具的信息化发展。技术赋能老旧社区风险治理建设需要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社区风险的监测与处置平台、信息数据共享系统和社区韧性的动态评估机制,具体而言:一是要搭建社区风险的预警监测平台,完善老旧社区的信息化建设,累积形成社区大数据,实现对社区各领域智能化终端的全覆盖,助力社区潜在风险的识别并提前预警,降低社区风险的破坏力度。二是建立社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高效的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可以在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风险治理中提供可视化分析,为公共安全维护提供数据支撑,对老旧社区的信息资源整合有重要促进作用。三是构建社区韧性建设的动态评估机制。老旧社区的韧性建设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渐进发展的长期过程

33、,需要依托信息技术探析社区的韧性程25民主政治与治理岭南学刊2023 年第 3 期度与推进障碍,及时预判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升老旧社区的风险治理水平。此外,城市老旧社区的技术韧性提升必须对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常态化培训,尤其要注重对社区青年人才的吸纳与培育,全面增强社区治理主体的信息技术能力,最终培育出长期服务于老旧社区的数字人才。(四)心理健全,增强社区自我修复能力推进老旧社区的心理韧性建设需要提升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高认同度的社区中,社区主体更愿意与社区共同面对风险灾害28。辩证而言,老旧社区由于使用年限增长,软硬件设施与新兴社区存在相当差距,但也促进了“熟人网络”和“乡贤治理”模

34、式的形成。因此,提升老旧社区的心理韧性水平必须注重挖掘社区文化的独特价值,具体而言:一是传承社区历史,延续社区文化基因。老旧社区有着较长的文化历史,大多与特定年代的建筑风格相关,可以根据社区内的古物、古树、故居等形成特定的社区符号,充分挖掘社区独有的文化价值,强化居民的社区文化认同感。二是丰富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老旧社区的人口结构复杂,居民之间的地域、学历、年龄差别较大。可通过开展多样的社区活动,满足不同类型居民的需要,拓展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方式,促使外来居民可以有序融入社区集体中,最终营造亲邻友善、互帮互助的社区氛围,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三是促进社区风险的认知转换和加强灾后的心理疏导。居民对

35、风险的统一认识是缓解事故灾害的前提条件。对老旧社区而言,只有社区主体在理念层面对社会风险实现认知重构,当灾害发生时才能迅速达成风险共识,推进社区心理韧性建设的观念认同,切实发挥多元主体的能动作用,继而促使社区主体主动介入到社区风险治理中。此外,社区心理韧性构建离不开对社区成员的心理疏导。灾害事故的心理创伤需要专业的心理服务辅助,其中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互救行为也是解救受灾人员的必要举措,可以在社区内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为增强老旧社区的风险化解能力构建坚实的韧性根基。五、结语近年来日趋多发的灾害事故已然证明,城市老旧社区的风险频率和风险损害都高于新型社区,增强老旧社区的风险应对能力已迫在眉睫。

36、随着“韧性”理念逐渐进入公共管理学科视野并形成日趋成熟的“社区韧性”概念,推进老旧社区的韧性建设正日益凸显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尝试将韧性理论作为老旧社区风险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和变迁范式,通过审视和解构社区韧性及其构成要素,从组织韧性、物理韧性、技术韧性、心理韧性等维度分析了我国城市老旧社区韧性建设的现实瓶颈,并据此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韧性建设、提高老旧社区风险治理能力的思路与策略。需要注意的是,风险社会的复杂情境及老旧社区的脆弱特质,决定了老旧社区韧性建设必然是一个解构与再建构相结合的过程,不仅是风险规避的策略选择问题,更是基层治理的系统创新问题29,唯有将其置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37、代化的进程中,融入城市更新和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中,方能促进城市老旧社区韧性建设的全面提升和风险治理的整体优化。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及改进策略尚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还需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城市老旧社区韧性建设和风险治理的工作实践及变化趋势,进一步加以修正和完善。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人民日报,2022-10-17.2 德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 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3 吴晓林.建设“韧性社区”补齐社会治理短板 N.光明日报,2020-03-25.4 端木.住建部:17

38、 万个城镇老旧小区待改造 J.中国房地产,2019,(22).5 Holl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 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3,(4).6 Norris Fran H et al.Community Resilience as a Metaphor,Theory,Set of Capacities,and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adi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

39、ogy,2008,(1-2).7 吴晓林,谢伊云.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韧性社区研究 J.天津社会科学,2018,(3).8 Carl Folke.Resilience:The Emergence of a Perspective for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Analyses J.Global Environmental35民主政治与治理 岭南学刊2023 年第 3 期Change,2006,(3).9 崔鹏,李德智,陈红霞,崔庆斌.社区韧性研究述评与展望:概念、维度和评价 J.现代城市研究,2018,(11).10 Cynthia A.,Lengnick-Hall

40、,Tammy E.Beck,Mark L.Lengnick-Hall.Developing a Capacity for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through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10,(3).11 Plough Alonzo et al.Building Community Disaster Resilience:Perspectives from a Large Urban County Department of Pub-lic H

41、ealth 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3,(7).12 Carl Folke et al.Resilience Thinking:Integrating Resilience,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 J.Ecology and Socie-ty,2010,(4).13 周利敏.从社会脆弱性到社会生态韧性: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J.思想战线,2015,(6).14 Douglas Paton,Marian Millar,David Johnston.Community Resilience to

42、 Volcanic Hazard Consequences J.NaturalHazards,2001,(2).15 Adger,W.N.Social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Are They Related?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0,(3).16 彭翀,郭祖源,彭仲仁.国外社区韧性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J.国际城市规划,2017,(4).17 申佳可,王云才.基于韧性特征的城市社区规划与设计框架 J.风景园林,2017,(3).18 朱华桂.论风险社会中的社区抗逆力问题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

43、(5).19 邵亦文,徐江.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 J.国际城市规划,2015,(2).20 高和荣.从两极到综合:社区应急治理的新维度 J.东南学术,2020,(4).21 周延东,范冠中.基层社会治安治理的动员路径研究 以资源式动员为视角 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2 Somers S.Measuring Resilience Potential:An Adaptive Strategy for Organizational Crisis Planning J.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

44、gement,2009,(1).23 任燕,任育瑶.单位老旧小区治理中居民有效参与的困境与出路 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2,(4).24 John P.Meyer,P.Gregory Irving,Natalie J.Allen.Examination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Work Values and Early WorkExperiences 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8,(1).25 张海波.风险社会视野中的公共管理变革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7,(4).26 颜德如.构建韧性的社区应急治理体制 J.行政论坛,2020,(3).27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充分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特色和优势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J.中国应急管理,2019,(12).28 桑志芹,夏少昂.社区意识:人际关系、社会嵌入与社区满意度 城市居民的社区认同调查 J.南京社会科学,2013,(2).29 张贵群,张欣.城市老旧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困境及其破解策略 J.东岳论丛,2022,(12).责任编辑:温 松,曹艳红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