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功能性纺织品研究进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6032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1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功能性纺织品研究进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功能性纺织品研究进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功能性纺织品研究进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第 3 期 纺织标准与质量 5 综 述 功能性纺织品研究进展任鹤宁 马林玉(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100025)【摘要】为了探讨功能性纺织品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功能性纺织品的定义及分类、不同功效的纺织品、在功能织物上的实现方式和功能性纺织品的检测标准等相关研究,归纳了功能性纺织品的类别;介绍了舒适美观类纺织品中防水拒油纺织品、吸湿速干纺织品和凉感纺织品,安全防护类纺织品中防静电纺织品、阻燃纺织品和抗紫外线纺织品,卫生保健类纺织品中抗菌纺织品、远红外纺织品和防螨纺织品等不同功效纺织品的功能、原理、实现方式以及检测标准;提出了制订能有效管控功能性纺织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风险的技术

2、规范和方法标准以及从应用的角度制订功能性纺织品性能评价标准的建议。【关键词】功能性纺织品;安全性;防水拒油;防静电;抗菌;标准【中图分类号】TS941.79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3-0611(2023)03-0005-071 引言纺织品一直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纺织品的要求也出现了巨大变化。传统型纺织品的御寒保暖、遮体等基本功能已经难以满足当前消费者多元化的使用需求。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具有特殊功能的功能性纺织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功能性纺织品是指超出一般纺织产品保暖、遮盖和美化等基本特性之外,具有其他特殊功能的纺织品,如常见的抗静电、防缩、防蛀、

3、防刺、防水、防污、抗皱、抗起球、凉感、防辐射、吸热和导热等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不仅更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场景的需求,还能显著提高纺织品自身附加值,深受市场青睐。据统计,功能性纺织品的需求量每年超过 500 亿米,目前已第一作者简介:任鹤宁(1984),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纺织品检测。收稿日期:2023 年 4 月 12 日。广泛应用于家居家纺、运动和休闲服装、医疗保健、汽车内饰、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等领域1。纺织品的功能化既是纺织产品开发的发展方向,也是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不少研发单位与企业将其应用到纺织品领域,并获得功能性纺织品。为了深入了解

4、功能性纺织品的研究进展现状,本文归纳总结了功能性纺织品的定义及分类、不同功效的纺织品、在功能织物上的实现方式和功能性纺织品的检测标准,并指出了当前功能性纺织品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功能性纺织品的研究提供参考。2 现状2.1 功能性纺织品的定义及分类功能性纺织品通常是指纺织品和服装除了满足基本的穿着和使用性能(例如耐磨、洗涤性能、色牢度及强力等)外,还具有比普通产品更多的和特殊的功能或优化了的基本性能2。功能性纺织品按6 纺织标准与质量 2023 年第 3 期照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应用领域,功能性纺织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服用功能性纺织品。该类功能性纺织品对创新、款式、色彩、性能有更

5、高的要求,更注重外观和穿着舒适性,如触感功能(柔软、温暖、凉爽和干爽等),视觉功能(色彩、款式、花色、悬垂、挺括和防皱等),味觉功能(香味、消除异味等)。二是,家用和装饰用功能性纺织品。该类功能性纺织品包括室内外装饰、床上用品、挂帷类和餐厨类等纺织品,要求系列化、配套化、艺术化和功能化,如阻燃、遮光、隔热、防蛀、防污、防水、保暖和保健等功能。三是,产业用功能性纺织品。该类功能性纺织品包括汽车工业用纺织品、建筑及土工用纺织品、农业用纺织品、医疗卫生保健材料和防护服该军用服等,应具有高性能、特殊性等。3按照功能性,功能性纺织品可分为三类:一是,舒适美观类纺织品,如具有吸湿速干、凉感、防水拒油和防污

6、等功能的纺织品;二是,安全防护类纺织品,如具有抗紫外线、阻燃和防静电等功能的纺织品;三是,卫生保健类纺织品,如具有抗菌、防霉、防螨、远红外、负离子和除臭等功能。2.2 舒适美观类纺织品2.2.1 防水拒油纺织品防水拒油纺织品是指用一种或几种整理剂改变织物的表面性能所得到的不易被水和油污润湿或沾污的织物。具有拒水拒油功能的纺织品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如防护服、雨衣和餐桌布等。不但如此,防水拒油纺织品也可用作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小到汽车防护罩等特殊领域专用纺织品,大到建筑用产业纺织品。纺织品的防水拒油处理就是在纺织品的表面用具有特殊分子结构的整理剂进行喷淋或浸乳处理,以改变纤维表面层的组成,使其能

7、牢固地附着在纤维表面或与纤维化学结合,使织物的表面张力低于水或油的张力,从而使织物不再被水或油类物质所润湿4。其整理方法是在织物上通过浸渍或喷涂的方法施加防水拒油剂并通过一定的处理来达到防水防油的目的。目前生产和使用的防水拒油剂种类很多,主要有石蜡-铝皂类、烷基乙烯脲类、有机硅类和含氟聚合物5。但其中前三类中有些整理剂耐洗性能差,或者只拒水不拒油,或者不防污。所以现常用的防水拒油剂为含氟聚合物。含氟防水拒油剂具有高稳定性、低浓度和高效果的特点,同时经含氟整理剂整理后的纺织品具有透湿性、透气性优异及手感良好的特点。与其他整理剂相比,含氟防水拒油整理剂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其整理效果更耐

8、久,甚至耐干洗。但目前含氟防水拒油整理剂中主流的含全氟长碳链的有机氟化合物,尤其含全氟辛基磺酰化合物(PFOS)和全氟辛酸化合物(PFOA)被广泛地应用于织物染整行业6。但研究发现,PFOS 在环境中的自然降解能力低、生物累积性高、有远距离迁移性。欧盟议会已通过决议,全面禁止 PFOS 在商品中的使用。常用防水拒油纺织品的相关标准见表 1:表 1 防水拒油纺织品标准标准号名称GB/T4744-2013纺织品 防水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静水压法GB/T4745-2012纺织品 防水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沾水法GB/T23321-2009纺织品 防水性 水平喷射淋雨试验GB/T19977-2014纺织品

9、拒油性 抗碳氢化合物试验综上,经过防水拒油整理的织物在服装用纺织品、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不仅可防水拒油,而且能减少洗涤次数,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及污染,对环境保护也有积极意义。但目前常用的防水拒油剂中含氟聚合物 PFOS和 PFOA 存在自然降解能力低、生物累积性高等弊端,因此开发新的、环境友好型的织物整理剂来替代 PFOS 刻不容缓。2.2.2 吸湿速干纺织品吸湿速干纺织品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功能性纺织产品,即在穿着或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为人体的排汗而让皮肤有湿、粘、冷的不适感,同时还能快速干燥,始终保持干爽的触感。目前,吸湿速干纺织产品已经成为市场的热点,特别是在运动、休

10、闲、户外和旅行服饰类产品中成为引导市场和消费的亮点。吸湿速干的机理是汗液在皮肤、织物与外界经过润湿、吸湿、扩散和蒸发而完成吸湿、排汗、速干的过程。要获得良好的吸湿速干性能,纺织材料本身应具有吸湿性好、保湿性低、水分传导快、透湿性好和水分蒸发快等特点。吸湿速干纺织品可以由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两类途径实现。其中化学改2023 年第 3 期 纺织标准与质量 7性有两种方法:一是,在纺丝过程中引入亲水性基团进行接枝共聚,制成具有吸湿排汗功能的纤维;二是,采用特殊的表面活性剂处理,让纤维表面形成一层具有较好亲水性的高分子物质7。物理改性是指改造纤维的物理结构,例如改变喷丝板上喷丝孔的形状,纺制出横截面为异

11、形、表面具有沟槽、孔隙的纤维,增强纤维的芯吸作用,使得纤维能快速吸收、传递和蒸发水分8;也可以采用混纤复合或多异纤维技术(异截面、异材质、异收缩及异线密度等)生产特殊的纱线和组织结构的织物,使之具有良好的吸湿导湿性能。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吸湿速干纺织品采用多边形截面结构的合成纤维为原料9。单纯采用多边形截面的纤维对改善合成纤维的吸湿和导湿性能的作用并不明显,其中性价比可能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也是目前市场上吸湿速干纺织产品的性能整体上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常用吸湿速干纺织品的相关标准见表 2:表 2 吸湿速干纺织品相关标准标准号名称GB/T21655.1-2008纺织品 吸湿速干性的评定 第 1

12、 部分:单项组合试验法GB/T21655.2-2008纺织品 吸湿速干性的评定 第 2 部分:动态水分传递法GB/T23321-2009纺织品 防水性 水平喷射淋雨试验GB/T19977-2014纺织品 拒油性 抗碳氢化合物试验综上,吸湿速干纺织品在运动、休闲、户外和旅行服饰类产品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吸湿速干纺织品都采用多边形截面结构的合成纤维作为原料。从绿色、环保和节能的角度考虑,吸湿速干纤维的开发应从合成纤维转向天然纤维。目前特殊的纱线/组织结构生产工艺复杂,吸湿速干效果与生产应用具有局限性。2.2.3 凉感纺织品凉感纺织品一般是采用对纤维原材料进行改性或者对面料织物组织结

13、构进行设计、后整理加工等方式,使面料具有迅速扩散体热,加速排汗和降温作用,持久保持织物面料凉感与舒适的功能10,可广泛应用于服装、医疗及军事等领域。凉感面料的功能主要通过3种途径实现:一是,使用本身具有凉感效果的天然纤维及再生纤维素纤维(包括麻、蚕丝、竹浆纤维、莱赛尔和薄荷纤维等)制备可实现凉感功能的纤维,再利用纤维制备凉感面料;二是,通过织物组织和结构的设计实现面料的凉感效果,组织疏松、交织点较少、纱线间空隙较多的织物导湿能力、透气性良好,凉爽性能较好11;三是,通过织物的后整理赋予面料凉感功能。2021 年鲁道夫集团研发了一种薄荷醇凉感调节整理剂,利用薄荷醇天然冷却剂以及亲水改性,实现了凉

14、感功能。目前绝大多数具有凉感功能的织物只能在与人体接触的瞬间产生凉感效果,凉感往往只能保持极短的时间,而实现纺织品的持续凉感,给人体提供长久有效的凉爽舒适性,才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常用凉感纺织品的标准见表 3:表 3 凉感纺织品相关标准标准号名称GB/T35263-2017纺织品 接触瞬间凉感性能的检测和评价综上,凉感纺织品具有较好导热和吸湿排汗能力,可以起到调节人体皮肤表面微气候的作用,可广泛应用于服装、医疗和军事等领域。但目前绝大多数具有凉感功能的织物只是有瞬间的接触凉感效果,而凉感纺织品应向着持续凉感、环保的方向迈进。2.3 安全防护类纺织品2.3.1 防静电纺织品大部分纺织品

15、是电的绝缘材料,比电阻高,特别是化纤类产品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受到摩擦力作用时,极易产生静电。静电会导致织物易吸附灰尘、绒毛和碎屑等细小颗粒,降低服装、家纺等产品的舒适感;较高的静电压甚至会产生电火花,导致火灾和意外爆炸,而且由静电产生的电磁辐射也会对人体带来伤害。因此,防静电纺织品广泛用于石油、电子、航天、火药、地矿和食品等行业。制备防静电纺织品主要有 4 种方法:一是,用表面活性剂处理,增强织物表面亲水性,进而提高防静电性能。该方法受环境温湿度影响较大、耐久性差,但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二是,织物的化学改性,通过轧烘焙工艺将永久性抗静电剂、金属粉末及其氧化物、高分子导电材料、碳系导电材料和复

16、配导电材料等分散在液体中进行浸轧,而后烘干、焙烘得到防静电织物。该方法简单易操作,但是成本较高,而且耐久性效果不及第三种和第四种。三是,对织物表面进行涂层整理,用复合导电8 纺织标准与质量 2023 年第 3 期材料进行涂层整理可赋予纺织品优良的防静电功能。该方法成本较低,操作简单,且产品的防静电耐久性仅次于嵌入导电纤维式整理,但织物的透气性和手感较差。四是,在织物中嵌入导电纤维,在纺纱时混纺导电纤维或在织造时混织导电纱可实现织物的防静电功能,并具有最耐久的防静电效果。但导电纤维质量不稳定且可纺性不高,只适用于少量有特殊要求的服装,如防静电服、防辐射服和电磁屏蔽服等12。常用防静电纺织品标准见

17、表 4:表 4 防静电纺织品标准标准号名称GB/T12703.1-2008纺织品 静电性能的评定 第 1 部分:静电压半衰期GB/T12703.2-2009纺织品 静电性能的评定 第 2 部分:电荷面密度GB/T12703.3-2009纺织品 静电性能的评定 第 3 部分:电荷量GB/T12703.4-2010纺织品 静电性能的评定 第 4 部分:电阻率GB/T12703.5-2010纺织品 静电性能的评定 第 5 部分:摩擦带电电压综上,防静电纺织品在民用及特种领域具有较高应用价值。采用织物表面改性和表面涂层的方法存在环保性不足、防静电效果不持久等瓶颈。嵌入导电纤维的整理方式具有最耐久的防静

18、电效果,但存在导电性能较低的短板,因此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提高防静电纺织品的导电性能。2.3.2 阻燃纺织品阻燃纺织品是指采用化学键合、化学黏合、吸附沉积以及非极性范德华力结合将阻燃剂固着在纤维或织物上制成具有阻燃性能的织物或通过提高成纤高聚物的热稳定性或纤维阻燃改性制成阻燃纤维进而织成阻燃织物13。阻燃纺织品在医疗卫生、保健、装饰用布及消防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阻燃纺织品的阻燃功能是运用吸热作用、覆盖作用、抑制链反应、不燃气体的窒息作用等机理14共同作用实现的。阻燃纺织品的制备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制备阻燃纤维。高性能阻燃纤维主要有芳纶 1313、聚酰亚胺纤维、玄武岩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芳砜纶纤

19、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等。用上述纤维制成纺织品的阻燃性能具有优良的耐久性,但其合成阻燃纤维限制性较大、步骤繁琐、适用基材单一。二是,在纤维或织物表面进行阻燃处理。阻燃体系的构建通常涉及到卤素、磷、氮、硅等阻燃元素。此种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适用性强。然而,往往存在功能性织物的耐久性不好,外观、手感、透气性和环境不友好等问题。常用阻燃纺织品标准见表 5:表 5 阻燃纺织品标准标准号名称GB/T5455-2014纺织品燃烧性能垂直方向损毁长度、阴燃和续燃时间的测定GB/T5456-2009纺织品燃烧性能垂直方向试验火焰蔓延性能的测定GB/T8745-2001纺织品燃烧性能织物表面燃烧时间的测定GB/

20、T8746-2009纺织品燃烧性能垂直方向试样易点燃性的测定GB/T14644-2014纺织品 燃烧性能 45 度方向燃烧速率的测定GB/T14645-2014纺织品 燃烧性能 45 度方向损毁面积和接焰次数的测定FZ/T01028-2016纺织织物 燃烧性能测定 水平法综上,阻燃纺织品特别是产业用阻燃纺织品在特定领域得到迅速发展。但纺织品的阻燃多功能化面临着与织物固有特性保持相矛盾、功能化技术局限性较大及效率不高等问题。阻燃多功能助剂及纤维和纺织品的制备过程仍要继续向着降低成本,减少有毒与有害物质的使用与排放,简化制备流程,缩短工艺时间的方向发展。2.3.3 抗紫外线纺织品近几十年来,随着全

21、国气候变暖,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迅速增加。适量的紫外线有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但过量的紫外线可使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进而增加皮肤癌变和患白内障等严重疾病的风险。抗紫外线纺织品的抗紫外作用机理是纺织品对紫外线的反射和散射,从而对紫外线起屏蔽作用或纺织品通过吸收紫外线并能通过能量转换减少紫外线透过量。目前研制抗紫外线纺织品采用3种途径:一是,设计特殊的织物组织结构,提高织物阻隔紫外线的性能。代丽15研究了织物厚度、紧度与抗紫外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织物厚度越大,其抗紫外线性能越好;当织物紧度小于某临界值时,织物紧度越大,其抗紫外性越好,当紧度大于临界值时,织物紧

22、度再增加,其抗紫外性反而减弱。二是,采用具有抗紫外线功能的纤维材2023 年第 3 期 纺织标准与质量 9料,生产具有抗紫外线功能的纺织产品。其中抗紫外功能纤维是采用原位聚合或共混方式将紫外线吸收剂加到合成纤维母粒或再生纤维纺丝液中。纺丝产品的抗紫外线性能良好且持久,耐光及耐洗性能均较好,但该工艺的生产成本高,操作较困难16。三是,对织物进行后整理,赋予织物抗紫外线功能。后整理是将紫外线吸收剂制成整理液,采用常压吸尽法、浸轧法等工艺赋予织物的抗紫外功能,与防紫外纤维制得的织物相比,仍存在服用舒适性较差、使用周期较短的问题。常用抗紫外线纺织品标准见表 6:表 6 抗紫外线纺织品标准标准号名称GB

23、/T18830-2009纺织品 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综上,抗紫外线纺织品是保护人体皮肤免受紫外线辐射的危害。目前防紫外线纺织品的发展方向不仅要提高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而且也要使其具有良好的服用性能。2.4 卫生保健类纺织品2.4.1 抗菌纺织品纺织品是促进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培养基。微生物在纺织品上不断繁殖,可使纺织品机械强度降低甚至产生令人不快的气味,皮肤刺激,交叉感染的污染。因此,抗菌性能是纺织品的重要性能之一。抗菌纺织品是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和真菌等生长繁殖作用的一类纺织品,广泛用于卫生服装、家用家具装饰和医用纺织品等。抗菌纺织品的抗菌机理主要是纺织品中的抑菌剂损伤微生物的细胞壁或改变细

24、胞膜的渗透性,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起到抗菌抑菌的作用。目前,抗菌纺织品的生产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对纤维或纱线作抗菌改性处理,再经过纺纱或织造得到抗菌纺织品。抗菌纤维主要包括抗菌聚酯(PET)、聚醚胺(PEEK)等。该类抗菌纺织品对抗菌时效较长、织物成型简单、对服用性能影响不明显,但加工难度大。二是,对纺织品进行抗菌整理。抗菌整理是指通过浸渍、喷涂和刮膜等后整理工艺使抗菌功能材料附着于织物上的方法,具有工艺简单、适用性强的优点。目前抗菌整理剂主要有天然抗菌剂、有机抗菌剂及无机抗菌剂。天然抗菌剂主要从植物和动物上提取,如壳聚糖、甲壳素、松柏、艾草和芦荟等,安全无毒,抗菌效果好,但是提取加工困

25、难,抗菌范围有限,持久性差。有机抗菌剂以合成为主,如季铵盐类、胍类、卤胺化合物、卤代酚类和甜菜碱类,抗菌范围广、抗菌有效期长,但是化学稳定性差、毒性大、不耐热。无机抗菌剂主要是金属离子及氧化物,如银系、铜系和锌系,抗菌范围广、安全性高、抗菌有效期长,但是化学性能活泼且不稳定,成本高17。常用抗菌纺织品标准见表 7:表 7 抗菌纺织品标准标准号名称GB/T20944.1-2007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 1 部分:琼脂平皿扩散法GB/T20944.2-2007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 2 部分:吸收法GB/T20944.3-2008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 3 部分:振荡法FZ/T7302

26、3-2006抗菌针织品综上,抗菌纺织品对提高卫生健康水平和降低公共环境交叉感染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对人体无害、绿色环保、抗菌效果持久、高效的抗菌剂及其更环保的多功能抗菌整理技术是未来发展方向。2.4.2 远红外纺织品远红外纺织品是一种具有吸收和反射远红外功能的纺织品,是我国最早实现产业化生产的保健性纺织品之一18。远红外纺织品的保健机理是远红外纺织品可以在十分宽的波长范围内吸收来自人体或环境发射的红外波长能量,并辐射出与人体红外波长振动频率相同的波长,从而引起体表细胞分子的共振,达到保温和保健功能19。远红外纺织品的生产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采用远红外纤维经过纺织加工获得;二是,将远红外微粒均

27、匀分散于涂层整理剂中,再涂覆于织物上。用于制备远红外纺织品的远红外微粒尺寸一般小于 0.5 m,主要包括金属氧化物系列、碳化物系列、锆化合物系列、铝硅氧化物系列和稀土元素系列等。远红外微粒在吸收了外界的红外波长能量后,其分子的能态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继而释放出远红外线,从不稳态的高能级返回到较低的稳态能级20。目前用于远红外纺织品的添加剂绝大部分是氧化锆,且以天然的居多。研究表明,合成的氧化锆安全性没有问题,而天然氧化锆10 纺织标准与质量 2023 年第 3 期却存在放射性物质的风险20。另外,经过多年的发展,远红外纺织品的远红外发射率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添加剂大部分为单一粉体,一般不

28、能在对可见光、近红外具有高吸收的同时又具有较强远红外辐射性,导致当前普通远红外纤维只能吸收环境中较少的辐射能量转化为热能,发热保温性有待进一步的提升21。常用远红外纺织品标准见表 8:表 8 抗紫外线纺织品标准标准号名称GB/T30127-2013纺织品 远红外性能的检测和评价综上,远红外纺织品是我国最早实现产业化生产的保健性纺织品之一,但远红外纺织品的安全性能以及保暖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2.4.3 防螨纺织品螨虫是一种靠人体脱落的死皮及汗水、油脂为生的节肢动物,其分泌物、代谢物是强烈的致敏源,会引起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同时也能传播病毒、细菌,引起血热、皮炎等疾病。

29、防螨纺织品可有效的防止螨虫对人类的危害,可有利于防病并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因此,防蚊虫纺织品广泛用于床上纺织品、地毯、窗帘等装饰用布、袜子、衣料等服用纺织品以及军用纺织品。防螨纺织品的防螨措施一般有 3 种方式,物理防螨、化学防螨以及天然纤维防螨。2.4.3.1 物理防螨物理防螨是利用高密高支的纺织品阻止螨虫或其他过敏源的入侵而达到防螨的目的。该方法可避免使用化学试剂,产品更加安全可靠,但只能依靠织物的紧密度防止螨虫侵入,不能实现有效趋避或杀灭螨虫的目的,并且织物不透气,有闷感。2.4.3.2 化学防螨化学防螨剂是利用化学方法触杀螨虫或者趋避螨虫。常用的化学防螨剂包括杀螨剂和驱螨剂,一般有芳香族

30、羧酸酯系、液氮、单宁酸、冰片衍生物、脱氢醋酸、N,N-二乙基间甲苯酰胺、二苯醚系、酞酰亚胺系和拟除虫菊酯类等22。使用化学方法可以减少螨虫的数量,但耐久性不好。而且有毒的化学试剂会一直残留在床品上,是否会造成其他的健康问题尚无定论。2.4.3.3 天然纤维防螨天然纤维防螨是利用竹纤维、竹浆纤维以及木棉纤维中具有防螨效果的特殊物质。其中木棉纤维因具有高中空、轻、细、软等突出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常用防螨纺织品标准见表 9:表 9 防螨纺织品标准标准号名称GB/T24253-2009 纺织品 防螨性能的评价FZ/T62012-2009防螨床上用品综上,防螨纺织品因其可有效的防止螨虫对人类的危害被

31、广泛用于床品、地毯、服用及军用纺织品。无论是化学防螨还是物理防螨都存在一些缺陷,由于防螨织物会与皮肤接触,应当安全而有效地选择防螨技术和防螨整理剂。3 问题与讨论3.1 主要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人们需求的提高,纺织品的功能化已成为纺织产品开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功能性纺织品不仅对改造传统产业和调整产品结构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满足了消费者对纺织品某些特殊功能的需求。当前功能纺织品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三个问题:3.1.1 开发某些功能性纺织品时常使用大量化学品,增大了功能性纺织品的生态安全风险。比如,抗菌纺织品中使用的抗菌剂,除天然抗菌剂、个别无机抗菌剂外,绝大

32、部分有机抗菌剂属于农药或杀虫剂范畴,其生态安全性和毒性有待商榷。另外,大量使用化学品必然会带来排放和环境问题。3.1.2 某些功能性纺织品的耐洗持久性弱。在实际使用一段时间后或洗涤后,功能性纺织品的功能性变差,尤其以后整理方式生产的功能性纺织品,都面临着功能耐洗持久性的问题。3.1.3 某些企业在宣传纺织品的功能性时脱离了实际需要,侧重概念炒作。比如负离子纺织品负离子功效产生的条件中,高压静电材料、摩擦和水分,三者缺一不可,在纺织品的实际应用中难以达到摩擦的要求,从而影响负离子功效的发生,致使负离子纺织品的实际应用效果受到质疑。3.2 成因分析随着功能性纺织品的畅销,在研发功能性纺织2023

33、年第 3 期 纺织标准与质量 11品时,常常关注产品的功能及消费市场的导向,而忽略了产品开发的合理性、耐洗持久性及其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安全隐患等。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3.2.1 赋予功能性纺织品的某些特殊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仍有赖于使用化学品,大量化学品会给环境、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和风险。对环境而言,国家对印染行业污染排放的监督力度不够;对消费者而言,功能性纺织品的安全性评价缺少风险评估和相应的标准。3.2.2 获得功能性纺织品主要途径:一是,合成功能性纤维再经纺织加工;二是,对织物进行后整理。其中,功能性纤维的生产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而对织物进行后整理的方式与工艺相对简单,普

34、适性强,容易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后整理方式仍是目前制备功能性纺织品的主要方法,但却仍存在着耐洗持久性差的问题。3.2.3 在评价某些纺织品功能性时,缺乏科学有效的测试方法,一方面,没有从应用的角度考虑,缺失模拟实际使用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相应的功能性评价方法和标准的研发滞后。4 对策与建议4.1 在功能性纺织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开发对人体无害、绿色环保、持久性久的整理剂,从源头上契合绿色生态、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纺织业发展趋势。4.2 国家加大对印染企业污染排放的监督力度。在功能性纺织品的生产过程中从上游进行监督管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以及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应引起社

35、会各界的高度重视。4.3 国家相关部门和标准化机构不仅要从应用的角度去考虑制定功能性纺织品的性能评价标准,还要制订能有效管控功能性纺织品的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风险的技术规范和方法标准。参 考 文 献1 刘理璋.功能纺织品 J.染整技术,2013,35(01):7-11.2 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功能性纺织品检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2-3.3 蔡再生,丁娇娥.功能性纺织品开发模式J 纺织导报,2013(12)22-27.4 范雪荣.纺织品染整工艺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294-295.5 董环文.含氟烷基多元羧酸的合成及其在织物整理中

36、的用 D.上海:东华大学,2003.6 刘春滟,李正军.氟化物的毒性及安全性 J.西部皮革,2009,31(7):28-32.7 王建国.改性、异形截面吸湿排汗涤纶长丝生产工艺探讨 J.化纤与纺织技术,2013,42(02):5-8.8严磊.吸湿快干纤维的研究和开发 J.黑龙江纺织,2015(03)27-28.9 王建平,朱雯喆,党敏,等.吸湿速干纺织产品性能评价中的标准适用性问题 J.纺织导报,2017(10)107-113.10 魏桥纺织创新应用凉感功能开发系列面料 J.网印工业,2018(03)54.11 李勇翰,刘燕,贾云辉,等.凉感纺织品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J.毛纺科技,2023,51

37、(2):135-141.12 胡锦健,李龙,蔡涛,等.耐久性防静电涤纶织物的研究进展J.棉纺织技术,2021,49(12):80-84.13 田翠芳.典型功能纺织品的介绍 J.化纤与纺织技术,2011,40(4):27-31.14 白如玉.我国纺织品阻燃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J.辽宁丝绸,2020(4)54-55.15 代丽.织物结构对防紫外线性能影响的研宄分析 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1.16王玉.防紫外线织物的加工与检测进展 J.河北纺织,2009(4)49-53.17 王翔,李景烨,刘添涛,等.纺织品抗菌抗病毒性能研究进展 J.印染助剂,2022,39(9):6-12.18 贺志鹏,杨萍.远红外纺织品及其测试与评价 J.染整技术,2014(6)50-52.19 吴建华.远红外纺织品的加工技术 J.纺织导报,2014,846(5):87-89.20 吴颖,王建平.功能性纺织品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化现状(一)J.印染,2007(8)41-44.21 黄家鹏.吸光发热远红外聚酰胺 6 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D.上海:东华大学,2003.22张玲娟,李胜臻,崔玉宝.浅谈防螨纺织品的发展现状J.中国纤检,2019(10)124-1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