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古代文集编纂及文学观念的一次异变——王世贞创立“说部”的文学观念价值.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5764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集编纂及文学观念的一次异变——王世贞创立“说部”的文学观念价值.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文集编纂及文学观念的一次异变——王世贞创立“说部”的文学观念价值.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文集编纂及文学观念的一次异变——王世贞创立“说部”的文学观念价值.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0文章编号0257-5833(2 0 2 3)0 7-0 0 9 0-0 9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古代文集编纂及文学观念的一次异变社会科学2023年第7 期古代文集编纂及文学观念的一次异变一王世贞创立“说部”的文学观念价值牛晓岑 许建平摘要: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创立“说部”,引起士大夫们的格外注意。目前学术界对“说部”的研究多侧重于目录学和文体学的价值,而对其所体现的文学观念新变缺乏足够重视。“说部”包含两大类内容:批评与学问。王世贞将此前处于辅助地位的杂考、诗话、札记等成果提高到与诗文创作成果等视的地位,突出“学问一批评”与文学创作关系的重要性,彰显其“文学创作”“学问一批评

2、”双峰并峙以及学问、批评、创作三位一体的文学观念,使中国的文学学科思想更具结构的完整性。这一观念是中国古代文集编纂观念和文学思想演变过程的一次异变,对此后中国文学观念与文集编纂思想及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关键词:王世贞;州说部;学问一批评;文学观念;异变作者简介:牛晓岑,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许建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王世贞在州山人四部稿中设置“说部”,构成“赋”“诗”“文”“说”四部,作为文体的“说部”首次问世,并深刻影响后世。此现象为学界所关注。刘小军、何诗海、王炜、宋世瑞、薛润梅等学者或从文体学角度分析,视“说部”为“小说”相似的概念;或基于文献学视角,将“说部”视为“小说

3、”类文献的总称。但笔者发现“说部”与小说相去甚远,王世贞创制“说部”时别有深意,体现出其学问与文学并重、批评与创作等视的重要思想。“算州说部”篇目变化与观念的确立过程算州山人四部稿(1 8 0 卷)问世(万历四年六月)之前,中国古代个人文集的目录编纂多依为方便行文,后文中的算州山人四部稿均简称为四部稿。同时及后世的文人学者多将这一部分作品统称为“算州说部”或者“王凤洲说部”“王氏说部”等,本文统一采用“算州说部”之名。参见刘小军:“说部”考,学术研究2 0 0 9 年第2 期;何诗海:算州四部稿)“说部”发微,文学遗产2 0 1 5 年第5期;何诗海:说部入集的文体学考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

4、学版)2 0 1 5 年第4 期;王炜:“说部”之概念辩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 0 1 7 年第1 期;宋世瑞:“说部”与“小说”:四库全书总目之小说异名状态辨,文艺评论2 0 1 6 年第1 0 期;薛润梅:“说部”文体概念辨析兼论“渔洋说部”的文体贡献,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 0 2 0 年第1 期。91古代文集编纂及文学观念的一次异变社会科学2023年第7 期据七略和“四部”,“四部”分类法影响日重。按照经、史、子、集四分法,文人个人文集归于“集部”,集部通常以诗、词、文、赋、曲的文体列目。其中“文”是一个内容庞杂的大文体,除了诗、词、曲、赋等韵文之外的一切非韵文皆归之于“文”,自

5、然包括读经之笔记文、注经之文、史传文、学习批评诸子之文、应用文(奏章、尺牍、寿序、碑铭)等。于是中国的文学体式事实上是一个包含哲学、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在内的大文学体式。王世贞在他的大型个人文集四部稿中破天荒地在赋、诗、文之外,另立一“说”部,形成赋、诗、文、说新的“四部”。将一部分非韵文的散文,从大“文”体中分离出来,使个人文集的目录分类更趋专精化。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王世贞有专门的史学类著述算山堂别集即他没有完全将史学类著述编人四部稿内,由此可见他是将四部稿作为文学著作的。王世贞的“说部”都包括哪些作品,这些篇目是否从一开始就已经确定?王世贞亲手编定的几种四部稿版本明确地告知后人:“说部”

6、的篇目经历了一个反复更改的演变过程。四部稿最初刻本刻于王世贞万历四年六月阳任上,共1 8 0 卷。其“说部”内容为札记内篇1 卷、札记外篇1 卷,共2 卷;左逸1 卷;短长2 卷;艺苑厄言8 卷、艺苑厄言附录4卷,共1 2 卷,艺苑厄言别录(又称宛委余编)1 3 卷,两种合计2 5 卷;燕语3 卷;野史家乘考误3 卷;皇明盛事述3 卷、皇明异典述3 卷;共3 7 卷。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艺苑厄言别录1 3 卷中,卷目为“宛委余编”的仅有3 卷(卷1 6 1、卷1 6 4、卷1 6 6),其余1 0 卷称“艺苑厄言别录”。这说明“说部”最初编选时,王世贞将作为文学素材考证的显示博洽学问的宛委余编当

7、作文学批评艺苑厄言的衍生品看待,把学问、批评合二为一;而且“说部”观念尚处于未明确的含混状态,这表现为作为杂史和野史的燕语野史家乘考误以及更能体现其好奇审美情趣的盛事述异典述也归人“说部”中来。可见此时王世贞的观念中历史与文学的界线尚不清晰。第二版为万历五年九月,王世贞“校正拙集鱼豕之误八百余字。增人说部六卷。所谓厄言别集者,易之日宛委余编,而斥盛事异典别行之,公家赐小宫姬事亦增录矣。集所以名四部者,赋、诗、文、说为部四耳,亦七略遗例也”。即这一版将1 3 卷的艺苑厄言别录改名为宛委余编并增加6 卷至1 9 卷,又删去了盛事述异典述6 卷。第三版为万历十五年,删去燕语3 卷、野史家乘考误3 卷

8、,变成为1 7 4 卷的通行本。王世贞三次更改四部稿,“说部”部类名始终未变;一次将显示博学与考证功力的宛委余编从文艺批评艺苑厄言中剥离出来,使学问与批评的界线更加清晰;二次则将史学书籍从“说部”中剥离出来,后归人史学著作山堂别集,纯洁“说部”的文学性质,显示出王世贞“说部”观念变得日趋清晰化。“州说部”的内容构成学问一批评通行的四部稿1 7 4 卷本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四类。第一,文学、艺术批评史。艺苑厄言8 卷为诗文批评,附录4 卷为词、曲、书法、绘画批评。其批评体现出文学艺术家的深厚修养与史学家的眼光。无论何种文体,皆从源头道来,叙述其流变历史,不失为一部文学艺术批评史。如诗文批评关涉时

9、代自先秦直至作者所生活的明朝。且语言精彩,眼光如炬,深刻严密,为有明一代屈指可数的文学批评巨著。第二,儒、释、道和诸子的思想批评。札记2 卷,实为艺苑厄言的姐妹篇,内篇为与文学关系密切的经、子,包括佛、道二藏的思想批评。客观求实,可谓“鞭挞千古,.击当代”。具1下文简称别集。2下文简称盛事述。3下文简称异典述。参见许建平:算州山人四部稿的最早版本与编纂过程,文学遗产2 0 1 8 年第2 期。45王世贞:算州山人续稿卷1 8 2,明万历刻本,第1 9 b一2 0 a页。6屠隆评艺苑厄言语。参见谈迁:国椎卷7 5,北京:中华书局1 9 5 8 年,第4 6 4 3 页。92古代文集编纂及文学观念

10、的一次异变社会科学2023年第7 期体而言,含以下五方面。其一,批评经书主旨。如:“思无邪,其诗之纲乎?自强不息,其易之纲乎?毋不敬,其礼之纲乎?允执厥中,其书之纲乎?是咸有至力焉。”其二,读书疑难探讨。如“读周礼日:异哉!方千里而官人若此之众也,尽地力不足以供采禄矣,民谁与养?”其三,阐发经典章句大义。如“血流漂杵非虚言也。徒七十万,其辅而恶者,百无一乎?倒戈而攻,明其有御者也。内乱而自为敌,众而交相踩,能无漂卤乎?夫然后而知语兵之难也”。其四,评价儒家先哲之得失。如“春秋,圣人之药石也。文中子之续春秋也,以药时也,则何以帝二魏?或日阮逸之讹也。如其讹,如其讹”。其五,批评三教和诸子。如:“

11、老子习礼而薄礼者也,庄生畏死而齐死者也,佛氏畏灭而乐灭者也。有者讳之,不及者文之,斯其所以异哉。”第三,形式多样的史评。主要见于札记外篇以及左逸短长。史评对象多为历代史学著作,还原人物、事件的历史真实,讨论人物和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出史识卓见。如评人物:“赵武,贤卿也。楚得偃然而主齐盟者,则武罪也。”又如评朝政:“周法繁,汉法简。繁则虚,故易弱;简则实,故久强。”左逸短长借叙事评价史实和人物。二书虚构左传战国策佚文,借助虚构历史细节中的人物言行彰显其史观。如陈谓楚王日:“臣欲益王之地,而王欲割也;臣欲强王之兵,而王欲削也;欲收六国而宗楚,而王欲失也;欲抗楚以抑秦,而王欲卑也。夫割与削、

12、失与卑,度非王欲也。然而以意得之,得之王之礼张仪,而内宠郑袖也。”第四,与文学艺术创作相关的文献、博物类杂考。宛委余编1 9 卷,从孔子关注诗三百与花鸟虫鱼等名物知识的关系出发,记载并考证与文学创作相关的名物、习俗、典章、历史掌故等,内容关涉天文、地理、人物、器物、饮食、文事、人事、谣谚、文字、音韵、动物、植物、医药、民俗、小说、仙道、戏曲、书法等,包罗万象,体现王世贞淹贯的博大学识。有些知识直接联系诗文篇章予以说明。如“注谢灵运诗天鸡弄和风,鸟也;郭璞江赋天鸡,则云黑身,一名莎鸡。按,诗莎鸡振羽,羽虫也。然江赋所云天鸡晨,鸥,则非小虫明矣。”解释谢灵运、郭璞作品的动物意象,为阅读和鉴赏作品提

13、供参考。再如总结文学母题及意象规律:“有情化无情,妇人化石山,蚓化百合。无情化有情,腐草化萤,陈麦化蝶。”另外,杂考涉及的动植物意象、文人掌故等均可成为创作“原料”,宛委余编堪称文艺创作和接受的材料库和参考资料库。对这些与文学创作相关的知识,王世贞皆一一加以说明、考证。如:“卢橘夏熟注既误,杨用修据吴录地理志云“朱光禄为建安郡,中庭有橘,冬月覆上树裹之。至明年春夏,色变青黑,味尤绝美,谓此即卢橘,然非上林所种也。按魏王花木志日:卢橘,蜀土有给客橙,似橘而非,若柚而香。冬夏华实相继,或如弹丸,或如拳,通岁食之,亦名卢橘。蜀土移栽上林,固易耳。”遍查典籍,厘清“卢橘夏熟”一说由来,纠正前人失误,解

14、答史料疑点。这些内容足见王世贞的考证功力与求实精神。综合来看,“说部”内容有两大类:一是文艺、思想、史事批评(第一二三类),二是与文学艺术创作相关的博物知识、文献考证(第四类)。两类可概括为学问与批评。不过二者很难一分为二,而是批评中彰显其广博而精深的学问,学问中也流露出作者内在的评判、批评的思维方法。此中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卷1 3 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2 1 年,第3 4 2 5 页。1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卷1 3 9,第3 4 3 1 页。2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卷1 3 9,第3 4 3 8 页。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卷1 3 9,第3 4 3 5 页。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卷1

15、 3 9,第3 4 2 9 页。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卷1 4 0,第3 4 4 7 页。王世贞:算州山人四部稿卷1 4 0,第3 4 4 8 页。8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卷1 4 2,第3 4 8 8 页。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卷1 5 8,第3 8 5 0 页。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卷1 5 7,第3 8 1 7 页。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卷1 5 6,第3 7 9 5 页。93古代文集编纂及文学观念的一次异变社会科学2023年第7 期有彼,彼中有此。故而笔者用“学问一批评”而统称之。而贯穿这二者的核心则是文学。其关系由近而远表现为:文艺批评(理论批评)一思想批评(哲学观念)一史学批评(史学观念)一

16、学问知识(学问)。由此笔者发现两点,其一,“说部”的性质是文学,而且是文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二,王世贞将上述“学问一批评”的内容从大的“散文”文类中分离出来。这一方面意味着他的文学观念由博杂向专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也表明他特别重视“学问一批评”,有意凸显它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此外,“说部”于文体方面的创新也说明“说部”为“学问一批评”之部。“说部”的属性为文学,但在文体上独具一格,主要有两大表征。其一,文无定体。正如王世贞札记序所言“得书之”,“说部”作品不受格式拘束。如:“六龙皆圣人,何以有忧,有疑,有悔,非德之不足,位不当也。圣人能易之,贤者勉焉,愚者蹈矣。”其二,书无定制。

17、“说部”作品内部各条互相独立,灵活多变。如四库全书收录札记时将各条重新排序,并不影响全书内容;艺苑厄言艺苑厄言附录和宛委余编三书的部分条目可以析出,形成了多部著作。从这两点看,“说部”文本形制不同于其他三部的突出特色便是松散无序,短小灵活。如章学诚所言:“说部书无定体,人人可为。”之所以如此,王世贞应意欲以灵活的形式成全“学问一批评”内容价值:阐明学问主张是“说部”作品的核心任务。基于此王世贞“说部”力求做到言简意、辞约旨远,实现学问与创作的完美结合。故王文称“说部”“就文体而论,亦觉无乎不备”,为了宜于论述学问,“说部”形式随内容而变,又能彰显文学性,所以“诸体皆备”。形式短小、灵活是为了便

18、于凸显作者的批评观及学识,即“造微于单辞”“征巧于只行”。王世贞给该部取名“说部”,意在概括其“学问一批评”的内容性质。命名为“说”的第一重含义为“直说”。说文解释“说”:“一日谈说。”释名云:“述也,序述之也。”玉篇云:“言也。”“谈说也。”“说部”作品是真知灼见的随口说出,如“言”的“酒后妄言”“宴饮叙谈”之意。第二重义为“论”“学说”。如说文:“说,释也。”正字通云:“论说;又解也,训也,述也;又所论之辞。”“说部”的“学问一批评”即符合此义。第三重义为“说体”,即“说解”类散文,或论辩体史传文:“傅于经义,而更出已见,纵横抑扬,以详赠为上而已,与论无大异也。”“说部”有“说体”特征,但

19、体制自由。面对学林书海,以短小、自由形式谈说、评点、指摘,精练而见骨画魂,简短而不乏诗情画意,史识、哲思、博学、诗才浑为一体,“说部”不失为一创新文体,这种创新为“学问一批评”内容张本,使之成为了王世贞文集中全新的一大部文章。三、“州说部”文学观念的创新意义四部稿中设置赋、诗、文、说四部的编纂体制,表现出王世贞将“学问一批评”与“文学创作”并举的价值观念,即学问、批评和创作三位一体的文学思想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卷1 3 9,第3 4 2 5 一3 4 2 6 页。2析出著作有:艺苑危言说诗文评文章九命全唐诗说明诗评诗评国朝诗评词评算州山人词评曲藻欣赏曲藻王氏曲藻曲评曲律词谱王州词评王世贞诗话论

20、画等。王世贞或后人将专论某一领域的条目集合成书,如艺苑厄言说诗辑诗论条目,词评辑词论条目,文评辑古文批评条目,曲藻辑戏曲理论等等。参见许建平:王世贞书目类纂,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1 2 年。3章学诚:文史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3 2 3 页。王文:古今说部丛书序,古今说部丛书,上海:国学扶轮社1 9 1 5 年,第1 页。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卷7 1 世说新语补小序,第1 9 0 5 页。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3 上,清嘉庆二十年经韵楼刻本,第1 5 a页。刘熙撰,愚若点校:释名,北京:中华书局2 0 2 0 年,第4 9 页。顾野王撰,吕浩点校:大广益会玉篇,

21、北京:中华书局2 0 1 9 年,第3 0 4 页。9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3 上,第1 5 a页。张自烈:正字通卷1 0,清康熙二十四年清畏堂刻本,第5 3 a页。徐师曾撰,于北山、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第4 4 页。94古代文集编纂及文学观念的一次异变社会科学2023年第7 期王世贞促成文学观念转变的首要环节是创新文集编纂理念,借助“说部”使其文集形成学问和创作二元并立的格局。王世贞一改历代文人别集编纂的惯例,在文集中以同等地位设置了创作类和学问类两大板块。赋、诗和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主流的文类,三者已囊括了大部分文人的主要作品,文人文集多收

22、录这三类文章,形成了“文集者名主篇翰,专指词赋之流及告语之文而言,经说、史传、子家不与也”的惯例。在雕版印刷术问世并流行后,偶尔会有文人编纂别集时将部分杂著收人集中,大部头著作单独发行,终究没有单设一大部收学术笔记的先例。例如柳宗元、司马光等人有部分学术著述人集,但未设部,仅作为“文”的一种;欧阳修、陆游文集亦收学术著述,却是“附于集后”。在个人最主要文集中设置“说部”是王世贞的创新,如此一来学术著述不仅进人别集,独立于“文”这一大类,还摆脱了“附于集后”的命运。如此设计,“说部”之著述在文学家文集中有了显著的地位提升,与另外三部的文学作品形成了同等并立的局面。如何诗海先生所言,王世贞此举令这

23、些学问类杂著“与赋、诗、文并驾齐驱,践行其文章、学术并臻极盛的文化学术理想”。王世贞作品中对“说部”学术价值的肯定之语可为此点的旁证。如念初堂集序说:“公凡一典文衡,三领佐南北成均,意必得真材以需世用。故谋淳然所提耳而海之者,无匪近里敦行之学,具载诸说部中可考。”“近里敦行之学”可载人“说部”。再如札记序:“卧疯齐室,无书史游目,因取柿叶,得辑书之,凡百余则,分为内外篇。其内多传经,外多传史。”该书是经学和史学研究结晶。这些都说明王世贞对“说部”的学问价值充满自信,在文学活动中,王世贞极为重视这些学问类文本,不愿再将其置于创作的从属或者辅助地位。王世贞通过“说部”使其主要文学类文集彰显了学识,

24、并同文学创作交相辉映。第二个环节是深化学问与创作的关系,以“说部”体现学问与才华相辅相成的新理念。一方面,王世贞论述“说部”学问价值时多关注其之于创作的意义。他在书信中解释“说部”的学问:旧有危言六卷,自谓艺圃鸡肋,偶有便手,聊刻成快。然不敢多示人,今奉备一夜之览,其痛斧削之。公诚有意为玄晏乎?仆之愿也,非所敢必也。虽谦称艺苑厄言为“艺圃鸡肋”,却希望汪道昆帮他斧正,可见王世贞重视此书关于文艺创作学问的探讨。再如王世贞重视理论性差却精于考实文艺知识的宛委余编,可见他很在乎“说部”学问对创作的帮助作用。如宛委余编序称:“则夫以鸟兽草木之名而传诗者,十宁无一二益哉?”王世贞强调此书“传诗”意义,并

25、借大禹获书典故为其命名,更称“宛委”为黄帝藏书处,对其价值进行了较高定位。另一方面,不收纯史料类著述亦是王世贞凸显“说部”学问与创作密切关系意图的体现。王世贞编撰文集时能不断明确史学与文学的界线,从“说部”中剥离史料,这是因为史料与创作关系较远。王世贞对此有所论述:名之“别集”者何?内之无当于经术、政体,即雕虫之技亦弗与焉,故日“别集”也。?即收人别集的史料对经学儒术、治国理政乃至雕虫技艺作用不大,只具备“有神于国史”“耆儒刘咸:文学述林卷1,黄曙辉编校:刘咸学术论集文学讲义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第2 8 页。参见何诗海:算州四部稿)“说部”发微,文学遗产2 0 1

26、5 年第5 期。3参见何诗海:说部人集的文体学考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5 年第4 期。参见何诗海:明清别集的著述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1 年第2 期。45参见何诗海:算州四部稿“说部”发微,文学遗产2 0 1 5 年第5 期。?陆子通:渭南文集序,陆游:渭南文集卷首,宋嘉定十三年溧阳学宫刻本,第1 a页。7何诗海:州四部稿“说部”发微,文学遗产2 0 1 5 年第5 期。8王世贞:算州山人续稿卷4 2 念初堂集序,第3 a页。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卷1 3 9,第3 4 2 5 页。王世贞:算州山人四部稿卷1 1 8,第2 9 5 5 页。王世贞:算州

27、山人四部稿卷1 5 6,第3 7 9 1 页。2参见赵哗撰,周生春辑校汇考: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北京:中华书局2 0 1 9 年,第9 7 页。13参见王世贞:算州山人四部稿卷1 5 6,第3 7 9 1 页。14王世贞:算山堂别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7 年,第1 页。雕虫指无关思想与政治的文艺活动。95古代文集编纂及文学观念的一次异变社会科学2023年第7 期掌故取以考证”“以资谈谴”的价值。这反证“说部”中的作品最低价值也是有助于“雕虫之技”。从以上例证可知,在王世贞的思路中,四部稿兼收创作和学问,他又努力使二者相得益彰。这种创新紧密地将文集中的学问与创作结合在了一起,“文”与

28、“学”互为表里,体现出了文学观念的新境界。最后以“说部”凸显批评的价值,将全新的学问、批评和创作三位一体的文学观念建构起来。王世贞有意突出批评在“说部”中的位置。一者,“说部”篇目调整体现出王世贞重视批评。如同样体现史学学问的燕语和札记的命运是一去一留,燕语为史料,札记外篇则是史评,“说部”舍弃史料,却始终保留史评,这说明“说部”更倾向于收录批评类文本。二者,王世贞文章中也表露过“说部”重批评的倾向。他明言艺苑后言作用是“思有所扬挖”“评鹭于文章家”,并称其寄寓了自已弥补徐祯卿谈艺录、杨慎升庵诗话、严羽沧浪诗话等文论批评著作不足的雄心。在宛委余编序中,王世贞将艺苑言视为“成一家言”的利器,而将

29、“于作者之旨亡所扬抑表著”的宛委余编视为“蔽帚不忍弃”。他明言将宛委余编从艺苑厄言中剥离是为了照顾原书“扬抑表著”的批评价值。以上例证显示了“说部”对批评内容的推崇,如此设计揭示了王世贞在文集中关联学问和创作的具体策略。批评指“用文字所表达的对于艺术作品的评论和解释”,其与作品关系密切。对作品形成合理的点评和解释需要以足够的学问作为基础,但批评的达成又必须紧密围绕作品创作,批评因此成为了学问和创作间的中介。王世贞很清楚此点,说批评“于作者之旨”有所“扬抑表著”,设“说部”,借批评紧密地将学问联系在了创作周围,四部稿学问、批评与创作一体三面的结构便初成了。学问、批评和创作三位一体结构的诞生是王世

30、贞文学观念革新的一个标志。他在“说部”这一关于文学之“学问一批评”板块投入重要心血,突破了以往文人在“学”与“文”二者之中偏重一方,创作与批评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形成了创作、学问和批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盛况。在文学实践中,他也推进了这种革新。一方面,在文集编纂和文学创作方面,王世贞以批评提学问和创作,促成三者全面发展。王世贞之前,文人别集鲜有创作、批评和学问三者兼善并美者。以创作见长者文集重创作,批评、杂著处于附属地位,如前所述柳宗元、陆游等;以学问见长者文集则重学问,如杨时、张等。王世贞出生前的弘治、正德时期仍是如此:李东阳以文学为重,其怀麓堂集1 0 0 卷只有“诗”“文”二大类,杂著附于“

31、文”中,诗话别行;理学家湛若水自编甘泉集则以论学内容为主,3 2 卷仅7 卷为诗文作品,“盖语录居十之九,诗文其余赘耳”。从这些例证可知,王世贞之前文人文集中的学问与创作元素并不均衡,以批评关联学问和创作的设计就更无从谈起了。与此对应,弘治、正德时期文人的创作与学问、批评之间也没能全面发展:以七子派为例,李梦阳、李攀龙诗作成就不俗,然而鲜有成体系的诗论著作;徐祯卿谈艺录、谢四溟诗话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意义非凡,二人的诗文创作成就又相对逊色;何景明兼具创作与批评成就,但从其文集编纂行为和创作实践看,他缺少对批评文本的重视。王世贞作为七子派集大成者,他以“说部”札记艺苑厄言等批评著作与其成就不俗的诗文

32、创作相媲美,达到并重的程度,文学理念焕然一新。另一方面,王世贞也在“说部”的具体文本中阐释了等视学问、批评和创作的文学观。1王世贞:山堂别集,第1 页。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卷1 4 4,第3 5 2 7 一3 5 2 8 页。3“余所以欲为一家言者,以补三氏之未备者而已,既成,乃不能当也。其辞旨固不甚谬庆于本,特其漫散杂亡足采者,非以解颐,足鼓掌耳。”参见王世贞:算州山人四部稿卷1 4 4,第3 5 2 7 一3 5 2 8 页。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卷1 5 6,第3 7 9 1 页。艾略特:批评的功能,罗经国译,伍甫主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3 年,第2 7 8

33、页。参见何诗海:明清别集的著述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1 年第2 期;何诗海,胡中丽:从别集编纂看“文”“学”关系的嫂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0 年第3 期。参见李东阳:怀麓堂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参见湛若水:甘泉集,清康熙刻本;何诗海:明清别集的著述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1 年第2 期。永塔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 7 6,清乾隆五十四年刻本,第1 8 b页。参见何景明:大复集,明嘉靖刻本。96古代文集编纂及文学观念的一次异变社会科学2023年第7 期如:“讲学者动以词藻为雕搜之技,工文者则举拙语为谈笑之资,若柄凿不相入,无论

34、也。”他批判了文人在学问和辞藻中有所偏废的做法,实则强调学问与创作须相得益彰。基于此种论述,他批评历代文人时亦兼顾创作、学问和批评三方面,如:昭明鉴裁有余,自运不足。自古博学之士,兼长文笔者虽凿壁恒勤,而操狐多缪。徐昌谷有六朝之才,而无其学。杨用修有六朝之学,而非其才。鉴裁(批评)、操(创作)、学(学问)被王世贞一并纳入批评视野,成为他品鉴历代文人的重要标准。与之呼应,艺苑厄言的结构设计也为作品选摘、批评鉴赏和理论阐释三类文本的有机结合。创作、批评和学问成为王世贞文学理论中重要的三元素,影响其文学实践。基于以上论述可知,王世贞于四部稿设置“说部”实为其文学创新理念于文集编纂方面的重要表现。一者

35、,王世贞在个人最主要的文学类别集中为学问板块设部,与文学板块实现“双峰并”。如此,文集既可彰显创作水平,又能体现学术高度。二者,王世贞将学问置于文学视域中,彰显学问与才华之关系。“说部”学问对其他部类中作品创作帮助巨大,它们于文集中相得益彰。三者,王世贞将批评与创作等视,实现理论指导创作,促成创作理论化。以批评为中介,王世贞用学问带动创作,共同进步。“说部”创设使王世贞在文集中实现了学问、批评和创作三要素协同发展,开启了文学观念的新变,故而设置“说部”创新意义大焉,非文体创新意义所能概论。从“算州说部”的实际批评史价值来看,王世贞的文学理念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学问、批评和创作的有机结合初步实现

36、。“说部”学问一批评独具价值,在晚明博学思潮中迅速“衣被天下”,晚明刘城诗云:“饱看娄子江涛色,多读王家说部书”,足见其影响之大。罗仲鼎先生说:“如果就包孕内容的精深博大,审美判断的明切详审而言,把艺苑厄言与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文学理论巨著相提并论,的确不算过分。”创作方面,王世贞主盟文坛,是“明代文学的集大成者、清代文学的开启者”,学术方面,王世贞博学求实,“是明代晚期至清初思潮转型的枢纽式人物”。与这两方面对应,关联学术与创作的“说部”学问一批评亦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意味着王世贞不仅践行了创作、学问和批评并重的文学理念,还在实践过程中因其能力出色而达成了创作、学问和批评共臻极盛的理想,其文

37、学理念创新没有沦为空谈,对文学理念创新意义重大。四、“州说部”文学观念的影响王世贞四部稿创设“说部”对文坛影响颇大。王世贞“说部”出现后,文人编纂文集出现了两个方面的新变。一方面,文集设“说部”与“文部”并立的思路得到了推广。如明代吴沛族人修订其文集西墅草堂遗集时创设“说部”,收录学问性笔记,与“诗部”“文部”并立;邹迪光编撰文府滑稽设“说部”,收录学理性强的议论文,与“文部”并举;李如一藏说小萃于“说部”收录诗话、史话类笔记。再如清初王士禄编燃脂集亦设“说部”,并言:“仆之此书,颇杂采文选文粹及州四部稿诸书体例,而间参以已意,总为四部,日赋,日诗,日文,王世贞:算州山人四部稿卷1 4 9,第

38、3 6 5 0 页。1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卷1 4 6,第3 5 8 5 页。王世贞:算州山人四部稿卷1 4 6,第3 5 9 0 页。王世贞:算州山人四部稿卷1 4 9,第3 6 4 5 页。5徐枋:居易堂集卷5 读史杂钞序,清嘉庆刻本,第9 a页。6刘城:峰桐诗集卷9 李善承罢太仓司训归里,清光绪十九年养云山庄刻本,第2 2 b页。7罗仲鼎:艺苑厄言校注前言,济南:齐鲁书社1 9 9 2 年,第1 页。8许建平、许在元:王世贞在明末清初文学演变过程中的价值与地位重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1年第5 期。许在元、许建平:由古学、博学、考据学走向经世致用实学一一王世贞与

39、明清之际学术思潮的转向,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2 年第4 期。参见吴沛:西墅草堂遗集卷3,清康熙十二年吴国对刻本。参见邹迪光:文府滑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 2 2 册,济南:齐鲁书社1 9 9 7 年。参见李如一:藏说小萃,明万历刻本。97责任编辑:李亦婷古代文集编纂及文学观念的一次异变社会科学2023年第7 期日说,析为六十四类。”完全接受了王世贞四部稿中“四部”的体例。这说明王世贞四部稿的编纂思路得到了后世文人的认可并随之实践。另一方面,学问类著述个人文学类文集并占据重要位置的情况增多,文人别集更加凸显学问类的内容。正是因为王世贞创设了“说部”,“学问”类著述

40、成为了别集中与诗文创作并立的另一个中心,此前编集传统(诗、词、文、赋、笔记、杂文)被正式突破,诚如何诗海所言,“明清士人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诗赋辞章为中心的编集传统”。文人认可“说部”“文部”二元并举的思路,便意味着接受了王世贞“学问一批评”与诗词文赋创作并举的文学理念。到了近现代,文人文集收录“学问一批评”类内容已是常态。不仅如此,文人逐渐将“野史”、批评杂录、史书日志、读书笔记、诗词文话皆列人“说部”,乃至出现了“经、史、子、集、说”五部的新分类法。关于野史归“说部”,事见陈继儒闻雁斋笔谈序:“吾朝文集孤行,而野史独出,惟杨用修、王元美两先生说部最为宏肆辩博,而文亦雅。”关于艺苑趣事归“说

41、部”,事见屠隆游具雅编之跋:“自唐以来,文人学士以说部相尚,其间详艺苑之闲情,志山家之清供,则赵氏洞天清录,曹氏格古要论尚矣。屠赤水考余事一书颇不让古人。”将读书笔记、艺苑评鹭归于“说部”者,如范允临将词林海错归入“说部”,陈弘绪将梦溪笔谈容斋随笔困学纪闻等称为“说部”,沈德潜和孙星衍将日知录称为“说部”,章学诚将诗词文话视为“说部”,称“诗话,说部之末流”等等。清代王渔洋竟将“说部”列为“经、史、子、集”四部外的新一部:“经、史、子、集外厥有说部”,并身体力行,创作了大量“学问一批评”作品,造就了可媲美“州说部”的“渔洋说部”,出现“一时才人,然从之”的盛事,带动了“学问一批评”类文本创作风

42、潮。这些皆表明中国古人的文学观念已经走向成熟,学问、批评、创作齐头并进的现代性文学观念,早在四百年前的王世贞“说部”中便已孕育萌芽了。故而就中国古代文学观念演变的历史而言,王世贞在四部稿中将“学问一批评”归人新类一一“说部”,既是中国古代个人文集编纂观念的创新,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次带有近代性的新变。结语王世贞四部稿设立“赋、诗、文、说”四部,将与文学关系密切的“学问一批评”从大散文中分出,单列“说部”,为文集编纂史之首创。从内容而言,“说部”属于笔记类短文,含读书笔记、批评散记、知识文献杂考等,它们短小、精练、自由而深刻,颇见著者史识、哲思、诗才、论议之才学,这为学问类杂

43、著找到了一个独立类式的归属。比之更要紧且更具亮点之处,在于将此前处于辅助地位的杂考、诗话、史话、散评、读书札记等,提高到了与正统诗文同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王世贞将“学问一批评”与诗、词、文、赋的文学创作并举,形成学问、批评、创作三位一体的文学观念,从而使中国文学学科思想更富于结构的完整性和体系性。这既是中国古代文人文集编纂观念演变过程中的一次异变,也是中国文学观念发展史上的一次异变,一次具有近代意义的异变,这对此后中国文学观念与文集编纂思想及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王士禄:燃脂集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 2 0 册,济南:齐鲁书社1 9 9 7 年,第7 3 1 页。1何诗海:明清别集的著述化

44、,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1 年第2 期。陈继儒:陈眉公集卷5 闻雁斋笔谈序,明万历三十四年刻本,第1 5 b页。3屠隆:游具雅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3 7 年,第1 7 页。45参见范允临输廖馆集卷2 词林海错序,四库禁毁书丛刊第1 0 1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 9 9 7 年,第2 3 5 页。6陈弘绪:寒夜录卷中,学海类编本,第1 4 a页。沈德潜:书隐丛说序,袁栋:书隐丛说,清刻本,第1 a页;孙星衍:孙如渊先生集平津馆文稿卷下随园随笔序,7四部丛刊景清嘉庆兰陵孙氏本,第7 b页。8章学诚:文史通义,第5 6 0 页。王士祺:居易录自序,王士祺全集,济南:齐鲁

45、书社2 0 0 7 年,第3 6 7 3 页。朱一玄: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第3 1 2 页。98上接第4 4 页古代文集编纂及文学观念的一次异变社会科学2023年第7 期A Mutation in the Compilation Concept of Ancient Literatis Collected Works andLiteraryConcepts-The Literary Conceptual Value of Wang Shizhens Establishment of“Shuo BuNIU XiaocenXU JianpingAbstract

46、:Wang Shizhens Yanzhou Shanren Sibugao established“Shuo Bu,which attracted the specialattention of the literati.At present,the academic research on“Shuo Bu mostly focuses on the value of bibliographyand stylistics,but lacks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new changes in literary concepts it embodies.The

47、“Shuo Bu”includes two main categories of content:criticism and knowledge.Wang Shizhen elevated the achievements oftextual criticism,poetic discourse and reading notes reviews that were previously placed in an auxiliary positionto a higher level compared to the achievements of poetic,highlighting the

48、 import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knowledge criticism and literary creation.It also highlights his concept of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literarycreation and“knowledge criticism,as well as his literary concept of the trinity of knowledge,criticism,andcreation,thus making Chinese literary discipl

49、ine ideology more structurally complete.This concept is a mutation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concept of compiling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collections and literary history ideas,which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ubsequent Chinese literary concepts,ideas and practices of compilinglitera

50、ry collections.Keywords:Wang Shizhen;Yanzhou Shuobu;Knowledge criticism;Literary Concepts;MutationPhilosophy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Philosophyof ScienceZHU JingJIANG XuefengAbstract: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centere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del and the newly advocatedpublic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