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困境及路径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5387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困境及路径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困境及路径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困境及路径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47 论 道 区域治理 ON THE WAY“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改革 困境及路径探析 郭丽银,唐春兰 柳州工学院 摘要:本文以“大思政课”为视角,分析了高校推进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在理念、机制及实施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改革路径,包括提升专业课教师对“大思政课”的价值认同、构建协同育人联动机制、搭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平台三个方面。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更好的落实育人责任,推进思政课教育的深入实施,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发挥思政育人价值。关键词:“大思政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2、: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3)27-0247-03 作者简介:郭丽银,生于 1979 年,女,壮族,广西河池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唐春兰,生于 1980 年,女,汉族,广西兴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21 年 3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高校思政课教育要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教学内容,改善传统思政课教学的单一枯燥的内容,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强化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

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推进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意义(一)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现阶段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高校必须立足时代发展背景,结合现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通过“大思政课”,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传递社会主流思想,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侵蚀。另一方面,“大思政课”引领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从思想认识上引领大学生个人成长,使其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从知识、能力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从而

4、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关系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应具备较高的政治认同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追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逐渐增强,价值取向自我化,高校思政课教育也面临多样化的问题。“大思政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概念,新时代要落实高质量立德树人目标,就必须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高校思政课课时有限,要发挥学科联动优势,深入挖掘不同学科的思政教育元素,丰富思政教育内涵,加强专业学科的积极参与,发挥专业学科的育人优势。同时,将思政教育与

5、专业课程的结合,能够与学生形成更紧密的连接,构建多维育人框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此外,“大思政课”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以课堂为载体,加强不同学科课程建设。(三)侧重对学生大格局和多维视野的培育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需与国内外发展形势相结合,教师要遵循大历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学生们分析国内外的发展形势,让大学生与世界发展接轨,了解世界发展局势,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全球视野。当今世界国际合作紧密,国家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大格局和多维视野对于国家发展尤为重要。在“大思政课”的视角下,248 论 道

6、区域治理 ON THE WAY 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国际视角,让大学生广泛涉猎世界历史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如果有机会可以为大学生创造与国际青年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增进文化交流,能够批判性地看待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以包容的胸怀和气度放眼全球、面向未来。(四)凸显思政课的活力和感染力 教师是决定思政课实施效果的关键,思政课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活力和感染力,教师通过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提升教学能力,时刻更新理论知识,保持与时俱进,关注国内外发展形势变化,把握时代脉搏。重点结合新时代大学生

7、的思想特点,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要改善课堂中单一、乏味、枯燥的教学氛围,聚焦大学生普遍关心和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利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创新教学载体,拓宽教学渠道,将传统思政课堂讲“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借事说理,让理论知识更加有内容、有意思,从而让思政课“活起来”。二、“大思政课”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困境(一)在理念认知上有待进一步深化 课程思政提出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教师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增强教学主动性,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但目前,部分高校教师在理念认知方面还需进一步强化,存

8、在认识偏差。第一,对“大思政课”的认识高度不够。在“大思政课”视域下,要实现全面育人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需调动各方力量,集中教育资源,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从而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但一些教师对“大思政课”认识不深刻,没有认识到“大思政课”教学本质和落脚点,仅仅将其看作为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转变,缺少科学系统的教学规划,而高校也未系统性地研究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将教育职责完全落在教师身上,极大的降低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无法达到育人目的。第二,对“大思政课”的内涵把握不准确。“大思政课”强调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但部分教师缺乏对“大思政课”的深入研究,仅从字面上理解,导致教学内

9、容生搬硬套,造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的现象。(二)在合力育人机制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大思政课”需要集中多方力量,在育人格局上突出政治性、规划性和协同性,要调动多方教育资源,共同承担起育人责任。“大思政课”需结合学科和专业课特点,从中挖掘育人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引领专业学科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目前,我国思政教育在合理育人机制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首先,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没有与其他学科形成有效的协同教育,存在教育孤岛现象。不重视学科建设,片面认为思政教育仅是思政课程需承担的任务,没有拓宽教育渠道,无法发挥教育合力作用,无法深入挖掘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

10、元素。其次,各主体间没有形成高效协作。“大思政课”视角下,需集中各方力量,参与到协同育人工作中来。而一些高校对“大思政课”的统筹规划不科学,将其作为教学问题处理,将指标分配到普通任课教师身上,各层级、各部门没有明确教育职责,主体间缺乏合作意识,协作效果不理想,交流协作存在很大的难度。(三)在实施方式上有待进一步优化 “大思政课”视域下,要挖掘多方思政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活力,教师须严格按照教育目标,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但目前,一些高校思政教育方法仍存在滞后性,教育模式存在套路化、同质化以及形式化等问题,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的长期影响,为了达到教学指标,在组织思政教育教

11、学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功利化和短期性等特点,忽略了思政教育的长期性和渗透性原则。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没有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过于“高大上”,知识点过于晦涩难懂,导致学生理解和掌握难度大。再加上课程衔接不流畅,思政元素存在堆砌现象,教育过程过于空泛,脱离了实际,无法达到育人的目的。部分教师思维固化,混淆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概念,在教学中生搬硬套,教学理念、方法和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无法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大思政课”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一)提升专业课教师对“大思政课”的价值认同 提升专业课教师对“大思政课”的价值认同,有利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顺利

12、实施,发挥思政教学的立德树人目标。首先,加强社会主流思想的引领,落实在 249 论 道 区域治理 ON THE WAY 不同学科教学过程中,挖掘不同学科中所蕴含的有价值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整合教育资源,汇聚育人元素,结合课程本身的专业领域、学科特征、精神内涵及典型人物等,将其转化为能够激励、引导大学生的思政元素与育人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教学当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层面的正确引领。其次,提升教师对“大思政课”认识,专业教师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主要力量,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自觉意识,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的深刻认知,加深对新时代

13、人才培育要求和目标的理解,认识到思政教育的价值。要培育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及时纠正错误认知,提高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科学高效的方法为学生传递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二)构建协同育人联动机制“大思政课”视域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调动多方资源,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理论实践结合的联动育人机制,各方需明确分工,形成协同育人联动机制。学校及其相关职能部门是进行顶层设计的主体,要按照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不断提高认识高度和政治站位、准确理解和把握文件要求。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党和国家对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要求,准确定位思政课教育目的,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到高

14、校整体规划发展过程中,做好顶层设计。各院系在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中是重要的“中间节点”,是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的具体建设者,是直接落实单位,肩负着谋划和推进本学科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具体职责,要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激励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思政教师要与专业课教师形成良性互动,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交流会、研讨会等形式,加强交流和学习。落实好育人职责,激发内生动力,整合优质育人资源,积极拓宽教育渠道,通过互动能够加深对“大思政课”的理论认知,深挖不同课程思政元素,并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校内外社会实践过程中也要注意各主体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主动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将其渗透到

15、实践环节中,从而实现全方位的育人功效。(三)积极搭建思政教学的实践平台“大思政课”视域下,要增加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应重点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如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等形式,打造立体式教学格局,从中深挖思政教育元素,引领大学生思想认识。首先,校园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脑”,严格遵循规律。“用脑”要做到讲方法、有温度。要转变传统教学思路,更加贴近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特征,关注大学生所关心的话题,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们清晰地讲述思政理论知识,将有深度的理论知识变得有意思、有温度。同时,要将思政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设计实践专题活动,例

16、如,在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教师可以紧扣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设置“全面小康见证”“新闻导播”等专题,在专题活动中,学生可以组成 2至 6 人的团队,开展小调研、案例分享、主题演讲、短话剧等实践项目。教师要跟踪实践活动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增强对思政理论根源的认识,加深爱国情怀。其次,社会实践,根据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以目标为导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融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有机融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与行业企业、乡村社区、红色基地等校外教育资源的协同育人作用,形成育人强大合力,助推学生健康

17、成长和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结语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大思政课”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大思政课”建设能够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能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在“大思政课”的背景下,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参考文献 1 杜磊.“大思政课”视角下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融合改革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23,33(02):54-57.2 周伟辉,陈思源.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逻辑遵循J.教育文化论坛,2023,15(02):53-57.3 张莉,欧阳羲露,戴强.善用“大思政课”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J.西南石油大学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23,25(0 2):98-104.4 沈炜.大思政课: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的战略选择与 有 效 路 径 J.中 国 高 等 教育,2022(05):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