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Jun.2023/No.3教育研究高校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意蕴、制约与路径肖放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 0 38)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高校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优秀教材,发挥其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夯实文化底蕴、丰富校园文化的作用。目前高校在传统文化育人方面还存在认识不深、方法不实、平台不多等制约性因素。高校坚持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应从理念、体系、平台三个维度推进,最终实现文化传承和以文化人“双赢”的教育预设。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铸魂育人;楹联中图分类号:G64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纵览史
2、实,任何国家或民族,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变革与创新其实都是建立在既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地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 0 17 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求,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
3、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2。相比其他学段,高等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确实具有理论深度与实践高度的优势。高等学府理应在新的历史时代大有作为、责无旁贷,勇于肩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10 0 周年大会上,将文化的传承创新,定位为大学在原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外的“第四功能”。“第四功能”实现得如何,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决定着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程度3。高校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核心是引导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进而高度自觉地积极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的协同模式下实现塑造大学生
4、君子人格、固本铸魂、坚定理想信念的教育预设。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 0 96-8 54X(2023)03-0082-07一、高校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价值内涵“魂者,器物之统摄也。”铸魂是每个时代意识形态统摄思想、塑造灵魂的本质要求。而邦之兴,由得人。收稿日期:2 0 2 3-0 4-2 0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专项课题(思政工作)“高校坚持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协同机制研究”(编号:SZZX208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一核两翼”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模式研究”(编号:KSDYJG-2020-16)的成果之一作者简介:肖放
5、亮(197 7-),男,江西南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传统文化。082人才蔚,国运兴。铸育实际上一体同构,铸魂和育人都是围绕培养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核心内涵和总体规格。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铸魂育人有着良好的滋养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青年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素养合格,同时也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文修养。因此,新时代的高校完成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必然紧紧根植于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其情感与道德感
6、召力,保持其生命力与鲜活性,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下面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一一楹联为例,谈谈高校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楹联因其充分展示了汉语的对称美、变化美和韵律美,而具有突出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直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著名古典文学家周汝昌先生曾讲到:“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一)有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高校大学生大多年
7、龄在18 一2 2 岁,正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树立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强教育与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其历经五千年积淀而蕴含的思想精华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以楹联文化为例,楹联以最简练的形式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
8、,使人或深思、或体味,其教化功能突显。如东林书院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直抒胸臆,明确指出青年大学生有责任担负起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再如周恩来的求学自撰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从中可见作者人格品质,当为学习榜样。再如蒲松龄自勉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可吞吴。”联中巧妙地运用了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这两个历史典故,蕴含只有立志前行、辛苦付出才能成功的哲理。一联一理,能悟为真。这一方面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和深层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也表明楹联等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对大学生
9、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有助于夯实大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以文化人”,体现于“礼教”“诗教”“乐教”中,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实现“成人”目的8。作为“诗教”范畴的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株语言规范和文学意象精巧结合的奇葩,民族独有,特色鲜明。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臣”的精神蕴含,“水光澈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人文风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格寓意,“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志趣高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人生哲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等,其内涵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
10、大精深。可以说,楹联文化教育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了解、熟悉及传承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他们的发展夯实深厚的文化底蕴,083(三)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涵养铸魂特质的活力源泉,是育人的无言之师。因此,高校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于校园日常生活,让学生“浸润”在精神向上、品位高雅、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9。楹联被誉为文辞之精炼与精神之深邃最佳结合的文学体裁,不仅形式精致、内涵丰富,而且其褒贬时事、陶冶性情、明心述志的德育功能同样
11、突显。故不少高校将楹联打造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示范性平台。如某高校一年一度开展主题征联竞赛活动,其主题皆为诸如“党旗颂”“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廉正、廉明”“青年、科技、文化”等正能量导向内容,能深入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提升整体育人环境。(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被动地作为文化育人的教材,还应该通过对其重塑、创新与转化,达到薪火相传与创造性弘扬相得益彰的效果。以楹联为例,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过:对联不仅体现语文特性,而且可以很好地检测学生“能否知分虚实字及其运用”能否“分别平厌声”,同时还能检测学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和“思想
12、条理 0。可见,楹联既包括了显性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又包括了隐性的人文素养熏陶,这也正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针对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语言文字基础及语言运用能力偏弱等现状,重视借鉴和利用对课等传统语文教学手段,结合时代元素不断创新,积极开展传统语文教学精华和现今高校人文教学改革有效结合的实践与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制约性因素近年来,随着对人文情怀的呼唤和对人文教育的逐渐关注,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认同,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无论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形成健康人格,还是促
13、进语言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出台,更是第一次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支持、引导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发展正轨。虽然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多数高校的重视,然而就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还是存在不少制约性因素。(一)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存在表层现象1.育人理念不强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需要顶层设计下的一揽子子项目的协调配合。然而,由于部分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认识不足,育人理念不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融人人才培养体系缺乏深入而系统的思考,所以也就不能从制度、队伍、宣传、平台、考核等角度做好整体规划,例如多
14、数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施主体多局限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并没有引导与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文化育人工程,忽视了教师队伍全员文化育人的积极因素,这样势必影响学校文化育人建设效果。2.育人方法不实其一,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表现。不少高校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积极鼓励课堂教学引人传统084文化元素,但教师多以输灌为主,教学方式呆板而化,缺乏意境的创设以及情感熏陶,缺乏课堂互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二,不注重学生思想性的表现。很多学校在落实传统文化育人方法上乏善可陈,或是诵读经典,或是汉服体验,或是游学参观。诚然诵读经典能体现古文韵律美,汉服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游学参观学生也喜闻乐见,
15、有助于拓宽文史知识面;但这些教育手段过于单一,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几乎没有思想性的触动叫。(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耦合”有偏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人们通过学习把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已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 12 。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有益成分,积极探寻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唯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才能不断发展与创新。但是高校中存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结合不够等现象,例
16、如人文课程的讲授只停留在人文知识的层面,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思、情、雅、趣、美、理等精神内涵的讲授不够深入;大多数的传统文化活动没有触及文化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格修养、哲理寓意、和光同尘等内核本质,其形式或许跟上了时代潮流,实际上学生体验一把的心态明显,没有产生兴趣源动力;另外,将传统文化传承与铸魂育人二者视为关联体,并进行整体性研究的科研成果也比较少。(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实践平台而难以内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躬行,倡导以实践来实现教育的有效性。积极探索新时代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最终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还是社
17、会实践,需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但是目前多数高校还存在“重教轻育”“重知轻行”等倾向。从学生主体性来看,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普遍不高,甚至认识存在误区,以为其没有实际意义,这种认识是实用主义教育观念过度膨胀的表现。另外,很多大学生传统文化积淀少,存在文化理解、接受、鉴赏方面的能力局限性,也会造成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畏难情绪。简言之,高校普遍存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够等问题,主要原因还是缺少学生喜闻乐见、体系完善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平台。一个优秀的传统文化育人平台能以与时俱进的现代表达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生动阐释和普及,让新时代大学生在互动、交流、参与中形成
18、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三、高校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实践路径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5。高校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指向应是赋能其现代性的价值内涵和丰富性的表达特征,增强其生命力,拓展其感召力,更好地发挥其“铸魂育人”的精神文化滋养作用。同时,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也要遵循高校教育自有基本特征,如主体性、思想性、实践性等。因此,对于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整体教育框架,实现高校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有效协同的目标,本文认为主要应从
19、教育和实践两个角度协同推进085(一)夯实育人核心理念教育目标、理念关系到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导向,是教育内容选择、组织、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13。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和育人方式中蕴含着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宝贵而独特的中华民族智慧,能为铸魂育人提供重要支撑。高校应树立“文化铸魂育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美育等功能,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育人深度耦合。“文化铸魂育人”理念的本质内涵在于突破了文化传承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的局限性,进一步挖掘了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情、雅、趣、美、理等文化特征,侧重加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教
20、育,具体而言即以审美、欣赏、创作之方式,推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对学生进行熏陶渗透,铸魂育人,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健全的人格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优秀人才。(二)构建合理育人体系理念是行为的引领,制度是行为的准则。在“文化铸魂育人”核心理念引领下,高校可以从内容、空间、对象、队伍等角度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方位、多层次教育体系。1.创新教育内容。高校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中,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对接应该是“进课程”这一基础性方式,通过开设古典诗词楹联赏析、方言与地方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赏析、传统服饰美学研究、书法欣赏、
21、中华戏曲赏析等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2.延伸教育空间。“第一课堂”的知识学习仅仅是文化学习中的一部分,“第二课堂”的文化活动同样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以鉴赏、创作、科研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学空间可以从教室延伸到校园,再进一步延伸到社会,构建“课堂一校园一社会”协同育人模式,并形成常规性教学机制,正所谓“走出小课堂,融入大社会”。3.扩展教育对象。高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目的是提升广大青年学子的思想与文化素养,所以不能仅仅局限于相关专业学生,需要扩大范围,从专业学生扩展到非专业学生,可以以交流、调研、竞赛等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可以开展传统文化
22、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也可以由名师、学者不定期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主题文化讲座。4.坚持教育主线。教育主线指的是统领教育发展、实施的主线条。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主线应该是“认可一认知一践行”,引导学生由情感认可到知识认知,再到主动践行、研究和创作。其中,“认可”指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肯定,唯有认可,方能内生动力。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高度“认可”,是个关键性命题。5.建设教师队伍。无论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还是进校园,作为实施者的高校教师是关键一环。这不仅要求老师具备出色的教学技能,还要有扎实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以文育人的教学理念。打铁先得自身硬。高校应逐渐培养一批熟悉中
23、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教学方法、具有传统文化情怀的教师,主动融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沃土,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研究。(三)生成有效育人路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理应是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内化和提升。高校应着眼于营造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环境,创建品牌化的传统文化育人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载体,也是纽086带,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楹联教育为例,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展开实践。1.社团平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理应是活动的主体,扮演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受益者和推动者的双重角色。从自主学习楹联的角度着眼,引导学
24、生成立一个校级楹联爱好者社团或协会,是较为可行的做法。2.媒体平台。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途径呈现多元化。根据大学生容易、也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学校可以利用微信、QQ、微博等媒介,创办电子刊物、专栏、论坛等交流平台,实现现代媒体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教育者不能总唱“独角戏”,演“满堂灌”,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搭上“互联网+文化教育”的快车14。新媒体上还可以刊登名家名联赏鉴、学生习作精选等相关内容,使之既是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创作平台,也是思想素质提升平台。3.竞赛平台。文化实践教学应牢牢抓住创作和竞赛这一抓手,其中创作是引领,竞赛是考核,以之检验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
25、展一年一度的全校性的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楹联竞赛,以自撰联、现场应征等竞赛形式,实行网络、学报、海报等媒体联动,既让学生拥有更多展示楹联才艺的机会和载体,充分激发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又达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目的。4.基地平台。这里所指基地既可以是集传统文化教学、创作、科研为一体的集中性的虚拟教育平台,也可以是开展传统文化采风活动的分散性的真实场所。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山川胜迹、人文景观等历史文化资源,适时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和赏析当地名胜楹联,并要求学生从对联的艺术性质、文化背景、相关历史和地域特征等方面完成调研报告。基地采风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场
26、景感受,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从优秀的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鞭策言行。结语高等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教书育人,以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较强文化传承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楹联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所蕴含的丰厚的人文意蕴与中华传统人文精神一脉相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旨归在于健全人格的塑造、家国情怀的培育、文化自信的坚定。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15。推动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铸魂育人的有效协同,既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优先选择,更是新形势下
27、强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向心力的必然要求。青年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文化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在思想上坚定文化自信,从而逐步成长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 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 0 14-09-25(2).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 0 17-0 1-2 6(6).0873赵慧峰,俞祖华.重视“四贯穿、四结合、四并举”,把中华传统文化融人历史学学科专业建设,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8(
28、1):6 8.4李忠军.当代中国铸魂育人问题论析J社会科学战线,2 0 16(3):2.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14:155、16 1.6曾伯藩.论对联的功用与意义 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 0 0 0(1):8 7-8 8.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10.8张利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精神滋养J.社会科学战线,2 0 16(6):2 4.9李大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三维路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
29、0 2 1(6):94.10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CJ/赵志伟.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11李群,李凯,牛瑞雪“人文化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反思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2 0 19(6):50.12李海晶.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 0 16:30.13纪德君,屈哨兵.“三联动、两结合、多样态”协同创新中华经典教育实践体系J.教育导刊,2 0 18(2):6.14柳礼泉,陈方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形式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 0 15(12):8 2-8 6.15尹风雨,刘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30、意蕴与践行方略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0(7):17 5.(责任编辑:黄建华)The Connotation,Restriction and Path of Us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Culture in Colleges to Cast Souls and Educating PeopleXiao Fangliang(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chang 330038,P.R.China)Abstract: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
31、hinese culture is vast and profound,with a long history.Universities should use excellenttraditional culture as an excellent textbook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playing its role in enhancing ideological and moral literacy,consolidating cultur
32、al heritage,and enriching campus culture.At present,there are still restrictive factors in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such as a lack of understanding,inadequate methods,and limited platform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hrough excellent traditionalculture from three dimensions:concept,system,and plaform,in order to ultimately achiev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he educationalpreset of win-win situation in educating people.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inheritance;casting souls and educating people;couplets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