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10“数智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要求和实践探索 黎文婷 广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 摘要:摘要: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关键课程,根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要求,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辩证法为根本遵循,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胸怀天下、系统观念的方法,思政课教师应从整体上系统把握育人的“事”“时”“势”,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升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从学生特点、教师素养、平台建设、团队构架等方面分析了“数智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难题,提出了“数智化”思政课的的
2、教学实践探索,以增强思政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使思政课再添温度、深度、力度。关键词:关键词:数智化;思政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G420 1 研究背景 1.1“数智化”时代的到来 2023年3月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51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发布。报告显示,截至 2022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75.6%。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2022 年 7 月 23 日,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式上,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 年)正式发布。报告指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全球领先。2017 年
3、到 2021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 27.2 万亿增至 45.5万亿元。这已是我国数字经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技术、智能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已然深入千家万户,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社会带来各种深刻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自己的研究放在了“数智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数智化+”等概念,这具有必然性也是必要性。1.2 高校思政课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方面,未来伴随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体系构建将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高校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带来新的冲击和影响。而教学对象特点的变化、教学方式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变,显然都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
4、。另一方面,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为高校开好思政课高屋建瓴地阐明了长远意义,讲话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创新的关键要点,为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新要求。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要求“数智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要求,是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辩证法为根本遵循,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胸怀天下、坚持系统观念,从整体上系统把握立德树人的“事”“时”“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不
5、断提升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2.1 因事而化,坚持问题导向,把握育人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因事而化,就要坚持问题导向,从社会热点、生活需求、学习困惑、人生矛盾等实际问题出发,把握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把思想问题融入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让思政课满怀“温度”。思想政治教育如同春风细雨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责任担当,砥砺前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11 2.2 因时而进,坚持守正创新,提升育人的时代性 因时而进,个人理解,可以从两个方
6、面来看,从宏观上而言是时代背景,从微观上来说则是时机契机。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思政课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守正创新,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找准时机把握契机,在每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中引发共鸣,在每一次的传统节日中完成熏陶。当下都是“00”后的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以“数智化”手段创新思政课的打开方式。2.3 因势而新,坚持胸怀天下,加强育人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
7、不仅要有“温度”,还应有“深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推进,同样需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把握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势的统一思想,又要了解学生自身的需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轨迹,因材施教方能成效。同一个梦想却可以是不同的征途,以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的孜孜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心怀“国之大者”,在实践中践行“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青春誓言,砥砺前行,青春正美好,奋斗正当时。3 数智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 3.1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课堂互动效果不显 学生课堂上的“抬头率”“参与率”一直是高校思
8、想政治理论课的老生常谈、久久为功的“难点”。随着各种社会思潮交织,问题矛盾愈加复杂,在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痛点”“痒点”也更多了,如果教学效果无法及时让学生感受到“止痛”“解痒”,学生对思政课就会逐渐滋生出“水课”的感受,上课“划水”现象屡见不鲜。与以往相比,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方向迷茫,学习状态疲软等。加之手机已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信息载体,如果在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在网上能找到多种多样的课件资料;如果给学生讲解案例时只是流于表面,学生在网上能听到各种各样的评论之声。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为继,甚至没有创新没有特色亮点的课堂已然无法激发学
9、生的学习欲和主动性,更不用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承担起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3.2 教师媒介素养不突出,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第51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线上办公用户规模达5.40亿,占网民整体的 50.6%。从数据显示,互联网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工具载体,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最终将被时代淘汰。关于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方面是教学方法相对传统,不太愿意或不善于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则是过分崇尚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导致喧宾夺主的局面。通过日常听课、走访调研可以发现,第一类教师对中国慕课、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信息智能平台了解和应用较少,对于成长
10、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而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而第二类教师,过度使用新媒体技术,线上课堂长时间播放视频,据教学督导反映,部分老师播放完视频并未进行剖析、总结,不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缺乏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层次的理论解读,单纯形式上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却未能达到教学目的;线下平台布置了大量视频、参考资料让学生自学,却少了些反思韵味,导致教学形式泛网络化。甚至还有部分教师,一旦遇到教室多媒体故障便无所适从,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也无法实现。3.3 平台资源建设不完善,内容滞后且不均衡 一方面,教学平台的建设不够完善,资源互动、平台共享尚未完全搭建
11、起来。很多高校的线上资源局限于学校内部使用,或者设置部分限定,并不能与外界共商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线上教学资源不均衡,有些课程或某课程部分章节案例和视频资源丰富,但有些却甚是缺乏,甚至连某些示范课程都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在绪论、第一章等前面部分的内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12 容,教学资源丰富,可是到最后几章内容的设计、资源就略显粗糙了。还有的课程内容更新相对滞后,对于思政课而言,尤其是时事热点、教学案例等选取,应是时时新事事新,这就要求每个学期的更新,可是目前大部分平台资源是做不到的。此外,还有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不足,这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的效果。3.4“数智
12、化”团队不健全,缺乏专业技术支持 平台的维护,内容的更新,甚至自主制作 PPT、拍摄视频,这些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支持和跟进,部分教师想积极更新内容,紧密联系当下的社会热点和典型案例,但技术制约了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性,耽误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学生的兴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又会影响教师对教学业务能力提升的积极性,这就形成了一个非良性循环。4“数智化”的教学实践探索 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数智化”的教学探究深具意义,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媒体、新技术融入课程设计,利用信息技术媒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非流于形式上,真正融合创新,增强思政课程的
13、时代感和吸引力。4.1 加强学校顶层设计,资源共建共享 思想政治教育非某部门某领域的单打独斗,需要一个系统总抓手,这就需要高校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格局,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搭建起思政课优质资源互动共享平台。善于分析平台数据,发挥“数字化”“智能化”在思政育人的功效,至少不会出现辅导员和专任教师的学生考勤数据不一致,学生处和教务处的学生名单不相同等低级偏差。突破现有困局,思政教师发挥专业特色,技术人员及时支援,后期保障到位,规章制度健全,打破壁垒重组结构,系统发力,齐抓共管,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力的提升工程。4.2 提升教师媒介素养,促进教学创新 高校思政课教师坚持守正创新,教学理念与
14、时俱进,端正“数智化”教学的态度。虽然有的学校明确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进行教学,但是做到定期邀请专家来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专题培训却是少之又少。因此,提高教师“数智化”教学的能力,要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要与“00 后”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的特点相结合,抓准学生的“难点”“痛点”“痒点”,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4.3 搭建师生共学载体,构筑学习常态 同时,避免出现上述提到的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造成主次不分,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如每日阅读“学习强国”“每日一习话”等等,让每日更新、巩固知识点成为一种习惯,并且可以把这种常
15、态化学习推及至学生,每次上课前 5 分钟与学生一起共同阅读学习,还可以逐步进阶为学生“每日一讲习”等方式,由教师导读转变为学生导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4.4 打造“数智化+”模式,推进课程联动 高校思政课“数智化”教学实践探索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具体打造“数智化+”教学下的每一门思政课程,如“数智化+思想道德与法治”“数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建设,整合各种实践资源,形成合力,突出各门课的特色,体现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增强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系统性,提高教学实效性,使“数智化+课程”既各具特色又协调统一。或是改革“数智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每个专题教学设
16、置一个项目,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己解锁网络学习平台上的任务点学习,课堂上小组互动探讨,利用数智化平台,完成一个个项目,教师课后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呈现学生的优秀作品,让本课程或非本课程的学生都可以观赏学习甚至参与互动留言等等。即使是“数智化+考核方式”的课程改革,“数智化+”亦大有可为,在此,不一一列举叙述。“数智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在每一门思政课每一位思政课教师上有不一样的呈现,然万般现象皆为立德树人。高校思政课不仅具有一般智育课程的理论认识功能,更重要的是担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政治要求,利用好“数智化”,系统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发挥铸魂育
17、人的新成效,增强思政课程的时代感和思政课教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13 师的使命感,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参考文献 1李慧君,张卫良.思政教育要做到因事而化 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N.华声在线,2022-6-24.2张萌,张巍,李金妮.“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多元思考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9).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商学院“创新强校”学科建设项目: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广州商学院质量建设工程建设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编号:2021JXGG21;广州商学院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广州商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2022 年度民办高校思政专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编号:2022MBSZ60 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