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村振兴31乡村振兴是一项包含经济建设、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涵盖乡村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振兴事业。其中,乡村文化振兴非常重要。乡村文化振兴反映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内在要求,也是对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之下的我国乡村文化发展滞后问题的积极应对。高校助力辽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开展多年,为乡村提供了专业人才、资源对接等多方面的支持,所获成果颇丰。但在乡村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乡村振兴工作要想有持续突破,就需要对过往工作进行梳理。文章通过对近年来高校助力辽宁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进行梳理分类,整合成为三位一体联动模式,探讨实践过程中的质量保障。笔者期望以此文章的梳理为辽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提
2、供新的创新点,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一、高校助力辽宁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一)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和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2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正式颁布实施。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2022年6月,辽宁省民政厅、辽宁省乡村振兴局印发 辽宁省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意见。2023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
3、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发布,指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注重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更要使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内涵与道德准则。新时代背景下,农耕文化传承创新的同时要做到与社会主流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彰显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乡村振兴工作复杂且漫长,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精神支柱,更是促进“乡村富、乡村美”的不竭动力。因此,“如何保护、传承和发扬乡村文化”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二)高校助力辽宁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
4、基地,是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基础条件。2019年教育部发布 关于做好新时期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2022年辽宁省乡村振兴高校联盟成立,该联盟拥有高校成员54所。联盟在乡村文化振兴等领域,以实际行动合作探究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辽宁模式和经验。近些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部分乡村的精神生活却面临着“走进难、走出难”的问题。一方面,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如传统戏曲,因为各种原因渐渐远离大众视野;另一方面,具有地域性特点
5、的乡村文化由于传播媒介落后等无法广泛传播,限制了文化的传承与进步。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乡村本身具有专业化人才不足的先天劣势。高校具有大批高素质人才,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也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助力大学生增强实践本领。高校助力辽宁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及路径朱瑞,金兰名(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00)摘要:近年来,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也取得了重大发展。文章分析了高校助力辽宁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梳理了高校助力辽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现状,以主要发起方、建设落脚点、服务成果划分为人才交流模式、实践交流模式、平台交流模式。结合实例分析三类交流模式相互联动形成的三位一体联
6、动模式,探究三位一体联动模式高效运转的路径,即明确工作机制,形成文化向心力。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三位一体模式;高校作者简介:朱瑞(1999),男,汉族,辽宁盘锦人。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乡村文化传播。基金项目:202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辽宁乡村文化振兴传播路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21CXW009)。乡村振兴32文章选取辽宁的几个富有特色的院校作为调研样本,通过对教育部官网、新华网、辽宁教育厅等权威网站上发表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果与创新路径。二、高校助力辽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现状高校助力辽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随着政策的支持与乡村文化
7、发掘工作的深入,如今已形成以高校组织为核心的规模化交流模式。通过主要发起方、建设落脚点、服务成果的不同,将高校助力辽宁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概括为以下三类交流模式。(一)人才交流模式人才交流模式注重高素质人才输出以解决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困境,通过直接吸纳人才解决乡村文化振兴现有问题。人才交流模式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发布的政策指引,以高素质人才长期驻扎乡村配合当地工作为主,如大学生村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人到乡村一线建功立业,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通过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队等形式筑牢基层党组织”。广大青年踊跃参与到乡村工作中。截至202
8、0年年底,全国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53.7万名,新鲜血液的加入为乡村文化传播事业带来了新活力。截至2021年,全国已累计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其中半数左右是年轻干部,高校选派的驻村干部更是在其中承担重要职责。近年来,辽宁省组织高校选派驻村干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依托教育、智力和科技优势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各大高校驻村干部选派工作已经开展数期,皆取得不俗成果,为辽宁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了重要力量。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加入极大程度上缓解了辽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长久以来缺乏专业性人才的问题。(二)实践交流模式实践交流模式注重以短期实践交流为主,号召具备理论素养但实践经验较少的人员通过短期
9、的实地考察、乡村服务等工作为乡村文化工作带来新视角。乡村以此为契机在为参与者提供服务交流机会的同时,宣传乡村文化,号召广大人民群众“感受乡村、认同乡村、服务乡村”。在沉浸式的互动交流中,为吸纳乡村文化工作人才拓展渠道。此类交流模式以高校各类社会实践为主,教育部门发起并策划相关主题路线,由高校进行宣传工作并进一步推动落实。高校大学生具有较为新颖的理念和文化传播理解,可以为乡村文化提供振兴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高校实践交流模式以各类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抓手振兴乡村文化。2022年,中共辽宁省委教育工委和共青团辽宁省委组织146个大中专学校,8050支社会实践团队,近16万名大中专学生走出校园、
10、走进社会,足迹遍及31个省份、300多个市(地区),形成校级调研报告1712份,助力乡村振兴。其中,2300支宣讲队伍、5万名大学生走进乡村,为乡村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平台交流模式平台交流模式注重打造长效文化振兴平台,以此为文化传播阵地进行可持续性的文化宣传工作。此类模式需要乡村提供富有特点又具有生命力的乡村文化,以此打造相关文化平台进行对外文化宣传。乡村本身因为缺乏相关专业人才与运营经验,需要高校人才的援助与政府顶层设计指导。近年来,辽宁省各少数民族乡村积极兴建少数民族民俗博物馆,吸引了外地旅游人群的同时,作为一张闪亮的乡村文化名片展现乡村文化魅力。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乡村文
11、化振兴团队以“适合乡村、扎根乡村、发展乡村”为总体原则,打造包括嘉禾村美术馆在内的嘉禾村文化体系。该团队通过建立文化传播培训机制、挖掘文旅内涵、拓展文化传播途径及渠道等方式,成功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高质量乡村文化传播平台,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三、三位一体模式联动三类模式根据其固有特点达到了不同的乡村文化振兴效果,但三者并非孤立存在。三类模式都是以高校为核心开展,力求为乡村文化振兴开拓新路径。三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如图所示)。实践交流模式以自身为契机,在交流者内心埋下乡村工作的精神萌芽,促进高素质人才长期为乡村文化工作服务。人才交流模式吸纳的高素质人才可以进行乡村文化传播平台的打造与管理
12、。以此形成的优质文化传播平台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实践交流模式的工作效率。此外,亦可实现三者之间的联动,形成三位一体的高校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新模式。从工作发起方的角度看,实现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的高效运转不仅要高校自身发力,更需要政府部门与基层乡村共同支持。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人才交流模式提供政策保障,为实践交流模式做好主题规划,为平台交流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基层乡村则需要为人才交流模式所带来的人才提供合理岗位,为平台交流模式提供独具特色且具乡村振兴33有生命力的文化灵感,为实践交流模式创造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政府部门、基层乡村和高校三者各司其职,才能确保三位一体模式的顺利运行。人才交流模式平台
13、交流模式实践交流模式政府部门基层乡村高校提供长期工作岗位促进文化宣传平台的打造与管理出台政策扶持丰富实践交流模式丰富文化传播媒介以此为契机吸收高素质人才带来文化传播的新视角为文化交流提供优质平台创造文化交流条件顶层设计促进发展提供当地特色文化灵感实践主题方向规划图1三位一体联动模式思路图四、三位一体联动模式发挥作用的路径三位一体联动模式想要真正实现高效运转,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除了各发起方相互协作之外,更需要宏观把控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一)明确工作机制,保证导向性和科学性目前,高校在助力辽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往往以政府部门出台文件为指导,高校依照文件独立落实。个别工作(如高校社会实践工作)开
14、展时需要开展方自主联系有关单位,导致理论指导与实践发展不同步、工作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对此,各级单位应通过优化顶层设计,统筹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格局,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保证规范、科学、有序运行;加强乡村工作与社会实践的顶层设计,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制定乡村服务招募工作制度、志愿者招募制度、注册登记制度、培训制度等,明确高校内部组织单位的章程,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提供规范。此外,相关企业与乡村服务单位也应积极与高校对接,搭建合作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高校了解乡村文化振兴需求,精准有效采取行动。(二)形成文化向心力,担当时代使命“文化惠民,贵在建设,重在坚持,成在精准。”地方高校送文化下
15、乡的“精准思维”不仅要抓得准,还要抓得稳,想要精准振兴乡村文化,就必须形成足够规模,引导各文化振兴单位形成合力。一是政企校密切结合。高等院校由于数量庞大,有些高校区位优势不足,在政策上更需要在信息交流与接收方面投入更多资源补助,如此才可以准确掌握社会需要,也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帮助社会。此外,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也要积极地与高校联络和互动,建立协作平台,形成稳固持久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地方政府准确认知当地的文化需求,从而根据需要采取措施,有效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实现有的放矢。二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着力点必须精准统一。振兴不仅要求百花齐放,又要做到有主有次、分类进行。因此,要抓住着力点,就必须精准调研。由于高
16、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特殊性质,更要尊重文化习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摸清什么是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文化,如何将文化有效传播,面对广大受众的文化需求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各级相关单位只有认真分析文化振兴工作的底层逻辑,才能将文化精准高效地送到人民群众中。五、结语辽宁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开展形式多样,成果丰富。因此高校应坚持实践、持续推进三位一体联动模式,认真总结,积极思考,敢于自我革命,不断创新乡村文化振兴的方式,丰富内涵,拓宽路径。唯有搭建起高校、城乡之间的长效交流机制,才能做到高质量、全方位的文化精准惠民。参考文献:1潘香岑,康猛,刘凤侠.高校图书馆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创新服务探索与思考基于助力“驻
17、村第一书记”视角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11):83-89.2崔堂凯,李波.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生存困境与传承策略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6):5-9.3马晓霞.基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19):228-230.4吕焰,洪妍.高校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优化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13-115.5金兰名.依托高校资源的后脱贫时代乡村文旅互助建设研究与思考以嘉禾村文化体系建设实践为例J.文化学刊,2022(6):193-196.6冯庆.高校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6-105.7王凌敦.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宏观建构与实现路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11.8王春燕.高校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与路径J.大众文艺,2021(13):205-206.9李伟华.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及实施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1(2):66-68.10郭芙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号理论传播力的提升路径探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7,96.其他作者简介:金兰名(1988),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乡村文化振兴与体系建设、依托高校的非遗研培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