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2/T+1675—2024+甜菊生产技术规程.docx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621949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2/T+1675—2024+甜菊生产技术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DB32/T+1675—2024+甜菊生产技术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DB32/T+1675—2024+甜菊生产技术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DB32/T+1675—2024+甜菊生产技术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DB32/T+1675—2024+甜菊生产技术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020CCS B 39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16752024代 替 DB32/T 16752010甜菊生产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stevia production2024-01-09 发布2024-02-09 实施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出版DB32/T 16752024目次前言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产地环境15 扦插育苗16 移栽27 田间管理38 病虫害防治49 采收410 生产档案5附录A(资料性) 甜菊主要病虫害药物防治及使用安全间隔期6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

2、.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 DB32/T 16752010甜叶菊生产技术规程,与 DB32/T 16752010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更改了产地环境条件(见第 4 章,2010 年版的第 4 章);更改了扦插育苗,增加了苗床准备(见第 5 章,2010 年版的第 6.2.1.1);更改了施肥整地,对底肥施用和作畦进行调整(见 6.2、6.3,2010 年版的 6.2.2.2);更改了移栽技术,增加了移栽深度(见 6.7,2010 年版的 6.2.2.4);将适时打顶更改为适时摘心,调整摘心次数(见 7

3、.3,2010 年版的 6.2.3.3);更改了水分运筹,增加了合理排灌(见 7.4,2010 年版 6.2.3.1);更改了合理追肥,增加肥料种类(见 7.5,2010 年版 6.2.3.4);更改了病虫防治,更新了“主要病虫害药物防治方法”(见附录 A,2010 年版的 6.2.4);删除了产品产量指标(见 2010 年版的第 5 章);删除了品种选用(见 2010 年版的 6.1);删除了老根越冬繁苗(见 2010 年版的 6.2.1.2);删除了移栽苗规格(见 2010 年版的 6.2.2.1);删除了“包装、贮存和运输”(见 2010 年版的 6.4)。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

4、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苏省园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东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东台市浩瑞生物科技有 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佟海英、杨永恒、杨玉萍、原海燕、王国平、孙玉明、张婷、徐晓洋、张永侠、刘清泉、 王银杰、李光付、黄苏珍。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情况为:2010 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DB32/T 16752024甜菊生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甜菊(Stevia rebaudiana)生产的产地环境、扦插繁殖、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生产档案等。本文件适用于以无性系为种苗的甜菊

5、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 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NY/T 5010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3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产地环境产地环境应符合 NY/T 5010 的规定,要求光照充足,排灌条件良好,土层深厚,耕作层40 cm,有机质含量1%,土壤 pH6.08.0,土壤质地为沙质壤土或轻黏土。甜菊生产应轮作换茬,连作时

6、间不超过 2 年。5 扦插育苗5.1 扦插时间2 月上旬5 月上旬。5.2 苗床准备5.2.1 设施钢构大棚应具备保湿、防寒、遮阳及内部喷灌系统。5.2.2 基肥每 667 m2 施用腐熟有机肥 500 kg1 000 kg、硫酸钾复合肥(N15P15K24)25 kg、尿素 15 kg,施肥后翻耕耙平。75.2.3 做畦畦面宽 140 cm,畦沟宽 60 cm,沟深 20 cm,畦面平整,土壤颗粒直径5 mm。5.2.4 浇水畦面喷淋浇透,渗透深度3 cm。5.2.5 铺沙畦面均匀铺撒细砂,不露土。5.3 插穗准备选健壮枝条,取 4 cm6 cm 长茎尖,去下部叶片,留四叶一心。5.4 插穗

7、处理将插穗的下部置于 20% 萘乙酸 10 000 倍加入 70% 甲基托布津 800 倍混合液中浸蘸处理。5.5 扦插深度和密度用钉板打眼控制扦插深度和密度,深度 2.5 cm3.0 cm,行距 3.0 cm,株距 2.5 cm3.0 cm。5.6 扦插方法插穗插至钉眼底部,用土压实,每畦插完及时喷淋浇透。5.7 苗期管理5.7.1 建棚盖膜遮阳每畦插完浇透水后及时搭建小拱棚,覆盖薄膜,四周密封,盖遮阳网。5.7.2 补水通风扦插后 15 d 内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 70%85%;15 d 后土壤相对含水量55%;扦插 4 d7 d 后即可通风,通风量应由小到大。5.7.3 揭膜撤网扦插 1

8、5 d 后,根据天气情况揭膜撤网,高温强光时先揭小棚膜,后撤遮阳网。6 移栽6.1 移栽时间地膜覆盖栽培的移栽期为 3 月中下旬,断霜后揭膜。露地栽培移栽宜在 4 月中旬前后,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12 15 ,地温10 时进行。晴天 15:00 以后移栽,阴雨天全天可移栽。6.2 整地秋冬对准备种植甜菊的田块应进行深耕冻垡,翻耕土层厚度40 cm。6.3 底肥移栽前 30 d 左右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每 667 施用商品有机肥 100 kg 或饼肥 50 kg75 kg,加 45 %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 30 kg,均匀撒施后旋耕耙平。6.4 作畦移栽前 1 d2 d 整地做高畦,畦高 20 c

9、m25 cm,畦面宽 60 cm,畦沟宽 40 cm。6.5 炼苗起苗扦插苗株高 12 cm16 cm、茎粗3 mm、7 对8 对叶时可用于移栽。移栽前需炼苗 5 d7 d,前 2 d3 d 揭小棚膜,白天气温较高时开大棚门通风,后 3 d4 d 揭大棚裙膜。移栽前 1 d,苗床适量浇水。种苗随起随栽,当天栽完。6.6 移栽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移栽期确定移栽密度。每畦栽 2 行3 行,行距 30 cm50 cm;株距 15 cm20 cm。 3 月中下旬至 4 月中旬移栽,每 667 栽 0.8 万株1.0 万株;4 月下旬以后移栽,每 667 栽 1.0 万株1.2 万株。6.7移栽方法移栽深

10、度 5 cm8 cm,以扦插苗根上部 2 节3 节入土为宜。移栽后及时浇透定根水,畦面不宜积水,移栽时未过终霜期的要及时覆盖地膜。7 田间管理7.1 查苗补苗移栽后 3 d5 d 检查田间苗情,缺棵断垄的及时补苗,确保幼苗成活率 98% 以上。7.2 控温保苗采用地膜覆盖移栽的,膜下温度超过 30 时及时揭膜降温,午后气温降至 20 以下时覆膜防寒,4 月上旬后可视天气情况全面揭膜。7.3 适时摘心株高 15 cm20 cm 时,主干摘心,留 8 对10 对叶。7.4 合理排灌移栽后 3 d5 d 再浇 1 次透水,之后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及时排灌水,浇水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 夏季多雨时应注意

11、排除田间积水。7.5 合理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苗情,分别在移栽后 20 d 左右、封行前、雨水冲刷肥料严重时追肥。每 667 追肥总量 45% 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 30 kg 加尿素 5 kg7.5 kg,顺行条施。酌情喷施叶面肥。7.6 中耕除草缓苗后和株高 30 cm40 cm 时各中耕除草 1 次,中耕宜浅不宜深。封行后,即株高 50 cm60 cm后停止中耕,改为拨草。8 病虫害防治8.1 主要病虫害甜菊生长期发生的主要病害有菌核病、立枯病、斑枯病、黑斑病和枯萎病;主要虫害有蚜虫、烟粉虱、 盲蝽蟓、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红蜘蛛、茶黄螨、小地老虎、金龟子等。8.2 防治方法8.2.1 农业防

12、治实行水旱轮作或与非菊科类作物轮作,轮块间隔式秋冬深翻冻垡;健全水系,确保能灌能排。8.2.2 物理防治采用田间放置诱虫灯、黏虫板、毒饵等方法诱捕诱杀害虫。8.2.3 生物防治助育和人工投放害虫天敌控制害虫;施用生物菌肥改善土壤微环境,防治病虫害。8.2.4 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及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进行对症防治,控制危害,农药使 用应符合 GB/T 8321(所有部分)、NY/T 1276 的规定。主要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法见附录 A。9 采收9.1 采收时间植株现蕾初期,即 10%20% 植株现蕾时及时采收。选择晴天上午晨露退去后采收。9.2 采收方法采收时将植株从

13、地面上 3 cm5 cm 处割断,及时摊开散去田间热,集中后采用人工或专用机械脱叶,未能及时脱叶的应防止雨淋,不能闷堆存放。栽培面积较大的地区提倡采用机械收割、脱叶和 烘干。9.3 质量要求脱叶前先摘除植株上的病叶、枯叶,脱叶后剔除枝梗等,杂质率应小于 10%;脱下的叶片及时晾晒或烘干,含水率应小于 10%。10 生产档案从事甜菊生产的农户和单位都应进行生产档案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种植品种、种苗来源、移栽时 间、定植密度、病虫发生种类、发生程度及防治时间、防治方法和药剂种类,以及水肥管理、中耕除草等农 艺措施,对采收期、产量、出售时间、价格、效益等相关情况需一并记载。附录A(资料性)甜菊主要病

14、虫害药物防治及使用安全间隔期表A.1 给出了甜菊主要病虫害药物防治及使用安全间隔期。表 A.1甜菊主要病虫害药物防治及使用安全间隔期病虫害名称(学名)农药名称防治方法安全间隔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 rum)50% 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稀释 1 000 倍液喷雾每季最多使用次,安全间隔期 30 d40% 多菌灵胶悬剂稀释 500 倍液喷雾每季最多使用次,安全间隔期 30 d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稀释 500 倍液喷雾每季最多使用次,安全间隔期 30 d50% 多腐可湿性粉剂稀释 500 倍液喷雾每季最多使用 1 次,安全间

15、隔期 30 d斑枯病(Septoria steviae)、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黑 斑 病 (Alternaria steviae Alternaria alternata)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稀释 500 倍液喷雾每季最多使用 2 次,安全间隔期 14 d40% 氟硅唑乳油稀释 8 000 倍液喷雾每季最多使用 2 次,安全间隔期 14 d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稀释 2 000 倍液喷雾每季最多使用 2 次,安全间隔期 21 d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稀释 800 倍液喷雾每季最多使用 2 次,安全间隔期 30 d炭疽病(Colletotrichum

16、qloeo sporioides)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稀释 1 000 倍液喷雾每季最多使用 2 次,安全间隔期 21 d80% 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 g/亩100 g/亩,600 倍液喷雾每季最多使用 2 次,安全间隔期 21 d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1.8% 阿维菌素乳油稀释 2 000 倍液喷雾,在低龄幼虫期,在清晨地老虎幼虫入土前进行喷雾,以便药剂接触虫体,提高防治效果每季最多使用 1 次,距采收期安全间隔期 30 d2.5% 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稀释 1 000 倍液喷雾每季最多使用 1 次,距采收期安全间隔期 30 d斜纹夜蛾(Prodenia lit

17、ur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10% 甲维茚虫威悬浮剂稀释 2 000 倍液喷雾每季最多使用 2 次,安全间隔期 14 d20% 氰虫虫螨腈悬浮剂稀释 1 200 倍液喷雾每季最多使用 2 次,安全间隔期 14 d表 A.1甜菊主要病虫害药物防治及使用安全间隔期 (续)病虫害名称(学名)农药名称防治方法安全间隔烟粉虱(Bemisia tabaci)、盲蝽蟓(Lygus pratensis)、蚜虫(棉蚜、桃蚜、菜缢管蚜等)(Aphis gossypii Myzus persicae Lipaphis erysomi)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稀释 1 000 倍液喷雾每季最多使用 2 次,安全间隔期 14 d5% 丁烯氟虫腈乳油稀释 2 000 倍液喷雾每季最多使用 2 次,安全间隔期 14 d0.5% 苦参碱水剂稀释 600 倍液进行喷雾每季最多使用 2 次,安全间隔期 7 d红蜘蛛(Tetranychus spp.)1.8% 阿维菌素乳油稀释 2 000 倍液喷雾每季最多使用次,安全间隔期 14 d15% 哒螨灵乳油稀释 500 倍600 倍液喷雾每季最多使用次,安全间隔期 14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