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 可行性研究报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文档处理单角色姓名日期说明起草人陈双利2013年4月20日修订人方雄武2013年4月30日校对人陶红燕2013年12月5日审核人王海华2013年12月10日审定人刘云玲2013年12月11日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 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1.引言21.1.项目立项的政策性依据21.2.项目背景22.现状分析4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42.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情况42.1.2.涉农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42.1.3.涉农企业的科技成果转
2、化现状82.2.存在问题123.系统分析143.1.建设指导思想143.2.建设原则153.3.建设目标163.4.建设内容163.4.1.平台功能163.4.2.网站内容174.效益分析205.结论20I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可行性研究报告1. 引言1.1. 项目立项的政策性依据2012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稳步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在同年7月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3、,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对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出的具体要求中提及“真正的企业研发中心,应当具备足够能力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2013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
4、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不断改善推广条件。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和转化高度重视,并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1.2. 项目背景当前,世界各国都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手段。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
5、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科研部门和农户(企)之间以农业科技成果为媒介建立的需求和供给关系的应用过程,它以多种形式渗透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环节,既服从、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为农业增产增收、生态保护等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和促进我国“三农”发展的关键。然而,对比发达国家高达近80%的农业成果转化率,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维持在30-40%左右。转化率低的原因除了转化过程两端的主体和受体之间存在体制不顺和机制不协调等制约因素外,科技中介的对接桥梁功能不畅也是关键。为了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政府有
6、关部门和一些发达省市地区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善农业的行业弱势,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力度,促进农业技术的量化集成和转化推广速度,研究和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国科网鉴于此,拟启动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工作,旨在以该平台为依托,集成整合我国各类农业科技成果及相关涉农机构和专家数据信息,打造数据信息量大、专业性强、权威性高、信誉度好的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提升各类信息公开查询服务能力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深度集成转化和广泛利用,让国家宝贵的农业科技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2. 现状分析2.1.2.2.1. 农业
7、科技成果转化现状2.1.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情况2012 年中共中央1 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将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取得了一批重大理论和知识创新成果。自2001 年开始,中央财政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140多亿元,共支持3700多项成果转化,开发各类动植物新品种约9000个,植物新品种推广面积2000多万公顷,带动5200多万农民增收致富,这些转化的科技成果满足了农村与农业生产的需求,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
8、快”,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5%,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为85.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功不可没。然而,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转化要完成两个组合:一是技术组合,即将技术转化成产品,实现技术的产品化;二是资源组合,即将技术与资金、装备、材料等生产资源进行有效组合,把产品变成商品、变成产业。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着一种矛盾现象: 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中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农业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
9、%-85%,而中国仅为30%-40%;中国2012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3.5%,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80%差距甚远。近年来,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从体制上、政策上均做了种种努力,如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技术市场建立等,但仍未彻底摆脱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尴尬局面,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仍步履维艰。2.1.2. 涉农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以下数据来源于一项针对865家涉农科研单位“十一五”时期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的调查。涉农科研单位样本包括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所辖所有涉农科研机构、涉农高校的下属
10、“所”或“院(系)”,以及各省(区、市)所有省级涉农科研机构、涉农高校所属的“所”或“院(系)”;同时,也包括了从各省随机抽取的2家地级市涉农科研单位,以及2家涉农民营科研单位。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据调查,“十一五”期间,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平均项目投入约93. 90万元,民营科研机构在这方面投入最高,为177. 45 万元。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中政府支持比例接近60%,东部地区的成果转化投入获得政府支持的比例是最高,科研机构获得支持比例要高于高校。在获得资助项目中,主要来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和其他计划,其他计划主要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
11、部科技计划、星火富民项目和地区的科技支持项目等。尽管有大量科研单位获得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支持,但是这与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差距仍旧很大。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形式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形式如表2-1、图2-1所示。可以看出,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主要是产学研合作。自己投资和入股方式相对较少。科研机构一方面成为企业大公司的科研基地,为公司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同时也把一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了生产力,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对科研机构转化形式意愿的调查数据也可以看到,在产学研合作、自己投资、入股和出让四种转化方式中,首选产学研方式的单位占比高达80.37,这表明科
12、研机构非常期望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表2- 1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形式分类产学研合作自己投资入股出让目前转化形式69.05%8.66%5.89%15.01%科研机构认为最佳转化形式80.37%5.77%6.00%10.74% (1)目前转化形式 (2)科研机构认为最佳转化形式(3)各种转化形式比较图2- 1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形式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根据调研相关数据,十一五期间我国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如表2-2、图2-2所示。从调查的全部样本来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l,这一数据与“十五”期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而言,至少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但是目前转化率与国外
13、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从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最高,为44;西部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最低,为4l。从不同机构性质来看,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最高,为42,而涉农高校成果转化率为37。其中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第一,高校仍旧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第二,高校更加面向基础研究,部分应用成果也缺少转化平台。在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实地调研发现,科研院所往往建立了中试基地和中试线,说明科研院所产学研体系处于进一步完善中。但是与科研机构相比,学校普遍缺少中试场所,条件制约以及风险影响,使得产业化变得更加困难。值得指出的是,薄弱的成果转化环节使得大量科技成果因为缺乏资金支持无法转化,同时也使得
14、上游的应用开发研究与下游推广应用环节缺乏必要的联系,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被割断,严重影响着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推广。此外,我国大部分涉农企业属于生产型,缺乏持续创新和应用开发的能力,只能接受非常成熟的技术或吸纳新技术能力有限,尤其是当前产学研契约不够完善,信息沟通缺乏导致产学研系统各自独立、科技与生产脱节。表2- 2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情况统计分类转化率正在转化率未转化率全部41%23%36%按地区划分东部44%23%33%中部41%23%36%西部39%24%37%按机构性质划分部委科研机构36%22%42%科研院所42%24%34%大学37%20%43%按研究方向划分种植业44
15、%24%32%畜牧业38%28%34%水产业42%26%32%林业36%28%36%农产品加工42%23%35%资源高效利用42%15%43%农林生态环境33%24%43%农业装备43%19%38%农业信息技术36%25%39%生物技术与产品37%22%41%其他36%18%46%(1)不同地区转化情况比较 (2)不同机构转化情况比较(3)不同研究方向转化情况比较图2- 2 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情况4、成果未转化的原因分析在涉农科研单位看来,农业成果尚未转化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中间试验与工程化的能力与条件;除此之外,缺乏科技成果宣传和其他原因也是未转化的主要原因。对于大多数研究方向而言,
16、提高中间试验与工程化的能力,改善中试条件,加强成果宣传对于未来成果转化工作显得格外必要。2.1.3. 涉农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以下数据来源于一项针对1220家涉农企业“十一五”时期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的调查。涉农企业调研样本包括从各省(区、市)得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过的企业中分行业各随机抽取1家企业;从没有得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过的企业中分行业按照企业发展情况(好、中、差)各随机抽取1个企业。行业划分具体如下:生物育种、农村信息化、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饲料及添加剂、新型农药及化肥、农机装备及农业设施、生物基材料及生物能源、林木资源培育及林产加工、农业生态及乡村环保、先进种养殖及防灾减
17、灾、海洋农业、其他。1、研发机构设置从调研情况来看,有78.21的企业建立了专门技术研发机构。在没有成立技术研发机构的企业中,种植业、农产品加工、畜牧业和水产业分别占有24.03、20.60、11.59和10.30。企业获取新产品和新技术主要通过自主开发和与院校、科研等机构联合开发。在“十一五”期间,90.71的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过合作,在合作过的企业中,合作形式较为丰富,主要与其合作开发科技成果、共同创办研究开发机构、从高校或研究机构聘请科技人员和共同承担国家计划项目等。在没有开展过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中(9.29的样本),71.59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迫切需要的银行
18、融资支持难以得到,目前迫切需要切实可行的办法或制度安排激励银行加大对涉农企业的融资支持。从不同领域来看,主要是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二者相加超过45。与发达国家涉农企业相比,我国涉农企业的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相对较低,2006-2009年涉农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仅是5,10左右的企业的研发强度低于l。聚焦于2009年的基本情况,获得资助的企业的研发强度比未获得资助的企业稍微高些,东部的企业研发强度要高于中部,比西部高了1.29个百分点。在不同类型企业中,集体企业研发强度最高,国有企业研发强度最低。从这一点来看,也就容易理解目前涉农企业存在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不强、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
19、较少等问题。部分企业倾向与院校、科研等机构联合开发,显然,企业与科研人员的合作,如果不能把学术目标与市场目标相统一,就容易合作失败。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的运行主体。一直以来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其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存在一定的不信任,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倾向于能直接使用已有适用科技成果,可是对周期较长和研发经费投入较大的项目不予支持。这也是导致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的原因之一。2、人才队伍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当前中层管理人才和中级技术人才存在很大缺口,研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数量基本不超过15,而且这15的研发人员分布在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以及
20、推广等整个科研活动上。由于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研发人员整体科技水平不高,对新技术不易掌握,对科技的吸纳能力不足。对于涉农企业而言,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3、成果转化率根据调研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国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水平为47.24。获得资助企业的转化率要高于未获得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企业11个百分点。而且成果转化率在地区上也有不同的体现,东部地区相对较高,西部最低,东部地区约高于西部5个百分点。从所属领域来看(如图2-3),植物保护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成果转化率相对较高,而林业和农业信息方面的技术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从行业类别来看(如图2-4),新型农药及化肥和农机装备及
21、农业设施的转化率相对较高,而农业生态及乡村环保的转化率最低。图2- 3 各领域涉农企业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图2- 4 各行业涉农企业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情况4、成果转化投入从涉农企业已转化的科技成果来看,来自政府支出的比例接近30。从地区层面来看,东部的单个项目的成果转化投入相对较高,西部投入水平最低,其中西部省份较为依赖政府投入。从所属领域的分类来看,资源高效利用和农林生态环境的转化投入相对较高,而种植业和农业信息的投入相对较低。其中,水产业获得政府支持的比例最高,超过40;而资源高效利用和生物技术与产品获得支持比例较低,均不到20。正在转化的项目投入中,资源高效利用的成果转化投入仍旧最高,农业
22、信息和种植业的投入仍旧最低。从行业类别来看,生物基材料及生物能源的转化投入最高,生物育种和农村信息化的投入相对较少。农业生态及乡村环保获得政府支持比例最高,生物基材料及生物能源获得支持比例最低,其他产业获得支持比例基本维持在30。另外,从正在转化项目来看,生物育种和农村信息化单个项目成本仍旧最低,而新型农药及化肥的项目投入较高。5、成果未转化原因分析数据显示,2007-2009年,我国应用技术成果未应用或停用的原因,主要是资金问题,各年度的比例保持在50左右,其次是技术问题、市场问题、政策问题、管理问题,市场问题所占比例保持在10左右。调研发现,大量涉农企业规模小,银行贷款比较困难,风险投资机
23、构往往不把这类企业作为支持对象,企业研发、推广投入往往是自己的钱和亲戚朋友的钱。其次分别是市场不成熟、经费不到位。最后,缺乏科技成果宣传和缺乏中间试验与工程化的能力与条件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值得指出的是,与科研机构相比,企业科研体制相对灵活,立项选择、科研经费投向与具体配置更加瞄准市场。此外,从企业作为成果需求方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成果未转化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科研院所和高校作为科技成果供给方与企业(或农户)一方面合作不够,科研与生产脱节,从而导致了许多科研成果不与实际需要相吻合;另一方面沟通不畅,企业很难获取到符合本企业需求的科研成果信息。2.2. 存在问题综合上述分析,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
24、要面临如下问题:1、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严重不对称科技成果转化的复杂性决定了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为技术的成熟性、创新先进性、市场需求和用户使用等方面的信息不完整、信息搜集困难等。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信息不完全,都会严重影响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表现在:(1)科教单位对其成果转化的市场需求难以预测进行立项研究是国家下达科研计划的结果,立项时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只能凭感觉、凭经验预测市场需求,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成果转化的市场预测往往会出现偏差。成果需要转化时,只能要看企业买不买账了。调研发现,很多科技人员守着科研成果,却不知转化给谁,多数等着企业找上门来洽谈。(2)企业对科研单位技术成果的成
25、熟性难以准确判断由于缺乏公认的第三方客观评价和相关信息,一些企业在寻求先进技术成果时,并不是有的放矢,多是带有盲目性,可能转了一圈,谈了半天也没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还有的对于科研单位对技术成果成熟度、市场前景、成果价值都存有疑心。因此缺乏判断技术成果成熟度的客观标准以及社会第三方评价,往往影响了成果的顺利转化。(3)技术成果的成熟性难以准确判断技术成果发展到哪一个阶段、哪一个环节才算成熟并无一个定论。技术成果是否成熟还没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看法不一,影响了成果的顺利转化。(4)技术越先进面临的转化障碍越大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取决于科技产品的高性价比。科技产品的性价比越高,就越容易被市场所接受,
26、越可以得到转化。但技术的先进性不等于产品的性价比,甚至有时可能先进产品的性价比比较低,因此得不到有效转化。(5)用户能否使用科技产品的信息不对称科技成果转化人应当研究用户心理,从用户的角度考虑科技成果商品化。如果不能从用户的角度考虑成果转化,可能因用户不接受,影响成果的有效转化。例如,上海理普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CKJG车内有害气体净化器,没有得到有效转化,就是因为汽车生产厂商、销售商不认为汽车内存在有害气体,拒绝接受。折腾了几年,该净化器未能实现销售。在与汽车厂商沟通的过程中,得知汽车厂商不接受该产品,是因为汽车厂商不接受汽车会释放有害气体。为此,理普公司将产品名称改为异味净化器。2、科技
27、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1)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机制不完善一般来讲,在价值链的上游,因所需要的资金量较少,而且以政府投入为主,资金不太会有问题;在价值链的下游,因很容易实现价值,而且是看得见的,无论是企业还是创业风险投资,都愿意投入资金,也不太会存在资金障碍。但是在价值链中游,因风险比较高,与利益实现有一段距离,融资比较困难。如果没有资金支持,成果转化就无法进行下去。(2)成果转化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既不能获得较高的学术地位,也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导致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重学术研究轻成果转化,成果完成后热衷于发表论文、申报奖励,对应用推广则兴趣不大。而另一
28、方面,企业科研人员受经费的限制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乐于对成熟的成果实施产业化,不愿意冒险从事成果转化。(3)科技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目前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和大型仪器设备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成果转化还需要高校、科研机构的协作。科技资源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为社会服务的机制。企业要运用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还有一定的困难。3、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还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良好的支撑体系,但目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还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政策、环境和各方面的有效支撑。(1)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一是缺乏创业风险投资、天使基金、产业资本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二是缺乏支
29、持和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实施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三是缺乏针对创业型小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四是资金、人才、税收等政策之间缺乏配套。(2)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体系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是研究开发、生产、供应、销售等方面的综合,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特别是产学研的结合、其他企业的协作配套等。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体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特别是大企业参与实施成果转化的深度不够,产学研合作还不够深入、不够广泛,风险与收益之间明显不对称,其他机构缺乏协同的积极性。(3)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例如,我国科技成果评估、中介、签证等机
30、构还不发达,无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相应的服务。技术市场还不适应成果转化的需要,技术市场还做不到像商品市场那样有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供需发布、定价、评估、交易签证、纠纷处理等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不能适应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3. 系统分析3.3.1. 建设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速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以人本服务为核心,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双方信息交流与对接为主线,以农业科技成果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安全、开放、高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形成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规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
31、和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3.2. 建设原则本项目建设遵循以下原则:(1) 需求驱动,统筹规划本项目的建设将以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共享为核心,从全局视觉出发,强化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分步骤、分阶段积极稳妥地推进平台建设,尽快形成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格局。(2)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本项目的建设在农业部的统一规划、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农业科技转化服务,支持开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化增值服务,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形成公益性与市场化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社会化服务格局。(3)
32、整合资源,合作共建运用共建共享机制,在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的主导下,调动全行业社会资源和力量,有效衔接技术市场与平台,形成网络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促进服务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结合,以有限增量带动存量,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4) 统一管理,规范保障本项目的建设以大集中、大管控、大数据、大沟通为前提,实现硬件资源与应用系统的统一部署、统一管理,降低系统运维成本,采用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的规范化管理和实用性功能开发。(5) 诚信公平,开放共享“平台”面向全社会和所有科研及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开放服务,以资源共享机制引导科技资源的共建和整合,弥补市场失效,促进农业
33、行业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建共享、公平竞争、诚信服务,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3.3. 建设目标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在综合调研国内外科技成果尤其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模式、技术平台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管理现状和积累,依托云计算、元数据、数据挖掘、信息智能主动推送等关键技术,对国家、部门和地方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全过程保障支撑体系:包括制度保障、管理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经费保障、资源保障、安全保障、技术保障等方面的体系建设。通过项目实施,实现线上线下全过程、多方位、立体化、智慧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各项功能,
34、全面盘活数据资产,建立资源聚集、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及转化服务体系和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科技成果管理与服务工作平台,为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3.4. 建设内容3.4.1. 平台功能1.资源汇集功能资源汇集功能执行科技成果、企业、科技专家等方面信息的采集、整合发布和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政策信息库;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业科技成果供求信息库;农业科研单位信息库;农业科技专家数据库;农业企业信息库。2.科技成果评价评估功能科技成果评价评估功能执行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评估。主要包括:国家有关科技成果评价评估的政策;农业科技成果评价评估的规则、标准
35、和办法;农业科技成果评价评估系统。3.科技成果交易功能科技成果交易功能旨在为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易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平台。主要包括:科技成果交易的政策、法规,技术交易的管理规定,维护市场交易规范;有关科技成果交易的成功案例和模式,提高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供技术合同的登记服务,组织开展各种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交易的活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让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4.产学研合作功能产学研合作功能旨在为农业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三方合作提供有效服务。5.政策支持服务功能政策支持服务功能旨在提供农业科技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主要包括:农业部农业研究成果知识产权处置规定,农业部系统科研人员职
36、务发明成果知识产权处置规定,并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关政策法规进行解读答疑。6.中小试服务功能中小试服务功能旨在为农业企业在吸收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时进行的中间试验提供信息支持,主要内容为:中小试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视频、图片展示。7.科技成果管理功能科技成果管理功能旨在对于国家财政项目成果进行登记入库,及时发布农业部农业科技成果工作动态,提供农业部农业科技成果登记系统下载服务。提供全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年度统计报告及其它专题分析报告。8.科技投融资功能包括:科技贷款融资、科技股权投资、科技企业上市、科技保险四个部分内容。3.4.2. 网站内容平台网站主要为交易双方和向交易提供服务的第三方提供公共服务。网站
37、主要内容包括政策资讯、成果服务、专家服务、机构服务、评价评估服务、交易服务、成果管理、产学研合作、互动社区等服务功能。1.政策资讯 政策中心:国家部委、地方发布的有关农业科技政策及科技成果转移的政策法规信息。 科技资讯:聚焦中外农业科技新技术的最新动态。 资料中心:有关交易转化的专业文献、文书协议及项目策划书的模板等(对企业)。2.成果服务 成果发布:即成果库(包括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成果)。 成果导航:按不同分类引导查询。 成果检索:查询检索按任意词查询。 技术风云榜:推荐经评价评估的成果。 优秀项目推荐:获奖或经多次转化的项目。 视频图文展示3.专家服务 专家信息库 专家分类导航:按不同分类方
38、法引导用户查找专家。 专家检索:输入任意词查找专家。 专家推荐:重点介绍部分行业领军人物及优秀创新团队。 我要找专家:企业发布信息,寻找专家解决难题。 专家自荐:专家本人发布信息介绍自己能解决的技术难题。4.机构服务 科研单位:部属三院、各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上传简介,并可直接链接该单位网站。 教学单位:各农业大学上传简介,并可直接链接该单位网站。 企业单位: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和中国农学会产业化园区分会来源企业等单位上传简介,并可直接链接该单位网站。 服务机构:包括为知识产权服务的机构,为交易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为交易提供法律保障的仲裁机构;为交易提供投融资服务的投融资机构;为交易提供评估服务
39、的评估机构以及咨询培训机构等。5.评价评估服务 评价评估机构:列出有资质的各种评价评估机构,并提供链接。 评价评估政策:农业部、科技部有关科技成果评价评估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评价评估的规范、标准和流程。 成果交易价格评估系统:采取网上付费评估形式,针对年费会员和单次付费评估者。 技术交易市场前景测评系统:采取付费测评形式,针对年费会员和单次付费测评者。 成果评价评估实例:对评价评估过的项目在此版块进行宣传,可使用户详细了解评价评估的内容和重要性。6.交易服务 供需信息:发布交易双方的供应与需求信息。 交易服务机构:内容同机构服务中的服务机构。 成果专利自荐:收费项目。 投融资项目:投融资机构
40、发布项目和成果的投融资信息,科研教学单位发布的项目和成果的投融资需求。 交易活动动态:有关交易的信息和活动。 成功案例 交易活动公告 信息来源:成果供需信息、投融资信息由科教单位和涉农企业、投融资企业上传,经审核后发布。7.成果管理 立项管理 项目验收 成果鉴定(评价) 成果登记 成果奖励 下载: 成果管理的通知、报表、软件等。8.产学研合作 专家院士企业工作站展示 成果供需对接会议专区 成果视频 中小试基地视频展示9.互动社区 农转论坛:用户可自由发帖和跟帖,增加与其他用户的交流,分享成果转化经验,同时增加产学研机构间沟通。 农转博客:以微博的形式使用户能够在私人页面对己方成果、需求以及科研
41、、生产动态进行宣传。 文章投稿:成果转化方面相关文章投稿。 信息来源:用户自行上传,经审核后发布。4. 效益分析成果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创建成果一站式转化交易的服务站平台面向成果持有方和需求方,在发布成果、机构、专家等权威信息的同时,提供政策资讯、评价评估、成果会展中心等服务信息,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过程中提供全流程、多方位、一站式、联动化的服务。(2)建立成果全方位发布展示的汇聚港通过成果发布、成果导航、成果检索、技术风云榜、优秀成果推荐、视频图文展示以及成果批量导入等功能,实现成果的多维度、多粒度的全方位展示,让涉农企业等成果需求者全面了解成果详情。(3)搭建技术多渠道交易转
42、化的集散地平台提供技术需求、技术供给两类信息的发布对接,汇集各项涉农技术,使得无论是有技术的持有方、还是要技术的需求方,都可以在平台上各取所需,实现技术的辐射、扩散、转化、推广的集散效应。(4)构建专家高层次指导咨询的智能库平台汇聚了大量的涉农领域专家智力资源,提供专家分类导航、专家检索、专家推荐、专家自荐以及技术难题发布等功能,专家利用平台既可以发布自己擅长的技术,也可以应企业需求解决难题,全面提供高层次专业化指导服务。当前为公益性服务,为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自身创造价值。结论目 录1.引言21.1.项目立项的政策性依据21.2.项目背景22.现状分析4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42.1.1
4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情况42.1.2.涉农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42.1.3.涉农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82.2.存在问题123.系统分析143.1.建设指导思想143.2.建设原则153.3.建设目标163.4.建设内容163.4.1.平台功能163.4.2.网站内容174.效益分析205.结论20目 录第一章 总 论 11.1项目概况 11.2研究依据及范围 3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1.4研究结论及建议 4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62.1项目建设的背景 6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第三章 项目服务需求分析 11第四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134.1选址原则 134.2项目
44、选址 134.3建设条件 144.4项目建设优势条件分析 15第五章 建设方案 185.1建设规模与内容 185.2总体规划设计 195.3建筑方案 245.4结构方案 265.5给水工程 275.6排水工程 295.7电气设计 315.8暖通设计 345.9项目实施进度 35第六章 节能措施 376.1设计依据 376.2节能措施 37第七章 环境影响分析 397.1 环境影响分析 397.2 环境保护措施及治理效果 40第八章 消防与安全卫生 428.1 消防 428.2 劳动安全 438.3 卫生防护 44第九章 组织机构与运作方式 459.1 组织机构 459.2组织管理 469.3劳动定员 46第十章 投资估算 4710.1编制依据 4710.2 投资估算 4710.3资金筹措 48第十一章 经济效益评价 4911.1 成本核算 4911.2 利润估算 5111.3经济风险分析 5211.4财务评价结论 54第十二章 结 论 5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