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12085学术思辨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各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向世界积极地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我们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作为隔海相望的两国,自 1972 年以来,中日之间的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不断加强。例如,在这次严峻的疫情面前,中日双方都在对方处于困境之时互赠物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提供支援与帮助,一起共渡难关。而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餐饮业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很多日本人通过中国菜对中国产生兴趣,致力于了解中国各个地方独具特色的菜肴,从菜名中观察中日做菜方式的差别,进而认识人们思维方式的区别。因此,中国菜
2、品的翻译不仅是日本人了解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考验译者水平的渠道,其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当今中日双方输入和输出的菜品名称来看,双方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方面,在中国的日料店一般直接借用或者简单修改日本菜品名称的汉字部分,比如寿司、寿喜烧、豆腐、烧鸟、鸡蛋等等,一般都是按照日语单词的构词顺序组成,日语单词内部大多蕴含着汉语的元素。因此,日语中出现的单词及其对应的日汉字直接传入中国。另一方面,反观中国菜品名称,在日本各大中国料理店中一般是将菜肴中使用的食物及其烹饪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翻译,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菜的制作过程及菜名的复杂度,但这就导致菜品
3、中包含的很多文化内涵或者象征意义都被简单化了,很多菜品之间细微的差别也被忽视了。那么,关于中日菜品翻译的先行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大范围来解析两国之间的区别,很少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来分析,对于湘菜的日语翻译传播的研究也比较稀少。因此,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理论框架,从湘菜出发,对日本湘菜馆中的翻译进行文本分析,进一步了解中国菜的日语翻译现象。二、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与中国菜翻译德国功能翻译学派领袖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认为翻译活动要以翻译目的为纲,关注译文所要实现的功能。翻译导向的文本功能主要有四种:指称功能、表情功能、诉求功能及寒暄功能。(张美芳,王克非,2005)菜品名称的文本功能主要为指称功能与诉求功能。
4、其中的指称功能是指示世界上或虚拟的特定社会中的物体和现象。(余幕英,2021:111)菜品名称指示每一道菜呈现出的模样以及对其菜品制作过程进行说明的文字,顾客通过菜品名称可以了解做菜的方式和食物,这些属于其指称功能。而诉求功能是用来引导接受者按特定的方式进行回应(余幕英,2021:111),即在菜品名称的翻译中,根据餐馆的需求以及顾客的消费水平等,运用象征手法赋予菜品以神秘的颜色,使读者对熟悉的文字陌生化,激发顾客的兴趣,引导顾客进行消费。因此,尽管菜品名称的翻译在文化的传播中容易被忽视,但是菜品名称有自身相应的功能,不同的场合之下可能存在不同的翻译方法,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功能的发挥。
5、那么,要实现以上两项功能,还需要考虑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三项原则在菜品名称中的应用。(一)目的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目的是一切行为的先决条件,从翻译方法策略的选择到译文措辞语气的确定,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这种目的不单单指原文作者的写作目的,而是代表翻译活动参与各方的目的与诉求。(栾兴正,2022:3)在进行中国菜菜名的日文翻译时,首先要明确翻译文本的目的,使得其既不脱离原文又与日文紧密结合。比如,在翻译湘菜“剁椒鱼头”的时候,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中国菜日译研究以湘菜为例王怡臻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0)【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所
6、以在饮食方面的民间交流最为明显。在传播美食的过程中,菜品名称的翻译尤为关键,如果菜肴名称翻译得不好,则会丧失美食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因此,为了探究中国菜在日本的传播情况,以湘菜为例,基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菜品在日译时存在的问题和使用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得翻译更加精准且优美,从而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促进湘菜的国际化传播,推动双方文化交流。【关键词】功能翻译;菜品名称;湘菜;日语翻译【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33(2022)23-0085-03 0862022.12学术思辨我们首先要了解日本有无相关的料理及其关于鱼头的吃法。据了解日本的鱼头一般
7、不吃鱼头或者通过红烧的方式进行食用,而且很少有家庭会使用剁椒,那么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将重点放在这些食物中具有差异的方面,通过改译、仿译、增译等方法,思考如何让日本人明白这道菜的做法和口感,使得日本人充分感受中国湘菜的魅力并且理解湖南文化的内涵。通过搜索日本的湖南菜馆,各店铺一般将这道菜翻译为“将中国辣椒和鱼头一起蒸煮的火锅(日译中)”和“将整个鱼头按照湖南风味蒸煮(日译中)”这两种,对此我认为第一种会更加适合,因为它将“剁椒鱼头”解释为蒸煮“中国辣椒”和“鱼头”两种食材而成,比第二种翻译的“蒸煮整个具有湖南风味的鱼头”更加清楚。因为很多日本人完全不了解中国湖南,“湖南风味”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会使
8、人困惑。而直译的方法凸显出剁椒这一食材,让更多人了解湖南文化。(二)连贯原则连贯原则要求读者可以接受并理解译文内容,同时在源文本与译文间应保持一种内生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两方面:文本内容的连贯、文本格式规范的连贯。(栾兴正,2022:3)即在翻译中国菜品时,应该使得中文和日文之间产生连贯性,不能脱节。日文翻译时应该在中日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文本格式、文本内容等中保持平衡,使得译文精准简洁,利于日本人的理解。(三)忠诚原则忠实性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河传杨颖,2019)中国
9、菜名称翻译的困难之一便是存在不可译的现象,即由于中日两国不仅语言上存在各种差异,双方都有一些对方国家不存在或者很少使用的食物。那么,对于这些食物的翻译则需要借助对方国家熟悉的或者类似的食物进行替代或者创造新的词汇。作为译者,我们需要关注这些差异,尽量在顾客点菜时减少对于菜品名称的困惑。进而,通过下文的湘菜名称的文本分析更加具体地分析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式。因此,由于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性很强,并有着忠实于原文的原则,使菜品名称的翻译在保留本国原有的语言文化的基础之上符合当地特色。翻译菜名时,在对原始菜名进行翻译的同时,还要将自己代入为日本人,建立与日语语言环境相同的情景,综合考虑
10、文化的多元性。三、日本中华料理店中湘菜名称的文本分析 在日本的中华料理店中,四川菜、东北菜等都非常丰富,日本人甚至对麻婆豆腐达到了一种执念,例如很多家庭都将麻婆豆腐做成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菜品。但是日本的湖南菜馆异常稀少,很多日本人对于同样以辣出名的湖南完全不了解。即使存在一些湖南菜馆,很多湖南人去品尝过后都会觉得并不是真正的湖南风味,甚至菜单里还会混杂其他地方的菜。所以,推动以湘菜为主的湖南文化走出去的行动势在必行。那么,本文以日本的李厨、湘遇、湘厨、湘聚这四家湘菜馆为代表,对其菜单中的湘菜名称翻译进行研究。湘菜的构词方法一般为“烹饪法食材”的形式,这种构词方法也适用于整个中国菜的翻译,都
11、是以某一食物为核心,辅佐以烹饪的方式和调料等。对此,为了使顾客清楚了解菜品的口味,一般使用直译法,使得其含义清楚明了。比如“辣椒炒肉”被翻译为“翻炒具有湖南风味的中国辣椒和猪肉(日译中)”,在中文中的构词方式为“辣椒炒肉”,即“食材烹饪方式(动作)食材”;而变为日语之后的构词方式为“辣椒食材烹饪方式(动作)”。由此可见,这两种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日文翻译更加符合日语中动词放置最后的语法规律,符合日本人的文法习惯,便于日本人阅读。但是,并非所有的湘菜都可以使用直译的方式,有些菜品的可译性较低,要么菜名中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要么就是其包含的材料非常丰富,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古再丽努尔乃吉
12、米丁,2020:83-84)(一)省略现象一些菜名中出现省略的现象,通过这种缩略可以将一些材料比较复杂的菜品简洁化。比如湘菜中“农家一碗香”的翻译就比较复杂,中文“一碗香”这几个字既表示这道菜中菜品比较丰富,而且也象征了菜品的味道之“香”,对于当地人可能比较熟悉这道菜的做法,但是如果直接按照表面含义日语翻译这个词语,则会使日本人产生误解,认为这一定是农家所吃的菜肴,他们对此无法进行联想,不知道这一碗菜里面究竟有什么食物。所以我们可以进行拆解式翻译,为消费者提供菜品的形象,因此将其译为“炒猪肉和鸡蛋的木桶饭(日译中)”。(二)食物材料和烹饪做法的缺乏因为中日地域不同,物产资源的丰富程度必然有所差
13、别。比如湘菜中的腊肉、皮蛋,在日本很少见到,即日本没有相似的食物与之对应,那么就需要音译或者创造性翻译。皮蛋在日语中的发音接近于中文皮蛋,即日本人通过学习借鉴中文的语音建构皮蛋这个新单词。而店子里的腊肉一般翻译为两种,第一种翻译是直接借鉴中文的读音,按照中文的读音直接读出来,2022.12087学术思辨相当于日语中外来语的产生方式。而第二种翻译方式直接描绘出腊肉“干”的状态,也抽象地描述出腊肉的做法。这两种相对比而言,第一种翻译更加合适,第二个单词更容易让人联想到肉干等,与腊肉有一定差别,而腊肉的制作方法非常复杂,不能仅仅用一个动词将其粗略地概括。除了食物原材料的缺乏,中国的做菜方法也更加丰富
14、,包括了烧、炒、蒸、煎、焖、烤、腌、卤等等,而日本的主要做菜方式为炒、烧、炸、炙烤、蒸煮、腌渍或者直接生吃,制作方式的差别必然也会导致菜品翻译的困难。如湘菜中的“擂辣椒皮蛋”在日文中为“混合中国辣椒和皮蛋(日译中)”,这个日语中表示“和(日译中)”这个单词表示的是拌的含义,虽然和“擂”都是将各种食物混合在一起,但是“擂”所使用的工具和这个动作展现出的形象与“拌”是不同的,有着细微的差别,所以也应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可以在后面增添对这种做法的具体描述。(三)食物材料相似即使中日料理中存在相似的食材,但是也不是完全相同,存在细微地差别。比如著名长沙小吃糖油粑粑在日本被译成“炸年糕(日译中)”,在
15、日本文化中年糕比较普遍,而糖油粑粑其实被认为是糍粑,年糕和糍粑虽然都使用糯米,但是两种食物的做法稍有不同。从中文可以看出,这属于两种不同的食物,其口感也有细微的区别,但是日文中没有更精准的词汇可以形容这种与年糕极其相似的食物,所以都被看成一种食物,都指示这种软糯的口感。除此之外,糖油粑粑中的“糖”字也没有被充分地翻译进日语中,没有表示出食物又甜又脆的口感,可以进一步翻译为“含糖的炸糍粑(日译中)”。(四)特色菜品的翻译对于一些具有地方特色且比较出名的食物可以直接按照中文翻译,在后面附上具体解释即可。如另一道长沙特色小吃“臭豆腐”便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因为如果按照中文的臭豆腐直译的话就变成了“臭的
16、豆腐(日译中)”,就会导致顾客对其存在误解,那么这道菜品从菜名上就失去了吸引力。除此之外,还有湘菜馆将其翻译为“油炸湖南特有的发酵豆腐(日译中)”,这种翻译方式的确描述了这种豆腐的特殊之处,但是不能马上清楚这种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特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独特性。因此,可以借鉴川菜中的麻婆豆腐(日语中的麻婆豆腐的发音和日汉字都是直接按照汉语建构的),直接将其汉语的发音引入日语之中。四、结语功能理论对中国菜翻译有着极大影响,明确了翻译食物类型素材时的原则与方式,本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观察日本湘菜店中菜名的翻译,可以发现存在翻译不精准、漏译错译等问题,也可以看出中日之间食文化的差异。那么作为外
17、语学习者,应该如何做呢?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精通源语和目标语这两种语言。其次,充分了解双方国家的文化知识,深入挖掘各种食文化背后的民族性格或者地域特征、语言特征等等,从表面深入本质。最后,在学习各大翻译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灵活处理,在还原文本的同时,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译文,传播本国文化与学习异国文化。(黄东超,2018:214)参考文献 1张美芳、王克非.Christiane Nord.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余幕英.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休闲食品包装文字日译研究N.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3栾兴正.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译研究以天津市五大道景区英译文本为例J.英语广场,2022.4河传杨颖.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的详细介绍OL.(2019-6-21).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