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两藏”战略视角下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0530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49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藏”战略视角下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两藏”战略视角下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两藏”战略视角下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上海农村经济 圆园23 年第 11 期“两藏”战略视角下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姻 周洲探索研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即“两藏”战略,是落实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体现出国家对确保粮食产能的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保障目标也由过去强调产量的数量安全转变为强调产能的能力安全,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背景下促进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科技快速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不断创新突破。目前,我国粮食领域种业科研体系已逐步完备,伴随育种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粮食品种也实现了大规模更新换代,水稻、小麦生产用种自主选育品种

2、率达到 100%,良种覆盖率超过 96%。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贡献也逐年提高,从 2012 年的 54.5%提高到 2022年的 62.4%。当前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80%以上,其中小麦生产已经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耕种收机械化率也超过 80%。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数字化驱动产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数字化领域的政策进程加速,从生产主体能力、生产技术变化、产品销售渠道、生产组织形态等不同方面对农业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和科技成果的研发推广应用,为实现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取得了十九连丰,

3、总产量连续 8 年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实现了口粮 100%自给,谷物 95%以上自给,人均粮食占有量也显著高于国际公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粮食安全长期受到资源环境约束。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质量不高,水资源分布与粮食生产区分布不平衡。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扭转。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和效益不高的问题,粮食生产竞争力还有待提高。粮食供给体系仍存在结构性矛盾,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营养健康的粮食品种的需求,一部分优质粮食需求仍需要进口解决

4、。另外,我国粮食生产日益面临绿色环保的压力和挑战。以追求产量为主要目标的资源投入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和低效利用,使得土壤的污染面积和污染程度不断扩大和加深,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极大威胁我国生态安全。渊一冤野两藏冶战略的理论内涵“藏粮于地”战略强调在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通过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确保粮食安全。“藏粮于地”战略可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夯实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这更多属于“增粮于地”的概念;二是保持一定规模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以紧急时刻能够迅速恢复生产能力为目标。要真正做到“藏”,中

5、国应更加关注第二个一、我国农业科技支撑粮食安全的现状和挑战二、“两藏”战略的理论内涵和实施必要性27上海农村经济 圆园23 年第 11 期探索 研究维度。在保障潜在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实施耕地的休耕或种植蔬菜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高附加值作物,在短期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率,在长期能够提高土壤质量,更有利于保障长期的数量安全。即使发生粮食大量减产或国外粮食禁运等情况,中国也可以迅速采取措施启动国内生产扩大的计划,不会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如果过度追求数量安全,将紧急情况下的粮食安全保障措施作为常态化管理手段,必然会以经济无效率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藏粮于技”主要立足科技手段深挖粮食生产潜力,通过科

6、技创新来解决当前农业粮食生产中的难题,提高粮食生产领域的科技贡献率。通过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优化生产要素质量、提高要素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两藏”战略中,“藏粮于地”是基础,“藏粮于技”是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筑国家粮食安全新机制。而某种意义上说,“藏粮于地”必与“藏粮于技”相联系,因为土地改良和地力提升需要技术创新和保障,良种、良药的开发与应用技术也得因地制宜。因此,通过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单产提高和品质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渊二冤实施野两藏冶战略的必要性我国拥有 14 亿

7、多人口,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要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目标,就必须向土地要粮,向科技要粮。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安全政策不再将一味追求粮食产量的连年递增作为核心目标,而是转向夯实粮食产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有力契合当前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协同发展和内在统一。一般而言,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具有内在矛盾性。生态安全要求适当减少生产以实现耕地、林地、江河湖泊等过度开发资源的休养生息,减少化学物品的投入以实现绿色生产

8、;而数量安全要求增加生产以保障高水平的安全。比如中国提出补贴休耕、退耕还林还草、在“镰刀弯”地区实施“粮改饲”等政策措施,以保护生态降低粮食生产量,但同时又出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坡耕地禁止抛荒、提高复种指数等政策,要求保持粮食生产数量。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内在矛盾性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粮食政策演进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但也要看到,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在短期存在权衡取舍,过度追求短期数量安全不利于实现长期的生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从长期看,生态资源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粮食产业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注重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更注重保障长期生产潜力,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9、,从而实现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两藏”战略的实施将有利于促进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两者之间内在统一性的实现。渊一冤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袁夯实粮食产能基础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的要求,从严管控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优质耕地,积极构建保护有力、集约高效、监管严格的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新格局。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巩固提升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轮作地合理安排作物茬,避免重迎茬,防止土壤养分单一消耗。加强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考核监督,减少人为因素干扰,防范道德风险。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开展粮食种植基地轮作种

10、植、轮耕休耕、退化耕地治理、旱耕旱整等制度试点,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轻度打浆、控水增氧、新型肥料等耕地质量保护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增加土壤中活性有机碳氮总量,提高微生物碳墒和作物的化肥利用效率,改良土壤环境,培肥耕地地力,强化粮田的自生能力、对大气环境、温度的调节、涵养水源等作用,建设一批生态良好的“健康粮田”,为粮食产业生态价值实现奠定坚实基础。三、对策建议28上海农村经济 圆园23 年第 11 期探索研究渊二冤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袁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集成一是研发和推广直接增产的技术,如研发优良品种提升农产品的单产。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11、”和粮食产业的源头,是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基础产业。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 45%,为中国粮食连年丰收提供了关键支撑。二是应重点抓好种质资源库和种业基地建设,强化企业育种主体地位,抓好龙头企业和营商环境。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优化种业研发扶持政策、建好国省共享技术平台、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不断促进育种同生产紧密结合和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早日实现重要农产品的种源自主可控,提高种业安全系数,为粮食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研发和推广提高粮食长期生产能力的技术,保障长期粮食安全。如使用测土施肥、秸秆还田技术,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持续提高,也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四是

12、应完善加工储藏技术,提高粮食产后利用率,减少粮食在收获、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损耗,从而提升粮食资源利用效率。针对当前极端性气候多发、频发,病虫害发生加重的趋势,应强化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应用。渊三冤加速信息技术应用袁推动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积极创新和应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智能农机等新技术、新装备,依托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遥感技术采集、积累农业大数据资源,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转变。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依托生物技术、智能农机、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过

13、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和个性化服务。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软硬件协同部署,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配套,实现粮食“耕、种、管、收”全流程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打造智慧农场。渊四冤发展生态高值粮食产业袁应为未来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方向发展生态高值粮食产业是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为应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形势,我国粮食生产应从传统的增产导向向提质增效导向转变,与之相对应的,粮食生产的功能定位应该从“温饱型”粮食生产向“优质高产型”与“功能型”粮食生产结合转变。生态高值粮食产业是充分应用现代化粮食育种理论及未来新育种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

14、等武装起来的新型粮食产业生产模式。通过利用现代育种理念和技术手段可以培育出富含多种健康元素的多功能粮食新品种,更加注重粮食的品质、功能和效益。因此,加快培育生态绿色、环境友好、资源高效、优质特色和高附加值以及适宜轻简栽培和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方式等突破性新品种是生态高值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渊五冤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袁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拓宽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的农业科技资金多元化投入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技研发创新,构建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完善农业信贷担保

15、体系和农业保险制度。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通过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向农户推广和传授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生物防治害虫、种养结合、水土生态保护修复等技术,应用绿色生产技术提高水资源、化肥、农药、能源等的有效利用率,全面发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大力培养农业高新技术尖端人才,加快建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技推广新格局,以科技带头人、种养能手、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大学生村官等四类人为排头兵,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培育和新型农民培训,大力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培育一大批综合素质高、技术过硬的职业种植队伍,真正做到“藏粮于技”。渊作者单位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冤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