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教职工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9681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职工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校教职工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校教职工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12百家博采百家博采高校教职工的心理品质,决定了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有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做人做事。拥有了积极的心理品质,才更能发挥高校教职工的自身特点和优势,为高校教育提供更好的资源保障。一、积极心理品质分析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心理的总和。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在他的著作中认为主观幸福感,乐观,快乐和自觉共同组成了“积极心理”并指出美德的存在是一个积极精神的基础,有缓冲器的意义,可作为人们对抗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塞利格曼还提出了人们获取快乐的五个因素,包括积极心理(Positiv

2、eEmotions)、投入(Engagement)、意义(Meaning)、成就(Achievements)和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等概念,这也是现代心理学所关注的重要研究范畴。此后,社会心理学者又基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定义,提炼出了六种人类核心道德品质,即智力与学识、勇敢、爱心与人格、公正、节制、灵性与超越以及由此产生的多种基本道德能力,即所谓积极性格。人的心理状态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无论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也无论是现实、还是非现实的因素都有可能引起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心理状态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时空的流动性,同时还有一点随境变化性。(一)心理状态的相对稳定性“心理

3、状态的稳定性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状态在内容、形式、功能等方面保持在一定值阙内活动,其心理面貌基本不变,如专心写作、才思泉涌、积极上进等等”1。心理状态的相对稳定性,为管理者达成管理的正效应,从时间上提供了使双方心理调整到一致的条件,利用心理状态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来改变人的心理状态。但是,心理状态的稳定性也有其负面意义,如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理始终处于自身的稳定状态,或者甚至到达固化的地步,那么管理的措施就无法实施。(二)心理状态的必然流动性世间事物的变化是绝对的,而处在事物变化中的人的心理也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人其变化的方向与程度也许有所不同,但变化却是一定的。一般情况下,心理状态的变化是在

4、稳定中由渐变而产生的,而又在渐变中延续。特殊情形下,如在经历重大变故后,心理状态也会发生突变。心理状态的流动性为我们对种种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和变化逻辑的理解提供了依据。心理状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使得管理者能够创设条件激发某种心理状态,调整心理状态,保持或转变某种心理状态。由于中国人性格的集体趋向于沉静与含蓄,很多时候人们的心理状态是表面的稳定性中隐藏着内里的变化,或流动。这要求管理者要从人们的不动声色之中揣摸出其本真的心理状态。(三)心理状态的随境变化性心理状态的随境变化性主要表现在外部环境对心态的影响上。外部环境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的心理状态,只不过这种影响很多时候不被我们意识。最著名的故事

5、就是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历经多次搬家,最后搬到了学校旁边。孟子在环境的影响下,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由此可见,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人们心理状态,从而改变他们高校教职工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研究桑晨 吴春岩(渤海大学 辽宁 锦州 121000)【摘要】高校教职工积极心理品质是高校教职工幸福工作的心理基础。面对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人际矛盾等多维度因素,高校教职工的心理压力愈发加大。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应从建立高校教职工积极心理品质知识教育体制、加强对于积极品质的引导、建设教职工心理品质提升实施场馆等方面加强相关措施和制度建设以提升高校教职工积极心理品质。【关键词】高校;教职工;心理品质【基金

6、项目】本文系2020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专业认证视阈的教育成长实证研究”(项目编号:0520JY008)、2021年辽宁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学生中心的主体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LNSJG-2021016)、2022年渤海大学工会理论研究课题项目“基于调查分析的高校教职工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研究”(项目编号:BDGY2022-06)、2021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课程思政生成、融合和实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521JY040)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桑晨(1999-),男,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吴春岩(

7、1980-),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633(2022)24-000103-031032022.12百家博采百家博采的行为。这就需要管理者时刻关注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来看到人们的心理状态。二、高校教职工应该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无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其他人,高校教职工都应该具有自信,自强,认真负责等积极心理品质。积极的心理品质会让高校教职工更轻松的处理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的问题。高校教职工的积极心理品质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待自我首先,高校教职员工要对自己充满自信。这种自信包括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

8、自我意识。对于自己有深刻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保持优点,改进缺点。其次,高校教职员工还要信任自己,无论何时何地,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热爱。除此之外,还要拥有自强,时刻有危机感,不断拼搏,不断努力,才能闯出一片天地。(二)对待学生教职工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向对待自己亲生孩子一样,不仅仅要教他们知识,更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在学业方面上要做到不厌其烦,诲人不倦,不能对学生冷漠,发火甚至打骂侮辱;在做人方面上要给与他们正能量,积极引导学生爱家,爱校,爱国的人生价值理念。(三)对待工作教职工面对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具有吃苦耐劳,认真负责,肯干等优秀品质,教职工中的老师群体要对教书育人这份职业有一种荣誉

9、感,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能够真正的热爱教育。在当今工作日新月异的更换中,始终热爱教师这一行。除此之外,在办公室工作的教职工要通过与学生的生活和交流中,让自己体会到乐趣,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四)对待生活高校教职工面对生活应该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要具有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有理性对待问题的态度,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要求及包纳万物的胸襟;面对问题和苦难要迎难而上,不会轻易放弃,面对挫折不丧气,事情多时不烦躁,与此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灵活处事原则。这些既是健康心理的表现,也是成就事业的重要因素。三、高校教职工心理压力分析当代社会,

10、教职工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如何调整自己心态,提升获得积极心理品质,获得幸福感是各级工会组织关注和工作的重点内容。“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02021)显示,在28岁到58岁这个人生阶段,人的心理健康指数会频繁地发生波动,当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麻烦时,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会呈现下滑的趋势,一系列心理问题就会随之产生并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2。这也是教职工由新入职职工经历中年时期向老年期过度的阶段,由于工作和家庭等多种原因,经常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工作生活窘境。(一)对教学工作缺乏兴趣如今很多教职工在工作上没有自主性,这是因为学校管得太严,家长盯得太紧。“很多学校都会

11、统一教学模式,一个年级里的每个班级都要按照固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职工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很多教职工独创的教学主张、教学理念都无法应用到实际中,导致很多教职工的教学积极性很差,他们机械地重复着一成不变的教学流程,教职工缺乏施展才华的机会,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职业使命感日复一日地下降”3。拿教职工中老师这一群体而言,有时候,学生做错了事,老师批评几句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有的家长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因为只言片语的问题不停地到学校里闹事,甚至会去教育局举报老师,很多老师吓得不敢管学生,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除了象征性地制止一下也只能袖手旁观。由于教职工在工作中有太多的无奈,所以他们对工作的兴趣一天

12、天地降低。(二)人际交往不良带来的焦虑教职工这一职业,是与人交流沟通最多的职业之一,尤其是教师这一岗位。她不光要与学生交流,还要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这就要求老师们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状态。而对与学生来说,还要面临着他们青春期,叛逆期等特殊时期,处于这种时期的学生,学生们自主能力加强,独立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明显,他们不想受成年人约束,并要求家长、老师等身边成年人理解和平等对待自己。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运用一些合适的方法来疏导他们逆反的心理,正确解决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受家长的宠爱,从小到大没怎么被骂过、打过,心理承受能力差,很可能因为老师一句教育的话

13、,作出不计后果行为。这几年,高校学生跳楼,自杀等新闻频频出现,给老师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四、提升高校教职工心理品质的方法策略(一)建立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机制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是提升教职工心理品质的前提和基础,据相关资料统计,近半数的人们对未来的人生发展缺乏信心和希望。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因为教职工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后,无法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对身边的环境和人进行认知。所以,有必要从理论科普角度,对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教育。学校各分工会和校工会可以组织开展教职工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教育并形成长效机制。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成立教职工心理健康社团来帮助教职

14、工,让教职工了解何为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职工在此袒露自己的内心想法,畅所欲言,使心理健1042022.12百家博采百家博采康这一概念逐深入进大家的脑海中。(二)健全高校教职工心理品质建设工作职能要培养教职工心理品质建设,就需要工会组织。工会组织是教职工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关注关爱和争取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只有发挥好这种职责才能保护、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高校工会组织在履行工会职责的过程中,应树立关爱职工的工作理念,深化职工权益利益的认识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理解维度,构建教职工心理品质重视机制和工作职责,将对教职工身心关爱的理解向纵深推进,健全教职工心理健康和心理品质

15、建设工作职责。(三)建立高校教职工心理品质提升活动机制学校工会和各分工会还需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健全教职工心理品质提升活动机制,通过文体活动、心理健康提升活动、525心理健康节等活动以及传统节日、学校和家庭重大重要活动中的活动机制,把握时机地开展相关提升心理品质的活动。各分工会也可以适时定期举行团体辅导活动以针对性地提升教职工心理品质。“由霍吉斯编写的在让教师期待星期一校长激励教师的艺术这一本专门为学校管理者介绍如何激励教师的书中,有些做法十分地新颖,值得其他高校参考和模仿”4。在此举出其中两个我感觉比较有创意的小活动,第一个名叫“同伴致谢区”:它是在一个老师们来往比较多的区域,如复印区、教师休

16、息室、茶水间等,每周把致谢的内容贴在墙上,适当的时间宣读后撤下。第二个是“这首歌是关于我”的:让每一位教师都列出自己最喜欢的歌曲,并让他们描述自己的兴趣、爱好、子女数、饲养的宠物等。每天在晨间广播中播放一位教师最喜欢的歌以及关于该教师的描述,然后让全校师生都试着猜猜这位教师是谁。获胜者可以得到一个小小的奖励(如一盒巧克力)。通过这种鼓励性质的小游戏,既能拉进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能舒缓老师疲惫不堪的身心。(四)保障高校教职工心理品质提升经费支撑学校和校工会应从维护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和学校整体利益角度重视教职工心理品质提升工作的重要性,并从资金和经费支撑角度保障专项资金的落实到位和发挥实效。学校和

17、各级工会组织也可以适时适当接纳社会相关机构和团体的经费捐赠和赞助,保障充足的资金经费支撑。近几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关于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政策的规定,“五险一金”,子女优待,安家费等一系列福利政策,大大减少了高校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可以让他们安心工作。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国家统一进行的考试成为编制教师,享受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考取教师资格证,争取机会考入教师编制。教师成为了当代年轻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职业之一。(五)创造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从软硬环境设施的设置、制度的建立到管理者的处事态度、行事风格,都对校园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学校实验室的使用制度、图书馆的开放时间

18、、娱乐设施的开放时间等等,都是影响校园环境的具体方面。以B大学为例,B大学作为中国高校环境最美丽的学校之一,校园里拥有人工瀑布、漫水桥等多处建筑。在夏天的时候,你可以在湖中划船,欣赏水中的鱼儿,秋天可以在操场边上的银杏树林打卡拍照。教职工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会极大的缓解他们心理负担和紧张等负情绪。作为管理者,如果能在考虑教职工心理健康的前提下,制定出种种政策、规章,必将对创造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有着良好的作用。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提供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亲密、友好的群体气氛,有张有弛的工作节奏,无疑它会使人的心理状态平和、安祥、更专注于工作。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普及以及

19、全民教育理念的提出,人们对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大,而且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他们还有心理成长的需求。所以,教职工不仅需要将知识完备地传授给学生,还需要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方式传授知识,如今教育越来越强调家校合作,无论是教师还是在办公室工作的教职工,都需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很多教职工出现了身体上和心理上吃不消的情况。国家和社会及时注意到了教职工的心理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教职工的薪资待遇不断提升,国家也给教职工发展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社会对教职工的尊重程度也越来越高,从整体上看,我国教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来研究、解决教职工的心理状况,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教职工的心理焦虑,另一方面能够激发教职工正向的心理潜能。参考文献1肖汉仕.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04):27-30.2傅小兰,张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0202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22-25.3张海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2-3.4霍吉斯.让教师期待星期一:校长激励教师的艺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48-50.1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