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赣州市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困境与出路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9575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州市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困境与出路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赣州市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困境与出路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赣州市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困境与出路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87探索与交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是党中央对思政教育提出的新理念、做出的新定位和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1。一年多来,笔者经过调研发现,当前,赣州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采取有力措施,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我市当前在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在育人理念、育人内容、育人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些许问题,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还要更深入、全面的加以推进。一、内涵解读与育人价值1.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内涵解读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指出,要深入学习宣传贯

2、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根据当前学者研究,关于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内涵普遍认为:“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在中小学不同学段,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模块、主题、关键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社会环境,统筹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等进行有效衔接和有机结合,将知识学习、情感体验和价值引导融为一体,形成完善的、系统的一体化教育体系,从而真正实现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2”2.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育人价值办好思政课,推进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民族复兴的维度来深度思考。结合当前赣州市思政课建设要求

3、和实际情况,推进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育人价值。2.1推进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要求。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载体,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应有之义。思政课作为育人的关键载体和核心课程,彰显国家意志,在落实立德树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和核心场,将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进行有序整合,螺旋上升,有助于形成一个跨学段的思政课共同体,更能够发挥育人价值的效果最大化。同时,加强中小学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实现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要求,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和培育合格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2.

4、2推进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思政课要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课程功能,承担培养合格的时代新人使命。站在课程育人的视角来看,在小学、中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能够引导广大青少年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目标作出了具体要求,这对于推进中小学思政教育提供了思想准绳和方向引领。积极推进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内涵式发展,统筹整合各学段思政课教育的关键要素,才能真正让思政课育人目标落地见效。2.3推进中小学思政教育一

5、体化建设,是建设大思政课、构建育人大平台的现实需要。2022年8月,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各地通过以推进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为契机,结合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赣州市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困境与出路研究赖声振(赣州市阳明中学江西赣州341000)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小学、中学循序渐进开设思政课、上好思政课,是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要全面理解中小学思政

6、一体化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结合我市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利用系统思维,采取有效措施,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促进中小学思政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关键词: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困境与出路188世纪之星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思政教育一体化与大思政课建设高度契合,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实现思政课育人成才3。二、现实困境与主要问题在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发展背景下,我市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正有序展开,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2022年,赣州市委教工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加

7、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当前,各地各校也在逐渐探索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但经过调研和实地探究发现,截止到2022年11月份,不少县(区)在探索和推进一体化过程中与市级规定要求的“一体化”存在差距。比如,在育人理念、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主体、育人保障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具体来说,我市在推进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还存在以下困境与问题。1.从育人理念上看,课程一体化建设理念亟需落实加强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事关学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担,也关乎着思政教育的“道”与“术”。构建中小学思政教育共同体,要树立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体化育人平台机制。然而,全市各地各校在执行过程

8、中,依然普遍存在着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不同学段“各自为教”、“各自为研”、“各自为学”的现象,甚至还存在少数地区没有将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纳入一体化建设的范畴之中,这是亟需加以改进和完善的。当然,在调研中也发现,还存在少数民办学校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参与性、积极性不高,甚至认为与其无关。整体上来看,各县(区)的分管部门对于思政课建设高度重视,但是,各学段之间思政课的横向交流、纵向联系不够紧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调育人机制尚不够健全,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育人理念亟需深化。2.从育人目标上看,课程育人目标与阶段目标落地有待融合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要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青少年

9、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素养。强化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首要目的就是要实现立德树人的一体化。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考”、“高考”升学率的指挥棒,不同学段的学校、老师和家长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分数层面,将升学作为主要追求,忽视了学生层面的道德育人。由于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不同,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目标也必须要有阶段性规划和科学设计,促进不同学段思政课落实好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从当前实际情况看,中小学段思政课的具体阶段目标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不够聚焦,缺乏整体性和层次性;二是不同学段在教学过程中沟通机制不健全,导致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彼此独

10、立,缺乏呼应,没有形成统一整体,造成教学目标层次混乱、教学成效碎片化,难以实现思政课育人的一体化要求。3.从育人内容上看,课程教材内容衔接性有待加强思政课教材,是实现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基础。然而,在当前“新课标”、“旧教材”的背景下,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性与交叉性问题依然存在。从横向来看,不同学段、同一学段思政课的教材内容中存在着内容重叠的问题,加快推进课程教材一体化整合迫在眉睫。从纵向来看,在初中与高中的思政课教材中,有关“我国基本制度、改革开放、文化自信和法治教育”等内容上都存在重叠部分。从教材体系建设的视角来看,与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相匹配的教材内容体系尚不

11、健全。4.从育人主体来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需要 加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效果,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从实际情况看,我市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近年在不断充实,尤其是初中与高中的思政课教师,基本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但部分农村学校依然存在思政课教师不足的现象。同时,目前我市大部分小学缺乏专职思政课教师,基本以学校行政领导、班主任和大队辅导员等为主体,承担着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因而,从“量”的层面看,还是存在数额不足的问题;从“质”的层面看,各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教研较为缺乏,更难以建立一体化的教育教研机制。普遍现象是,目前中小学思

12、政课教师彼此集体备课与集体教研的意愿不强、氛围不浓,缺乏良性互动,尚未建立一体化的贡献发展格局。5.从育人保障方面看,一体化建设机制需进一步夯实建立健全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机制,事关思政课一体化全局工作。2020年,教育部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门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领导,反映了从国家层面,有了一体化建设机制的顶层设计。但就结合赣州市实际情况看,截止2022年11月,成效较为明显的是,有由赣南卫职院牵头,赣州市第十五中学(赣州中学蓉江校区)、潭东中学、飞扬路小学、赣州现代科技职业学校五所学校结对,在赣州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联盟,在全市取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并已

13、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他各县(区)还在陆续探索之中。但是,从整体上看,全市各地各学校一体化机制建设速度还要加快,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制度平台建设需进一步夯实。三、主要路径与实践对策根据国家、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要求,结合我市当前在推进中小学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笔者认为,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统筹推进全市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课程理念、学科内容、教学教研、师资队伍等方面一体化,形成中小学思政教育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新格局4。189探索与交流1.坚持政治引领,推进机制建设一体化加强各县(区)组织领导,强化政治保障工作。在

14、市级层面,可以成立全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全市开展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活动提供组织保障,有助于加强对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指导和服务,有效推动全市各地各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同时,可以探索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中心城区“五区”还可以联系市区各高校,如加强与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和赣南医学院等高校联系,各县可以加强与当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联系,统筹区域内教研机构及中小学校力量,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学术研讨活动,提升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层级和质量。同时,各县级主管部门对开展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活动应给予一定的经费保

15、障,为开展各类活动提供后勤保障5。2.坚持协同联动,推进课程建设一体化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中小学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情感,强化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层级性,构建中小学一体化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落实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目标要求,推动课程育人目标与阶段目标有效落地。按照国家、省级有关文件要求,确保义务教育阶段 道德与法治 课时开足开齐,在高中学段,要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此外,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地各校要开设江西省地方课程红色文化。围绕课程内容和学段目标,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学科、课程协同联动,为增强思政教育一体化打下扎实课程基础。3

16、.坚持研训结合,推进队伍建设一体化各县(区)要配齐配强思政课专职教师力量,小学阶段要有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初中和高中要配全专职思政课教师,打造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共同体,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奠定师资基础。要围绕“双减”与“新课标”下的思政课关键问题,紧紧扣住“大思政课建设”这一重大命题,常态化开展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和教学竞赛活动,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6加强思政课教师关于推进一体化建设的理念,打破各学段“各自为教”、“各自为研”、“各自为学”的尴尬局面。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培训,各地各学校要把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纳入专项培训内容,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掌握不同学段的

17、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精准把脉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和育人模式,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4.坚持同频共振,推进课内课外一体化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促进中小学思政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全市各地各学校可以探索将思政课搬出教室,创新思政课教学、教研模式,打造赣南思政一体化教育特色。赣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红色资源,可以通过开展思政研学、“行走的思政课”、“新时代赣南发展 我调查”等系列活动,真正让思政课“红起来”、“动起来”和“活起来”。此外,依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探索中小学实践课堂制度,推动社会实践课内外一体化,促进赣南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实现高

18、质量、内涵式发展。结语做好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使命光荣,意义重大,要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和追求,让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努力做出特色,办成精品,形成品牌,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教育战线贡献。参考文献1王莺,蒋敏.行走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范式建构与区域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2022(5):610.2邱利见.大中小学思政课程设置一体化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8):59-64.3贡钦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教学衔接J.读与写,2021,16(1):49.4袁梅.多维度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路径探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5):77-80.5范小青.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000(012):28-31.6曾玉梅.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