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尤政(华中科技大学,武汉 430074)作者介绍作者介绍:尤政,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1992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9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10月至2000年3月,在英国萨里大学空间中心任高级访问教授。2005年获人事部授予的“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并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学术方向为智能微系统及其在空间应用。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纳航天器的技术创新
2、及其工程实践,作为总负责人主持设计、建造、发射和在轨运行“TH-1”“NS-1”“NS-2”等多颗微纳卫星,其中“NS-1”卫星是当时世界上在轨飞行的最小“轮控三轴稳定卫星”,为我国空间微系统与微卫星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研制了微型MEMS储能器件及能源微系统、MEMS太阳敏感器、微/纳型星敏感器、MEMS开关/继电器、MEMS扫描镜及探测微系统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器件与微系统,且多种产品已经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应用。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与国家级奖励不重复的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余项,发表SCI/EI
3、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2部。现任中国科协副主席、教育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党的二十大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由华中科技大学科研成果孕育孵化的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坚持以
4、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顶天立地,追求卓越,强化有组织科研,奋力打造“国之重器”,努力争创“0到1”的重大原始创新,加快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 勇担战略使命,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科研范式深刻变革,学科交叉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创新突破的生力军、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地强化与国家战略目标和任务的对接,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担负起中华
5、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科大)创办于1952年,在新中国的朝阳中诞生,在共和国的旗帜下成长,在改革开放中腾飞,在新时代迈向世界一流。建校70年来,华科大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为己任,为国家培养输送了70余万高素质创新人才,建设了27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了系列重大科研成果,首倡并推动建设“武汉 中国光谷”,奋力推动“中国光谷”迈向世界。面向未来,华科大将进一步聚焦中国式现文章编号:1004-8308(2023)04-0011-05DOI:10.13581/ki.rdm.20230780“科创大家谈”特稿研究与发展管理第 35 卷代化新要求,努力把国家战略需要凝
6、练转化为学校科研指南,落实为科技攻坚实际行动,提升学校服务国家发展、承担国家使命的战略能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当前,学校已发布 华中科技大学“十四五”科技创新白皮书,制定“五年科技规划”,明确“三年行动方案”,出台基础研究、交叉研究、重大科技创新三大支持计划,努力解决国家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问题。在基础研究方面,面向前沿科学问题努力拓展人类认识自然的边界,争取“0到1”的原始创新;同时努力突破“卡脖子”难题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在交叉研究方面,探索交叉研究激励机制、工作模式、管理体制等,推动跨学科凝练重大任务,探索原始创新和重大科技突破新的增长点,特
7、别是聚力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国家战略,发挥华科大医工等学科优势和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等医学资源优势,更高水平深化医工交叉,建设高端医疗装备制造创新高地。在重大科技创新方面,推动科研工作者奔着国家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以能否解决国家战略问题论英雄,采取“揭榜挂帅”模式,努力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特别是要面向国家安全战略需要,提升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战略科技能力,服务国家安全领域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 把握战略关键,铸造“国之重器”世界科技强国的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二战期间,美国通过国家层面的有组织科研行动,加大支持和建设美国斯坦福大学、MIT林肯实验室等重要科研机构,研究产
8、出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美国赢得二战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了西方的科技“杀手锏”。在当前中美科技战的背景下,打造科技领域“大国重器”已成为决胜关键,更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使命所在、职责所系。高校要积极参与争创国家实验室,全力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好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作出高校应有的新贡献,为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华科大把建设重大科研平台作为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棋”。“十五”以来,学校坚持每个“五年规划”聚焦一个国家重大战略,集中全校
9、力量重点谋划建设一个重大创新平台,建成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四颗明珠”为代表的27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形成了全链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化”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集群优势。2022年,华科大获批并建设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是当时全国高校仅有的两家;2023年,获批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6+2”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新布局。当前,华科大正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战略契机,组建由校长任组长的
10、调研组,专题开展“高水平建设国家级科研机构,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调研工作,深入分析当前世界科技强国竞争的形势挑战,系统梳理全球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经验路径,全面剖析当前学校建设战略科技力量面临的问题不足,进一步明确战略方向与使命任务,更高水平、更强意志地凝聚师生思想共识,系统厘清未来发展的战略路径、重点任务和举措安排,努力构建华科风格、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创新体系。面向未来,华科大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战略科技力量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全面推进国家级重大科技平台建设。一是全力推进重大平台实体化建设。坚持“平台做实、学院做精、学科做强、成果做大”的基本目标,把握好平台、学院、
11、学科的基本关系,大胆探索“学院管训、平台管战”的新机制。坚持“一平台一方案”方针,按照“定位清楚、目标明确、方案落实、过渡平稳”建设原则,逐一确定配套支持政策,努力通过重大科研平台实体化运行改革,打破学者、学院、学科壁垒,打造更高水平的跨学科跨领域的集团军科技攻关作战能力。二是推进“十大明珠”战略行动。发挥光电子信息学科优势,努力推动在汉光电子领域科技力量协同联动,加快争创光电子领域国家实验室。有序推进脉冲强磁场二期优化提升项12第 4 期尤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目建设、精密重力测量设施验收、生物医学成像实体运行、光电与医疗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等工作,推进国家实验室武汉基
12、地建设,加强重大平台谋划布局,努力推动“四颗明珠”迈向“十大明珠”,实现平台优势扩容增效。三是持续强化国家级科技平台战略作用发挥。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基础研究的引领支撑作用,参照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模式,筹备成立精密重力测量、高端生物医学成像等科学中心,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前沿基础研究。持续推动以重大平台为牵引,引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努力肩负国家使命,体现国家意志,承担国家任务,代表国家水平。3 厚植战略根基,打造基础研究“特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高校是原始创新的主战场,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
13、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要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甘坐“冷板凳”,以“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战略根基。华中科技大学始终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勇当基础研究主力军。在20世纪70年代,老校长朱九思就明确提出“科研是源,教学是流,科研要走在教学前面”。进入新时代,华科大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研究谋划布局,出台创新白皮书指南,开展学术前沿青年团队支持行动,实施基础研究支持计划,努力打造高水平
14、基础研究队伍,取得了国际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G值、脉冲平顶磁场强度若干世界纪录、世界最精细鼠脑神经图谱等一批重大原创性、引领性学术成果。面向未来,华科大将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布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基地,培育重大原创性成果,引育原始创新顶尖人才和团队,构建良好基础研究生态,完善适应基础研究特点的分类评价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符合学校学科特色的“基础研究特区”。第一,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滚动发布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白皮书,稳定实施基础研究支持计划,着重加强对青年教师以及具有研究潜力的优秀研究生、本科生的资助支持,对入选项目跟踪评估研究进展态势,探索长周期稳定支
15、持模式。第二,加强基础研究公共科研平台建设。推进建设生物冷冻电镜系统平台、分析测试中心、医学公共科研平台、先进微纳加工平台四个公共科研条件平台,为重大基础前沿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和平台支撑。第三,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持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讲创新、比质量、重贡献的分类评价机制,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第四,争创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力争在强磁场、重力测量、量子、干细胞、生物医学成像等若干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4 增强战略力量,建设创新人才高地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坚定不
16、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中国大师。特别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思路,走融合创新模式的路子,既要厚植专业基础,加强交叉、前沿学科的引导,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也要面向当下亟须解决的复杂工程问题,将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既要为满足当前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提供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也要为未来中国走上世界舞台中央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华科大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校以来,一代又一代华科大人服务国家、团结实干、严谨治学,形成了“党旗领航”的红色基因文化底蕴,打造了“学在华科大、学医在同济”的学风名片,培育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特色。面向新时代,学校正全面建设高水平立德树人体系
17、,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面向原始创新需求,华科大厚植专业基础,加强交叉、前沿学科引导,以建13研究与发展管理第 35 卷设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等为契机,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方案,遴选交叉前沿实验室,培养能潜心基础研究,实现“0到1”突破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面向“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华科大着力培养能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高、精、尖、缺卓越工程师,自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以来,设立13个卓越计划实验班,于2023年4月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形成“上接学科前沿、下接产业需求”的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华科大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流人才创新高地。20世纪7
18、0年代,华科大提出“高筑墙、深挖塘、广积人”的人才战略。面向新时代,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实施“登峰计划”“学术前沿青年团队”“华中卓越学者”等人才培养计划,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全国首创“国际青年学者东湖论坛”引才模式,大力汇聚优秀人才,已连续举办11届东湖论坛,吸引30多个国家的3 000余位海外优秀人才参加,其中400余位人才加盟我校,成为学校乃至湖北省汇聚海外人才的“强磁场”。华科大坚持“引凤筑巢”与“筑巢育凤”相结合的方针,以一流创新人才作为一流创新平台的核心,将一流创新平台作为汇聚与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关键。每一个重大平台建设背后都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
19、家在其中发挥了引领性、关键性作用。“十三五”以来,“四颗明珠”等国家级平台聚集、培育了200余位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为人才高地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向未来,华科大将始终牢记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使命,持续完善立德树人体系,进一步建设以战略科学家、高水平创新团队与青年创新生力军等为核心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发掘平台集群资源优势,打造一流人才创新高地。5 打通战略堵点,推动产学研融通发展 从历史上看,斯坦福大学等成就了美国硅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成就了中国中关村,华科大、武汉大学等支撑了中国光谷,一流大学成就一座城市、引领一个产业,实现名城名校共生共发展,关键在于产学研用融通发展。当前,
20、高校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界的成果转化存在“死亡之谷”的关键难题。如何跨越这个“死亡之谷”,需要跳出高校看高校、跳出教育看高校,从为国家提供教育科技人才战略性支撑的全局视角,探索适应高校特点的新型举国体制,主动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科技园区、领军企业、投资机构等的创新联动,奋力打通从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链条。华中科技大学始终秉承“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优良传统,在世纪之初,学校率先提出“育人为本、产学研三足鼎立协调发展”,强调“写好两篇文章”,坚持“不上书架,就上货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0世纪70年代,学校捕捉世界光电产业发展新趋势,设立全国首个激光班
21、,率先开展面向工业应用激光器研发的有组织创新行动;90年代,黄德修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提出借鉴美国硅谷经验,首倡建设“武汉 中国光谷”。40余年来,10余万华科大人扎根中国光谷艰苦奋斗,建设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基地,培育支撑了华工激光、华工数控、天喻信息等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支撑了“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成为中国光谷迈向世界的坚强科技内核。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异地研究院的方式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其中,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被 焦点访谈 等央媒誉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典型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致力于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服务高端制造,得到了社
22、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面向未来,华科大将坚持面向地方经济主战场,服务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特别是聚力中国光谷,为推动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6 加强战略保障,建设一流大学创新体系 大学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基石。要建立健全落实国家战14第 4 期尤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略需要的制度设计,始终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探索有组织推进跨学科
23、、跨学校、跨领域协同作战的指挥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评价激励机制。要完善大学科技治理,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健康的科技创新生态。要以一流大学创新体系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为建设具有学校风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出应有的新贡献。华科大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持续强化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成果、成果转化四大核心任务,健全战略规划、组织保障、管理制度、队伍建设、对外合作、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条件保障八大工作举措,基本构建“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在科研机构(基地)管理方面,分类分层出台政府批建、自主设立、参与(
24、联合)共建异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基地)的管理制度,厘清学校、部门、院系、平台、团队的权责关系,形成“4+6+2”科研机构(基地)管理制度体系,对全校300余个科研平台实施全口径分层分类规范管理。在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转化方面,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相应配套政策,形成“1+3+N”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在科研激励机制方面,贯彻中央“破五唯”要求,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导向,修订科研激励政策文件,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科研诚信制度方面,修订学校和院系学术委员会章程,完善科研诚信宣传教育、调查处理等管理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生态。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华中科技大学将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战略使命,以铸造“大国重器”为战略关键,厚植基础研究的战略根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育战略人才力量,打通产学研融通发展的战略堵点,加强一流大学创新体系的战略保障,深入开展有组织、有规划、有质量的科学研究,建设华科风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努力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