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山一中自主探究导学案 中国民俗文化 班级: 姓名:
《圯上老人》
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 刘宝江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段中的文言现象。
2.揣摩张良身上的精神气质。
3.理解“忍”的内涵。
二、激趣导学:
张公艺写的《百忍歌》中说:“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张公艺有这样的气度,能够九代同堂而和睦,深得忍的精髓而治家有方。惊天我们走进《圯上老人》看看这篇文章又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三、原文
圯上老人
《史记·留侯世家》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坠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
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
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
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
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
兵法》也。
四、通读识意:
1.词类活用
2.通假字
3.句式及其他文言现象
4.“平明”解释
五、探究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的故事。
2.老父采用了哪些办法来考验张良?
3.见老父扔鞋,张良最初的想法是什么?后来他怎么做的?
4. 老人对张良的种种要求是否过分?他真实的意图是什么?
5.老父两次刁难张良,以迟到为由不予理睬,为什么?
6.作者借老父考验张良一事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
7.你认为文中的老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8..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
9. 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有着和张良类似的人生经历,最后终获成功,请举例说明。(至少3人)
10.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张良的品质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2
编写日期2018-5-10 编写:刘宝江 审核:高二语文组 第 2 页,共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