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丁俊美:黄梅戏第一次走出国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8465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丁俊美:黄梅戏第一次走出国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丁俊美:黄梅戏第一次走出国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丁俊美:黄梅戏第一次走出国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淮文史往事漫忆092JIANGHUAIWENSHI1953年10月,成立不满一年的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参加了第三届赴朝鲜慰问演出。其中,演员9人:王少舫、潘璟琍、丁紫臣、马元玲、纪延龄、潘霞云、丁俊美、查道骧、沈贤志。乐师6人:王文治、王文龙、洪声、凌祖培、高树堂、檀永武。化妆、服装由罗文斌负责。带队的是剧团副团长闵人,共18名同志,还有1名同志的姓名未能确认。18人与上海合唱团、上海广播艺术团等单位选送的艺术家、演员一起,被编入华东区选送的第六分团。时年15岁的丁俊美是省黄梅戏剧团赴朝慰问演出队年龄最小的成员,也是18人中如今唯一在世的亲历者。丁俊美出身黄梅戏世家,外祖父丁永泉(又名“丁老六”

2、)是民国时期安庆地区知名黄梅戏演员、班社组织者,母亲丁翠霞、舅舅丁紫臣、丁紫旺均承外祖父衣钵,其先生时白林亦为黄梅戏音乐大师。丁俊美本人为安徽艺术学校(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前身)高级讲师、一级演员,出演了1955年电影天仙配中的四仙女,培养出了1980年代红极一时的黄梅戏“五朵金花”。然而,对于终生与黄梅戏结缘的丁俊美来说,黄梅戏带给她最光丁俊美:黄梅戏第一次走出国门张瑾程诗怡/文江淮文史093JIANGHUAIWENSHI往事漫忆荣的回忆就是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这也是黄梅戏第一次走出国门。在参加赴朝慰问演出前,丁俊美虽然很年轻,入团不久(1953年3月,丁俊美与外祖父等老艺人从安庆一起调入合

3、肥省团),但已有了几次大型演出经验:如1953年5月,赴佛子岭梅山水库慰问演出;1953年6月,赴南京接待波兰马佐夫舍歌舞团,并联欢表演。但出国演出还是第一次。时光流逝,今年已是省黄梅戏剧团参加赴朝慰问演出70周年。为充分还原当年的历史场景,弘扬老一辈艺人的革命精神,笔者一行走访了丁俊美老师,听她讲述70年前的动人故事。赴朝前的紧张集训据丁俊美回忆,在赴朝之前,从1953年8月到9月,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选送的成员与其他赴朝慰问团一起,在上海参加了国内集训,内容以排戏、审查为主。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等都参与了节目审查。彼时黄梅戏还是地方小戏,尚未排演出轰动全国的黄

4、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整部剧目,只有从老戏中传承下来的路遇这一桥段以及一些贴近劳动人民生活的小戏。回忆起这些戏曲大师审查节目时对黄梅戏的评价,丁老师倍感温暖:“这些大师对我们黄梅戏都非常爱护,他们觉得这个戏多好啊,又好听又好懂又活泼,热闹得很,尤其看了我们的打猪草夫妻观灯都喜欢得不得了。”尤其京剧大师梅兰芳,由于徽班进京与京剧的渊源,对安徽怀有特殊的感情,丁俊美说:“梅兰芳到安徽演出,总是说我这是回娘家了”。最终,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选江淮文史往事漫忆094JIANGHUAIWENSHI送的成员被编入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第六分团,带去了六个小戏。“黄梅戏第一次出国就是我们这几个戏!”回忆起这段往事

5、时,已年逾八旬的丁俊美脸上仍不禁流露出当年那个15岁的小姑娘般自得与俏皮的神色,她说:“我演的是打桑打猪草拾棉花,我一个人演三个小戏!潘璟琍和王少舫演路遇夫妻观灯。”除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第六分团的成员还有上海合唱团、上海广播艺术团的著名歌唱家朱崇懋、任桂珍以及来自山东和福建的文艺团体。从节目内容上看,不仅有黄梅戏,还有合唱、小品、山东琴书、话剧以及福建歌舞采茶扑蝶。丁俊美这样概括第六团的特色:“这个团非常棒!就像一台综合晚会一样!”除了排戏、审查,慰问演出团还接受了外交礼节、朝鲜文化、朝鲜人民生活习惯、日常沟通交流的朝鲜语等多方面的培训。回忆起入驻朝鲜百姓家中的情景,丁俊美至今还能熟练地用朝

6、鲜语说出“大叔、大妈”等日常词汇。国内集训不仅锤炼了黄梅戏的精品小戏,更是淬炼了这批黄梅戏艺术工作者的精神,丁俊美说:“去朝鲜慰问演出感觉无上光荣,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形象!”精彩又艰苦的演出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1953年10月,贺龙总团长率领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前线慰问演出。在此之前,1951年和1952年的赴朝慰问演出是在战火纷飞中进行的,常宝堃等三名慰问团成员牺牲。据丁俊美回忆,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成员本来也是做好了在战争状态下赴朝的思想准备的。1953年9月,他们已经江淮文史095JIANGHUAIWENSHI往事漫忆在安东(今辽宁丹东)鸭绿

7、江旁等候了,几天后,才进入朝鲜。尽管此前思想上有所准备,但战后朝鲜的面貌还是令丁俊美震惊,到处都是轰炸后的痕迹,“连这么长的一段柏油马路都没有!”丁俊美比量着客厅里沙发加上茶几的长度讲述着:“当时还有个惊险的事。我那时候小,刚下车我就找地方玩,一脚就踩在一个炮弹旁边。那个炮弹有我身高这么高,应该是当时投下来栽进地里还没炸开的,马上就有志愿军的工程兵战士过来拆除。”除了战争遗留炮弹的危险,极度的严寒是这届慰问团面临的又一大困难。丁俊美回忆,当时气温经常低到零下40摄氏度,而慰问演出都是在露天进行的,“那雪下得呦!”演打桑打猪草这样的小孩戏时,为了追求小女孩灵活纤巧的舞台形象,嫌自己穿着冬衣臃肿的

8、丁俊美干脆就穿单褂单裤上场。表演摘桑叶的动作时,手都冻僵了不会动了,嘴也冻到都没有知觉了,“只知道自己在唱,但感觉不到嘴在动。”除了丁俊美,当时第六分团的黄梅戏女演员年龄都不大,大都没结婚。因为但长时间在严寒天气下演出,马元玲、纪延龄、丁俊美等人都冻出了一般老年人才会得的关节炎。志愿军战士兴致勃勃观看演出江淮文史往事漫忆096JIANGHUAIWENSHI尽管天气严寒,慰问演出现场的气氛却十分热烈。“每次演出完,志愿军战士就会不停欢迎再来一个。”丁俊美骄傲地说:“每次再来一个的任务几乎都是我,因为我是在戏曲之家长大的,化妆扮相动作快。”寒冷伴随着慰问演出团的全方位体验,为了把精彩的节目送到各个

9、志愿军驻地,演出团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背包、用网兜兜着自己的脸盆、水瓶,带着服装、道具,坐在敞篷卡车上,从一处颠簸辗转到另一处。有时候,他们的住宿被安排在志愿军临时搭建的大棚里,里面没有任何取暖设备;有时候分散到当地百姓家,百姓家有土炕,会暖和一点,但也要入乡随俗,在餐前喝上一碗冷井水。现在回想起这些艰苦的岁月,丁俊美说:“那时候一点都不知道苦,就觉得很光荣,就想着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有损国家形象。”真挚感人的情谊尽管环境艰苦,丁俊美感受到的却是慰问团演员、志愿军战士、朝鲜百姓之间真挚的情谊。每次演出后,闵人团长看着比自己孩子还小的丁俊美,怕她直接烤火造成冻伤,都要把她裹在自己的军大衣里头

10、焐暖。尽管慰问团演员们自己衣着单薄,冷得不行,但面对一贫如洗的朝鲜百姓仍会倾其所有。王少舫有天晚上被分在当地一户百姓家休息,察觉到这家老人的目光始终盯着自己的毛线背心,他就毫不犹豫地脱下来,送给了这位老人。慰问团在朝鲜老百姓家吃饭,都是志愿军给粮食,百姓给做。尽管自己家里没有什么吃的,朝鲜百姓也是想方设法,在炮火轰炸后的山野里,到处找残存的板栗、梨子来招待慰问团。江淮文史097JIANGHUAIWENSHI往事漫忆这份情谊伴随着板栗、梨子的滋味深深地留在丁俊美的记忆中:“那个地方的板栗味道特别好,还有梨子也特别好吃。”没有一条路是好的,上山到阵地前线的路尤其难走。丁俊美说:“当时常香玉给志愿军

11、捐了一架飞机,是不得了的事情!她到了朝鲜后,我们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战士,都不舍得让她走路,上山的时候都抢着手搭手地抬着她。”这样让人感动的事情也发生在志愿军战士与丁俊美之间,在看了她演出的打猪草打桑后,一个20来岁的志愿军战士,特意赶了两重山头、四五十里路送给她一块绣着“最可爱的人”的手帕。“两个山头啊!他就为送一块手帕给我”丁俊美动情地跟我们讲述着。原来这个战士离开家乡的时候,妹妹刚刚15岁,与当时的丁俊美同龄。“那个时候不兴拥抱这些,他就是握着我的手,小妹妹、小妹妹这样的叫我。”历史的记忆荣光在朝鲜慰问演出时,丁俊美还收获了独一份的经历。在当时我军指战员的许可与保护下,她得以参观了板

12、门店谈判的地点,留下了板门店北缘的照片。那是敌我双方对峙的地方,气氛是十分紧张的。丁俊美说:“所以大家讲我是最幸运的,因为(出于安全考虑)梅兰芳周信芳这些名丁俊美(前排左二)与志愿军官兵在一起江淮文史往事漫忆098JIANGHUAIWENSHI人都不能到那里去。”1953年,从朝鲜回来,黄梅戏第一次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据丁俊美回忆,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都在现场观看。丁俊美和舅舅丁紫臣演出了经典小戏打猪草。丁俊美说,毛主席看过几次她演的打猪草,印象深刻的还有1955年在上海锦江饭店的演出。上台前她并不知道毛主席在场,一出场见到毛主席,她激动地一下子把“小女子本姓陶”唱冒调了。

13、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演出也让周恩来总理记住了“小丁”,当时周总理问了她的姓名。1958年周恩来总理来安徽视察,演出完毕卸了妆的丁俊美担任保卫工作,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总理看到她立刻脱口叫她“小丁”。参与赴朝慰问演出对丁俊美来说是无上光荣的,这背后也体现了黄梅戏艺人在旧社会与新中国境遇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1939年,丁俊美刚刚一岁,父亲就惨遭日军杀害。从此,作为苏轼第三十一世孙女的她改随母姓,一家人靠外祖父丁永泉组织黄梅戏班社演出艰难度日。在旧社会,丁永泉因演黄梅戏多次入狱。丁俊美回忆,1949年4月安庆刚解放时,黄梅戏演员一度没有饭吃,在当时曾希圣政委、桂林栖书记等人主持下,6月开始,从部队筹钱每天给每个演员2个烧饼作为口粮,接济黄梅戏演员的生活。能吃饱饭就能演出,安庆的黄梅戏市场也由此培育起来。此后,安徽省委在合肥举办艺人培训班,后又从安庆民众、胜利剧团抽调丁永泉、张云风、胡霞琳、王文治、王文龙、严凤英等人,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丁俊美说:“没有共产党、没有全国观众的喜爱,黄梅戏就到不了今天。”(本文图片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资料室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