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交互耦合研究 (1).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8407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交互耦合研究 (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交互耦合研究 (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交互耦合研究 (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计与决策2023年第22期总第634期0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主体,在发展旅游经济普惠民生进程中,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常态下,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担起了新经济增长点的历史使命1。学者们开始研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国外学者多从二者的矛盾层面出发2,聚焦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旅游经济的生态环境脆弱性4等理论研究,但缺乏实地测量或遥感观测的宏观定量分析5。国内学者则从综合评估与实证分析出发,关注新型城

2、镇化6、生态旅游7、居民福祉8等内容,研究尺度涉及省份9、经济带10、旅游资源城市11、旅游热点区12等,而鲜少从城市群视角开展研究,尤其是关于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的深层解耦的研究极度缺乏。因此,本文分析城市群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态势,对于丰富城市群的研究有一定理论意义。目前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的交互耦合已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致力于综合评估城市群旅游经济与生态发展现状,探索城市群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进程,并依据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1理论基础城市群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皆是城市生活的重要驱动和社会发展演化的重要体现,两种复杂系统

3、在时空动态维度中可实现整体促进与掣肘、对立与统一。一方面,“生态”是“旅游”的胁迫载体,旅游经济通过人口流动、经济增长、用地扩张等行为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效应”;另一方面,“生态”具有逆向衍生功能,通过系统升级、容量提升等约束措施减少生态压力。由此,“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寓生于旅,以旅促生。本文综合构建基于时间、空间、组织三个维度的“交互耦合魔方”三维框架(见下页图1),其中,X、Y、Z轴分别代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组织维度。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通过“耦合线”正负向作用形成由浅及深的耦合递进态势,表现为轴线内近期近程交互耦合与轴线外远期远程交互耦合,以及轴线外单一交互耦合与

4、轴线内里层级交互耦合。1.1时间维度分析依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地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长期呈“倒U”型关系,存在系统耦合拐点。本文时间关联划分为近期耦合与远期耦合,以此表征从生态环境压力随着旅游经济增长呈先恶化而后改善的变化趋势(见下页图2)。从近期交互耦合看,“唯效用论”主导的初期发展模式一直处于环境高山“爬山”阶段,经济增长胁迫效应愈发增强,处于EKC曲线左半部分;从远期交互耦合看,旅游经济规模高质量发展在面临“资源环境发展”的多重旅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交互耦合研究杨莎莎1,庞钰凡2(1.桂林旅游学院 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大连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5、116081)摘要:文章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的“交互耦合魔方”理论分析框架,在综合评价旅游经济规模指数与生态环境压力指数的基础上,测度汇总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耦合协调类型与解耦态势。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整体呈“东西部高、中部低”的“U”型分布格局;生态环境压力整体具有“东高、西低”的带状分布特征;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耦合协调类型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东、中、西部城市群分别属于初级协调、勉强协调、濒危失调类型;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的交互解耦类型正处于有序与无序之间的中间状态,东西部城市群率先实现旅游经济系统与

6、生态环境系统的强解耦。关键词:城市群;旅游经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解耦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23)22-0095-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157)作者简介:杨莎莎(1981),女,广西柳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庞钰凡(1997),女,山西临汾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经 济 实 证DOI:10.13546/ki.tjyjc.2023.22.01795统计与决策2023年第22期总第634期游经济发展压力下,增长逐渐到达拐点,迫使其穿越“环境高山”实现升级转变,该时期

7、旅游经济发展以同步优化生态环境为目标,良好的外部效应为改善城市群整体生态环境压力提供解耦韧性。1.2空间维度分析旅游产业结构转型与旅游规模空间重塑,通过资源要素的近远程流动产生集聚影响13。从近程交互耦合看,旅游经济规模的扩大受益外部性驱动机制,在结构转型与空间重塑的优化效应作用下,产业链高强度集聚对环境产生胁迫。从远程交互耦合看(见图3),一方面,旅游经济发展必需的土地利用、人口就业、交通规划等要素可能会从邻近城市获取,水源污染、大气污染等也会自下而上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鉴于跨尺度耦合具有政策协同效应,区域旅游政策与生态治理措施可自上而下为地区旅游经济内涵集约式发展助力,实现远程解耦。空间尺

8、度近程交互耦合自下而上尺度的远程交互耦合城市群尺度范围全国城市群范围自上而下尺度的远程交互耦合自然旅游景区人文旅游景区城市尺度范围空间尺度图3 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空间交互耦合示意图注:图中自下而上分别为北京香山景区、故宫、北京市行政图、京津冀城市群与中国城市群地图(底图来源:国家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http:/ 4800 万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19)1825,底图无修改)。1.3组织维度分析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之间存在单一结构与层级结构的不同因果链效应机制,可表示为“AB”以及“ABC”的因果链类型(见图4)。从单一交互耦合看,随着旅游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用地扩

9、张会导致乡村周边地区生态空间明显缩小,生态污染逐渐加剧;从层级交互耦合看,旅游经济的发展以人口就业效应、消费效应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一方面有效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实现乡村人口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城乡生态一体化的机制创立,另一方面促使旅游产业属性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驱动跃进,重构地区生态空间格局。单一耦合生态空间缩小旅游经济规模生态污染加剧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压力生产劳动空间生活服务空间供给生活资料供给劳动资料人口城镇化消费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层级耦合层级耦合生态格局重构生态功能修复收入提高城乡互动城乡互动人力集聚资本深化图4 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组织交互耦合的相互关系综合三大维度理论分析

10、,系统近期交互耦合、近程交互耦合与单一交互耦合皆表征出旅游经济发展为生态环境带来的“胁迫效应”,但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的外部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会持续为区域生态可持续提供强效功能保护机制,更好地实现由耦合向解耦的根本性转变。2研究设计2.1指标体系构建旅游经济系统是经济发展与旅游产业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14,旅游经济规模测度主要考虑区域旅游产业为地区经济增长带来的总量产出水平与效益产出水平。鉴于旅游产业综合特性,本文基于总量产出与效益产出概念视角,选取地区夜间灯光亮度值、夜间灯光亮度增长率(%)、人均夜间灯光亮度值、旅游总收入(万元)、人均旅游总收入(万元)、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各地游客总

11、人数、人口增长率等指标构建旅游经济规模指数测度模型。由于生态环境压力在城镇化发展阶段具有阶段性,需综合考虑地区污染程度与治理能力,因此选取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评测指标,选取建成区未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厂未集中处理率以及生活垃圾未无害化处理率作为生态治理程度评测指标。构建包含2个概念层与8个指标层的旅游经济规模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包含2个概念层、6个指标层的生态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见下页表1)。远程耦合Y空间维度近期耦合单一耦合近程耦合组织维度层级耦合Z时间维度远期耦合X城市群单元城市单元图1 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交互耦合魔方”示意图生态环境

12、压力耦合状态穿山脱钩状态生态环境压力极限阈值拐点旅游经济规模环境高山爬山环境高山图2 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的时间交互耦合EKC曲线经 济 实 证96统计与决策2023年第22期总第634期2.2模型设定2.2.1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耦合度可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程度。本文参考有关研究成果15,构建城市旅游经济效率与规模的耦合度测算模型:C=f(x)g(y)(f()x+g()y)22k(1)其中,C代表旅游经济效率与规模的耦合度,0C1,C值越接近于 1,代表两系统越具有耦合性;f(x)与g(y)分别代表旅游经济效率指数与旅游经济规模指数;k代表调

13、节系数,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两个系统,故k值取2。耦合协调度反映两系统间耦合性的优良特征,可用于判断系统间是否存在协同效应与整体效应,其计算公式如下16:D=C*TT=f()x+g(y)(2)其中,D代表旅游经济效率与规模的耦合协调度;T代表系统综合协调指数;与分别代表两系统重要程度待定系数,本文设定=0.5。在测算基础上,将旅游经济规模系统与生态环境压力系统的耦合协调类型划分见表2。表2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耦合协调类型协调等级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协调度值D0,0.400(0.400,0.500(0.500,0.600(0.600,0.700(0.700,0.

14、800(0.800,0.900(0.900,12.2.2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解耦模型解耦模型可反映两系统在某一时间节点的不同演变趋势,根据Tapio解耦模型,构建中国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解耦模型,绘制如下:DItk=EnvironTour=(Environtke-Environtks)Environtks(Tourtke-Tourtks)Tourtks(3)其中,DItk代表tk(k=123n)时期的两系统解耦指数;Environ和Tour分别代表生态环境压力与旅游经济规模的变化率;Environtks和Tourtks分别表示tk时期期初的生态环境压力与旅游经济规模,而Env

15、irontke和Tourtke分别表示tk时期期末的生态环境压力与旅游经济规模。根据解耦模型将两系统解耦程度划分为三种,表3与图5列出了判断方法。EovironI扩张性负解耦=1.2II扩张性连接=0.8弱解耦Tour弱负解耦衰退性连接衰退性解耦强解耦图5 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解耦类型判断标准2.3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选取我国有关城市群最新发展规划中提及的19个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共涉及223个地市。鉴于“十四五”规划中将“海峡西岸城市群”名称变动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故最终纳入研究的城市群包括: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粤闽浙沿海、珠江三角洲、哈长、山西中部、中原、长江中游

16、、呼包鄂榆、成渝、黔中、滇中、关中平原、北部湾、宁夏沿黄、兰西、天山北坡共19个城市群。数据来源于20152019年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夜间灯光数据的获取是依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公布的NPP-VIIRS数据,处理流程如下:(1)在ArcGIS 10.2中裁剪中国范围内的夜间灯光数据;(2)为避免网格形变带来的影响,将中国范围内的灯光栅格影像数据转换为兰伯特等积方位投影;(3)以表格显示分区统计中国境内全部城市的平均灯光亮度(灯光密度);(4)将统计表格与中国城市群的矢量图层进行连接,实现矢量与栅格的分区统计。为消除各项指标的数量级及量纲差

17、异对计算结果的干扰,表3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解耦类型说明解耦程度解耦连接负解耦解耦状态强解耦弱解耦衰退性解耦扩张性连接衰退性连接扩张性负解耦弱负解耦强负解耦Environ0000Tour000000DI1.2(0.8,1.2(0.8,1.21.20,0.80说明生态环境压力随着旅游经济规模扩大而降低生态环境压力与旅游经济规模同步提升生态环境压力与旅游经济规模同步弱化生态环境旅游与旅游经济规模同时提高生态环境旅游与旅游经济规模水平双向降低生态环境压力随旅游经济规模扩张而压力增大两系统水平弱化,生态环境压力弱化速度较慢生态环境压力在旅游经济规模衰退过程中强化表1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综合

18、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层旅游经济规模生态环境压力概念层总量产出规模效益产出规模环境污染指数生态治理程度指标层各地级市游客总人数(人)旅游总收入(万元)夜间灯光亮度值夜间灯光亮度增长率(%)人均旅游总收入(万元)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人均夜间灯光亮度值人口自然增长率(%)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吨)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吨)建成区未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厂未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未无害化处理率(%)经 济 实 证97统计与决策2023年第22期总第634期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公式如下:S=Xij-min(Xij)max()Xij-min()Xij(4)旅游经济规模与生

19、态环境压力的测度模型可分别表示为:SWn=i=1nWiSi(5)SZn=i=1nZiSi(6)其中,Wi和Zi分别为采用熵值法计算出的旅游经济规模和生态环境压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权重;Si为指标i的无量纲化值。在式(9)中,以2013年为基期,利用当年CPI指数进行旅游总收入与人均总收入的平减,以消除样本期内价格波动所产生的影响。3实证结果分析3.1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指数时空演化根据构建的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指数测算模型,将20142018年的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指数进行标准化处理。由图6可知,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系统存在明显区域分异特征:表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的双“U”型发展趋势。一方面,东部城市群作

20、为集经济、政治、环境要素于一体的高精度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市群旅游经济进程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以连接我国西部边境、海陆丝绸之路的主动脉线路便捷打通为代表,打通了独具特色的西部旅游联动之路,自2017年起,东部、中部城市群的旅游经济规模优势稍逊,西部城市群文旅经营活动逐渐后来居上,旅游经济规模增长率高达36.81%,高出东部城市群32个百分点。旅游经济规模指数1.210.80.60.40.20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粤闽浙沿海珠江三角洲哈长山西中部中原长江中游呼包鄂榆成渝黔中滇中滇中关中平原北部湾宁夏沿黄兰西天山北坡城市群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图6 城市群旅游经济

21、规模指数演化趋势图20142018年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空间格局17呈明显“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分布态势(因篇幅限制,图略),主要以东部城市群的哈长、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粤闽浙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主成为高值区,这与“海滨旅游”“冰雪旅游”“发达旅游”等热门旅游形式密不可分;以京津冀、山西中部、中原城市群为次一级旅游经济规模高值区,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为其旅游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支撑;西部城市群明显出现“北高南低”的旅游经济规模发展业态,较南部地区而言,北部旅游经济的效益规模与产出规模有着更突出的边际贡献。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的演化路径揭示了不同地区旅游经济业态的规模效应。东部城市群以优良的资金收益率

22、先带动城市群其他产业的共同增长,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更多在中西部城市群得到良好发挥,西部城市旅游业的火热十分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增速与地区收益18。3.2城市群生态环境压力指数时空演化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群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呈逐年递增态势(见图7)。2014年生态环境压力呈东西高、中部低的“U”型发展态势;2015年以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为代表城市群生态压力极高收尾,城市生态治理不容乐观;20162017年东部城市群压力增幅明显,中西部表现则较为平缓;直至2018年东部城市群生态破坏程度逐渐下降,黔中、滇中等西部城市群压力增幅逐渐加大。一方面,东部高速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空间治理为代价,但疏解整

23、治系统的持续升级也为生态建设贡献成效;另一方面,中西部生态环境压力较为弱化,但自2017年起,西部较中部生态环境压力有明显增长,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性更显著。1.210.80.60.40.20生态环境压力指数京津冀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粤闽浙沿海珠江三角洲哈长山西中部中原长江中游呼包鄂榆成渝黔中滇中关中平原北部湾宁夏沿黄兰西天山北坡城市群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图7 城市群生态环境压力指数演化趋势图城市群生态环境压力空间格局呈明显“东西高、中部低”分布态势(因篇幅限制,图略),主要以东部城市群的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中南、长江三角洲为主成为生态环境高压区,这与地区人类活动密集、

24、人类消耗集中等有关;而西部城市群中天山北坡、兰西、黔中、滇中等作为生态环境高压区,其生态环境治理不力程度相较中部地区仍较为严峻。城市群生态环境压力指数的演化路径揭示了不同地区生态保护目标与任务的完成情况。东部城市群整体处于生态治理末梢,中部城市群处于次一级生态环境压力区,整体压力指数稳中有降,西部城市群近年来压力增幅明显提升,区域生态治理不力,情况不容乐观。3.3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耦合的时空演化由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变趋势(见下页表4)可知,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的系统整体耦合协调度正逐年降低。从时间维度分析,样本期初期系统耦合协调度均超越0.6水平;20142015年,整

25、体耦合协调度波动稳定在-1.86%左右,与前期基本保持平衡;20152016年,耦合协调度实现平均0.68%的增长,系统穿山路径遇到阻碍;20162018 年,耦合协调度分别平均实现了-76.23%与-6.40%的大幅降低,至2017年与2018年降阶为勉强协经 济 实 证98统计与决策2023年第22期总第634期调模式,环境高山的“穿山阶段”成效显著。从空间维度分析,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水平呈明显空间分异(因篇幅限制,图略):东部以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为主“胁迫效应”显著;中西部多数处于濒临失调、勉强协调与初级协调阶段,西部城市群旅游经济效益未能在地域范围内得到充分发挥。从组

26、织维度分析,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可划分为濒临失调、勉强协调与初级协调三种,分别占比42.11%、47.37%与10.53%(因篇幅限制,图略)。东部资源集聚为产业结构变迁与时空演化的修复提供支撑;中部则以长江中游与关中平原城市群率先利用资本密集型跃迁;西部实现最低一级的濒临失调模式,这与人类活动稀少及地域环境辽阔有很大关联。从城市群整体来看,两系统耦合发展趋势逐渐减弱,耦合类型空间分异的集聚特征印证了交互耦合效应;东、中部层级耦合外部性明显超出西部城市群促使东中部耦合协调度高效转换,能否科学投入旅游经济要素与生态治理要素是西部城市群增强层级耦合的关键。3.4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解耦的时

27、空演化为进一步探究耦合协调模式演进下的系统解耦类型演化,本文采用变异系数确定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指数与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开展Tapio解耦关系研究(见表5)。从时间维度分析,系统交互耦合态势有明显阶段性特征。20142015 年强、弱解耦关系分别占比 31.58%、68.42%,处于环境高山“爬山阶段”;20152016年除山西中部与呼包鄂榆城市群外,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负外部效应凸显,到达环境高山“拐点”;20162017年出现强解耦、弱解耦、扩张性负解耦、弱负解耦和强负解耦五种类型,分别占比21.05%、15.79%、21.05%、15.79%、15.79%,交互耦合明显越过“拐点”实现“穿山

28、阶段”;20172018年整体进入强解耦状态,东西部城市群整体的旅游经济发展正外部性逐渐凸显。从空间维度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解耦关系极具尺度效应(因篇幅限制,图略)。交互耦合前期,高速增长的外延粗放式发展政策使全域呈现弱解耦与弱负解耦的两极分化态势,为解耦格局重构奠定基础;交互耦合晚期,以长江三角洲、粤闽浙沿海、长江中游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代表实现强解耦类型快速转变。系统间强解耦态势的形成离不开城市、城市群乃至全国尺度施行生态可持续政策的边际贡献。从组织维度分析,样本期末期强解耦类型的城市群由强到弱排序依次是:宁夏沿黄、粤闽浙沿海、山东半岛、滇中、成渝、兰西、北部湾、

29、长江三角洲、京津冀、中原和辽中南城市群,正是旅游经济规模指数较高的城市群。城市群内部的旅游经济多维贡献为推进生态城镇化助力,释放城市群公共需求,创立城乡共生机制,实现城乡发展与城市群发展的统筹解耦。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解耦关系是由弱解耦与强负解耦逐渐过渡至强解耦的过程,呈阶段性反复与时空性分异特征。城市群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系统解耦态势逐步强化,推进中西部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合理扩张是当前城市群旅游地综合治理的关键。4结论本文基于对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交互耦合的不同维度分析,探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在样本期内的时空演化趋势,找寻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在不同维度下的

30、交互耦合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群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交互耦合是在近期时间维度与近程空间维度视域下的单一互动结表520142018年中国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解耦类型城市群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粤闽浙沿海珠江三角洲哈长山西中部中原长江中游呼包鄂榆成渝黔中滇中关中平原北部湾宁夏沿黄兰西天山北坡20142015年解耦指数均值0.00010.02020.00090.0016-0.00170.0012-0.00110.00880.0049-0.0061-0.00230.00080.0182-0.01580.0043-0.00270.00070.00050.0084类型弱

31、解耦弱解耦弱解耦弱解耦强解耦弱解耦强解耦弱解耦弱解耦强解耦强解耦弱解耦弱解耦强解耦弱解耦强解耦弱解耦弱解耦弱解耦20152016年解耦指数均值0.02720.13250.16700.08510.03640.06020.0276-0.06610.02420.0221-0.04920.07580.10340.34990.07370.01420.04970.04870.0673类型弱负解耦弱负解耦弱负解耦弱负解耦弱负解耦弱负解耦弱负解耦强负解耦弱负解耦弱负解耦强负解耦弱负解耦弱负解耦弱负解耦弱负解耦弱负解耦弱负解耦弱负解耦弱负解耦20162017年解耦指数均值-2.37300.0175-9.2783

32、0.0899-0.36710.2149-2.39400.79777.58010.48391.24225.4292-0.32964.62650.0850-0.3816-7.4415-0.8759-0.2155类型强负解耦弱负解耦强负解耦弱解耦强负解耦弱解耦强解耦弱负解耦扩张性负解耦弱解耦扩张性负解耦扩张性负解耦强解耦扩张性负解耦弱负解耦强解耦强负解耦强负解耦强解耦20172018年解耦指数均值-0.0195-0.3946-1.6367-0.4063-2.80421.21700.5042-0.8770-0.23310.716429.1195-1.26830.5368-1.6294263.4438-

33、0.4551-5.5124-0.76043.4211类型强解耦强解耦强解耦强解耦强解耦衰退性解耦弱负解耦强负解耦强解耦弱负解耦衰退性解耦强解耦弱负解耦强解耦衰退性解耦强解耦强解耦强解耦扩张性负解耦经 济 实 证表4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耦合协调度城市群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粤闽浙沿海珠江三角洲哈长山西中部中原长江中游呼包鄂榆成渝黔中滇中关中平原北部湾宁夏沿黄兰西天山北坡均值2014年0.62020.63270.64520.65210.64460.64030.63820.62980.62790.62430.61650.60900.60480.60100.60110.60500.

34、60980.61970.63130.62392015年0.60550.61950.62990.63570.63260.63040.63030.62540.61830.61220.60190.59550.59420.59360.59260.59500.59800.60640.61560.61222016年0.59460.61000.62200.63030.62910.62950.63120.62700.61980.61350.60320.59690.59630.59570.59500.59790.60120.60980.61980.61172017年0.66970.66210.76680.801

35、70.73140.78910.54210.69390.62820.50920.56680.53240.56620.53200.48570.59060.46960.33790.14730.58012018年0.64100.62230.74380.76870.70480.75130.51590.65240.59560.46160.52760.51020.55260.49930.44770.55550.42230.24570.13790.5451均值0.62620.62930.68160.69770.66850.68810.59150.64570.61800.56410.58320.56880.58

36、280.56430.54440.58880.54020.48390.43040.6239排名7631429581511131214161017181999统计与决策2023年第22期总第634期果。一方面,样本期初期的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耦合协调度缓慢减幅,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间表现出拮抗胁迫效应,该时期以东部城市群为首的旅游经济规模扩张直接导致生态压力增大,生态空间缩小,是交互耦合失调时期;另一方面,样本期初期的各旅游中心城市不断集聚要素配置,吸引近程区域的资本集聚与近程范围的要素扩散,强大的资本集聚功能与要素扩张趋势为空间耦合水平不断提升孕育了条件。(2)城市群旅游经济系

37、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交互解耦是在远期时间维度与远程空间维度视域下的层级互动结果。一方面,样本期末期,耦合攀升越过“拐点”抵达穿山路径,城市群整体旅游经济系统的经济效益为生态环境系统的修复功能提供经济基础,良好外部性的不断扩张促使旅游行业内实现产业结构调整,避免“旅”与“生”的相互割裂;另一方面,样本期末期,单一追求效益的旅游经济政策因缺乏协调、重于效益、轻视内涵,引发中部城市群遭遇旅游经济可持续壁垒,而东西部城市群追求生态化、持续化、品质化的特色旅游发展路径为摒弃僵化思维提供了改革契机,实现城市群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统筹一体化,这一多层级共生机制创立为各地旅游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与生态环境持续力的提升

38、做出统筹贡献。(3)城市群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交互影响在时间、空间与组织三个维度上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一方面,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自身皆存在交互统一演化规律:其“东西高、中间低”的“U”型分布态势表征其旅游经济系统在城市群地域范围内的产业循环特征,这是旅游经济系统与其余属性系统相互联系、支撑且制约的能量流动结果,而城市群地域生态压力也存有“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属性;另一方面,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间的交互耦合与交互解耦态势是由时间、空间和组织三个维度的无序混沌转变为有序组织的涨落过程,当前处于有序与无序之间的中间状态:大范围解耦态势趋于明朗,各子系统在城市群系统下协同发展,实现了向

39、生态治理可持续层级的嵌套式转化。参考文献:1魏敏,魏海湘,黄海玉.疫情下旅游经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J.旅游学刊,2022,37(9).2叶欣梁,何一,孙瑞红.脆弱与反脆弱:旅游业韧性研究进展与述评J.旅游学刊,2023,38(10).3Azam M,Alam M,Hafeez M H.Effect of Tourism on EnvironmentalPollution:Further Evidence From Malaysia,Singapore and Thailand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90).4Fadafan F K,Dane

40、hkar A,Pourebrahim S.Developing a Non-compensatory Approach to Identify Suitable Zones for Intensive Tourismin an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Landscape 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8,(87).5童昀,刘海猛,马勇,等.中国旅游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J.地理学报,2021,76(10).6方创琳,崔学刚,梁龙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及耦合器调控J.地理学报,2019,74(12).7张玉钧,高云.绿色

41、转型赋能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J.旅游学刊,2021,36(9).8李文青,赵雪雁,杜昱璇,等.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耦合关系的时空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0).9赵书虹,白梦,阮梦枝,等.云南省旅游资源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障碍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2021,41(3).10王梓怡,刘德光.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旅游生态效率提升J.统计与决策,2022,(21).11张朝枝.基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旅游:社区的角色与地位J.旅游学刊,2021,36(9).12熊建新,王文辉,贺赛花,等.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性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20

42、,40(9).13赵磊,潘婷婷,方成,等.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基于系统耦合协调视角J.旅游学刊,2020,35(1).14Schaeffer D J,Herricks E E,Kerster H W.Ecosystem Health:I.Measuring Ecosystem Health 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88,12(4).15王钊,李涛.中国入境旅游流集散优势度与旅游经济效率的时空耦合分析J.人文地理,2021,36(5).16王笑天.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2,(21).17曾鹏,庞钰凡.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3,(17).18易杏花,刘锦钿.我国西部地区生态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0,(1).(责任编辑/梁红)经 济 实 证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