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2从科学家探究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目标解读:1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学会利用外围电子排布规律,对元素周期表进行分区。
教学内容:
一、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学生活动:绘制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 = =
科学探究
1元素周期表共有几个周期?每个周期各有多少种元素?写出每个周期第一种元素和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的通式。为什么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元素周期表共有多少个纵列?周期表上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简称“价电子层”,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的电子总数是否相等?
主族元素的价电子为该元素原子 电子。
副族元素价电子与其 层电子和 层电子有关。
3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S区、d区和p区分别有几个纵列?为什么S区d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氢元素除外)?
分区
元素分布
外围电子排布
元素性质特点
s区
活泼金属元素(除H)
p区
最外层电子参与反应
d区
d轨道不同程度参与化学键的形成
f区
金属元素
ds区
镧系元素化学性质相近
锕系元素化学性质相近
4元素周期表可分为哪些族?为什么副族元素又称为过度元素?
5为什么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主要集中在右上角三角区内?
6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常被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为什么?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2—3课时
教学目标: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目标解读:1理解元素的电离能、电负性等概念
2理解元素原子半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及元素的电负性呈现怎样的周期性变化
教学内容
二、 元素周期律
学与问1: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原子半径: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两个 的因素:一是 ,另一因素是 。
学与问2:元素周期表中的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如何理解这种趋势?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如何理解这种趋势?
2电离能:
(1) 概念:气太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2) 电离能的意义:用来表示原子或离子失电子的难易程度。电离能越大,表示原子或离子 电子,电离能越小,表示原子或离子 电子。
(3) 符号和单位:符号:I 单位: 。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1)概念: 原子 电子转化为 所需要的 能量。
(2)“气态”“基态”“电中性”“失去一个电子”都是保证 。
(3)符号和单位:
(4)意义:可以衡量元素的原子失去 电子的难易程度。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
,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大 。
(5)周期性变化
①同周期
特例
②同主族
元素的第二电离能:+1价气态阳离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2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用I2表示。依次有I3、I4......等
同一元素的电离能满足I1 < I2 < I3 < I4......
电离能的应用
(1) 根据电离能数据,确定元素核外电子的排布
(2) 根据电离能数据,确定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3) 判断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
学与问3碱金属的电离能与碱金属的活动性存在什么联系?
学与问4下表的数据从上到下是钠、镁、铝逐级失去电子的电离能。
Na
Mg
Al
电离能
(KJ/mol)
496
738
578
4562
1451
1817
6912
7733
2745
9543
10540
11575
13353
13630
14830
16610
17995
18376
20114
21703
23293
为什么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这些数据跟钠、镁、铝的化合价有什么联系?
3电负性
(1) 键合电子:原子中用于形成 。
(2) 电负性:用来描述 。
(3)电负性大小的标准:以氟的电负性为 和锂的电负性为 作为相对标准。
(4)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
同主族
(5)电负性的应用
①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 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 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 ”(如 、 等)的电负性则在 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②判断化学键的类型
③判断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
④元素周期表中“对角线规则”: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对角线位置的元素电负性数值 性质 。
科学探究:P2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