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师版中学生开学心理调试.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6181379 上传时间:2024-11-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版中学生开学心理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师版中学生开学心理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适应初中生活,学会调节心理》【教师版】 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是《如何适应初中生活,学会心理调节》 升入初中后,面临着诸如环境、学习方法和学习科目设置的不同,要学会针对小学和初中几个方面的不同做好调整,尽快适应初中的生活,才能学好。 一、小学到初中的变化 ㈠学习上:   学习方法:从传授性到理解性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学习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因此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相应做出调整。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眼看、手写、记住,而到了初中,要求学生对知识充分理解,并学会用思维去分析这些知识点。   由于小学本身知识量少且时间充裕,所以小学老师的教学进度较慢,讲解也更详细具体。但初中科目增多,每个老师的讲课时间都是规定好的,老师必然要改变授课方式。因此,作为学生要培养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的学习习惯。 应对策略是【单击】:学会: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   学习要求:从指令性到计划性   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学生只要完成写字、造句、背课文这些老师下达的简单“学习指令”就行。但初中则要求学生自觉主动并且有计划地学习。   一般的学生只是单纯完成学校和老师交给的作业就觉得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优秀的学生基本上都有预习课本的学习习惯。从小学升入初中要求学生的学习态度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应对策略是【单击】:学会预习,提高学习主动性   学习行为:从随意性到目标性     进入初中以后,由于学习内容和学科的变化,原先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随之改变。原本可能通过短计划就能实现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到了初中之后则要求学生有一个“长安排”的计划,才能实现。 应对策略是【单击】:学会做一周学习安排   学习时间:从短时性到长时性 现在小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基本上是“7.5+2”【根据事实修改】,即在学校花4个小时学习,在家里花2个小时学习。而升到初中后,学习时间就要变成“10+3”。到校时间提前了,下课时间又推迟了。 因此,走读生周日到周四晚上坚决不看电视,做完作业,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复习,明天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划关键句,做书后配套练习,不懂到校时问同学或老师。晚上9点或9点半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寄宿生,则严格遵守寄宿生制度,熄灯后及时就寝,早上及时起床。 应对策略是【单击】:学会安排时间,劳逸结合   学习内容不同:从单纯性到多样化    小学和初中面临的任务和学科学习的内容差异很大。总体来看,小学的课堂教学容量小,作业量小,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学科的学习。 到了初中,多出了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几大学科,而且知识系统性比较强,需要课后花时间去消化,不然很容易导致成绩下降。 应对策略是【单击】:均衡各科,多看看基础科学 ㈡生活上 走读生:从父母接送到自己到校 应对策略:1、安排好起床时间 2、学会上学、放学路途安全 3、学会路上遇事求助他人 寄宿生:从在家生活到住校生活 应对策略:1、自己处理生活琐事 2、学会与人相处 3、学会帮助别人,也要学会求助别人 小学生到中学生,学习上、生活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适应变化的同学情绪良好,不适应变化的同学,情绪不好。 而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学业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的情绪危机则会对身心健康产生破坏作用。在情绪易于剧烈波动的时刻,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告诫自己严防偏激情绪的爆发。人的情绪和其它一切心理过程一样,是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和控制的,这就决定了人是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故可以用理智驾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以下几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自我心理调试 1、回避法  当人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便是回避法。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 在心理困境中,人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新的兴奋中心。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 “耳不听心不烦”,正是说的这一道理。比如,期中考试后,开完家长会,妈妈对你考得不理想的成绩一事,一直唠叨了几天还不停。在妈妈唠叨的时候,你微笑着对妈妈说,我一定争取考好,现在我就到书房认真学习去。 此外,还可采取主观回避去,即通过主观努力来强化人的本能的潜在机制,努力忘掉,或压抑自己不愉快的经历。在主观上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注意力转移是最简便易行的一种主观回避法。在您痛苦愁闷的时候,集中精力动手去干一件有意义的事,自然就回避了心理困境。 2、转视法  并不是任何客观现实都可以逃避。有时候,同一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从另一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相传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二儿子晒盐。为两个儿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愁什么?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这大晴天,伞可不好卖哟!于是为大儿子愁。每逢阴天,老太太嘀咕:这阴天下雨的,盐可咋晒?于是为二儿子愁。老太太愁来愁去,日渐憔悴,终于成疾。两个儿子不知如何是好。幸一智者献策:“晴天好晒盐,您该为二儿子高兴;阴天好卖伞,您该为大儿子高兴。这么转个看法,就没愁发喽!”这么一来,老太太果然变愁苦为欢乐,心宽体健起来。看来,在审视、思考、评价某一客观现实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常会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化为乌有。 其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曾经学生甲向我抱怨:心理老师,我觉得老师都不说说我的。 学生乙向我抱怨,心理老师,我觉得我们数学老师和我有仇。我说为什么?他说,老师总是批评他。 经过了解,学生甲表现一般,没有特别好表现,也没有什么过错,老师对她比较满意。而学生乙总是犯错误,老师为了促进他的改进,总是要说说他。 其实,对我们学生而言,老师批评时,我们可以想,老师是为了我好。“打是亲,骂是爱”嘛! 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针对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的状况,同学们要学会及时放松自己,如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放学后与家人和朋友聊天,还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等等。 你们还可以进行左右脑思维的自主转移。平时应将文理科交叉起来学习,脑科学的初步研究表明,文科与理科的思维活动是由人的左右大脑分工负责的,这样文理交叉学习可以让左右大脑轮流活动,既可以减轻大脑的疲劳度,也可提高学习效率。 3、精神胜利法  伊索寓言说,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心理学便借用来,把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心理自我安慰的现象,称为“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不错,在自我安慰时所谓的理由不过是“自圆其说”,但确有维护心理平衡,实现心理自救之效。 这不是“精神胜利法”吗?正是。精神胜利法不该被瞧扁了,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摆在那里,如若能改变,当然该向好处努力,如若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就该宽慰自己、接纳自己,承认现实。这比垂头丧气、痛不欲生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现举例分析: 比如:被父母骂了,安慰自己说,我还有个完整的家,我还有父母管我。这个时代,还有些孩子没有父母。 被老师批评了,安慰自己说,老师说说我是为了我好。 为了让大家有幸福对比情景,分享2段视频:“失恋老师打学生的视频”与“七岁孩童坚强撑起一个家”。 与被打学生相比,川港中学的学生是何其幸运;与7岁孩童相比,你们是多么的幸福! 4、幽默法  幽默法对解脱心理困境是极有助益的自救策略之一。据说,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位脾气特暴的太太。一天,苏格拉底正当与客人谈话,太太突然跑进来大闹,并随手将脸盆中的水泼在苏格拉底身上。局面何其尴尬?这对一个稍有血性的男子汉来讲都是无法忍受的。苏格拉底却笑了一笑,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有大雨。”一言解颐,他妻子也禁不住笑出声来。 笑是精神消毒剂,幽默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阶梯。当事业和生活受到挫折时,当交际出现僵局时,幽默的行为,幽默的语言,常常能使困境和窘迫转为轻松和自然,从而使精神紧张得到放松,和缓气氛,释放情绪,减轻焦虑,摆脱困境。 5、宣泄法  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压抑自我情绪似乎给予更多的肯定,而对宣泄自我情绪则给予更多的否定。其实这有违心理科学。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量压抑情绪,表现出正常情况下的谈笑自若,这种做法虽可以减轻焦虑,但这只能缓解表面的紧张,却按捺不住内在的情绪纷扰,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带来更大的身心危害。比如,愤怒如强加抑制,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时刻有毁灭自己或他人的危险;悲痛如强加抑制,不随泪水宣泄出来,不仅会危害身心健康甚至会气绝身亡。如同闷热的夏天唯有一场大雨,才能使空气一新,如晴空万里一样,困境中的心理重压也只有宣泄出来,才能嬴得心理上的一片晴空。 宣泄按社会效果说,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善于心理自救者总是选择合理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苦痛:一是理智性地合理宣泄。如对自己的至亲好友诉说心中的委屈和痛苦,或者自己跟自己倾吐,诉诸文字,让心中的苦水顺水端流泄出来。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据说,美国某任总统的办公室内设一满装细沙的沙箱,以必要时宣泄心中的怒气。这实在是明智之举。我们不妨照此办理,在适当场合,大哭一场,大叫一番,任怒火喷发。这也是智者和强者所为,因为这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的即时性的最佳自救策略。 6、补偿法  “人无完人”,一个人在生活或心理上难免有某些缺陷,因而影响某一目标的实现。人会采取种种方法补偿这一缺陷,以减轻、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 一种补偿是以另一个目标来代替原来尝试失败的目标。如著名指挥家日本的小泽征尔,原是专攻钢琴的。他在手指摔伤十指的灵敏度受到影响后,一度十分苦恼。后来他毫不犹豫改学指挥而一举成名,从而摆脱心理困境。 另一种补偿是凭新的努力,以期某一弱点得到补救,转弱为强,来达到原来的目标。希腊政治家狄塞西怪斯因发音微弱和轻度口吃,使他不能演讲。他下决心练习口才,把小石卵放在嘴里练习讲话,并面对海滨高声呼喊。最终,他的语言劣势得到补救,成为闻名的大演说家。他内心的紧张焦虑也自然消除。 在中国,我们也有许多这样的人,残奥冠军侯斌,“无腿老师”,坚强女孩李月。 今天这课,我们谈了关于小学到中学的各种变化,分享了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祝大家今后的生活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