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父子有亲”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7938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父子有亲”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父子有亲”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父子有亲”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67知识管理摘要 在家文化背景下,“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在中国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实践中表现出内生性的代际推动力。本文在调研汾酒酿造技艺传承的基础上,以纪录片千城百匠中种类丰富的传统技艺传承事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驱动知识传承性创新活动的内生动力。研究发现,“父慈子孝”的代际交往产生了知识传授与继承的个人意愿;“父严子顺”的代际关系之道有利于技艺性知识的传授与吸收;由“父子有亲”所形成的传承性动力有利于促进技艺知识继承性创新。进一步发现,随着个人身份从子辈到父辈的转变,父与子、师与徒的代际关系交往活动推动了传统技艺传承;在代际关系身份维持过程中,代际关系交往带动了新想法产生、接受与创造转化,推

2、动了技艺传承性创新。研究表明,在“父子有亲”文化背景下,父子间或师徒间的代际交往塑造了中国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模式。关键词 “父子有亲”;代际交往;传承性创新;中国传统技艺;叙事法引言在当今面临不确定性变化实践中,创新活动越来越成为支撑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知识传承是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创新理论主要聚焦于价值理性规则来探究创新驱动力,1如以激励手段来驱动创新等,2,3很少关注企业隐性知识在代际传承与创新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4隐性知识转移根植于企业的日常关系交往,隐藏于“日用而不知”的个体经验和关系规则中。殊不知,如果过分鼓励价值导向的知识创新,往往导致新知识难以落实,甚至会造成创

3、造性破坏。5,6现有研究指出,创新活动应以关系维持作为约束条件;7如果忽视创新过程的关系规则,所谓创新就很难落地,或在应用中产生结构性破坏。8换言之,一旦脱离或背离与人相处的关系之道,知识共享与创造活动就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现有理论强调了隐性知识的转移与共享对代际传承及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9但很少在代际伦理的文化背景下探究隐性知识转移与创新的引导与推进原理。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中国传统技艺传承实践普遍存在于代际关系交往过程中;每一代人既是技艺性知识的继承者,又是技艺性知识的传授者,而中国传统的伦理规则为传统技艺传承提供了驱动代际交往的内生力。10因此,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遵

4、循家文化背景下“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这种“自下而上”的代际推动力是传统技艺实现代际延续并与时俱进的重要源泉。11例如,传统工艺、前人经验等隐性知识传承实践,往往沿着家庭制的父子关系或师徒制的“拟父子关系”的代际推进之道而展开。12无论是父传子承还是师传徒承,在“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下,这种代际关系交往活动自然带动了家学传承和与时俱进的技艺继承性创造。13因此,中国文化背景下“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在代际关系推进中形成了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的动力机制。“父子有亲”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潘安成 常玉凡曹耀作者简介 潘安成,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传统文

5、化传承与企业战略实践观;常玉凡,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曹耀,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基金资助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GL079)资助167-177Nankai Business ReviewVol.26,2023,No.3,pp168知识管理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个人行为置身于礼俗化的伦理规则之下;14通常,个人需求动机或外在激励等因素对个人行为起调节作用。15传统伦理道德的“父子有亲”,既是在父子之间又是在师徒之间遵循“上下有义”的关系规则,16,17如“父严子顺”与“父慈子孝”在中国社会里被视为天经地义,这也是中国

6、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伦理,如“孝敬长辈是做晚辈的本分”“对儿女尽责了才心安”。11,14由是观之,父辈的言传身教与子辈的勤学苦练共同促进了技艺性知识传承与创造活动;18显然,这与追求价值创新的隐性知识传承机制不同。“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在代际关系推进的时序变化中推动了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本质是一种自然情感流露;11然而,现有研究对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的内生动力机制缺乏深入探究。3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技艺创新性活动的新想法产生,往往根植于父子、师徒等代际关系身份维持中,并从代际关系交往的实际应用中创造价值。研究指出,在代际交往中,下一代人的新想法产生于知识继承过程中,并在实践过程中虚心讨教,而上一代人

7、念及情分,引导并包容这些新想法的改进与使用;19同时,两代人在伦理规则的关系实践中利用新想法,并实现价值共创。20但是,如果过分强调预设价值的创新,往往会轻视创新产生过程,从而导致新想法难以落地。5,7事实上,以家庭伦理道德为核心的规范、观念等所形成尊卑有序的时序性内在动力,形成了代际交往顺应承上启下的人情世故。11,14所以,代际关系交往活动不仅能够产生有价值的新想法,而且从关系情态维持中带动新想法派上用场,在“用得好”中创造价值。例如,在父子之间与师徒之间围绕关系身份维持,展现出“传帮带”的传统技艺知识创新性活动,还在经验、体会和与时俱进的新想法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促进了价值共创性活动。2

8、1,22因此,“父子有亲”的伦理规矩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活动提供代际推动力源泉;22而这种尊卑有序的代际关系规则同时有利于整合、更新并推动传统技艺创造性转化。20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技艺传承过程始于“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为此,本研究选取汾酒酿造技艺传承过程进行实地调研,以纪录片千城百匠中种类丰富的传统技艺传承事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叙事法”,23发掘“父子有亲”的代际关系交往推进中国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的日常组织行为机理。一、理论基础1.“父子有亲”与关系交往(1)中国传统技艺中的“父子有亲”在中国传统的家文化背景下,作为家庭伦理准则,“父子有亲”是中国社会的天然秩序,更是在生活中

9、不得不遵从的日常行为规则。17在汉语语义上,“父子有亲”本义是指父与子共同维持“亲亲为尊”的相处之道,围绕“血缘性的纵贯轴”而形成了代际传承规则;24并衍生出“慈”“孝”观念,于是,在师徒关系交往中也产生了“拟父子关系”的伦理规则。25由是观之,从家庭内部的伦理规则拓展出来并经过几千年的沿袭与传承,“父子有亲”这一伦理规则不仅仅局限于父子关系交往中,而且已经成为辈分、资历等身份地位落差所产生代际关系交往的基本准则;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父子有亲”的关系之道不提倡愚孝,如荀子言“从义不从父”。在传统技艺传承实践过程中较为普遍的代际关系交往,通常是父子关系交往与师徒关系交往;其中,“父子有亲”的伦理

10、规则潜在支配着传统技艺传承实践。进言之,从个人成长的身份变化过程来看,起初的子辈身份在岁月成长中也渐渐变成了父辈身份;而这种从子辈到父辈的关系身份转换,不自觉地产生技艺性知识传承与创造的代际推动力。26在承上启下的技艺知识传承实践中,维护持久稳定的父子关系之道成了代际关系交往与情感推进的基础,如从“父子有亲”的日常交往中得到对方的关爱、尊重和归属感等。27因而,代际交往过程首先是基于情感共通,珍惜父子关系或师徒关系的这一情分,所以,很少在价值层面去计较个人得失。研究指出,如果在代际交往中遵循“上下有义”而维护彼此感受共通性状态,就会更有利于技艺性知识的转移与创造。例如,当关怀引发情感共鸣时,则

11、更容易接受与整合不同观点,促进知识创造性活动开展。从传统技艺实践层面来讲,“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主要表现为“父慈子孝”和“父严子顺”,通常会因情境变化展现出与时俱进的行为内容。28一方面,处在身份地位较高的父辈,本分于关爱子辈之情,在言传身教过程中传授隐性的技艺性知识,同时,教育子辈们成人并成才27;子辈出于感恩之情,往往会尊重父辈并恭敬地听从父辈的建议。18另一方面,父辈往往是基于“严父”形象,从做人做事方面对子辈严格要求;子辈则心存敬畏并听从教诲,以维护关系情态。25因此,父辈与子辈共同遵循“父子有亲”的伦理准则,将彼此行为内化为岁月成长中的关系性情感支撑,并不自觉地推动技艺传承与知识创新

12、。(2)“父子有亲”下的关系交往在传统文化上,“父子有亲”属于“五伦之教合乎情理”。29是以,“父慈子孝”与“父严子顺”都是遵循维167-177第26卷,2023年第3期第 页 169知识管理护代际关系交往的情理逻辑,并以和为贵。由此看来,传统技艺实践的“父子有亲”的关系之道,截然不同于价值理性思维下的现代社会交换原则,其间虽夹带了价值共同创造,但从根本上遵循维护切身感受共通的关系伦理。26研究指出,基于社会交换的人际互动强调价值交易性合作,当目标达成或中止,彼此的合作关系也就终止了;这样有可能激起私欲膨胀的投机行为。30事实上,代际关系交往的伦理准则有利于个人成长,以及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从事与

13、时俱进的创新性活动;可是,这种关系身份维持的代际推动力很少引起学界重视。31不难看出,“父子有亲”以情感为纽带,强调在代际交往中围绕关系身份维持来开展日常组织活动,并在关系交往过程中注重维护身份的差序性。32在这个意义上,在传统技艺传承实践中,无论父与子还是师与徒,都十分珍惜这一情分并积极地维持关系身份,所以,父子之间或师徒之间的关系身份既是共同行动的约束力,也是各自行为的推动力,父子或师徒“行不逾矩”。33子辈要有做晚辈的样子,做人与做事都有“分寸”,在“讲规矩”中敬重长辈;父辈要有长辈的样子,为子辈“树榜样”,引领和促进父子或师徒关系维持。21在传统技艺传承实践中,核心知识的流动与代际关系

14、交往中的关系情感维持密切相关。作为传授与继承活动的参与者,父与子、师与徒遵从的是关系规则下的情感交流,并带动了知识转移和创造;这样不仅利于经验与技能等隐性知识能够沿着“上下有义”的关系之道,从上一代的行动中传递到下一代的体会中,还能在围绕代际关系情感维持的共同努力中与时俱进地推动隐性知识转化,30如代际双方遵循礼俗规矩、照顾彼此感受。32一方面,当承上启下的代际关系情感比较亲密时,隐性知识更利于在代际关系之道上传教;33另外,积极的传承意愿也能推动隐性知识的代际间转移,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知识创造性转化。21另一方面,新想法产生与转移离不开情感沟通,在代际关系的伦理规则下有利于新想法的落地;当父

15、与子或师与徒都能珍惜这一上下关系的情分,就会在维护关系之道的日常交往中认可新想法。换言之,这一“上下有义”的关系之道使代际成员对不同想法持包容心态,并在日常活动中将新想法整合到现有知识体系中,促进技艺性传承,20并推动知识创新活动。2.“父子有亲”与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1)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模式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化,创新活动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于是,创新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当前创新理论虽然指出了新想法、新知识的获取对组织创新的影响,同时从不同角度探究了创新的影响机制,然而,过度强调价值规则可能会忽视创新者的特定关系情态维持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24显然,这种创新机制不

16、仅对个体成长与组织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而且会使新知识难以落地。6然而,隐性知识储存于身体记忆与个人经验的组织情态变化中,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达;这就使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利用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主题。例如,隐性知识的转化往往基于关系情感维持的日常交往活动,而隐性知识的利用遵循日常交往的关系身份规则,在获得新知识并落实中产生了流畅性的知识创造活动。34现有研究虽然已经认识到了隐性知识转移在组织创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如Polanyi指出隐性知识共享对企业核心创造力的重要影响,35吴晓波等提出隐性知识显性化、创新过程等相关理论。36但现有研究很少从代际关系角度探究隐性知识如何通过代际交往的传承过程产生创新活动,

17、对传承性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缺乏深入研究。37在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实践中,新想法的提出既推动了创新实践,又维护了关系情感,同时,在代际关系维持的日常交往中才可能发挥新想法的价值性;19所以,传承性创新实践根植于关系情感维持的技艺性知识传承。在知识产生与使用的创新过程中,知识传承是知识更新的前提条件。可是,当前创新理论往往过分聚焦于知识更新,而轻视了知识传承的基础性,所以,忽视了知识创新实践中承前启后的内生动力机制。例如,在传统技艺传承实践中,当作为“传者”的父辈与作为“承者”的子辈师承关系一旦确立,技艺的“传”与“承”就有了规则性基础,而代际关系交往的伦理规则也为隐性知识继承与创造提供了日常行为

18、的操作性通道。13又如,在民间生活中,家传绝学所凭借“父子相传”的传承模式,而大多数民间技艺所依靠“师徒相授”的学徒制,是基于代际关系规则建立起来的。12首先,代际关系之道上的双方在“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之下赢得信任,经验丰富的父辈倾情将手艺传授给下一代;18子辈在勤学苦练中感恩父辈关爱,在有了继承意愿后能全身心投入到知识传承实践中。38其次,父辈以身作则地带领子辈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以“传帮带”方式推动知识传承和产生,如师徒之间“传三年,带三年”的培养模式。最后,在知识传承过程中,两代人在维持关系中相互尊重,并在沟通合作中创造新知识,形成推进技艺创新的共创性活动。19(2)中国传统技艺中

19、的传承性创新动力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性创新实践不仅从代际关系交167-177Nankai Business ReviewVol.26,2023,No.3,pp170知识管理往中进行知识传承和更新,20而且随着从“子辈”到“父辈”的关系身份转变,26每代传承人作为技艺性知识的载体,因循代际关系之道而代代相传。一方面,每一代人在代际延续过程中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从而实现技艺生生不息的传承。39如在具体技艺传承中,父辈通过与祖辈的关系交往获得方法与经验指导,又在未来将经验继续传授给子辈,并在互动中推动技艺性知识创造性发展。19另一方面,创新活动是日积月累的知识传承过程,而传承性创新则遵循代际关系之道而

20、与时俱进。任何一代传承者都要经过多年练习,才能将选材、用料与工序等实践融入到切身感受自然变化中,并在与时俱进的改进过程中推动传统技艺不断更新,并传承给下一代。因此,父与子、师与徒的代际关系身份维持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推进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的动力。40由是,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可能以“上下有义”的代际关系推进作为集体性动力。创新行为围绕“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传承为纽带,代际交往带动了与时俱进的知识内容自然传递,并以“苟日新,日日新”的创造性活动来维护关系情态。一来“父子有亲”下的关系规则激发代际间共通性感受来疏通情态,39并通过调节关系交往行为促进知识传承;二来有经验的“长辈”与新进入的“晚辈”顺应

21、父子有亲的“代际推动力”,在传承的基础上促进继承性创新活动的开展。在“父子有亲”的文化背景下,“上下有义”是中国人普遍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因此,代际关系的伦理规则在某种程度上支撑了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的内生性组织活动。二、研究设计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叙事方法,通过对当事人感受、情绪及行为的动态变化进行深入细致观察,契合“父子有亲”所产生日常组织活动的问题探索,揭示传统技艺中传承性创新活动的形成原理,41并遵从推动传统技艺创新实践的人物关系规则。42其中,叙事方法规避了采访者情绪波动,从而避免了情节失真现象;43同时,叙事性方式可以从整个事件过程中观察到技艺传承实践的事例中所要了解的伦理规则

22、。2.事例选取本研究首先调研了山西杏花村汾酒的酿造技艺实践,接下来以千城百匠中一系列故事鲜明的中国传统技艺作为研究对象。其一,中国传统技艺传承多以“父子相传”或“师徒相授”方式开展。12,21所选研究对象拥有几十或几百道工序,传承的更多是难以表达的隐性技艺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在“手把手”或“口口相传”的代际交往中继承和创新。其二,在家文化背景下,“父子有亲”的伦理准则指导并规范着代际交往行为,潜移默化地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造性活动。17其三,传统技艺正在和时代接轨,一代代传承人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从选材到工序,不断地寻求与时俱进的创新性。3.数据收集与整理一手数据收集:先走访汾酒集团,在

23、访谈过程中,通过在生产车间的现场观察,着重关注父子或师徒等代际成员日常互动行为及通过关系化行为进行酿造技艺知识传授与改良创造的场景。二手数据整理:对 30 集纪录片千城百匠进行转录,从网络中收集相关故事情节和新闻报道等作为补充验证,提高数据信度;对视频资料和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保证数据完整性并交叉验证。表1 数据来源及提取场景数阶段来源时长(分钟)字数(万)提取场景数收集方式相关人物阶段一(n)现场观察及记录约 24037现场速记RQ 国家级酿造大师CZ 东分厂车间主任FB 汾酒质量检测中心主任LJ 国家级品酒师MF 曾任汾酒党委办公室主任等 23人半结构化访谈约 13807154录音逐字转

24、录阶段二(m)千城百匠约 12003268视频逐字转录媒体新闻资料约 6013摘录合计约 28801071324.数据分析在数据整理之后,本研究遵循叙事法来分析数据。23首先筛选和提炼数据;其次聚焦于叙述情节的完整性,整理出父子关系与师徒关系故事线;最后对事例进行编码,编号原则为“类别集数故事”。信度与效度检验:第一步对完整事件链进行分析,归纳出“父子有亲”的代际交往行为表现,提炼出代际关系推进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故事线;第二步通过集中反复讨论,对数据进行提炼与编码,直至达成统一意见。第三步补充调研数据和视频数据,在数据交叉验证中形成“三角验证”。44三、研究发现1.技艺传承性创新中的“父子有亲”

25、经历几千年的家庭伦理构建与沿袭,中国人潜意识地遵循“家文化”所衍生出“拟家”的伦理道德;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社会秩序中的伦理道德,“父子有亲”内含了关系身份维持导向下的礼节规矩,是代际成员为167-177第26卷,2023年第3期第 页 171知识管理了顾及彼此“情分”,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自然规则。由是观之,父与子、师与徒的关系身份约束力,在驱动技艺传承实践中“行不逾矩”,并维护代际交往的伦理规则。一方面,代际成员在长期相处过程中因循先后之道,如“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并在顾及彼此感受中从事关系身份维持的具体实践行动,16表现出“父慈子孝”的关系推动力。例如,父辈在日常交往中关怀子

26、辈并提供指导,以帮助子辈茁壮成长;而子辈在代际关系中孝顺长辈,以尽孝之本分。另一方面,在“差序格局”的熟人社会里生活,中国人的日常交往,无论为人还是做事,都是“规矩多、制度少”。于是,“父严子顺”的礼节规矩为代际关系交往中的身份维持提供了保障。因此,在技艺传承性创新的代际交往过程中,“父慈子孝”与“父严子顺”的关系规则,在代际关系推进中形成了传统技艺传承的动力源,同时也维护了中国传统的代际关系身份。(1)代际关系身份维持与“父慈子孝”在传统技艺传承实践中,每一代传承人的成长常常离不开老一辈人的帮扶与提携;显然,上下两代人的关系交往在促进每一代人的成长中塑造了承前启后的传统技艺传承,同时,在礼节

27、规矩的约束下维持代际关系身份,并增进了彼此情感。在代际交往过程中,双方顺应身份等级落差的尊卑观,并在“父子有亲”的关系规则下展现出与时俱进的行为内容改变。一方面,在关系身份或亲情带动下,父辈对子辈在道德层面上尽伦理之本分。所以,父辈在与子辈的日常交往中内隐了慈爱的一面,在顾及彼此情分中显出严厉的关爱,并在言谈举止中沟通情感。子辈在经验或资历上较浅,因此代际交往的关系身份维持始于父辈对子辈的照顾。在技艺传承实践中,有经验和威望的父辈在生活中照顾和关爱子辈,并时常给予帮助和提携。一般情况下,父辈不会把自己想法强加给子辈,同时对待子辈的选择会提供最大限度的情感支持。例如,滁州剪纸传承人WGL在农村长

28、大,年幼丧父,母亲靠剪纸养活家人,“那会儿买剪纸的呢,都是买给小孩做鞋、缝帽子或结婚贴窗花用的,那时候才卖两分钱一张,剪纸也只是仅够我们补贴家用的”(m-4-5)。在耳濡目染之下,WGL自学剪纸,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剪纸技艺。可见,上一代人从生活上关照下一代人,代际关系交往的情分也就渐渐地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的情理文化背景下,“百善孝为先”,孝道的伦理规则体现在“恭顺”的做人规矩上,是一种强调自律的强制性义务。在这种情形下,当子女体会到父辈的关爱之情必也回应这种情分,并在代际关系交往中具体地展现出遵循孝顺之道的行动内容。当子辈以勤快和虚心方式赢得父辈认可时,父辈便以谦卑的态度与子辈交往,

29、父辈的身份地位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例如,CLG在回忆刚进厂时说,“对师父要尊重,放下架子谦虚地向师父请教”(n-3-2)。在与父辈相处中,子辈不仅努力地做好分内事,更要顾及与父辈的情分;于是,为了维护代际关系身份,子辈在日常交往中往往会主动改变想法与行动,以遂父辈之心意,并在持续性情感互动中维持代际关系的伦理规则。例如,在母亲去世后,WGL为感念父母的恩情和弥补遗憾,靠着日复一日地勤学苦练将剪纸手艺传承下去,也小有名气了(m-4-5)。在“父慈子孝”的关系规则之下,代际之间照顾对方的情分,既保障了彼此的个人身心成长,又在代际关系的和睦相处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传统记忆传承实践。(2)代际关系身份维

30、持与“父严子顺”在家文化背景下,无论父母还是师父,对下一代教育都是从严的,正所谓“严师出高徒”。25在代际关系之道上的日常交往中,父辈以关爱为主导的“父慈子孝”固然能引导子辈积极地为人处世,严格抑制子辈私欲膨胀的同时也保障了子辈的身心成长。一方面,父辈通过言传身教,对子辈在做人与做事等方面往往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子辈的言谈举止严格遵守规矩、合乎情理。于是,承上启下的代际关系交往过程,在呵护子辈身心成长的同时,使技艺传承得以顺利进行。例如,从WLBT的回忆来看,父亲既是慈父又是严师,“对我父亲来讲的话,我们在创作版画时,他对我们子女是非常严格的,犯错时不听他的肯定是不行的,你画的他满意了,他轻轻一

31、笑,证明你这画就成功了”。多年后,WLBT沿袭了父亲所遵循“慈父严师”的代际关系之道,在倾心指导徒弟的过程中,生活上关爱但创作上严要求(m-4-4)。每一代人在成长中难免犯错误,这时,父辈的严厉管教能让子辈知错就改,避免了后面犯更大的错误,同时,父辈诚心教导也慢慢地增进关系情感。另一方面,在技艺传承的日常交往过程中,子辈们往往十分在意其声望,特别是来自父辈的评价;为了赢得父辈的好感与首肯,子辈对待父辈的要求常常尽心尽责。例如,L主任说,“新产酒在勾兑调配过程中要不断品评,需要精心的管理调配,师傅在这一块的学习要求比较严,我就一点一点认真地学,看见什么都想问,师傅见我好学又听话,就比较赏识我”(

32、n-10-1)。同样地,为了能赢得父辈的情感支持,当感受到父辈的殷切期望,子辈通常会及时地吸取经验教训并积极地改正。例如,C主任讲到进厂当酒工时说,“师父要求很严格,在车间167-177Nankai Business ReviewVol.26,2023,No.3,pp172知识管理或上班时不让喝酒,但(我)当时不当回事,有一次偷偷喝酒被发现了,犯错误之后师父又罚钱、又教育”。C主任接受师父批评后及时改正,此后再没犯类似错误(n-8-1)。师父的严格要求,在徒弟体会到师父良苦用心之后,反而增进了师徒关系情感。因此,在父子之间和师徒之间遵循“父严子顺”的关系规则,既解决了传统技艺的代际传承问题,又

33、在情感互动中维持了代际关系身份。2.“父子有亲”下中国传统技艺传承性过程从传统技艺的创新实践来看,代际关系组织的传承性创新活动根植于承上启下的知识继承性与创造性,在组织有序推进的创新活动中,知识传承是创新活动的内隐线。通过数据分析,传统技艺传承实践,始于从代际关系情感层面上产生了技艺性知识传授与继承的个人意愿,经由代际关系交往行为层面开展了技艺性知识传授和吸收,同时,在关系身份维持层面上促进了知识传承性创新(如图 1)。?(1)“父慈子孝”中的知识传承意愿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引导了传统技艺传承过程。通常,关系情感维持推进情境变化,让代际双方赢得对方信任,心存敬畏,也让老一辈

34、人更愿意将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从技艺传承过程来看,技艺性知识很少发生在单向灌输的实践中,因此,与父辈传授的意愿一样重要,子辈的意愿在知识传承中也不可或缺。比如,传统技艺传承在代际关系交往中时常会产生诸多不确定性变化,如WGY在谈到北京宫毯制造技艺传承实践时说,非遗这项技艺传承不仅靠上一代人传授的意愿,也靠下一代人继承的意愿。“父慈”之下的知识继承意愿传统技艺中所含有的工艺、技能等知识,通常是由先前一代人甚至数代人的经验总结并积习而成的,所以,子辈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很难掌握,有时或因隐性知识的复杂性而半途而废。这时,父辈往往出于关爱子辈的义务,在情感上给予子辈鼓励,并在培养子辈兴趣和信心的过程中

35、激发他们持之以恒的继承意愿。如RL刚进酿酒车间,操作不熟练,一想放弃时,师父会说,“酿酒就是与大自然打交道的过程,要顺时、顺势进行微调,有些事情是科学没办法解释的,学不会很正常,慢慢来就行”(n-4-1)。师父的话又燃起了RL重新学习的意愿。随着时代变迁,子辈们有时候对传统手艺也没有传承意愿,更不会全身心投入到技艺传承实践中去。例如,WYH在讲传承仙居彩石镶嵌技艺时说,“学习这手艺,喜欢是喜欢的,但是外面世界很大,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父辈常因尊重子辈的选择而深感失落,而在与父辈长期相处中,当子辈感受到父辈的失落时,在代际关系身份维护的驱使下,激发出其继承意愿。WYH在跟父亲学习三年彩石镶嵌技

36、艺后参了军,父亲支持他,这引发WYH的情感共鸣而产生了继承意愿(m-11-5)。“子孝”之上的知识传授意愿在代际交往的技艺传承过程中,子辈的孝顺与感激源于父辈的教导和支持;于是,代际成员围绕关系身份维持而产生日常互动,这为技艺性知识传承提供了情感性通道。对子辈而言,父辈的倾情相授和情感支持往往让子辈心存感恩,从而激发子辈在接受技艺知识过程中更投入,同时还会将感恩与孝顺之心延伸到生活实践中,主动为父辈分忧解难。例如,ML不仅尽可能在工作上指导徒弟,而且在生活上随时为徒弟提供帮助。ML说,“徒弟和我一直保持密切联系,我有事时,会帮助我处理事情”(n-9-3)。不难看出,当徒弟知恩图报时,师父更容易

37、产生传授徒弟知识的强烈意愿。例如,ML在后来与徒弟交往中,将几十年经验传授给徒弟,还尽全力为徒弟提供扶助与提携。在传统技艺性知识传授中,父辈很容易被子辈诚心所打动,并在情感共鸣中强化了父辈的传授意愿。例如,年逾八旬的WRL经常对徒弟说,“只要你想来认真学,我都教你,只要你有耐心,想把一盏花灯做好,愿意将仙居花灯的手艺传承下去,那我就毫无保留地教你”(m-1-3)。在师徒之间的关系情感维持中,知恩图报的孝心与认真学习的诚心会增强父辈技艺传授的意愿,并在实际行动中促进技艺知识传承。命题 1a:在传统技艺传承实践中,“父慈子孝”的关系规则,在产生知识继承与传授的个人意愿的同时,也利于代际关系身份维持

38、,并促进了传统技艺性知识传承活动(2)“父严子顺”与知识传授和吸收“父严”之下的知识传授 传统技艺的知识传承实践,首先是技艺性知识自上而下的传授过程,并围绕代际关系规则而展开的。在技艺性知识的传授实践中,子辈的继承意愿一旦被激活,父辈就会在言传身教中将累积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对方,同时对子辈的练习过程进行把控和严格要求,使167-177第26卷,2023年第3期第 页 173知识管理其在身心成长中掌握这门技艺。如LY对徒弟说,“烧出来的瓦片捣成粉末中灰上最里面,细灰上最外面,每上一道灰,漆一道漆都要打磨一次”。等上完漆,他又对徒弟说,“赶紧把漆器从窑房里推出来,放在干燥的地方湿度在 70%到 8

39、0%最好,天气非常关键”(m-5-1)。LY对徒弟学艺从细节之处严格把控,让徒弟掌握了对漆器制作的每个知识点和每道工序。同时,子辈一旦犯了错误,父辈先进行批评教育,使其认识到不足并帮其分析原因,然后引导其及时改正,避免重蹈覆辙,保障知识传授的流畅性。例如,F主任跟过两个师父,他们的教育都很严格,“犯错时师父会对我斥责与批评,有时罚钱或写检查;师父的教育理念是,当学徒必须勤劳努力,要比别人付出更多”(n-12-1)。“子顺”之上的知识吸收在代际关系之道上,与“父严”约束之下的技艺传授不同,知识吸收是在子辈遵从基于孝顺的关系规则之下进行的;换言之,“子顺”的代际交往有利于传统技艺传承中子辈消化与吸

40、收知识。在技艺传承的日常实践中,子辈按照父辈的严格要求,遵循孝道而勤奋学习并刻苦练习。在访谈过程中,当提到学徒时代,访谈者大都说严格顺从师父教导,无论理不理解,都得跟着师父和其他人学,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模仿做,并定期专门培训。正如Y主任说,“进入大曲车间后,光学习糊化过程就学习三四个月,一点也不能打折扣”(n-13-2)。在“子顺”的传统伦理约束之下,学徒顺从师徒关系身份维持而展开日常技艺活动,在熟悉工作详细流程中提高了知识消化与吸收的效率。另外,如果犯了错误,子辈常虚心接受批评并及时改正,即使有时并不理解或心有抵触,也不敢顶撞。与师父长期相处中,子辈也渐渐明白父辈的良苦用心,这时会更加体谅父辈

41、,并更容易消化与吸收所学知识。如岫岩玉雕大师WYX在谈到师父对制作素活工艺高要求时说,“当时不理解他,后来才明白这项工艺不仅需要千磨万击,更需要对待雕刻技术等相关技艺一丝不苟的态度”。可见,子辈恭顺地听从师父的教导,在维护师徒关系身份中不仅有利于玉雕技艺的知识消化,而且促进了经验与技能的隐性知识吸收(m-2-3)。因此在传统伦理规则之下,当子辈在技艺传承的代际交往中恭顺地接受父辈指导,既维护师徒关系身份,又促进了对传统技艺的知识吸收。命题 1b:在传统技艺传承实践中,“父严子顺”的关系规则在代际关系身份维持的过程中有利于传统记忆性知识的传授和吸收,进而为传统技艺性知识传承提供了保障(3)传统技

42、艺传承与代际关系推动力在尊卑有序的家文化背景下,“父子有亲”的代际规则推进了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活动。45在父子之间的代际关系推动之下,子辈在与父辈的长期交往中容易继承并掌握传统技艺的日常操作,并在使用过程中进行适应性革新。首先,当子辈有意愿去学习传统技艺时,他们往往卷入代际关系之道而全身心投入,在代际关系情感维持中促进了知识消化与吸收。例如,从小对学习面人郎技艺有浓厚兴趣的LJZY经常主动向父亲讨教这方面知识、“爸,我刚才做的这个,您帮我看一眼,您觉得哪好?哪不好?”当感知子辈这一强烈继承意愿时,父辈通常会倾情地传授并教导,在回应子辈的积极情绪中维持关系情感,从而推动技艺性知识自上而下地流传。

43、例如,当得知儿子愿意学习家传技艺时,LZC十分高兴并积极地授业解惑,“肩、胸做得都不错,但胯部跟臀部瘦了点”。正因如此,父子两代人在强烈的传承意愿下推动了技艺传承的日常沟通,同时,这种家传性知识在代际关系推进下承上启下地传承下去。其次,LJZY对北京面人郎技艺强烈的继承意愿,也使其在学习技艺的同时进行即兴创作,如LJZY的父亲说:“他捏的面人基本都不带重样的,除了传统的京剧面人,现在也跟着年轻人的风,捏一些明星面人,对这面人感兴趣的人好像也变多了。”(m-14-3)在代际关系身份维持的长期交往中,无论父辈还是子辈都容易分别产生传授意愿和继承意愿,并在传统技艺的传承实践中掌握了传统技艺的精髓,还

44、与时俱进不断尝试全新的做法,不仅实现了技艺创新,也更有效地宣传了传统技艺,促进了知识传承。命题 1c:在传统技艺传承实践中,代际传承的意愿增强,在带动父辈倾心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利于子辈主动地接受知识,并有利于产生创造性活动,推动与时俱进的传统技艺创新3.“父子有亲”与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技艺依靠一代代人遵循代际关系之道的交往实践,在“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之下产生与时俱进的传承性创新活动而生生不息,沿袭至今,20并在代际关系交往的技艺性知识继承中进行了技艺共创过程(如图 2)。在时序推进的代际关系交往中,每一代人在技艺传承实践的世代延续中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也顺应代际关系

45、之道个人身份转变;由父一代向子一代传承技艺性知识,从而保证了传统技艺传承有序;与此同时,代际关系互动有利于继往开来的新想法接受与价值创造,推动了技艺创造性发展。19另一方面,在传统技艺代际相传的日常实践中,每一代人通常是在知识继承基础上切身感受自然变化,在对传统技艺改进167-177Nankai Business ReviewVol.26,2023,No.3,pp174知识管理性创造的过程中推动传统技艺的创造性发展。这种改进性创造为传统技艺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传统技艺延续而造福后代。?(1)代际关系交往与技艺传承性在传统技艺传承的历史长河里,对每代人来说,父辈与子辈的关系身份

46、是相对的,每代人从当初的子辈身份,在经年之后自然转换为父辈的身份;换言之,在关系身份维持过程中,每代人起初是传统技艺的继承者,后来演变成传统技艺的传授者。因此,在“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推动之下,无论父辈还是子辈,在岁月成长中都充当了技艺性知识的载体,并在承前启后中将传统技艺代代相传。10首先,在从子辈向父辈的身份转换过程中,资历浅的子辈在与父辈交往中,通过学习父辈言传身教而累积传统技艺的技能与经验,在技艺继承中促进了个人身心成长。例如,木板年画雕刻匠人CYW先前依靠父辈的手把手教学,并在长期临摹或复刻父辈留下的雕版中继承了这门技艺;几十年后,当子辈长大了,CYW在代际关系交往中将其技艺传授给子

47、辈,并借助代际关系之道来传承这门手艺。比如,在与孙子相处中,CYW经常让孙子参与木板年画雕刻,并有意将“陡刀立线”技法传给他,“我把这几代人的手艺都传给你了,希望你继续发扬光大”(m-4-3)。不难看出,传统技艺正是沿着代际关系之道进行传授与继承,并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进言之,父辈所掌握的技艺性知识,既含有从前人那里继承下来的技能与经验等知识体系,又有亲身实践所总结与累积的经验与技能;这些技艺性知识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围绕每代人的身份转换形式而展开。例如,在汾酒技艺传承的日常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三代同传”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汾酒技艺在传承有序中进行创新活动,“几代人通过 传帮带的形式将汾酒

48、工艺很好地传下来了,更重要的是一代代人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n-18-2)。正是每代人以知识传承为核心进行代际关系身份转换,使得传统技艺在代际延续中绵延不绝。命题 2a:在代际关系推进的日常交往中,每代人从子辈向父辈的身份转变,推动了传统技艺从继承到传授的知识传承过程(2)代际关系交往与技艺创造性在传统技艺传承的日常实践中,代际双方自觉地遵循伦理规则,所以,在代际关系交往中都会念及彼此情分,并围绕代际关系之道所带来的这种情分而开展技艺创造性的日常实践。一方面,下一代人虽然在知识储备上处于劣势,但正因为如此,他们并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的认知模式限制,因而在想象力与创造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传统

49、技艺传承实践中,子辈们有时在吸收外部技能性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新想法,并将这一想法与父辈所传授的经验性知识结合起来,再通过切身实践进行创造性尝试。有时候,在创作过程中,当分寸拿捏不好时,子辈就会主动求助于父辈;在感受到子辈的诚意之后,父辈一般较容易接受求助,并根据经验给予创造性建议,在继承原有知识基础上共同创建新评价体系,并在通力合作中推动创作落地,实现“意料之外”的知识创新。如ZX在创作新景泰蓝作品中遇到纹饰方面难题,需要在器型变化的整体布局中依据纹饰变化来点蓝;便虚心向父亲请教,“这作品的用料和配比颜色,您还得多给我把把关在造型上,生怕光顾创新而脱离传统风范的造型”。父子两代人经过多次讨论与

50、实践之后实现了技艺创造性,“这项作品结合了多元化的工艺,集熔炼、绘画、金属金工制作于一身”(m-13-1)。不难看出,在父子关系交往中更新了制作工艺,赋予了传统景泰蓝的创新性内容,代际关系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在代际关系交往中,与善于创新相对应,子辈虚心请教与努力钻研的真诚态度会打动父辈,于是,父辈不仅在创作中给予指导和建议,而且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来接受新想法,并参与到创作实践中。例如,在师徒间的代际交往情境中,当徒弟以谦逊的态度提出与师傅不同的想法时,这种想法不易被否定,“虽然他们说的点子比较新奇,我一下子接受不来,但我也不会直接否定他们的想法,在我琢磨的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