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可持续发展1、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人口、资源、环境(1) 人口增长过快(2)自然资源枯竭人口剧增、不合理利用(3) 环境污染加剧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4)生态环境恶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湿地损失、臭氧层空洞、酸雨蔓延(5) 南北差距过大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富人愈富、穷人愈穷,这是当今世界的现实。世界收入差距相当悬殊。2、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内涵: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持续发展。处于社会系统的人将来自生态系统的资源和
2、本身所有的劳力、科技等投入经济社会,产出物质产品和资金,其产生的废弃物又流入生态系统,在人的合理调控下,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原则:公平性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持续性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共同性地区性的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全球协调行动(如全球变暖、酸雨蔓延等)3、中国环境问题的表现(1)速度和质量问题从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了年均超过10%的超快速增长,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列全世界第三位。但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却远远低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扩展,而我国的城市质量却没有得到根本的
3、提高;60年的工业化历程使得我国的经济总量处世界强国之中,然而我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谚语:欲速则不达)(2)规模和效益问题 (3)平衡和不平衡问题城乡、区域(4)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人类不应该一味的从自然界索取,更重要的是学会尊重自然。自然界并非一直那么慷慨,你在获得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对待自然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界的规律。(5)资源需求与供给问题能源短缺,能源技术落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运输紧张(6)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平等、友爱、和谐)(7)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问题传统发展观下的文明观,仅仅局限于物质文明领域,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特别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而物质文明建设只注重经
4、济领域,忽视了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8)财富增加和社会和谐问题在我国,由于机会不平等,权利与责任不对等,导致社会不公平的一大表征就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具体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的不公平映射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和谐。4、中国环境问题的概括人口(1)数量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 (2)质量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庞大得人群数量使得国民的质量一泻千里。为了生存各尽其能,不择手段,教育也很难普及下去。 (3) 分布增长不均衡(生育高峰)、空间分布不均衡(4) 性别比例失调、竞争加剧,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生活不便、贫困问题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现状:我国城市空气质量处在较重的污
5、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广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氮氧化物污染也较为严重;总悬浮颗粒物北方城市高于南方城市。来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工业锅炉燃煤占我国煤炭消耗量的33%,由于燃烧效率低,加之低烟囱排放,它们在近地面大气污染中占有重要份额。虽然居民燃煤使用量仅占消耗总量的15%左右,但占大气污染的份额常常是30%。危害:由于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致使我国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很高。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气肿和慢性气管炎,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其疾病负担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随着燃煤使用量的增加
6、,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剧增长之势。另一方面,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正由第一代煤烟型污染向第二代汽车型污染转变。(2) 水污染现状:我国七大水系、部分湖泊、水库和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长江干流污染较轻,但长江江面垃圾污染较重,这是沿岸城镇和江上客船乱扔垃圾所致。成堆的垃圾已严重妨碍了三峡和葛洲坝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影响了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珠江干流污染较轻,淮河干流水质有所好转,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状况改善明显;海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辽河水系总体污染严重,松花江水质有所改善。来源:1997年
7、,全国污水排放量约416亿吨,其中45%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55%为工业废水。 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造纸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而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水域周围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如酿酒、制革、印染等,也往往是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主要来源。城市生活水污染,尽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在过去的十年期间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总量却在增加。农业废水污染,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杀虫剂的使用范围也在扩大,并造成一些水体的污染。牲畜饲养场排出的动物粪便直接进入饲养场附近水体,也是水中生物需氧量和大肠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危害: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渔
8、业和农业生产(通过被污染的灌溉水),也增加了清洁水供应的支出。水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水体富营氧化以及动植物物种的损失。 一些疾病与人体接触水污染有关,包括腹水、腹泻、钩虫病、血吸虫、沙眼及线虫病等。改善供水卫生条件可以极大地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和危害程度,同时也可减少幼儿因腹泻而导致的死亡。 其他一些疾病也被认为与水污染有关如皮肤病、肝癌和胃癌、先天残疾、自然流产等。 研究人员曾经对水污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过一些研究,与水污染有关的癌症和先天残疾是由重金属和有毒化学物质造成。(3) 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1997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0.6亿吨,危险废物产生量1077万吨。全国工业
9、固体废弃物的累计堆存量已达65亿吨,占地51680公顷,其中危险废物约占5%。目前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4亿吨,全国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近年来,塑料包装用量迅速增加,“白色污染”问题突出。来源: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物资、城市生活垃圾。危害: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污染空气;污染水体;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4) 噪声污染现状:1997年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来源:在影响城市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中,工业噪声影响范围为8.3%;施工噪声影响范围在5%左右;交通噪声影响范围大约占城市的1/3。危害: 噪声使人烦恼、
10、精神不易集中,妨碍休息和睡眠等。 噪声引起耳聋。在强噪声下,会引起听觉疲劳,听力迟钝。如果长期在强噪声下工作,内耳听觉器官就会发生病变,导致噪声性耳聋。 噪声引起疾病。长期在强噪声下工作的人,除了耳聋外,还有头晕、头痛、神经衰弱等症状,从而引发高血压和心血管病。更强的噪声刺激内耳腔前庭,使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还引起眼球振动,视觉模糊,呼吸、脉搏、血压等发生波动。生态破坏森林资源破坏;草地退化严重;荒漠化现象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酸雨5、杜能农业区位论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 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土质条
11、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6、辛克莱模式:距城市愈近的土地,耕作愈粗放;而距城市愈远地区的土地,由于转变为城市用地的可能性小,所以到了城市扩张或发展潜力终止的临界点以外,其分布又回到杜能农业区位模式。这种区位的变化是美国地理学家辛克莱研究提出的7、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转换,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人地协调,资源优化配置,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
12、复杂的演变过程;配置的目的是实现三个效益最大化;区域的层次性要求不仅区域内部优化而且区际间也要协调,为更大区域更高层次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8、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对可持续发展影响大的资源主要有:土地、水、矿产特别是能源资源。9、古代有机论的自然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有机论生态自然观从来不把自然看作是存在于人之外的而与人隔离的对立物,而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宇宙一体化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有相互联系,有同构性、同型性,因而确信自然景物能够寄予人的心性情感,能够在自然中发现人自身。现代有机论自然观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和运动不
13、仅有量的差别和变化,还有机械论者不愿意承认的质的差别和变化,是多样性的统一。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它包含低级运动形式,但不能完全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物质是发展演化和永恒循环的,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的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是永恒循环的 10、自然资源分类(填空)土地资源: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水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气候资源:光、热、水、风力等。具有地带性和季节性。生物资源:包括森林、草场、水产与野生动植物资源。生长发育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矿产资源:包括能源矿产、金
14、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三类11、 有机农业是指主要投入的生产资料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可以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还可节约大量用来生产化肥农药的能源。有机农业注重利用农业内部环境资源,提倡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外部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农业的关键是利用生物多样性,培肥土地,采用少耕、免耕、间作套种、休闲、轮作、覆盖等方式使土地活化,提高土壤肥力,并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有助于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12、 生态农业内容包括农业结构的调整、施肥结构的调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的调整、塑料薄膜等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秸秆的综合利用等。尽量
15、减少污染,尽可能的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和谐。有机农业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持久农业所规划的生态系统规模较大、层次较高、涉及的物种更多并且不需人工维持。持久农业的伦理基础是:够用即可13、 三种生产 人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在基本的物质层次上,可以抽象为由三种:生产活动组成的物资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呈环状连接在一起的结构。 根据行为主体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14、 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有益的是正外部性,有害的负外部性,叫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性来源于一个非有效的产权结构。15、 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16、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生产或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来承担或消化。 直接管制、损失赔偿、排污权市场交易、非市场性的交易手段,借助政府的强制力量,价格税收和信贷以及收费等手段来制约。 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性 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性使得政府必须在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6、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画)一般意义上的EKC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会随经济的增长而加重,当经济发展到某一水平时环境污染程度达到最大,而后经济继续发展,环境污染程度却随之下降,环境质量逐渐变好,即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变化趋势呈现出倒U形的曲线关系。17、 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关系清洁
17、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的扩展。在理念上,他们有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在实践中,他们有相通的实施途径,应相互结合。(1) 两个概念的提出都基于相同的时代要求二者都是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的矛盾而应运而生的(2) 均以工业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3) 有共同的目标和实现途径目标:实现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再循环清洁生产的实现途径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源削减和再循环,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就源于此(4)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区别与联系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在实施的层面上,在企业层次实施清洁生产就是小循环的循环经济,一个产品,一台装置,一条生产线都可采用清洁生产的方案,在园区、城市、
18、行业的层面上,同业可以实施清洁生产。而广义的循环经济是需要相当大的范围和区域的,如日本称为建设“循环型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由于覆盖的范围较大,链接的部门较广,涉及的因素较多,见效的周期较长,不论是哪个单独的部门恐怕都难以担当这项筹划和组织的工作。就实际运作而言,在推行循环经济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问题,清洁生产为此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执行循环经济技术上的前提是产品的生态设计,没有产品的生态设计,循环经济只能是一个口号,而无法变成现实。我国推行清洁生产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从国外吸取和自身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不论在解决体制、机制和立法问题方面,还是在构建方法学方面,
19、都可为推进循环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18、 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1)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围绕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三条保障线”运行的,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覆盖全体公民。(2)城乡差别过大,城乡分割。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看,城镇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为1.85亿人,覆盖面为88,农村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为1 474万人,覆盖面仅33,城乡覆盖面的比例为27:1;措施:(1)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2)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
20、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 (3)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努力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19、动脉产业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并以非废弃物作为原料的产业,是资源产品消费过程。 静脉产业是指围绕废物资源化形成的产业。静脉产业是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的产业, 又被称为 “静脉经济”、 第四产业。 其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有机协调当今世界发展所遇到的两个共同难题 “垃圾过剩” 和资源短缺,“变废为宝”,通过垃圾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最终使自然资源退居后备供应源
21、的地位,自然生态系统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20、 当前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1) 首先要从国家层面来解决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困局,即制定特殊的政策及改变GDP的区域发展目标,走生态化道路才能符合国家长远战略(2) 适度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提高人口素质。(3) 加强集约土地利用。集约土地利用可以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三个方面实现。如城市的盘活存量建筑用地,开发区的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工业企业用地标准;农村用地的旧村改造,村改居,迁居并点等途径。这些都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集约用地的创新性实际(4) 从区域入手,建立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宜居、幸福、活力的人类栖境。我国城镇化任务十分艰巨,城市负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从开始规划设计和建设时就要充分重视维护,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准则推进生态城市建设(5) 大力发展城市公交,控制小汽车数量。大力发展公共运输将会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6) 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深化改革。“二元经济”混合的结构性体制已不复存在,“权贵经济”孳生的社会条件自然丧失,“权贵经济”就难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