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背景和内涵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7293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背景和内涵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背景和内涵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背景和内涵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3精 品 生 活Trendy Life文化广角20238“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背景和内涵研究杨伟红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0【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情况不容乐观,连年战乱后的中国一穷二白,经济和科技十分落后。国外形势也非常严峻,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核讹诈、核恐吓等军事威胁,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在这样一个“卡脖子的时代”,党中央坚定地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伟大决定。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参与“两弹一星”工作的众多科学家和建设者无怨无悔,不断在荒凉的戈壁沙漠中创造了伟大的成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都得到

2、了极大的提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振奋了民族精神。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时代的重任,为祖国的发展注入自己的力量。【关键词】“两弹一星”精神;时代背景;内涵【中图分类号】D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96X(2023)08-0073-03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战略决策。江泽民同志将“两弹一星”民族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两弹一星”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他指出:“发扬 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

3、精神和 东风精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追求卓越,扎根大漠,报效祖国和人民1。”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需要深入了解“两弹一星”的国内外背景,深刻认识中国是如何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做出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决策。同时,也需要深切领悟“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深入感受是什么支撑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创造出如此巨大的奇迹。1“两弹一星”精神时代背景1.1国内背景1955 年,中国下定决心研制核武器。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经济落后,国防力量严重不足。科研条件更是极为艰难,既缺乏人才,也缺少经费和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定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

4、辅”的基本方针,在自我发展的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当时,通过与苏联签订了多个相关协定,我国的核工业建设有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苏联单方面终止了对中国核工业的帮助,我国的国民经济也出现了暂时的困难。在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时期,关于是否研制原子弹等尖端武器有很大的争议。国内有人认为,国家正处于经济极端困难的时期,人民生活困苦,满足基本的温饱都是问题,而研制“两弹”花费多,会影响国民经济以及常规武器的发展2。而贺龙、陈毅、聂荣臻等几位元帅认为必须搞“两弹”。陈毅说:“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氢弹、导弹搞出来3!”聂荣臻说:“不能退,一退就会落后,一落后就是几十年,将来我们的后

5、代会骂我们的2。”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国对核工业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实地调查研究,下定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技术。1.2国外背景1939 年至 1945 年,人类经历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战争,世界人民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随着战争的结束,国际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美苏两极对抗的局面。苏联一方面加大与美国军事竞赛的较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军事装备上,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与中国等国家的合作交流。在美苏长达 30 年的冷战中,亚洲、拉丁美洲等其他地区国家虽然处在艰难境地中谋求生存,但是仍旧不忘记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并在日后走上

6、世界舞台,成为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来自西方国家的武器威胁。原子能裂变或聚变产生的巨大杀伤力和威慑力开始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它能够在国际政治关系中成为与对手谈判的重要砝码。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不久便发动了朝鲜战争。次年 10 月,朝鲜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援助下大败美军。杜鲁门政府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两弹一星精神浸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SJSZ1056)74精 品 生 活Trendy Life文化广角20238在当时的记者招待会上甚至表露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的计划。面对来自美国的核威胁,中国并没有选择退却,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

7、在任何威胁和任何困难面前绝不畏惧、绝不退缩的革命气势和知难而进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中苏关系的转变。1954 年 1 月,苏联政府表示将在核技术和核武器导弹的制造方面为中国提供一定的援助。1958 年,苏联为中国进一步提供了核工业发展所需的机器设备、模型、资料、原材料等,并专门派送近千名科学专家到中国。苏联专家的到来,为中国核工业人才培养指导以及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新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帝国主义企图通过核讹诈、核恐吓,经济封锁等行为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4。1950 年,美国入侵朝鲜,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美国多次使用原子弹进行威胁,妄图使中国人民屈服。美军上

8、将麦克阿瑟扬言要沿着鸭绿江设置一条“核辐射带”。杜鲁门总统威胁说:“不排除在朝鲜使用原子弹的可能。”美军飞机还对朝鲜进行了模拟核袭击。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岁月中,帝国主义核乌云的阴影多次在中国的大门口游荡。1954 年,美、英等国扬言用核武器进攻中国5。1955 年,艾森豪威尔声称:“为了避免使进攻付出高昂的代价,显然,我们将不得不使用原子武器。”同年,美国拟定了向中国全面发动进攻的计划2。面对如此凶险的核威胁,中国人民非但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研制核武器的决心,深刻认识到为了打破大国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核武器。2“两弹一星”精神内涵2.1“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9、”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从科研人员到建设人员再到普通百姓,他们每一个人都将个人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肩负起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他们有隐姓埋名的科研者,放弃海外优渥的物质待遇和科研条件,毅然回国工作,积极投身祖国事业。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授予 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 23 位专家中,有 20位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从海外回国的专家,其中包括钱学森,被认为价值可抵 5 个海军陆战师。美国为了阻止他回国,对他采取了拘留、监视等手段。直到 5 年后在中国代表与中美大使的多次严正交涉下,钱学森一家才得以安全回到祖国。彭桓武是

10、首个在英国获得教授职称的中国人,当他回国后,有人问他为什么回国,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成铠甲放弃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他说:“如果我不回来,绝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幸福;因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联系着。”他们有艰苦建设者的大力支持,19 兵团志愿军刚从朝鲜撤军回国就立即奔赴大漠深处,建设我国第一个西北导弹综合试验靶场。他们有远迁他乡的青海牧民的默默援助,经过考察最终选定了在四周群山环绕的青海建金银滩草原,并在此建立核武器研制基地。出于保密工作的要求,9000多名牧民仅凭一句“国家建设需要”就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远迁到了平均海拔有 3300 多米的地方

11、6。为了祖国的发展和强大,他们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2.2“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竭动力自立更生和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与中国签订的协定,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撤走了在中国帮助工作的1390名苏联专家。由于苏联专家的撤离,正在建设的工厂无法再进一步修建,正在建造的发电站项目被迫下马,不仅使我国刚刚起步的“两弹一星”事业遭受了重创,也使得我国在经济上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这非但没有打倒中国人民,反而更加坚定了中国独立自主建立核武器的决心。毛主席说:“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

12、个账是很难还的。”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和决心。导弹的巨大推力、原子弹上万吨 TNT 当量的破坏力决定了只能到远离人烟的地方去进行这种试验。为了保证核武器研制的隐秘性,选址需确定与外界隔离,外人无法进入。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位于青海金银滩,中国唯一的核武器试验基地坐落在新疆罗布泊。这两个基地的生活环境非常恶劣。科研人员和建设工人在戈壁滩、深山峡谷安营扎寨,风餐露宿,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奋斗,坚守基地建设。科研环境也不容乐观。新中国刚成立,科研技术和设备十分落后,电动计算机不够用,科研人员就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甚至用算盘。时间不够用,他们就把夜晚的时间利用起来,办公楼里经常灯火通明2。“

13、两弹一星”的研制和建设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战胜了一切困难和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成就。2.3“大力协同、勇于攀登”重要保证大力协同、勇于攀登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两弹一星”是一项体系庞大、技术复杂的高度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研究、生产、试验、勘探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据统计,全国先后有 26 个部(院),10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攻关会战7,同时也关联到基地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75精 品 生 活Trendy Life文化广角20238下,通过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建设人员、后勤保障人员

14、的团结合作,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集体主义的凝聚力和感召力。1960 年 5 月 25 日,我国登山健儿攀登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周恩来总理对我国原子能工业作出指示:“科学研究、尖端技术,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要在一定的基础上逐步往上攀,要有步骤和秩序,应当有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志向,分阶段地、一步一步地登,总是可以上去的。”正是凭借着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攀登精神,我国于1964 年 10 月 16 日在罗布泊上空升起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蘑菇云。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掌握了核技术,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70 年 4 月

15、 24 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不仅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其卫星的重量还超过了这四个国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重量,这是中国的突破和创新8。中国仅用了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就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在科技和空间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3总结“两弹一星”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的,是中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全国人民的大力协同下自力更生进行的。“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邓小平同志精辟地指出“两弹一星”对我国的重要意义:“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

16、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和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今天,青年一代生活在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时代,重温“两弹一星”的时代背景、精神内涵,能够让他们从学习中汲取力量,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今天我们站在世

17、界的前端,必须继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延续老一辈科学家和建设者的精神,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仍旧光芒万丈。参考文献1 李琳斐.“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与践行 J.军工文化,2020(9):36-39.2 刘学礼.两弹一星精神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3 宋春丹.1962:在“两弹一星”的“至暗”时刻 J.协商论坛,2020(5):51-54.4 王秀娟.新时代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思考 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4):23-25.5 胡世炜.“两弹一星”精神之时代背景研究 J.时代人物,2020(27):96.6 童心.“两弹一星”精神蕴含的伟大斗争

18、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13-16.7 滕飞.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J.新长征,2021(6):47-49.8 杜文林.论“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内涵 J.中国纪念馆研究,2015(2):297-304.(上接第 12 页)5结束语新课改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放在首位,时代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与时俱进。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学习、应用好的教学模式优化、活跃、升华课堂,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PBL 项目式教学模式具有充分的理论支撑、可行的实践支架,其良好的普适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值得一线教师尝试和实践。参考文献1 黄燕.以 厕所文化 PBL 项目建设促进家校共育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20(8):39,41.2 张平,苏美.新文科 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优化面向 J.中国冶金教育,2021(1):110-114.3 叶雷.高中化学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路径 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21):103-105.4 陆宗钰.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的实践与思考 J.试题与研究,2023(17):194-196.5 沈金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阜阳:阜阳师范大学,2022.6 吴金虎.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1(4):41-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