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09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纪录片无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电视体裁之一。近年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纪录片创作的扶持和投资力度都在不断加大。根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保守统计,中国纪录片的生产投入从2009年的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50.36亿元,1尽管随后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但依然维持在50亿元左右的投资额。纪录片投入增加的背后意味着对纪录片创作团队的大量需求,其中编导作为团队的核心也是目前行业内比较
2、缺乏的,以笔者所在的纪录片创作部门为例,编导缺口在一半以上。电视纪录片创作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一部每集50分钟的6集大型纪录片,创作时间短则一年,长则数年。业内通常将纪录片创作过程形象地分为琢磨、折磨、打磨三个阶段,而不同阶段对纪录片编导也有不同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一、创作的琢磨阶段创作的琢磨阶段是编导接到一个新选题的开始阶段。编导的学历背景对相关纪录片创作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做考古类选题的纪录片,有历史、考古学学历背景的编导就占有很大优势。但纪录片的创作题材涵盖内容广泛,“专业对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并且大多数纪录片编导的专业往往集中在影视编导、新闻传播、中文等方面,这就需要纪录片编导不断
3、学习,接受自我挑战,具有既专又博的知识储备。(一)学习能力任何一部纪录片的创作都是从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开始的。编导在确定分集内容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习,特别是对陌生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或许是编导在知识积累过程中熟悉的,也可能是完全陌生的。以笔者参与创作的纪录片 八月桂花遍地开 为例,这是一部反映安徽金寨县59位开国将军故事的党史、军史类纪录片,在参与创作之前,大多数编导对这59位开国将军及其曾经所属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八路军、新四军、志愿军军史并不熟悉。为此编导们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大量阅读了中国共产党党史、金寨红军史、红四方面军军史、红二十五军军史、军事大百
4、科、所能收集到的将军们的回忆录、回忆文章,并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和积累,为接下来的创作打好基础。(二)对有效信息的提炼能力学习的过程也是纸面调研的过程。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提炼可能会涉及的信息,是对编导能力的要求。同时,在大量阅读后就会发现,即便是正规出版物,其中也存在错误信息,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求证、确认之后形成与撰稿和拍摄相关的有效信息。同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类,哪些信息是本集必需的基本信息,哪些信息是可以转换成纪录片语言使用的,哪些信息是可以作为线索寻找故事的,这些都是编导必须要做的功课。二、创作的折磨阶段如果说琢磨阶段是对选题相关内容的熟悉,那么接下来就是纪录片创作的折磨阶
5、段,也是主创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实地调研、文本草创直至带队拍摄结束。一般少则三五个月多则数年,是对编导素质能力的集中考验。(一)良好的沟通采访能力纪录片创作的基础就是采访和记录。在动笔进行文本创作之前,编导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根据前期掌握的信电视纪录片编导的基本素质要求张魁【摘要】业内通常将纪录片创作过程形象地分为琢磨、折磨、打磨三个阶段。本文从电视纪录片编导的工作特点和工作实际出发,按照纪录片创作的不同阶段,详细分析电视纪录片编导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纪录片行业高速发展的当下,为希望从事或转型纪录片编导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或媒体人提供参考。【关键词】纪录片;分集编导;编导素质;能力要求人才队伍建设
6、892023年09月息和线索进行实地调研,因此良好的沟通采访能力是对编导的基本要求。如果故事片导演创作更多的是“说”和“导”的话,纪录片编导在创作时则倾向于采访和引导。无论是前期采访还是正式的拍摄,与被拍摄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是纪录片拍摄能否正常进行的前提。优秀的纪录片编导更像是一个社交达人,能够让内向的采访对象敞开心扉,让外向的采访对象真实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二)基本的文字功底尽管目前大型纪录片都有总撰稿,但总撰稿的主要任务是统筹、润色各集文稿,使文风统一。具体每集的初稿一般还是要求分集编导自己根据调研情况进行创作,因此编导必须具备基本的文字功底和纪录片文本的撰写能力。这里所说的文字功
7、底包括纪录片板块的构建、故事写作方式的基本认知、基础信息的合理应用等方面。业内常说,纪录片长片看结构,短片看节奏。对于单集时长超过25分钟的纪录片,如何构建全片结构是编导着重要考虑的问题。一般来说50分钟的纪录片,通常是由多个5分钟到8分钟的故事块构成的,这些故事块通过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有机联系在一起,考验的是编导对纪录片板块的构建能力。尽管纪录片重在记录,但单纯的记录而没有矛盾冲突、没有故事的纪录片很难让受众接受,没有受众的纪录片就失去了传播价值。如何将拍摄的非虚构内容进行有效的编排,使其具备故事的基本要素,这同样是编导在拍摄和文稿撰写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纪录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传播信息和
8、知识,好的纪录片在让观众看到有意思的故事的同时也学习到相关知识。在纪录片文稿处理上,通常是故事占70%,知识、信息占30%,讲好70%的故事的目的就是让观众更容易、更乐意接受30%的知识。因此如何把相关知识融入故事、融入文本,也是对编导文字功底的考验。(三)良好的协调、决断能力如果将一个拍摄团队比作一个作战单元,那么编导无疑是这个作战单元的指挥官。作为指挥官的编导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协调和决断能力。编导的协调能力包括对内协调能力和对外协调能力。对内协调是导演组内部关系的协调和摄制组内部关系的协调,编导要对总导演负责,要服从总导演总体拍摄调度,同时,还要在拍摄资金、拍摄时间等方面为自己争取更多便利条
9、件。此外还要协调好与其他编导的关系,如何在拍摄时互通有无,如何控制在同地拍摄时的时间成本和人员成本。纪录片拍摄往往是一个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工作,一次拍摄短则三五天,长则数月,一个摄制组由摄影师、灯光师、录音师、助理、驾驶员、生活制片等多个工种组成,长期相处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特别是在拍摄时间比较长同时进展又不太顺利的情况下。此时编导还需要协调好摄制组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毕竟一个团结的团队才有战斗力。编导的协调能力还包括对外协调能力。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拍摄对象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还涉及拍摄对象所在的单位、所在的城市、所在省份的相关部门。有时,即便拍摄对象同意拍摄,但如果没有得到其所在单
10、位或城市的宣传部门许可,拍摄同样阻碍重重。与这些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使拍摄顺利进行,也是编导能力的体现。一部纪录片的拍摄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原本联系好的拍摄对象临时有事,而摄制组已经到了原本约定的地点;一场暴雨冲毁了前往目的地的道路;摄制组成员突然有人生病或者家中遇到急事不得不离开剧组,作为摄制组领队的编导必须要具备随机应变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决断,及时调整拍摄方案,让拍摄继续进行。(四)抗压能力编导在承担一集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压力是巨大的。首先一集纪录片的结构或文稿的形成和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思考、确定、否定、修改、再确定的循环人才队伍建设90202
11、3年09月过程。在片子播出之前,永远也不能确定哪一个版本的文稿才是最终稿件,在这个过程中编导会出现迷茫、自我否定等情绪,自信心也会不断受到打击。在实际拍摄过程中编导所要承担的压力也随时相伴。“时间就是金钱”对于摄制组来说尤为形象,一个摄制组每天包括差旅和劳务的花费通常上万元,如果遇到不可预计的情况导致拍摄超过预定时间,经济压力首先是编导要承受的。在拍摄过程中,每天都可能会有意外事情发生,比如安全问题、设备故障、人员伤病、恶劣气候、采访对象时间的变化等,这些意外都会给编导带来有形和无形的心理压力。因此编导必须要学会克服各种情况带来的心理压力,调整自己的情绪,迎接每一次的挑战。(五)良好的身体素质
12、编导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纪录片拍摄是个非常辛苦的过程,海上、大漠、高原、雨林,各种拍摄环境都会遇到;常规的美景常常出现在日出和日落时,因此,早起和晚睡成为摄制组的常态;绝美、震撼的画面往往出现在恶劣的天气之后,顶风冒雪才能拍到不一样的场景。几天甚至是数周的连续出差、转场、拍摄,往往会让人感到身心俱疲,这就要求无论是编导还是摄制组其他成员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六)扎实的影视艺术创作功底纪录片属于影视艺术的一个分支,熟悉影视语言和各种影像表现形式是纪录片编导应具备的最基本素养。在调研和拍摄大纲完成之后,编导就应该和摄像师一起构思分镜头脚本。如果是已经确定的非纪实内容,这种脚本可以是纸面
13、上的,对场景、景别、光影、构图都可以进行详细的构建;如果是纪实性比较强的段落,分镜头脚本通常是脑海中想象的,在实际拍摄过程中随机应变逐步形成。此外,编导最好要具备一定的摄像功底,至少对电视摄像有一定的认知,只有和摄像师具有共通的思维空间,才能在片场和摄像、灯光等各个工种进行沟通、探讨,更好地完成摄制工作。三、创作的打磨阶段纪录片创作的打磨阶段通常是指纪录片的后期制作阶段。如果编导有能力自己剪辑,那么后期剪辑的效率会更高,毕竟编导是最熟悉素材的人。如果不懂剪辑,编导在后期剪辑阶段主要的工作是盯剪,具体由剪辑人员进行。这一阶段对编导的要求是要具备较好的审美能力和抗疲劳能力。(一)审美能力编导的审美
14、能力包括影像审美和声音审美。通常纪录片拍摄的素材量是巨大的,每个场景、每个段落镜头该如何组接不仅是剪辑师要考虑的问题,同样也是编导要考虑的问题。不同镜头的组接、节奏的把控是不是编导想要表达的情绪,最终的决定权往往还在编导。此外纪录片的影像不仅仅是实拍影像,还包括包装动画影像,什么样的包装动画更符合片子的总体风格,编导同样需要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编导对声音也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纪录片的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音效、音乐等多个方面。什么样的音色更适合表达该片的情绪和思想,什么样的音效可以更加有效地表情达意,什么样的音乐可以更好地用于每个段落,编导同样需要作出决定。(二)抗疲劳能力后期剪辑是一个非
15、常熬人的过程,熬夜通宵是常态。通常一集50分钟的纪录片初步剪辑合成最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在基本定稿之后再进行精剪,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打磨。在完成初审之后,编导通常会收到来自各方的修改意见。纪录片的修改与普通新闻作品的修改并不是相同的流程,新闻审片修改一般是修改解说词,更换画面,但纪录片是一个分工明确的电视体裁,同时要求又相对较高,即便只是一句解说词的修改,也需要剪辑、配音、音频编辑、调色甚至动画等各个工种同时进行。纪录片的时长通常是确定的,每一次修改,都要对时长进行再调整。在实践中,审片工作一般最少要经历三次以上,直至排片播出,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在播出最后期限的压力下,通宵达旦地工作和协调会让编导身心俱疲,因此编导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抗疲劳能力才能完成播出前的最后工作。四、结语纪录片创作是一个脚踏实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对编导综合素质的考验。面对创作过程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炼”,才能攻坚克难,实现从选题到成片顺利播出的成功转变。注释:1张同道.202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8):110-115.(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责编:周蕾人才队伍建设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