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3 智 汇 区域治理 WISDOM EXCHANGE“两个大局”背景下青年学生国际观的 培育路径探究 黄可宁,陈玉兰,刘佳琳,孟喆,曹明雪 苏州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当前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多变、矛盾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国际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思政课为载体,帮助学生要形成世界视野和历史眼光,正确认知中国的国际定位和角色,在树立正确国家观的基础上增强国际责任感,理性地看待国际问题,秉承开放包容的心态,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价值判断。关键词:思政课;国际观;两个大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3
2、)24-0203-03 作者简介:孟 喆,生于 2002 年,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黄可宁,生于 2001 年,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曹明雪,生于 2002 年,女,安徽霍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陈玉兰,生于 2002 年,女,贵州铜仁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佳琳,生于 2001 年,女,江苏泰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202210332002Z)“两个百年大变局”背景下青年学生国际观的培养路径探究以思政课为载体。一、引言 2017 年 12 月 28 日,习
3、近平总书记曾在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机遇和挑战并存,重要的是沉着应对,化危为机。青年学生是中国的未来,他们的国际观对中国与融入国际社会的方式至关重要。如何帮助青年学生更客观地认识国际社会与中国的关系成为思政课的重任。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青少年作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培养正确的国际观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道路,认清国内和国际两个大
4、局,推动民族复兴的进程。培养青年学生的正确国际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国际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还应该包括国际主义教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要求就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趋势等。1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能够促进个人成长,帮助青年学生开阔国际视野,使他们在看待国际事务时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提高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增强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认同感。二、青年大学生的国际观现状分析(一)大学生国际的认知现状 在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以大学生为主,经调查我们发现多数人对于
5、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的了解有所缺失。大家了解外交政策的途径比较多样,随着大众媒体的兴起,纸质化阅读逐渐减少。多数人会受到网络上一些网红对国际关系解读的影 响。51.9%的人能理性地对待这些阴谋论和谣言,说明大部分人能理性对待网络谣言并且很少参与网络评论。本次调查中 87%的人认为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较为强大,可见大多数人对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比较自信且有更高的期望,大部分人对中国同超级大国或地区大国的外交关系的看法比较客观,仅少数人对西方国家和 204 智 汇 区域治理 WISDOM EXCHANGE 中国的关系认识存在偏颇。本次调查中 73%的人认为青年学生不能理性看待中国的国家实力与外交政策,6
6、5.4%的人认为青年学生优越感强,有激进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一半的人认为当前青年学生自卑感强且崇洋媚外。可见,当前青年学生还没完全树立正确的国际观。本次调查中一半左右的人认为当前思政课缺少有关国际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较少引入对国内外局势的分析,并且教师忽略培育学生正确的国际观,学生忽视其重要性,此外教学评价中对国际观培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因此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要从理性分析国际局势和看待国际热点议题、理解外交政策、培育爱国情怀等方面加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本次调查中得出绝大部分人认为思政课应该要有多种载体,并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素质,创新体制机制,才能激发思政课发挥培育学生国际观的
7、作用。三、青年大学生国际观的影响因素(一)网络环境的舆论导向 网络媒体是大学生获取国际关系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生表达个人见解的主要渠道。目前,各种信息平台对国际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逐步成为人们获取相关知识的重要渠道。但是,个别网站为了追求利益,编造和传播各种不健康的消极内容,少数自媒体作者转载或传播不实信息,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因此,营造积极的网络信息空间十分重要,只有在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下,大学生才能够更加正确地认识国际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国家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营造正确的舆论引导,媒体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事求是地去了解事情并且准确及时地播报国内外新闻,以公正客观的
8、态度分析问题,从而利于大学生了解国际知识,提高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二)学校的教育与塑造 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清国际社会发展形势以及了解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促进大学生理性国际观的形成。第一,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和文化选修课程模块中都增设国际观教育课程作为其内容,严格开课要求和课程管理,拓宽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综合素养。第二,要以思想政治大课堂为载体,培育国际意识,了解不同国家的概况以及熟悉国际社会运行规则、国际关系史、全球性问题等。当前,高校在进行国际关系方面的教育时,培育模式比较单一化和落后,载体不够完善。因此,在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时,应该选择丰富、适
9、当的载体。校园文化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学校需要树立开放化办学理念,放眼全球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术力量和办学资源,推动学校和学生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三)个人的认识积累 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知识储备不够,在评判国际事件时并不能做到客观地对待。部分大学生由于忙碌的生活和学业,不太主动去了解国际时事,有些大学生对国际新闻和热点事件也并不关注。另外,大学生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在网络上了解国际热点时也较容易受网络舆论的影响。在情感和价值认同上,部分大学生爱国意识不够,缺乏民族认同感
10、,导致国际观形成存在偏差。有的大学生一味崇洋媚外,没有看到中国近年来国际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的只是看到我国取得成就的一面,没有看到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四、青年学生国际观的“思政课路径”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日益复杂,正确看待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承担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思政课程亟待在此方面发挥引导作用。(一)课程教学方面 首先,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加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教学内容十分必要。国际问题的解决、风险的应对,需要全人类齐心协力、集思广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持续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必须积极引进世界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意识,世界公民意识,国际责任和法治规则意识等教育内容,以此加
11、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树立对于我国地位与作用的正确认识。2 其次,思政课教学中应当增添相关外交政策和方针,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国际场合中的讲话和我国外交部在处理国际问题中所采取的措施、发表的言论等,解读其中的国际问题,深刻剖析其中所蕴含的国际观。另外,长期以来的思政课以讲授法为主,而更为灵活的、国际性教学方式,比如对话式教 205 智 汇 区域治理 WISDOM EXCHANGE 学、读书报告讲授法等采用不够。3因此,思政课需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就国际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思政课单一
12、教师主体的教学方式未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很难形成国际化的教学模式,这大大影响了思政课国际化视野的培育。思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二)教师素养方面 以国际观培育的要求,衡量和审视当下学生对本国认知的现实情况,可以看到国际视野培育存在不足,需不断提高教师素养。教育理念上,很多教师在推进思政课教育过程中国际化教育理念不足以及通识教育的国际性发展坚持不足,没有真正形成国际性的教育思路极大影响了思政课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打开思路,不能局限于课本里有限的知识,要结合国际性的教育视角,帮助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
13、中国在世界的处境。同时,教师还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主动了解国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最新消息,不断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教学内容上,教师缺乏引入国际话语内容、国际先进理论框架的意识,影响了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的话语构建与传播。上课采用的国际话语明显滞后,显得有一些封闭保守和单调,比如在西方社会学理论解读课程内容方面就做得非常不足4。因此教师应当提高运用国际通用理论的意识,结合学生的实际,将世界发展的现实情况融入教学内容,在分析问题的理论解释框架上,建构一种国际视野的分析框架体系。(三)学生个人 首先,学生应坚定政治立场。高校思政课属于意识形态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维护党的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
14、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在新媒体时代呈现愈演愈烈之势。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歪曲、抹黑甚至颠覆历史,严重影响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在新媒体时代开展高校思政课,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据网络空间的制高点,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坚持一元化与多元性的统一,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宣传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其次,新媒体以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改变了传统学习的模式,出现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基于新媒介生成的现代教育教学形式。面对新媒体时代学习形式与内容的诸多变革,学生的媒介素养成为其
15、专业素养的关键部分。媒介素养是指为应对新媒体时代发展而具备的媒介知识、媒介技能和媒介态度的综合。5学生要坚守网络信息道德和伦理道德,具备信息甄别、处理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借助新 媒 体 技术 不 断改 进 学习方法,丰富、更新学习内容,优化学习环境,自觉抵御不良媒介环境的影响。最后,学生要具备理性的国际观。理性国际观是指在表达对国际社会以及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知、态度与评价时,不是仅从眼前所见所闻感性地作出判断,而是运用世界眼光和辩证思维,站在对本国立场认知的基点上,审时度势、弄清事务的来龙去脉,通过客观冷静地思考,全面、发展地分析问题。五、总结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学生仅仅基
16、于感觉等形式表达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并不具备逻辑思维,未能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学生要在思政课中形成世界视野和历史眼光,能正确认知本国国际定位和角色、树立正确国家利益观的基础上具备积极的国际责任感,正确理性地看待国际问题,秉承开放包容的心态,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参考文献 1 孙伟,孙昊.高校国际观教育的研究视域与课程依托J.高教学刊,2016,(12):19-20.2 刘望秀,代玉启.正确的国际观:高校时代新人培养的重要抓手J.北京教育(高教),2020,(03):9-12.3 曾璐.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视野的新拓展J.喀 什 大 学 学 报,2021,42(02):81-86.4 赵银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的实践及其改进路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8):93-96.5 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