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鱼,我所欲也(第三课时)导学案课时3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2. 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独到之处。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2教学内容师生随笔一、感悟新知1、本文讨论了有关 和 的关系。2、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即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所欲有甚于生者”指 “ ” ,“所恶有甚于死者”指 “ ” 。(把握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回答)4、既然“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那么,有着这种信念的人都能做到 “ ”(用原文回答)二、探究新知1、文章议论的焦点是生和义,写鱼和熊掌
2、有什么作用?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讨论、展示)要求:想解决此题先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 第二段中可以分为几层?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在本段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 文中所举两个事例论证了什么观点?论证角度有何不同?3、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二段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5、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三、整理归纳四、达标测评用原文回答(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5)本文主要运用了 等修辞。(6)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8)有人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目的是 其原因是 师生反思、总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