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戴维·洛奇传记小说“生命互动”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6139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戴维·洛奇传记小说“生命互动”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戴维·洛奇传记小说“生命互动”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戴维·洛奇传记小说“生命互动”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传记小说创作的实质是在建立一种关系,是作者与历史人物之间多层面的“生命互动”。在戴维洛奇的传记小说中,作者与前辈作家存在景仰契合、相惜共鸣、建构评价、影响创造等“生命互动”关系。洛奇的传记小说彰显了作家的主体性,凸显了创作主体与历史主体的跨时空对话与互动。洛奇通过创作传记小说,再现作家形象,继承文学前辈的厚重遗产,拓展了当代小说的文类疆界。关键词:戴维洛奇;传记小说,“生命互动”;作家形象中图分类号:15 6 1.0 7 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0 5 10 2(2 0 2 3)0 10 10 3 0 7新世纪以来,用小说手法再现真实人物的传记小说,成为英语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其中,

2、以历史上著名作家为题材的作家传记小说异军突起1。英国小说家戴维洛奇(DavidLodge,19 3 5 一)创作了作者,作者(2 0 0 4)与风流才子(2 0 11)两部作家传记小说。洛奇在大量研读作家自传、传记、日记、书信等文学史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小说家的特权,推想再现了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18 43 一1916)、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GeorgeWells,18 6 6 一19 46)等前辈作家的多彩人生。在重塑前辈作家形象时,洛奇把自己已也写人了小说,成为传记小说的潜在主人公,“任何一本作家传记的主人实际上都有两个:一个是显在的传主,一个是潜在的传记作者 2

3、 。这两位主人公“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非物质的。他们处在同一个时空里,他们又没有处在同一个时空里。这是一种非常独特,非常微妙、近乎异的人际”3 作家与主人公跨时空人际关系的建立,主要通过写作来实现,“写作的实质是在建立一种关系一一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一种存在与阐述关系一一并且一定是依靠人自身来完成的,是人在有限”中创造并体验无限”的自我发现与实现”4。在传记小说书写中,小说作者与被书写的历史主体的关系是“多层面上生命与生命的双向互动”5 詹姆斯与威尔斯是戴维洛奇敬佩的文学前辈,研究评论他们的作品与文学人生贯穿于洛奇的文学生涯。洛奇的第一部文学评论文集小说的语言(19 6

4、6)与晚近的评论文集亨利詹姆斯年(2 0 0 6),都收录了研究詹姆斯与威尔斯的文章,也只有这两位作家同时出现在上述文集中,而且洛奇只为他们二人创作了传记小说,这充分说明了詹姆斯与威尔斯在洛奇心中的重要地位。不同于虚构小小说的语言包括研究詹姆斯专使(TheAmbassadors)、赫乔威尔斯托诺邦盖(TonoBungay)的两篇独立文章;亨利詹姆斯年收录了亨利詹姆斯:黛西米勒赫乔威尔斯:基普斯两篇文章。事实上,洛奇的十里路口的小说家等其他评论文集也收录了研究这两位前辈作家的文章。收稿日期:2 0 2 2-0 9-16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语言消费研究”(2 0 1

5、9 GXJK100)作者简介:蔡志全(19 7 9-),男,汉族,河北唐山人,文学博士,五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英美文学研究。耿雪(19 8 2-),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兵团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104说,在创作作者,作者与风流才子时,小说家洛奇凭借作家的书写权力,把前辈作家这一历史主体,“通过研究和书写,把他改造成自已的文本主体,双方处于非常复杂的互动之中”6 ,“传记小说作者需要界定自我与主人公的关系,这关涉二者的认同问题,关涉塑造他人身份与过去身份等问题”7 。戴维洛奇传记小说的“生命互动”主要表现为景仰契合、相惜共鸣、建构评价、先驱后浪等关系。一、景仰契

6、合亨利詹姆斯被誉为文学大师,在英美小说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在小说创作还是小说评论方面,他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在英美小说界是一位备受关注的作家。“詹姆斯及其作品一直是许多评论家眼中的伟大经典,其间产生的阐释和研究范式呈现出多角度、多层面的多元与开放态势。即便在经历了西方2 0 世纪6 0 至8 0 年代高度政治化的反经典浪潮之后,詹姆斯及其作品依然在各种意识形态阅读中显现出经典的魅力。”8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新闻记者、政治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现代科幻小说奠基人。“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威尔斯或许可以算世界上最知名、作品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科幻作家。9 2 0 世纪以来的

7、“科幻可以说都是从威尔斯的世界中跳出来的 10,“威尔斯对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是改革叙述系统(或框架)的功能以扩展小说的疆域。这种改革所包含的革新精神恐怕比人们通常承认的要丰富得多”11洛奇对前辈作家的敬仰首先体现为认同作家身份,“这种认同都被假定为一种正面的反思,表现为同情或理解他人的处境,其实现途径要么把所感当作共同经验,要么把自我想象性地投射到他人,以便在想象中分享他人的经历 12 。作者,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醉心于文学、为文学矢志献身的文人形象。“在恪守小说艺术与对作为艺术家的小说家的理解上,詹姆斯是一个典范。他把全部生命都贡献给了这一理想,他最为有趣的一些短篇探索了职业作家的矛盾、焦

8、虑,探索了身兼伟大小说家与批评家的道德与专注。13 1每一位艺术家必须在完美人生与完美作品之间做出取舍。詹姆斯选择了完美艺术,“当作家就不能有任何关系,除了和艺术 14詹姆斯对艺术孜孜以求,心无旁地辛勤耕耘。“写作是一种隐秘的行为,需要沉浸自我,将意识引擎沉降到原初深处,不遗余力地用语言建构情感、洞见、评论。努力求真、求准,如此精专、私密、字句酌,以至于与日常生活毫不相干。”15 詹姆斯把艺术视为生命中唯一的安慰,认为艺术比人世的情感更可。他曾慨叹:“噢!艺术啊艺术!还有什么比你更艰难,但又还有什么可与你比拟的安慰与振奋?对我而言,没有了你,生命就真只是一片狂吼的沙漠了。16 詹姆斯在自传性短

9、篇小说人到中年中,借小说人物之口表达了小说家的艺术执着与痴迷:“我们在黑暗中工作一一尽自己已所能竭自己所有。我们的困惑就是我们的情感,而我们的情感就是自已的职责。余下的就是艺术的癫狂。17作者,作者还展现了詹姆斯中年后,作家生涯的困惑、焦灼、痴迷、希望、梦想、喜悦、失望,“更重要的是,他如何从灾难性的打击中涅檗重生,在不断反省中摒弃对名誉的追慕,而体悟到小说家的真正分量 18 。作家常常陷人心情郁闷或抑郁中,詹姆斯认为“这是艺术家的职业病”,因为“我们总是竭力在想象和思考那些过去从未想过的事,于是就总会遭遇挫折和失望的危险 19 。同时,作家的创作过程是孤独的,“亨利无法想象自己和谁合作写小说

10、,这是非常私人和个性化的过程 2 0 。总结自己的创作体验,詹姆斯感叹:“创作总是要付出烦人的努力,但是修订就是纯粹的快乐了。”2 1 就创作感受而言,戴维洛奇似乎比詹姆斯体会得更具体深刻:“我差不多总是很享受写作小说的结尾段落,看来好像是轻松且水到渠成的,与写作开头时的弹精竭虑与犹豫不决完全不同,毫无疑问,是因为有关情节的发展的多重选择与决定,这时已经不再阻碍写作了。2 2 如果说作者,作者中,作者洛奇与詹姆斯有相似的中年危机与困惑,相近的戏剧创作经历,都有未被同行认可的愤等职业作家烦恼等,那么在风流才子中,洛奇与威尔斯则有大致相同的个人奋斗与成长经历:他们都出身于中产阶级中下层家庭,童年时

11、都生活在伦敦南部,甚至连身高及讲话口音都有几分相近,“威尔斯的生涯像是一部狄更斯小说,他出身底层,凭借刻苦努力,在社会阶层上进阶 2 3 。唯有知识改变命运,二人都通过锲而不舍的学习奋斗,最终获得学士乃至硕士、博士等高等教育学历。他们的第一份职业都是高校教师,教学之余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为了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最终都辞去教职成为职业作家。他们青年时作为文坛新秀,迅速崭露头角,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很快就身于作家/学者等名流阶层人到暮年,洛奇与威尔斯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失意落寞。一战后,威尔斯的小说就不再拥有大批105的各国读者,“威尔斯颇受现代文学研究的忽视 2 4。洛奇的听力严重下降,几近失聪,带来

12、了交流障碍;同时,他晚近发表的几部作品,受欢迎程度及影响力也大不如前,颇有几分江郎才尽的无奈。“当洛奇呈现威尔斯孤独与凄?的生存状态时,又何尝不是在隐晦地叙述自己晚年的生存状态:日益严重的失聪使他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只能将自我分裂为主体我与他者我,进行充满矛盾欲望的内对话。2 5 生命阑珊志未酬,多彩人生难完满。威尔斯一生成就斐然,但仍留遗憾:他一直渴望成为英国皇家学会成员,多次努力都未能如愿,这成了他晚年的心病。他一直不遗余力地为此努力,甚至在7 8 岁高龄时,向伦敦大学提交了学位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他坚持认为,“只有进入皇家学会才能证明自己的成就 2 6 。这个愿望求而

13、不得。耄之年的洛奇也有遗憾:在有生之年斩获心仪的文学大奖的夙愿,恐怕已经难以实现了。与威尔斯不谋而合,洛奇似乎也需要用获得文学大奖证明自已的成就,不过事与愿违,洛奇一直与诺贝尔奖无缘,他只是两次人选布克文学奖决选名单,终未夺冠。二、相惜共鸣洛奇认为作家对其他作家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兴趣,因为他们面临着同样的职业挑战与危机。中年之后,亨利詹姆斯与洛奇的“创作与批评经历十分相似,均处于文学创作的转型期 2 7。作者,作者折射了洛奇自己的文学生涯际遇,“是作者的特殊形态的精神档案和可靠的思想储存器 2 8 。洛奇在一次访谈中指出:“我自己也曾像亨利詹姆斯一样在中年时期从小说创作转向戏剧创作,我发现这种经

14、历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沮丧,虽然没激烈到詹姆斯所经历的那种程度,但我能认同他彼时的心理一一既渴望成功又要承受无果的抑郁,还有与道不同者”相为谋的尴尬,所以在这方面我与詹姆斯有共鸣。”2 9 洛奇擅长小说创作,在写作作者,作者这部作品之前,他已经创作了12 部小说。除了写小说,洛奇还曾经创作戏剧剧本,将自己的小说、他人的小说改编电视/电影剧本。相似的文学生涯、创作经历让同为作家的洛奇与詹姆斯相惜。洛奇不仅非常理解詹姆斯在转型期的焦虑与企盼,而且还充满了共鸣和同情。洛奇对此毫不隐嗨:“在我的中年时期,也是作为小说家的职业中期,我曾尝试为演出写作,创作戏剧与电影剧本,并且收获了相当多的挫折与失望个人经历

15、,有时也有快慰与希望。”3 0 1洛奇发现观看自己创作的剧本在剧场上演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坐在剧场里,注意到观众对你创作的话语每一个微妙的反应,这种体验太迷人,太有教益了,远比金钱宝贵得多”3 1。据洛奇自己讲,写作作者,作者的念头最初出现于19 9 5 年底。而在2 0 世纪8 0 年代末到9 0年代这段时间,洛奇在创作小说的同时也在忙于写电影、电视、舞台剧的脚本。他还把小说小世界(Sm a llWo r ld,19 8 4)和好工作(NiceWork,1988)改编成电视剧集在BBC播放。然而,洛奇认为但他的戏剧创作和电影改编并不成功。可见,洛奇与詹姆斯当年的经历十分相似,甚至感同身受

16、。詹姆斯人过中年,渴望成功,企盼名利双收,期待读者和同行的关注和认可,因为“他觉得自已正在濒临丧失作家身份的危机,他作为小说家的声名在消退同时,其他作家,如吉卜林、王尔德、托马斯哈代等人的成功又折磨着他 3 2 。好朋友费尼莫尔的小说销量甚高,获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回报,杜莫里埃初涉文坛就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们的成功既让他羡慕,也带给他无形的压力,极大地激励了他对成功的渴求,他甚至高喊,“我是多么地想成为大家欢迎的作家啊!”3 3 因此,“他最关心的莫过于向公众昭示,自已能以一名剧作家的身份来达到他作为小说家已取得的普通意义上的成功”3 4。洛奇中年后遇到了小说创作的瓶颈,也陷人了对“名利双收”的

17、渴望与焦虑。他对作家的创作艰辛和痛苦的失败感同身受。相近的文学生涯,相似的失败的转型创作经历,让洛奇在重塑詹姆斯形象时产生了很多共鸣。洛奇和詹姆斯处于不同的时代,不过在文学创作上的焦虑、困惑与仿湟以及内心的成功渴求却是相近的。在描述詹姆斯这段经历时,洛奇倾注了个人的同情与感受,借写詹姆斯来自己现身说法,“在作者,作者的主人公亨利中,洛奇显然呈现了他自己的许多焦虑与抱负 3 5 在洛奇的传记小说中,写作的作者与被写的作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共鸣关系。“作者正是通过对人物的感觉 的描写,来表现作者自己的感觉”。”3 6 传记小说作家会选择与其内心渴求相应、人生经历相似的人物写作,还会“借传记主人公的生平

18、遭际来浇传记作家胸中之块垒”3 7 。“传记小说的作者在做真实的梦,他们复活了死者,在竭力刻画死者时,融人了自己所处的环境,融人了或许曾经影响过他们的压力,还有多年以来鼓舞他们奋勇向前的希望。”3 8 1洛奇笔下的詹姆斯在那个时代没有得到应106有的重视与评价,实际上洛奇同时也借此为自已鸣不平:他笔耕不,辛勤创作了十几部小说,可谓多产,不过“洛奇并未像他的同辈作家那样,得到文学批评家的足够关注 3 9 ,比如同辈作家中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与朱利安巴恩斯(JulianBarnes)的文学声誉就远远胜过洛奇。正因如此,“洛奇小说的接受史表明,在洛奇的整个文学生涯中,他一直被低估”4

19、0 ;此外,他在文学大奖上也一直运气不佳:不少文学同辈甚至晚辈获得了布克奖、诺贝尔文学奖,而他才只是两次进人布克奖决选名单,最终却并未夺冠。对于入围布克奖决选名单的作家来说,参加颁奖宴会,在焦虑中企盼、等待宣布获奖者的决定性时刻,恰恰如同首演夜时的亨利詹姆斯:他们有几乎相同所思、所感,同样要经历失败的巨大痛苦。三、建构评价作家每写一部传记小说,都是对前辈作家的一次重新建构。比如在大师的译后记中,译者柏栎指出:物理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同样适用于文学创作,尤其适用于被写的作者与创作的作者之间的关系,“当一位作家致力于辨识、理解小说人物的心理,抛开一切矫饰,设身处地感受一切时,纸内纸外的心情是一致

20、的。当托宾展现出一个完整的亨利詹姆斯,他的利刃同样刺向自己和读者”41。在拜厄特(A.S.Byatt)的传记家的故事(2 0 0 1)里,当叙述者意识到其在建构传主时的角色时,这样写道:“我正在变为ScholesDestry一Scholes的传记作者,或者至少我正在把二手资料的来源,组织成一个具有原型形态,一个基本形式。”42 从传记小说的作者与小说主人公的关系而言,作者并非只是一位依赖主人公生平而生的寄生者,两位作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共生的相互建构关系:一方面,随着研究与写作的逐步深入,传记小说作者变得越来越像小说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传记小说的作者在写作中重新建构了前辈作家形象,即小说的主人公

21、。“在传记写作过程中,书写主体同历史主体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双向互动,传记家把历史传主变成文本传主是一种重建,但在这一过程中他自已也可能被传主所改造。”43 在戴维洛奇的两部传记小说中,作家的共生互动的建构关系事实上形成了一种阐释过程。保罗利科认为在阅读行为中作品被重塑和理解。在传记小说中,“传主”的生命被小说家重塑、重新赋予意义。利科指出,互动、而非独立的行为是意义生成活动的特征。在作者与读者连缀成故事时,他们也会加人自己的思考与努力,“构思情节是文本与读者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44。传记小说的主人公历经无数的奋斗与选择,构建了自已的生平;传记小说的作者在找寻再现该生平的方法时,也同样需要构思情节

22、,虽然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构思,因此传记小说实质上是一种重写本。传记小说的重要意义并不限于再现历史,更为重要的是还包含大量对当下的反思,因为“事实本身客观上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在叙述者事后的感悟和领会中,他们才被赋予这样或那样的意义 L45,“作家传记的实质是作者用艺术的眼光发现、阐释传主艺术生命的奥秘,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L46,“文学家的传记本身即是一种重要的批评行为”47 。戴维洛奇的传记小说写到小说家在临终之际,回顾、反思、评价自己的一生,因此被称为“临终小说(end-of-life novels)L48 。在写作作者,作者时,洛奇已进人古稀之年。此时,洛奇“文学生涯中的李生兄弟”、终生挚友

23、的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MalcolmBradbury)已经作古。冥冥之中,洛奇意识到自己也面临着职业生涯的终结,面临着死亡:“他的亡故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有生之年,意识到自己的好运依然能够写作,我感到快慰。”49 他在再现詹姆斯人生最后阶段的同时也免不了反思自己,甚至会思考他死后作品的命运。作者,作者和风流才子两部传记小说都以“传主”的离世结束。作者,作者还包含对于“作者死后论”的思考。比如作者死后,其作品的生命延续能否补偿文学这一职业给人带来的失望和沮丧,或者说能否补偿死亡这一不可简化的事实本身?洛奇首先提到了詹姆斯的一篇短文,“亨利詹姆斯写过一篇短文,题目是死亡后还有生命吗文章刊发在一九一零年

24、一、二月的哈珀市场上,同时发表的还有其他作家关于同一主题的文章,所有文章后来结集成书,由哈珀出版,书名身后的日子”5 0 。詹姆斯认为“它(死亡后还有生命吗?)一旦具备了所能有的关注强度,就是世界上最有趣的洛奇在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作家和朋友一文中指出,他与布拉德伯里有诸多的共同之处,不仅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文学生涯等都非常相近,而且二人的事业紧密交织在一起,甚至连晚年小说创作的转向路线都惊人地相近:写作有关一位著名作家的传记小说。并且,探讨死亡是他们传记小说的一个共同主题:两部小说都是意思主要人物的死亡作为结尾;并且都包含了对于马尔科姆故事中的叙述者称作“作者死后论”的思考。详见:洛奇写作人

25、生,第16 5 一193页。107问题 5 1。他思考这个问题后,得出两种结果:一是“使我们渴望死亡”,二是“使我们把它作为兴趣、赞美、激情、大而神圣的意识的再生”。洛奇“细读”了这篇文章,认为“文章主要部分却是在研究并最终肯定了第二种结果,结果将死亡看作意识延伸的门户,而不是它的消亡”5 2 ,最终总结道:“全篇文章贯穿着这样一种含义,即如果我们渴望,就能获得身后的生命。”5 3 死亡也是洛奇晚年必须面对的问题,他或许已经在思考如何评价他自己一生的文学成就。“人们对于一位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人感兴趣并研究他(她),是因为这种研究对研究者自身有价值,这是研究者自我表现、自我审视、自我理解的一种

26、方式。”5 4这两部传记小说体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而且或许以此暗示评论家们应该如何评价他。正如艾略特所言,“诗人,任何艺术的艺术家,谁也不能单独地具有他完全的意义。他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他的鉴赏就是鉴赏他和以往诗人以及艺术家的关系。你不能把他单独地评价;你得把他放在前人之间来对照,来比较”5 5 洛奇在给传记小说隐修宫2 0 0 0)所作的序言中,思考了死亡问题:“什么是死亡?一切的终结,永恒的沉寂,抑或后世的开端,从地穴到万神殿之旅的开始,一切的立足点,来自坟墓另一侧的视角?”对于洛奇而言,虽然死亡不可避免,不过在他看来,写作是抗拒死亡的重要方式,“写作一直是一种对死亡的貌视,因为在我们死

27、后,我们的作品将继续活着 5 6 。亨利詹姆斯的作品在作家死后大放异彩,成了经典;洛奇对于自已的作品是否也有这样的期许?高继海读出了该小说中洛奇预设的另一种自反性,“洛奇对10 0 年前这位作家的研究,是否也是对自己作为作家一生的检视,抑或希望后世有人也对他的一生做类似的研究?5 7 四、影响创造詹姆斯与洛奇“恰好是典型的前驱诗人与后来诗人的关系。洛奇小说的创作历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一个后来的小说家与前驱小说家进行搏斗的历史”5 8 。洛奇认为英美传记小说的兴起,是当代作家面对前辈作家“影响的焦虑”而采取的主动而又巧妙的应对方式 5 9 。布鲁姆指出,“传统不是从前辈到年轻人的交接继承,而

28、是后来的诗人努力把自已的后来性(belatedness)转变成先来性(earli-ness),从而颠倒了按时间顺序构成的传统观念”6 0 。也就是说,“后来者”抑或影响“先来者”,即后辈作家可以“影响”文学前辈。从这个角度观之,“后来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就影响了“前驱诗人”莎士比亚。戴维洛奇在小说小世界(19 8 4)中,借故事人物珀斯麦加里格之口,提出了一个颇有见地的观点:“我们无法避免通过艾略特诗歌的透镜来阅读莎士比亚。我的意思是,今天谁能够阅读哈姆雷特而不想到普鲁弗洛克?谁能够听到暴风雨中斐迪南的讲话而不想起荒原中火的布道”那个部分?6 11951年,阿根廷文学巨匠博尔赫斯(JorgeLu

29、isBorges)在一篇名为卡夫卡及其先驱者随笔中提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在文学批评的词汇里,“先驱者”一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尽量剔除有关论争和文人相轻的联想。事实是每一位作家创造了他自已的先驱者。作家的劳动改变了我们对过去的概念,也必将改变将来。”6 2 格非从作者与传统的关系角度给出了这样解读:“作者不仅仅被动地接受传统的指导,同时它也反过来创造自己的先驱者,使那些被灭或忽视的先驱者从历史的时间中呈现出来。正如卡夫卡的创作照亮了他的先驱一样,没有卡夫卡的写作,布朗宁、布洛瓦、邓萨尼不会因为卡夫卡而从沉睡中苏醒;芝诺、克尔凯戈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也不会在卡夫卡式的写作意义上被发现。”6

30、3 文学评论家、资深编辑吉特黑尔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受到年代学迷信的困扰,我们愚蠢地认为父母等前辈创造了我们。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我们创造了父母等前辈,把他们生活中的原初事实写成了故事。当代总是在改变着过去。纵观历史,诗人与小说家通过批评、挪用、再造等行为,创造了前辈作家。6 4 洛奇在访谈中进一步指出:“博尔赫斯的这篇随笔确实是非常了不起。但TS.艾略特在他的早期文论传统与个人天赋中也说过,每一个开辟了一条新的写作之路的作家都会改变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包括文学史。在柏斯麦加里格尔荒谬的论文题目:TS.艾略特对莎士比亚的影响中,我也以我自已的方式向博尔赫斯表达了敬意。”6 5 当代传记小说把文学

31、前辈重塑为小说人物,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提及、引用、分析、评论前辈作家的作品,从而更新、延续了作家与作品的文学生命。写作传记小说是戴维洛奇向前辈文学大师表达敬意的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洛奇不仅“创造”了他一直敬仰的文学先驱亨利詹姆斯和赫伯特威尔斯,也“创造”了他自己。回顾2 0 0 4年的英国,那一108年被洛奇称为“亨利詹姆斯年”,这与其说是詹姆斯在文学界的“轮回重生”,不如说是因为戴维洛奇、科尔姆托宾、阿兰霍林赫斯特等作家,不约而同地把詹姆斯写入各自的小说中,共同“创造了”他们的先驱:大师亨利詹姆斯。威尔斯是洛奇“创造”的另一位文学先驱。威尔斯尚在世时,文学地位与影响力明显下降。“从任何意义

32、上讲,他都不是一个“时尚人物。或许,一战之后,他就被冷落了。6 6 在威尔斯晚年以及去世后不久,他的文学声誉曾因现代主义先锋作家的批判而迅速下降。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本涅特先生和布朗夫人(19 2 4)和现代小说(19 2 5)等两篇评论中,批评威尔斯是唯物质主义者,只注重肉体不注重精神;乔治奥威尔(G e o r g e O r w e l l)在威尔斯、希特勒和世界形势(19 41)中认为威尔斯对人的无理性低估,使其变得既肤浅,又自负:“现代评论对有创新精神的作家之重要性加以淡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赫威尔斯便是一个例证。”6 7 威尔斯的作品旨趣与现代主义小说相左,因此,威尔斯一度受到英国学术界的

33、冷遇。洛奇曾以批评家与小说家两种不同身份,两次“创造”了赫伯特威尔斯。2 0 世纪6 0 年代,威尔斯获得“重生”,其文学声誉得以恢复,这主要归功于伯纳德伯贡齐(BernardBergonzi)与戴维洛奇两人。伯贡齐出版了专著早年的赫伯特威尔斯(19 6 1);关于威尔斯中年的小说创作,洛奇发表了三篇颇具影响力的研究论文:托诺邦吉与英国状况评价赫伯特乔威尔斯以及乌托邦与批评:对天堂的极度渴望。“诗人通过容纳或吸收前文本,造成哺育前辈的幻觉,以此表达前文本渴望表达却未能表达的幻想,使人感到前文本出自后来者之手,进而完成与前辈诗歌的认同。6 8 洛奇在风流才子巧妙地容纳吸收了威尔斯作品、自传、书信

34、等前文本,并以此为基础,推想重塑了他心目中威尔斯的多面手形象。从这个意义而言,洛奇创作风流才子,是他以小说家身份再次“创造”赫伯特乔威尔斯的文学实验。结语戴维洛奇创作以前辈作家为主人公的传记小说,实际上是当代作家同历史主体之间多层面的“生命互动”书写,本质上是在建构“一种表里互见、彼此映照的共生性审美关系和伦理关系 6 9 。一方面洛奇是在把自己和詹姆斯、威尔斯来比较、对照,反思评价自己的文学生涯;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评论家能够像自己评价其他文学前辈一样,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再次被后辈作家“创造”和“影响”,从而免遭被潼灭或忽视的命运。戴维洛奇重新“创造”了文学先驱形象,继承文学前辈的厚重遗

35、产,“在克服影响焦虑的同时,超越后者,开辟出一条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之路 7 0 。作家传记小说创作彰显了作家的主体性,凸显了创作主体与历史主体的跨时空对话与互动,展现了戴维洛奇对后现代作者问题的直接回应与反思。参考文献:1蔡志全.传记小说:当代英语小说创作的新潮流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 0 17(5):5 一14.2 46 5 4董炳月.从几部现代作家传记谈“作家传记”观念.文学评论,19 9 2(1):13 4;13 6;13 4.3毕飞宇.反哺:虚构人物对小说作者的逆向创造J.钟山,2 0 15(2):18 5.4 张文东.“非虚构”写作:新的文学可能性?一一从人民文学的“非虚构”说起J

36、.文艺争鸣,2 0 11(3):43.5马洛丹.生命与生命的双向互动一一传记的作者与传主关系建构 J.现代传记研究,2 0 2 0(1):10.6 43 杨正润.现代传记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9:15 8;16 6.7J12Stephanie Bird.Recasting Historical Women:Female Identity in German Biographical Fiction M.Oxford:Berg,1998:19;19.8王丽亚.新中国六十年亨利詹姆斯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13(2):13 2.926江晓原

37、.威尔斯为何无法成为皇家学会会员?J.新发现,2 0 14(6:10 6 10 7 10 8.10 工2 3 宋明炜.世纪末的奇观威尔斯早期科幻经典导论 J.书城,2 0 2 1(8):7 6;7 7 一7 8.1124张禹九.威尔斯小说创作的再认识 J.外国文学评论,19 9 3(3):8 7;8 5.13J35J3940J48JJ.Russel Perkin.David Lodge and the Tradition of the Modern NovelMJ.Quebec:McGill-QueensUniversity Press,2014:122;147;4;147;177.1417

38、19 2 0 2 13 2 3 45 0 5 1 5 2 5 3 英戴维洛奇.作者,作者M.张冲,张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42;197;80-81;181;80195;196197452;453;454;455.15JPhyllis Rose.Examined Lives:A mystery exists at the heart of all literary biography:How does the mush of experience getturned into glittering artifact?JJ.The American Scholar,Autumn

39、2013(4):95.16苏友贞.禁在德黑兰的洛丽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6:9 5.109霞)(责任编辑:梁18萧萍.亨利詹姆斯的灵魂画像一一评戴维洛奇的新作作者,作者 J.外国文学动态,2 0 0 7(5):4.22J30J59JDavid Lodge.The Year of Henry James:The Story of a NovelM.London:Harvill Secker,2006:61;54;10.25龙瑞翠.风流才子中的欲望书写研究 J.外语学刊,2 0 15(6):17 1.275870李增.“生者”与“逝者”的搏斗一一詹姆斯与洛奇创作关系解读 J

40、.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 0 16(1):5 6 5 7;6 8.283669李建军.作者形象与积极写作-论中国当代小说的主体性与文化自觉J.中国社会科学,2 0 17(11):15 3;159;159.29欧荣.“双重意识”: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研究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11:3 0 5.3156英戴维洛奇.写作人生M.金晓宇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 0 15:17 0;19 2.33JSimon Nowell-Smith.The Legend of the Master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47:135.37刘海峰,王成军.莫洛

41、亚传记美学初探 J.外国文学研究,2 0 0 2(2):15 1.38JJay Parini.Writing Biographical Fiction:Some Personal ReflectionsJ.a/b:Auto/Biography Studies 3l:l,(2016):26.41爱】科尔姆托宾.大师 M.柏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8:3 2 7.42JAntonia S.Byatt.The Biographers TaleMJ.London:Vintage,2001:264.44JPaul Ricoeur.A Ricoeur Reader:Reflection a

42、nd Imagination M.Ed.Mario J.Valdes.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Press,1991:432.45 法菲力浦勒热纳.自传契约 M.杨国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13:15.47 张和龙.鹦鹉、梅杜萨之筱与画师的画一一朱利安巴恩斯的后现代小说艺术J.外国文学,2 0 0 9(4):5.49David Lodge.Bad reviews spoil my lunch EB/OL.Interviewed by Julia Llewellyn.23 August 2004,http:/www.tele-graph.co.uk/c

43、ulture/donotmigrate/3622739/Bad-reviews-spoil-my-lunch.html).55丁英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卡之琳译.赵毅衡选编.新批评文集 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1:2 9.57高继海.作者,作者:在结构与解构张力下完成的詹姆斯肖像画 N.文艺报,2 0 11一0 7 一13:(0 0 6)6 0 王逢振.怪才布鲁姆 J.外国文学,2 0 0 0(6):3 9.61工英戴维洛奇.小世界 M.王家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7:7 5 一7 6.6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卡夫卡及其先驱者 J.王永年译.世界文学,19 9

44、2(3):2 6 5 一2 6 6.6 3 格非.文学的邀约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10:9 0 一9 1.64JJeet Heer.The writing life:Why do novelists write novels about novelists?EB/OL.29 August 2014,http:/www.the- 5 河西.游戏大师戴维洛奇 EB/OL.南都周刊,2 0 11一0 5 一2 6,http:/w w w.n b w e e k l y.c o m/c u l t u r e/a r t s/2 0 110 5/2 6 10 6.aspx.66JDavi

45、d Lodge.Assessing H.G.Wells/The Novelist at the Crossroads and Other Essays on Fiction and Criticism CJ.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1:205.67Malcolm Bradbury.The Social Conteat of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 M.Oxford:Basil Blackwell,1971:xxxi-i.6 8 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 M.徐文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 8 9:14.

46、Interactions between Livesin David Lodges BiofictionsCAI Zhi-quan,GENG Xue?(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Wuyi University,Jiangmen 529020,China;2.Bingtu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Urumqi 83002,China)Abstract:The essence of writing biofiction is to establish a relationship,a multi-level intera

47、ctions be-tween lives of the author and historical figures.In David Lodges biofictions,there are such interactionsbetween lives as admiration,empathy,construction,evaluation,influence and reviving.Lodge highlightsthe authorial subjectivity and the cross-temporal dialogu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reating subject andthe historical subject.Lodges biofictions rebuild the authors image,inherit the rich literary heritage andexpand the generic boundaries of contemporary novels.Key words:David Lodge;biofiction;interactions between lives;authors imag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