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遗址视野下高校美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以“中外建筑史”课程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6079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遗址视野下高校美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以“中外建筑史”课程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遗址视野下高校美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以“中外建筑史”课程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遗址视野下高校美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以“中外建筑史”课程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经营与管理四川建筑第4 3 卷第4 期大遗址视野下高校美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以“中外建筑史”课程为例龚伊林(荆楚理工学院,湖北荆门4 4 8 0 0 0)【摘要】目前,我国现行的大遗址保护规划多聚焦在物的层面,大遗址保护的技术应用和功能价值研究精品迭出,但对其艺术、审美价值及其美育功能的研究却相对债乏。因此,从大遗址的视野出发,将遗址保护与高校美育结合,促进大遗址审美价值的科学提炼和美育资源的合理转化是高校美育课程改革的难题。以大遗址美育元素的提炼为重点,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改与大遗址的美育功能紧密结合,以期对“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关键词】大遗址;中外建筑史;

2、美育;艺术教育【中图分类号】G632.41“中外建筑史”课程美育思想观提炼课程美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外建筑史”通过梳理中外建筑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经典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建筑形成和演变的原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设计鉴赏力和史论素养。其丰富教学素材具有不可忽视的美育优势,尤其是在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方面。蔡元培在其建筑美育思想观中强调:建筑的重要特质在于其对思想和感情的传达。建筑与宗教、美育的关系是建筑艺术所蕴含的审美价值的核心,这也是“中外建筑史”课程美育的重要内容。其课程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建筑结构、色彩、材料、风格、工艺等学习以及对建筑所体现出的人文思想、道德、民族性格、审美趣味等方面

3、认知。并通过在课程中不断融人现代美学理念,更好地提升设计师审美取向,从而形成健全的审美价值取向。对西方古代建筑的深人认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建筑所呈现出的人文情怀以及建筑同人类现代文明进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某些建筑遗产所体现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理解现代建筑语言,激发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认同。2大遗址美育融入美育课程的实现路径2.1制订课程美育目标,突出课程教学的美育导向开发地域特色美育课程,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以课程建设夯实美育基础。主要包括将美育教育纳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编制专业技能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标准,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美育

4、导向2】。以提升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为目标,以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落脚点。在课程美育方面学习国家乡村振兴理论和政策,寻找将大遗址融人课程的结合点,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渗透,从多个维度解析大遗址的美育特征。同时,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挖掘课程中的美育因素,注重美育与人才创新素质、价值观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美育发展的需求。调动学生的心理愉悦因素,紧抓与大遗址相关的内容,构建课程美育318【文献标志码】A教学模块,采取课程美育专题讲座的形式,发挥育人作用。通过真实案例的演进,精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点拨,并通过讨论、研究、鉴赏激发审美兴趣。目前,大多数课程理念缺少国际视

5、野,教学内容偏重“形”与“技”对大遗址所代表的中华早期文明及其在世界艺术史中的坐标和定位挖掘不够3 。因此,美育课程的改革应融人国际视野,如引入同一时期欧洲历史文化遗址,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与价值,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文化自觉。2.2以PBL案例手段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以案例驱动为统领,以子问题为支撑,以项目活动为载体。将知识点打包成案例放置于整个课程体系中来进行对比和联系,让学生把握建筑历史演变的规律和个体案例的独特性,建立初步的设计理论体系及专业的基础知识。通过设计案例,将有关建筑的知识结构化,降低任务难度,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具体问题。不仅

6、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和习惯与信念一系列相关的心理特征。案例的主要内容不仅要涵盖课程的核心知识及其关联。还应将图像识读、人文关怀、审美判断、设计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大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融人其中。除在理论层面掌握各类美学知识以及美学实践的技巧外,还要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类美育素材的能力。加强资源共享,满足多元美育资源的需求,在挖掘大遗址历史的同时,使设计与理论紧密结合。如将传统的建筑结构、建筑装饰等与现代博物馆、遗址公园的设计案例结合,使学生提高环境设计的理念与深度。在理解建筑历史基础上能对专业设计实践课有所神益定稿日期 2 0 2 2-1 0-2 0【基金项目 荆楚理工学

7、院校级教研项目(项目编号:JX2022-028)【作者简介龚伊林(1 98 9一),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艺术教育、丝绸之路古代艺术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工作。龚伊林:大遗址视野下高校美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一一以“中外建筑史”课程为例2.3以价值为核心的保护理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建筑观将美的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融合,重视职业技能与审美素养的协同发展。发挥大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使用价值。充分运用创意、科技手段多维度、多方式展现大遗址价值内涵4 。转译遗址信息,阐释遗址价值。大遗址的审美价值并非静态的、固定的,而是在人与遗址的互动中产生变化,并不断积累形成人们的审美认知和价值判断。遗产保护的核心是增强

8、价值,大遗址审美价值具有内隐性、多维性的特点。因此,增强对遗址价值的认知和评价,可以促进文化遗址价值的转化。如屈家岭遗址的价值核心是屈家岭文化和史前农业历史。从根本上看,屈家岭遗址美育内涵揭示需要考古学的不深人挖掘,对于价值的认知和提炼更是依赖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因此,运用案例导人文化符号,将考古科研成果输出为可普及的社会知识,可以提高对遗址价值的释读。如对屈家岭遗址中祭祀用品“筒形器”、双鱼符号等提炼,运用研学、实地考察等方式增强对大遗址文化符号审美认同,有助于学生深人的观察、探究、感知、理解大遗址的内在美。在感知文化符号抽象美的同时,逐步形成多元共融的文化遗产观,增加其自身的文化积淀,从而扩

9、展视角,增强文化自信。丰富课程体系内涵的培养,从而推动本土建筑文化的发展。2.4以跨学科知识统率教学,构建文化类通识课与专业交融的桥梁美育不能够与艺术教育等同,而应该是通过审美素养的不断提升,实现对学生的情操和心灵教育,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所以,教学方式应当向审美化转变,实现路径需要突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利用“基于本专业”的实践教育重心,重构美育课程。美育与美学、劳动、生活之间的关系,注重将美学理论与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体系的融合,促进知识、设计及技能之间的相互交叉。大遗址体量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文化、环境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可将“中国建筑史”“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建筑设计

10、初步”等课程进行串联,并通过对遗址资源的整合使学生理解建筑不是孤立的学科,在传统的文物学、历史学、美术史等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引人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等初步概念,从艺术到技术进行综合讲解,促进教育信息化。基本构建起以课程为载体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及资源共享模式5 。作为通识教育的世界遗产教育应把重心落在审美价值之上6 。使学生接受美学的理论的熏陶,明白中国设计师“视野重构”对于民族艺术创新的重要意义。使美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设计课程的融汇互鉴,以实现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转换,提升教学内容的交叉性,解决史论学习应用难的问题。只有将美育融入哲学、艺术学、民俗学、文化学等交叉学科的知识进行阐发,作出正确的审美

11、价值判断和取舍,才能逐步形成正确的设计价值观。2.5德育与美育结合,实现教学科研相互结合教师是美育课程构建的关键,注重教师专业审美能力的提高,以知识技能为核心转换成为培养美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做好知识与情境之间的融合。积极探索美育课程思政新模式,以大遗址视野为背景,立足于高校特色、地域特色打造精品“美育课程”,将德育、美育、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整合为相互渗透并具备专业性、学习深入性、社会应用性的完整体系7 。以经典音乐会、画展引领学校美育新风尚,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创新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新模式。用艺术传递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和中华美育精神,在课程目标中融人思政元素的美育教学引导,使学生从美的情

12、感体验中获得对大遗址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的解读,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性,从而获得对专业素养和人格的进一步塑造。最后,教师要重视课程美育,在科研教研课题申报和研究中融人问题。申报的课题要以挖掘、阐释大遗址及其藏品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等多元价值为导向。提出具有学术创新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创新型课题。并在教学中提出问题,以教学带动科研。五育并举,通过课题申报和结题增强思维体验,提高认识。在课程设计中加人科研项目,实现以科研促教研,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2.6将审美体验融入美育课程实践我国目前高校的美育课程,把单纯的艺术类公共课、选修课作为实施美育的途径,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又被简单地编制成“鉴

13、赏”。课程的内容大多以培养学生的视觉文化素养为主,而忽视了审美感受和体验以及审美技能的提高。因此,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是美育的关键环节。创新美育的模式与方法,是激发学生审美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地方高校应重视审美体验在美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对美育课程进行一体化布局,打通美育教育的实践课程,开发丰富多彩且符合学生审美认知特点的美育课程。如,将屈家岭农耕文化特色、神话故事、陶器技术等融入课程,开设“四季耕读”“屈陶屈窑”“农耕神话与艺术”等通识选修课,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还要注重理念交融和技艺交互协同发展,增强学生主体性审美体验,强调沉浸、感知和体验的表述方式及实践途径,增强内在感知。改变传统教学

14、方式,运用大学生社团、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等多种载体,鼓励学生、老师赴遗址基地开展文艺巡演、学术讲座、艺术展览等,切实把握学生的审美诉求和情感体验,让美育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立体性。2.7馆校合作,构建美育实训基地深人挖掘大遗址蕴含的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打通学校与遗址、学校与专业机构、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学校应抓住大遗址的美育能力和公益特质,打造遗址博物馆公共教育与学校美育之间新的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达成人才培养协议,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美育实践教学基地,为教师提供能有效施教的场地和环境。不断夯实课外艺术实践,增强美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如“非遗文化”主题的特色课程,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

15、校本育人文化体系中,借助技能大赛、文化艺术节、创新创业大赛、艺术展演等平台,造就具有地方传统底色的“应用型人才”。馆校合作,使大遗址文化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可以通过馆藏资源品鉴、研究信息共享、网络课程互动等方式加强馆校联动,推动教师教学改革创新,鼓励学生尝试从自主选题到规划并汇报实施的全过程实践探索8 。采用线上线下的经典建筑、文物解读和“非遗”技艺赏析、美学理论讲座等形式,通过聘请考古人员或遗址公园的研究员授课,使遗址博物馆资源更有效地服务高校教育。319经营与管理3大遗址美育价值的解读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发现地,其遗址价值核心是屈家岭文化和史前农业历史。因此,借助于历

16、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从农业发展的视角,解读其农业社会及文明的形成是解读大遗址审美内涵的关键。屈家岭遗址审美价值的载体包括文物、民居、祭祀坑、陶器、墓葬、城市环壕遗迹、铜块和冶炼台等文化遗存。其美育价值的核心是依托于物质层面的文物价值及其衍生的农耕文化价值。其中文物的审美价值是重点,包括以典型的遗物黑陶、彩陶纺轮、四耳器、扣碗、扣豆、铜矿石等文物以及遗址的大小环壕、红烧土、灶坑等遗迹现象。其社会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它是中国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载体,为建立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提供了关键支撑。其农耕文化价值不仅包括耕具和生活用具、农业景观、稻作遗存、纺织手工等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农业景观

17、资源、旅游、历史记忆以及农耕文化所体现的劳动人民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勤俭、和谐、仁爱的价值观,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4大遗址美育资源融入“中外建筑史”课程的设计案例本课题的设计遵循审美教育的原则、规律与方法及大学生审美认知规律,对大遗址美育资源进行挖掘和重构,以中国建筑史的发展为线索,将美育目标逐个分解、层层递进。重点加强学生的审美认知、审美体验、审美表现、审美创造四大能力9(表1)。以单元课程教学“新石器时期的建筑”为例。首先,追溯历史,通过讲述考古故事带领学生探寻屈家岭遗址发掘历史,激发审美兴趣。以时空穿越为背景,以文化理解为内容,将屈家岭时期的建筑作为新石器时期建筑的代表进行研

18、究,以审美体验为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建筑材料之美。在横向方面,如注重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中出现的环壕结构作比较。在纵向方面,通过建筑识图,平面布置图分析功能区,将盘龙城商代遗址中发现遗址平面与屈家岭遗址平面相比较,使学生理解屈家岭建筑是楚建筑的起源。加强学生对大遗址审美特性的直观感知。强调地区性的历史性意义,将城市的历史和现实相融合交织1 0 。结合屈家岭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实例进行分析,将美育的过程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结合,促进美育生活化、生活美育化。这一阶段是审育的感悟阶段,意在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最后,通过对黑陶技术的讲解,打通建筑技术与陶器技术之间的相同点,提高劳动意识,提升

19、劳动教育的审美内涵。这一阶段是如美育的感化阶段,意在唤起学生对农耕之美的追求。最后,将前文分析得到的屈家岭遗址的相关信息分类、描述和检索,通过对案例的分类并赋予知识点特征描述与量化美学符号,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设计任务环节,创建符合建筑历史发展规律现代化的本土化设计案例。并通过引入国际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使学生在接受美育教育的同时,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5结论高校美育理论必须落实到实践才能正确指导美育课程的320四川建筑第4 3 卷第4 期表1 屈家岭遗址审美价值的解读美育遗址探秘目标(文化寻根)通过追溯历史,讲烧土的特征、营造陶器技术工艺,审美述考古故事,使学特色及所蕴含的使学生理解制陶

20、认知生理解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先民技术与土木建筑农业创造之美的伟大智慧通过影像资料了通过稻壳和茎秆接,与地域文化解遗址现状,体会审美等实体材料的认相结合启发学生数字技术赋能文体验知,使学生理解建思考与屈家岭遗化遗址的创意筑材料之美表达从平面图的角度,使学生认识到届从聚落形态角度审美总结届家岭民居家岭遗址中连间所揭示屈家岭社表现建筑的特征引导学生对屈家遗址公园的建筑遗址公园建筑形审美岭符号元素进行之美,鼓励学生提象之美,鼓励学创造归纳和总结建设,实现好课程构建和美育课堂的规划与融合,打破学科限制。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结合地方特色,聚合多元优势要素,课程通过遗址探秘、文化理解、遗址活化3 个模

21、块的设置,融合了实践与理论,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古建筑遗址的设计思想、材质、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认知,并引导学生从文化理解的角度解读当代建筑,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能够结合学情,以点带面,实现文化遗产的多元转换。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情结和审美修养的环境设计师奠定基础。1赵成清.蔡元培的建筑美育思想J.设计艺术,2 0 1 5(3):8 6.2黄子云.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新教育时代,2019(9):131.3李曼.大遗址审美价值解读与学校美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以良渚博物院馆校合作美育课程为例J.闽台缘,2 0 1 8(12):103.4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S.2021-

22、10-125李永霞.延实补虚探索中职项目式教学一一以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2 0 2 1(9:2 4.6王旭晓.世界遗产教育的审美价值分析兼论世界遗产教育成为美育课程的必要性,河北大学学报J.2012(1):4.7王璇,黄晶晶.文化理解与传承语境下的建筑史教学改革J.艺海.2 0 2 0(6):1 2 2.8万莹.让地方传统文化润泽学生美育素养N.新华日报,2022(4).9赵伶俐.以目标与课程为支点的美育质量测评为了有效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 0 1 7(9):9 3.【1 0 彭蓉,童佳.大遗址保护视野下的古建测绘课程教学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 0 1 5(7):7 8.文化理解(案例分析)了解人工材料红通过引人屈家岭技术相通之处通过知识小链址与盘龙城商代遗址的相似关系式结构重要意义会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屈家岭通过分析屈家岭炼建筑元素并能生提炼建筑元素应用到设计中并应用到设计中参考文献遗址活化(思考与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