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一句话治疗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153572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句话治疗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一句话治疗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一句话治疗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一句话治疗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一句话治疗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句话治疗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2012年6月第四次修改整理)目录一、心理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1、源于认识2、源于训练3、决定于结构4、重温心路历程的作用二、如何解决心理问题1、解决心理问题需要“因认识而起”(1)、认识的地位和作用其一,决定作用:其二,突变效应:(2)需要认识的关键内容第一,对正常生活的干扰。第二,是一个结构在工作。第三,可以主观控制。第四,训练起作用。第五,认清当下。2、解决心理问题需要“因训练而成”第一、什么是“对抗性”?第二、什么是“适应性”?第三、什么是“训练”?3心理问题消除的标志三、对训练的再认识1、训练的一般意义2、训练的观察3、训练的强度4、强化的方法5、训练

2、的适应性6、训练的商机7、训练的好处8、训练面临的问题9、训练无处不在10、关于训练的讨论四、相关文章及体会1、训练疗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结构使问题简化3、中国科学家揭开恐惧之谜4、笑气的作用5、如何对治禅定中出现的各种感觉6、ABCD理论7、接纳一切,努力但不执着 咏给明就多杰仁波切访谈录(节选)8、意志力对结构的强大作用当发现心理有问题,有了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等,该如何处治呢?用“对抗性适应性训练”。这句话代表着一个方法、一种观念、一个方向,它可以适用于众多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分析与解决,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恐高、恐艾、恐社交、洁癖.)、自卑、多动症、焦虑、冷漠、暴躁、空虚、

3、无端烦恼、孤独、冲动、怯懦、压抑、多疑.等,或者说心理健康、心理烦恼、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变态、心理疾病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获得效果,故本方法取名为训练疗法。你可以把本文中“强迫症”三字换成你想换的心理方面的“XYZ”,它就是一篇专门为你写的文章。以下以强迫症为例进行阐述。一、心理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因认识而起,因训练而成,因结构而定”,简称“三因论”。用“三因论”可以分析心理问题的产生。1、源于认识:追踪强迫症形成的心路历程,会发现,多数强迫症的产生都归结到在某些时候、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出现特定的指向,而后出现强迫现象。比如,认为手不干净,带有某些病菌,会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于是勤于洗手并发展

4、到强迫性洗手而被定性为“洗手强迫”。没有那个“认为”,就不会有后续的行为(或思维),这就是因认识而起。因大脑功能突然变化(一个结构的异常形成)而引发的强迫也是有的,但不是多数。2、源于训练:通过对心路历程的分析,还会发现,强迫现象的产生,并不因一次行为而成为强迫症的,而会有多次的行为加强过程。谁不曾有过洗手呵,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洗手强迫的,洗一次或几次并不让人感到奇怪,但洗的次数多到一定程度,洗到反复洗的程度,洗到明显影响自己正常生活的时候,就被称为“洗手强迫”了。这个反复的过程就是训练,这就是因训练而成。因很少次训练而成“症”的,一定伴随着强烈的刺激,比如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后形成的创伤后应激

5、障碍 ( PTSD )就是一次高强度刺激训练而形成。即训练的强度决定着成“症”的早晚。3、决定于结构:“症”是对强迫程度、影响程度的描述,以影响自身的正常生活为标准。很显然,这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因人而异,因标准尺度而异。正常人也有过强迫行为的,我们不能把只要出现强迫行为都当成强迫症的。必须注意的是,当被称为“症”时,强迫现象就稳定出现、重复出现,甚至不受控制地出现,到达这种程度的时候,就已经不是思想或认识问题了,就意味着在大脑内部已经有一个稳定结构与之对应了。人的任何行为,在大脑内都有一个对应结构(祥细论述,请参阅结构使问题简化)在“工作”。人的任何稳定性行为,在大脑内都有一个对应的稳定结构。

6、一个行为对应于一个结构,一个稳定性行为(可以多次重复的)对应于一个稳定性的结构。强迫行为是强迫结构“工作”的外在表现,而“症”是结构稳定“工作”的表现。有强迫结构“工作”就会有强迫现象,有强迫现象就一定存在强迫结构在“工作”。显而易见,这结构不是天生的,是经“训练”后,大脑自己产生的。这就是因结构而定。定者,确定也。4、重温心路历程的作用:重温心路历程固然有助于对心理问题形成的认识,也有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但,重温心路历程会再一次激活过去一次次行为的记忆,这实际上是又一次“训练”的强化,这种强化会加强形成结构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不可避免地强化着“结构”的稳定性。重温心路历程的重要性在于患者自己

7、对心理问题形成的认识,在于认识到在心理问题形成过程中训练的重要性,如果达不到这个效果,反而出现重温的过程是一个更痛苦、更不愿面对的过程,那么这个重温是不必要的。不重温又如何能发现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呢?“三因论”的强大之处就是,可以不管成因,而针对结果解决问题。二、如何解决心理问题现在,我们要面对已经被认定为“强迫症”的这个结果,对于这样一个结果,我们该怎么办呢?同样需要“因认识而起,因训练而成,因结构而定”。 问题处理阶段认识、训练、结构与问题分析阶段的有着不同的对应。1、解决心理问题需要“因认识而起”,即首先需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这也是本方法的局限之处,即本方法只适用于有认知能力的人,对于认

8、知缺乏或丧失的人,强加的训练只能起辅助作用。(1)、认识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处理阶段的认识有二个作用:其一,决定作用:认识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认识才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如果你认为那个东西不干净,你才会有“洗”的行为。必须要有处理心理问题的主观愿望,才会有为处理心理问题而付出的努力。其二,突变效应:当认识发生变化、得到认可时,会有突发的效应产生,愰然大悟、豁然开朗就是这种效应的描述。利用这种效应去除心理问题,是可以做到“一念就能清除”的。为什么说“一念就能清除”?这就像一位名医拿着各种化验单对一个胸部疼痛的人说:你得了晚期肺癌了!这个人就可能因“一念”垮掉而瘫坐在地上,现实当中这类误诊实例是有的。可是

9、过了几天医生说是误诊,仅仅是肺炎,打几针就好了。这个人就会“一念”精神抖擞而“活过来”。(2)需要认识的关键内容第一,对正常生活的干扰。需要认识到,强迫现象已经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了,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这样一个认识,强迫症是解决不了的。比如,我就喜欢洗手,一天洗上100次都不觉得对自己有啥影响,对这样一种状态,哪有什么“症”呢?这种假设在客观上已经异于常人,但其主观的认同决定了其现象不可能消失。第二,是一个结构在工作。需要认识到,强迫现象是大脑中有个强迫结构在“工作”,这个结构并不是一直在“工作”,比如睡觉时它就没“工作”。当有强迫现象表现的时候,就是强迫结构在“工作”了。这个结构工作

10、可以自动激活,也可以是因某种外界的刺激而激活。在这里,去分析结构工作的原因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需要认识到强迫现象的出现是强迫结构正处于工作状态。第三,可以主观控制。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影响、控制强迫结构的“工作”。很多人不太认可这一点,反而会说,我如果能控制,那我还叫强迫吗?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影响、控制绝对化了。在被称为“症”的阶段,人的主观意志并不能绝对地控制结构是否“工作”,但这并不能否认影响、控制是存在的。比如,当你正在强迫洗手的时候,有人拿着刀来杀你,你是逃跑,还是坚持洗手呢?没有人相信你会坚持洗手而任人捅上一刀。还可以有很多办法来终止正在发着的强迫行为,这就是影响和控制。你

11、也许会说,我是可以暂时中止正在发生的强迫行为,但是,我感觉会痛苦。我们先不管痛苦与否,在这里只需确认一个观点:主观意识可以控制强迫结构不“工作”。第四,训练起作用。需要认识到,强迫结构是经“训练”而形成的。如果你分析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就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如果你不愿意分析自己的心路历程,那么,你姑且先认同这个结论、相信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即可(祥细论述,请参阅结构使问题简化)。大脑中的稳定结构是经“训练”而形成的;反过来讲,经过“训练”可以在大脑形成稳定的结构。将这个结论引申一下,经过“训练”形成了强迫结构,同理,经过“训练”也可以重新形成一个不强迫结构。当不强迫结构形成之时,就是强迫结构瓦解之时

12、。第五,认清当下。是对现状的确认。比如,在强迫洗手时,要确认手是干净的,是不需要洗的。这五点认识就是治疗过程中的因认识而起。没有这个“起”,后面的事一切免谈。2、解决心理问题需要“因训练而成”。训练在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实质必须体现:对抗性、适应性,故本方法亦称为 “对抗性适应性训练法”,简称训练疗法。第一、什么是“对抗性”?就是反着做的意思。当强迫结构“工作”时,会促使强迫行为产生,现象就出现了,在这个时候,自己的主观意识就要有反抗意识,你叫我洗手,我就是不执行。之所以要对抗,就是要让强迫结构的“工作”有失败感,就是要让强迫结构在一次又一次“工作”失败的过程中被瓦解掉。戒烟成功的例子

13、就是这种对抗的体现,当烟瘾发作时,你只有强忍着不抽,随着一次次强忍,会发现刚开始时难忍,于是需要采取种种办法来帮助忍,忍到后来越来越容易忍,最后戒烟成功,如果没有忍住,戒烟一定是失败的。这种反着做实质就是通过意志力的作用去抑制所对抗结构(强迫)的活跃性。注意力转移是让强迫暂时消失的手段,比如前面提到的“逃跑”就是这个类型。当你逃跑时,大脑中“逃跑结构”工作而“强迫结构”受到抑制,这种抑制是强制性的。注意力转移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根据需要而选择,但注意力转移没有对抗性,不足以促成新结构的形成或原强迫结构的瓦解。当强迫出现时,如果这个对抗很容易,那问题就很简单了。实际并不如此,有的会痛苦、会产生焦虑

14、等。在这个时候,你一方面要用前面“因认识而起”中提到的五点认识来强化自己对抗的“作战”行为,另一方面需要用一些办法来减轻对抗所产生的不适。你要把对抗当成一次次战斗,要用前面自己已抗住的成绩来激励自己的这一次或下一次对抗。在每一次对抗中,要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那怕是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成功都是可喜的,都是可以非常地引以为自豪的、可炫耀的,以此增强自己的信心。如果实在是“抗”不住了,可用前面提到的注意力转移。要回顾一下,哪些因素能刺激你产生强迫、抑郁症状,在训练的后期,要有意识地让这些因素出现,主动去“惹事”,主动让结构“工作”,然后再对抗。这样让“症”结构“工作”彻底失败。这样做起到了提高“症”结

15、构神经元网络激活阀值或“症”结构解体的作用。第二、什么是“适应性”?就是确定一个自己经努力能够忍受的度。适应性程度的确定以自己尽最大努力能忍受住为原则。如果对抗后,感受到有一点痛苦,这正是对抗的需要,是正常的;如果感受到的是很痛苦、非常地痛苦,感觉到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要死人了,那说明适应性确定不合适,需要降低难度。有的人反对对抗,有的甚至用“顺其自然”这样的词语来误导,实际上一是没有认识到对抗的作用,对对抗没有信心;二是适应的度没选择好,或以某一次适应度的差错来否定对抗、放弃对抗。第三、什么是“训练”?训练就是上述的这种能适应的对抗行为反复进行。从开始的被动对抗到后期的主动对抗。即从开始出现强迫

16、时才对抗,到后期有事无事主动去“惹”出强迫来对抗。如果都“惹”不出强迫来了,那意谓着什么呢?3心理问题消除的标志一个“症”的出现,意味着一个对应的稳定结构的产生,经过反复地“对抗性适应性训练”,原来经“训练”而形成的结构被瓦解、所起作用被抑制,这个过程就是稳定的新结构形成、起作用的过程。只有强迫结构被瓦解、被很好地抑制,才能说强迫症被治愈。即整个治疗过程因旧结构被瓦解、被抑制而定,因新结构产生而定,这就是治疗阶段的“因结构而定”,这个“定”就是心理问题消除的标志。三、对训练的再认识1、训练的一般意义:就是通过重复的思维或行为方式来调整大脑及身体的状态。训练不仅存在于心理心理问题处置过程中,也大

17、量地存在于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人类所有的实践活动(工作、学习、生活、思考.)都起着“训练”的作用。训练促使了人需要的结构的产生,这些结构起作用时,就表现为人的能力、水平;所以人们有计划地、有意识地进行大量的训练活动。演奏家、表演艺术家、歌唱家、体育项目冠军、技术能手无一不需要大量的训练,他们通过训练获得所需的稳定的好结构,通过训练使结构发挥出超过一般人的效能,于是,他们就成了“家”。不良训练会产生一些人不需要的坏结构,比如坏习惯、坏毛病、心理问题、瘾等,这类训练多是潜移默化的、渐进的,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由于缺少意识的理性分析,或对一些消极成份抱有侥幸心理,或出于人的本能懒惰等原因,不良训练长期

18、进行着,当大脑或身体因这些不良训练而形成稳定的结构时,于是结果就明确了,不良影响也就出现了。训练,渐进式改变着大脑、身体的状态而形成稳定的结构,稳定的结构又可以因某些因素激活或自动激活而表现出某些特定的行为。莫名其妙出现的强迫行为就是强迫结构自动工作的表现。我们如果平时就留意正在进行的训练的性质,保持良好的训练,即时终止不良的训练,那么,心理问题就不会出现,除非意外状况改变了我们的大脑结构。同时,针对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形成一种新的结构,以解决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2、训练的观察:观察“症”现象的产生,观察训练的过程。训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就是观察“症”的现象发生时的感受。

19、当不良心理现象产生时,要能及时发现,并观察这种不良心理产生后身体哪些地方有反应,有什么样的反应;哪些部位不舒服了,这不舒服是如何变化的,对应的行动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步就是观察,先不急着找原因。当“症”的现象出现时,会着急、会焦虑、会痛苦或伴随着其它形式的表现,这是大脑、身体的习性反应,不足为奇怪。在观察这些表现时,先不要急于评价、不要急于处理,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客观的心态、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可以比较一下,同一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发生在别人身上时,自己心态上的差别)去收集信息、了解情况。祥细了解现象是为了认识现象,以这种节奏、这种心态去了解现象也延缓了习性反应的时间,即延缓了随现象而出现不良心

20、态的时间,这本身就是对抗训练。为了能及时觉知到不良心理的产生,平时就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向内观察自己,形成向内观察自己的习惯。如果在不良心理产生时不能及时发现,也要在事后去回忆身体各部位当时的感受。在训练的过程中,针对每一次训练、每一种形式的训练,去观察自己的感受,从训练前后的感受中发现差别,发现进步,以此增强训练的信心。3、训练的强度,训练必然有一定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强度。心理问题在程度很轻时,是不容易被重视的,到了受重视的时候,那些表现就已经是一系列“顽固的潜意识”、“顽固的习惯”、 “顽固的条件反射” 、“顽固的认知”!当这些玩艺儿起作用时,会引起程度不同的生理、行为反应。不同的人的

21、“顽固”程度还不一样,有的几十年过去了,都消除不了。从生理机制角度而言,这些“顽固”对应的是大脑中那些结构的稳定。去破坏一个稳定的结构,没有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强度是不行的,因此,强化训练是必须的、必要的,这也是本训练疗法起作用的关键。4、强化的方法:在训练过程中,对抗性需要强调、强化、突出,要多方面、多形式,要有“群起而攻之”的态势,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在对对抗后果有准确预知的前提下,对抗要最大化,要施展可以施展的最强大的力量,这样才能突显训练的强度,提高训练的效率,让训练成果早一点出现。训练可以集中时间,在专门的机构或场地中进行。比如训练恐高,既要有临高的对抗,又要看高空表演、或有高空表演的

22、影视、阅读有临高的资料,讨论、回答临高的问题,假设自己处于很高的地方,去觉知自己身体的感受。这种集中强化,需要在训练前就了解掌握不良心态所产生的种种条件、环境,针对这些内容确定训练的对应形式,使得在一天24小时内,除了必须的吃饭、睡觉外,都在进行对抗性训练,训练的性质不变,改变的是训练的形式。5、训练的适应性:在训练过程中,适应性是次要的,却又是不能忽视的。要求适应性,是为了避免因过度训练而造成伤害,甚至加重原有“症”的程度。训练中间歇休息是适应性的内容之一,主要消除训练敏感带来的意志力下降,消除随着训练进行所出现的恐惧感、不适。为了增强对对抗的适应,当事人对训练的态度很重要。可以要求当事人在

23、训练过程中多次、经常性朗诵:“我在训练,我要让XX结构解体”,以及类似的其他形式的自我暗示,目的在于增加对抗的意志力。6、训练的商机:集中训练,会有场地、器材、方法、步骤、训练的种类设计、休息间隔及节奏的掌握、强度的掌握等因素,这最好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因为他们有更多的知识、经验和应对突出状况的办法。这既是提高训练安全性、效率的方式,也是专业咨询的市场商机。7、训练的好处:当一个人运用这个方法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心理问题后,就等于种下了心理问题的疫苗,他会自动地使用这观点、方法去应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当他急躁时,他会明白,他正在进行急躁结构形成的训练,如果不及时阻止并改换成平和的心态

24、,会增强急躁的训练强度,次数多了会形成急躁症的。这个过程有两个好处显而易见,一是延缓或避免当下急躁的习性反应;二是自动预防急躁症的形成。8、训练面临的问题:训练会面临许多的问题,首先是没有训练的主观愿望,这种人没有意识到心理问题最终得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解决,而是期望从哪里能得到一种“药”,吃了就什么问题就解决了;其次是不能处理好对抗和适应的度,对抗征性强了会增加痛苦、增加担心和忧虑,对抗小了,又见不到什么效果,从而怀疑训练的作用;最大问题是不能坚持训练,实现不了预计的训练强度。有本书意志力训练手册。如果接受了训练疗法的观点,且又在训练中不能坚持者,看看这本书定有收获。9、训练无处不在:有朋友说“

25、生活就是训练”,我认为这说得很精彩,也说明“训练”无处不在。现用我打坐中的体会,来说说这个“无处不在”。打坐的要求之一是结跏跌坐(双盘坐姿),这对我来说个难度太大,无法实现,只好退而求其次,用了金刚坐或如意坐,也就是单腿盘坐势。刚开始时,坐上分钟腿就发麻了,伴随而来还有一种烦躁的心境。“发麻”和“烦躁”是身体要求结束这种坐姿的信号。在这时,我心理明白,“发麻”和“烦躁”是“坐”所引起,我只需要再坚持分钟就是胜利。随着时间的延长,“发麻”和“烦躁”的感觉会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能延长多少时间,关键看自己的忍受能力了。随着这样的训练的进行,我能够坐的时间,很快上升到分钟,也就是说现在要坐上分钟

26、以上才会出现“发麻”和“烦躁”,在分钟之时,根本就再也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了。现在,我正进行着在50分钟以上的延时训练。如果说在原来分钟之时就结束坐姿,从身体的本能反应来讲没什么不对的,但是,这也就意味着一种自己所要求的训练强度未能实现,也就不会有后面坐分钟无反应的收获。坐分钟无反应也并不是最终要得到的结果,但相对于原来坐分钟来讲就是进步。同时,自已的身体从原来分钟就开始有反应,到后来要分钟才有反应,说明身体内部已发生变化,也就是“结构”在改变着。打坐是有意进行的一种活动,这个过程中的东西能说明一些道理,还不能说明训练的“无处不在”。如果用这个过程中反映出的道理去分析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发现训练

27、的“无处不在”了。比如,当我们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一般情况都不会产生很得意、很高兴、很兴奋的情感,更多的是感到很沮丧、失落、烦燥,这不是我们希望得到的情绪,这种情况却又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当我们面临别人的批评时,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让那沮丧、失落、烦燥情绪晚一分钟到来,或者早一分钟从中解脱出来,那么,就相当于打坐过程中的延时,如果我们去做了,那就是在训练着。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一种特定的情绪状态之中的,当我们从沮丧、失落、烦燥情绪中解脱出来时,肯定就处在另一种情绪状态之中了。当然,我们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取代沮丧、失落、烦燥情绪,而不是用其它的不良情绪比如愤怒来取代之,否则,就失去了训练的意义。在这

28、样的训练之下,我们产生沮丧、失落、烦燥情绪的难度就在提高,处在沮丧、失落、烦燥情绪中的时间就在缩短。如果我们并没有用一种良好的心态却取代沮丧、失落、烦燥情绪,或者根本就没有这个取代的意识,那么,训练仍然存在着,那就是在进行着强化沮丧、失落、烦燥情绪产生的训练。其训练的结果就是很容易产生沮丧、失落、烦燥情绪。批评事件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内容,生活中的所有内容都会让我们产生对应的情绪,不管你是否意识到,训练都在进行着,这就是训练的“无处不在”。不妨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强迫症中强迫洗手这类行为。不管强迫洗手是如何造成的,起码有两点可以明确,一是强迫洗手的行为不会每时每刻都有,也就是说大脑中对应于强迫洗手的结

29、构也会有“不工作”的时候;二是,因为某种因素的刺激就会产生强迫洗手的行为。我们该如何进行训练呢?当产生洗手的意识时,可以先忍一下,不要立即去执行“洗手”程序,要尽量地拖延时间,哪怕只延时了10秒钟,也是胜利。在这种胜利的喜悦中,就会有下一个10秒、15秒、1分钟.不要去考虑要经过多少次训练就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只要做好每一次就行了。能够取得这一点一点的成绩,也就意味着大脑的结构在发生着变化,没有变化,那成绩是不可能取得的。我们其它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又为何不能如此参照呢?当方向明确之后,又一步一步地前进着,还怕到达不了理想的彼岸吗?先天的结构是天生的,后天的训练改变、改善着它。训练有主动与被动之分

30、,马戏团的动物训练,是被动的,这种方式也可以用在人的训练之上。比如人的“羞耻心”就是这样训练出来的。有主观参与的主动式训练,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因认识而起,因训练而成,因结构而定”。把“认识”排在前面 ,也是为了强调这种主观与主动。已形成的结构发生作用,就产生了能被我们所观察的现象,当这种现象是我们不需要的时,我们才称其为“病”或“障碍”。这个时候,如果主观产生一个消除这种现象的认识,并通过具体的方法来强化,那么,大脑会自动构建新的结构,并用新的结构去抑制原有的结构。这就是一种抗争、对抗。如果新的结构没有得到加强(比如训练没有能够坚持,训练的强度不够等),显然原有结构的作用会继续,“病”就不会

31、有好转。如果新的结构形成并稳定,那原有的结构就会得到很好的抑制或解体,因为新的结构就是为抑制原有结构而生的。我原有恐高症,用这种观点指导,坚持了近2年的训练,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是否与伦理道德规范冲突,得看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李 洪志对其教徒也进行着一种训练,他的训练就是与伦理道德规范冲突的。10、关于训练的讨论-以下是引用铁板铜琶在2010-11-4 17:26:00的发言:如此看来,你所说的“训练”具有广泛意义,我暂且将其定义为“广义的训练”。我想你已经基本阐述明白了什么是训练,以及为什么要训练这两个概念。本来我已不愿多问一句怎么训练的问题,但此刻尚有些许疑惑,就此探讨一下。广义的训练

32、既然无所不在,那么作为生命物质存在的大脑,应该如肌肉一样可以进行训练。思维、意志、意识这些都可以通过训练来进行改善,那么潜意识呢?如何训练?恐怕现有技术手段最多也只能支持部分开发和训练吧?那么心灵呢?灵魂呢?灵性、空性乃至自性呢?如何训练?如此说来,灵修也应该纳入广义训练的范畴之内了。基于这点我还是倾向于接受你的理论的。通过训练来形成新的结构,通过稳定新结构来抑制原有结构,直至令其解体。假设这在理论上可行,但其作用的对象或客体,如果连其基本结构尚未明确,又何谈训练和改善?-怎么训练呢?原理很简单:对抗性适应性训练。对抗即为与想解决的问题相反,比如恐高,就要敢于站在高处。适应性即为根据自己的承受

33、能力而具体确定。比如,对于恐高症的适应性确定,可以先站到5米,然后10米,然后12、14、18米.恰到好处的确定是再增加一点点难度就再也受不了了。再比如,因特定的原因引起的焦虑,那么,就要试着去接触、去面对这个特定的原因,同时,在自己焦虑的时候,要主观地要求自己要高兴、不去焦虑,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个时候的焦虑仅仅是大脑一种结构在工作,而不是意识问题,也不是那个特定原因的问题,那个特定的原因只不过是一个刺激源。从训练的原理可以看出,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技术手段,只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而采取相应的对抗即可。那么潜意识呢?对于潜意识的了解或理解,我们现在就象小孩子对妈妈的理解一个样,好象是知道的,却又描述

34、不出来。我理解的潜意识,就是不能被意识直接感知的却发挥着功能的那部分。不管是意识或是潜意识部分,都是大脑的功能表现,都是大脑结构工作的表现。我们的实践活动,不管是有明确目的的还是无明确目的的,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在对大脑进行训练,都会改变(变好、变坏)着大脑的结构,对潜意识的影响也一并进行着。有些条件反射行为(不是所有)就是潜意识得到训练的例证。比如,当开水打倒时,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迅速地避让。这种避让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训练出来的,是曾经为此受过伤害。这种行为的产生,不会经过意识对现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然后决定采取避让。至于心灵、灵魂、灵性、空性等,这在佛教书中有更多的描述,

35、佛教的修行,就是训练,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训练的方法。我们很多的训练并没有搞清其基本结构,而训练照常进行着。比如马俊仁有一套训练长跑的方法,他搞清了他的方法与提高人的耐受力与跑步速度的必然联系了吗?搞清了其生理结构了吗?不可能的。但是,他就知道这样做就行,就能拿世界冠军。事实也是如此,照他那样做就行。在体育训练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训练是明明白白的事实。不妨分析一些心理问题所形成的过程,也可以分析一些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这些过程中,训练清楚地存在着。就象觉,清清楚楚地存在着,视觉、听觉、嗅觉等等,但是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了觉的存在吗?不是的。-hongquan614 发表于 2009-9-9 17:3

36、7:00 看过你的文章,确实已经把握到了心理的关键。有兴趣可以看看我的一些发言。您的这个道理跟我的那个理论有不谋而合的地方,方向也是差不多。很赞同心理需要训练的理念。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给您提几个意见,看看是否对您有启发。1.确实您是一位可以从实际来专研的人,可以从您的文章中就可以体会到。无论对训练的解释还是大脑的功能也很明确。而大脑的结构决定了人的思想、意志、品质、情绪这句还需要探讨。大脑的形成过程当中会影响这些,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意识的作用。思想、杂念、情绪以大脑为场地,唯一的问题是您的文章中对意识的主观能动没有说明。比如,训练疗法可以进化为,思维等都是一个个的心理习惯(训练),培养出来

37、的。也同样可以培养另一个习惯(训练)就可以取代原有的不良。得到满意的效果。而这个过程是在意识的监控下进行的。这个习惯被形成后意识只能被动的观察它,但是,新的习惯是可以通过意识的主观能动来进行操控,也因此,人是可以改变的。2.您的理论当中有身体、外部环境,思想刺激情绪的说法,外部-是外界刺激,身体-是有六种感官的刺激,而思想的刺激,思想不是大脑的功能吗?可否说成情绪是依据身体的内分泌或激素的分泌而产生,但是起因会是因为某种外界刺激或身体内在失衡,或是因为心理的变化引起的情绪变化。而这个心理变化又是什么呢?是训练的结果?心理的变化分成主动的思维和想象,是我们主动形成的,也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也可以

38、形成消极的情绪。但是,这里就包含了意识的主观能动的作用,情绪也是可以通过主动的思维和想象来改变的。还有就是被动的杂念,一个接一个升起的负面,引起无尽的烦恼的根源。一般这些情绪都是带有负面的。也是心理问题的出处。这样解释是否可以补足您的理论呢?真诚的觉得您的这个方向是对的,也同时感觉到您的思路上应该加上,人的意识部分。如果您有了什么感悟,很高兴能继续探讨下去。 发表于 2009-9-9 22:29:00 回hongquan614老师:能得到专家的点评我感到很兴奋,这是我期待很久的事了呵。1、我思考心理问题的立足点基于一个普通的人,在对心理学没什么了解的情况下,利于一些简单的观点来有效地解决自己现

39、实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哪怕是基于一些没有被验证的假设(比如,情绪开关论等)。所以,理论性差很多(咱也没那积累呵),而突出解决问题。2、关于大脑的结构决定了人的思想、意志、品质、情绪。其实,我还有一个更为霸道的描述:结构决定一切。这一点是基于大脑作为一个物质载体而言的,自然,结构也决定意识。作为一个专业人员,肯定会接着问,这个结构是如何决定的,这并不是我的目,我的目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知道这么一个模糊概念就行了。也就是说,一个思想、一个观点或一个习惯的形成、一个情绪的表现,就意味着有一个对应的结构或状态,是如何对应的,不需要深入了解。这个概念,也是为下步的“训练”打入伏笔。3、意识的主观能动

40、是肯定的。因认识而起,因训练而成,因结构而定。这个顺序可是有讲究的。没有相应的认识,就没有训练的产生(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相应的认识就是主观能动作用(认可与否认)的结果。而且,训练的坚持需要坚强的意志力更是主观能动作用的表现。4、关于情绪的三个产生源,从你的提问中,我感受到,你和其它专业人士一个习惯,想把问题进一步深入下去。而我的初衷则是有这三个分类就足够了。来自身体的刺激是源于生理,而其它二个方面都是和价值评判相关的,最后,又假设了一个“开关”原理来形象比喻,是不是有“情绪激素”我也是不知道的,但用这样的比喻,普通人很容易理解。而且,我也不想把情绪与心理现象混到一起来说,这不利于普通

41、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无需把这两个概念以及其关系搞清楚,分清楚它们是专业人员的事。5、对于情绪和心理现象,我是有意忽略它们的产生原因的,追究原因是将问题复杂化,并很容易将思维引入岐途,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原因。我突出了情绪、心理现象是一个结果,用一个模糊的“结构”及其工作状态来与之对应。这样做就是为了简化问题,也便于与训练相对应。弱化原因并不是放弃原因,理清了原因可以让认识更明确,这是有助于训练的进行的。我一直强调要能让一个普通人都能自管理情绪,调适自己的心理问题,这确实是我的愿望,其实也是借口哈,我也想说得更专业一点,只是咱没那积累呵,咋个得行嘛。如果说,我的

42、这些观点,能激发你们专业人士的一点灵感,以更好地研究心理学的问题,那我就兴奋得不得了了。十分感谢老师这么认真地指导。训练疗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街头卖打药的总会说一句话: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三因论”指导下的训练疗法就有这种效果。训练疗法对每个人都有用,如果你有了心理方面的“症”,你可以用训练疗法治“症”;如果你没有心理方面的“症”,你可以用训练疗法保持良好的心态。有“症”治“症”,无“症”强身。天天高兴,时时高兴,何乐而不为?急躁、焦虑、生气、愤怒等种种让人不舒服的心理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称之为不良心理。今天也许是在买菜时吵了几句嘴而郁闷,明天也许因工作没完成感到压力,后天也许要为孩子升学而焦虑

43、,等等,该来的它总会来,任何一个人都避免不了。避免不了,不等于说没有办法,有了“三因论”,就可以用训练的办法及时中止不良心理的影响。当不良心理出现时:1、要及时意识到:此时此刻,大脑内有一个不良心理的结构正在“工作”,它正在为“症”积累训练,必须及时抑制它。2、根据“对抗”的原则,及时调用“心地平和”、“心情舒畅”等良性心理,让良性心理结构“工作”,让不良心理结构的“工作”受到抑制。 用什么样的良性心理来替代,看各人的喜好。喜欢高兴的,可以用“高兴”来替代;喜欢平和心态的,可以用“心地平和”来替代,等等。也许有人会说:我正生气呢,怎么高兴得起来嘛。这是常规的思维方式。训练疗法的好处就在于,可以

44、把结果和造成结果的原因分开处置。先不管你生气的原因,当你发现自己生气时,先用高兴取代生气。有人又要说了,这怎么可能呢,这是取代不了的。真取代不了吗?不妨举个例子。比如,在你正生气时,有人将一盆冒着烟的开水向你泼来,你会怎么做?躲避,这是肯定的。不管你气再大,你也不会傻到让开水烫。你在躲避的那一瞬间你还生气吗?不会,你是恐慌,害怕被开水烫着。你的大脑内是什么变化呢?恐慌、躲避的结构启动而生气的结构被抑制。这充分说明,不良心理结构的“工作”是可以被及时抑制的,不是不可能,关键在你信不信,在你去不去做了。如果每一次都能及时中止不良心理,那么产生“症”的训练积累就会最少,相应的结构得不到训练的强化,始

45、终处于不稳定状态,永远不会出现心理上的“XYZ症”。相反“高兴”的结构经常被启用,越用越活,越用越易、越用越灵,意味着“高兴”结构的稳定形成,就拥有了更多时间的好心情。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就不管了吗?不,要管的。办法二个,一是经过分析,自己的价值评判是正确的、是需要维护的,就去努力解决问题;二是经努力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调整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去适应。比如,拿100元买20元的东西,店家该找回80元的,但店家搞错了,以为你给的50元,只找回你30元。你发现后,自然要找店家理论,扯了半天,店家整死不认。怎么办呢?办法1:调整自己的标准-认了,失财免灾嘛,总不能为了50元让自己一直生气吧。办法2:想

46、办法找回损失。一是要求店家晚上盘点银货,自然会多出50元来。如果店家不配合,或店家货多,盘点解决不了问题,而你又非要维护自己,你可以等几天到银行去取10张100元新币,要求连号,然后让人先用其中一张去买东西,紧接着你再用50元去买东西,你给钱后坚持说是给的100新币,动静不妨闹大点,打110什么的,在人多时再说出你的钱有连号。这样,你似必可以轻松找回损失。(本办法是听来的,在此仅作讲明一个道理用,若有人要用此方法制造不和谐,责任自负,与本人无关,特此声明)。再比如,单位这次派人外出学习考察没有你。当你听到这个消息时,你可能会郁闷、生气、失落。当你察觉到自己的不良心理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用良好心态

47、取代不良心态;然后,再去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使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结构使问题简化如果心理学引入结构这一概念,将大大简化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将更加明确并简化心理问题处置的手段,特别有利于普通大众对心理问题的理解与自我处理。一、问题的提出人有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出复杂的现象。围绕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问题的解决,现代心理学发展一百多年来,形成了多个流派,心理问题处置办法据说有上千种,较为成熟的就有上百种之多。这么多种办法,只适宜于专业人士去研究、掌握,不适宜于普通人。这个现象也说明,心理问题已经让专业人士都众说纷纭了。导致心理现象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可以归结为意识的,也可以归结为潜意识的。而现今,对于意识、潜意识的研究还很欠缺,这就更导致了去分析现象原因的复杂性,很多时候说是在猜测也一点不过分。如此复杂,专业人员都要猜了,这让普通人怎么办呢?研究心理不是要把问题搞复杂化,也不是因为人脑的特殊性,去神秘化。中医就不错,药汤与人体是如何作用的没搞清楚,但不妨碍开处方治病;经络中的气没搞清楚,不妨碍用针灸治病。因为人脑的特殊性,很多问题要搞清楚需要时间,比如意识的生理机制是什么?大脑是如何表现就让人有意识了?等等。这些问题要搞清楚,应该让少数的专家们去伤脑筋。在他们搞清楚之前,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办法来解决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