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并在其小序中说明:“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鲁迅回忆他童年时代在百草园中生动活泼,无拘无束的生活;后一部分是对三味书屋中读书生活的再现。文章先介绍了百草园的概况,接着用大量的语言对百草园春夏的景色作了描写,写得形象逼真,绚烂多彩,引人入胜。然后
2、又转入百草园的传说。作品由赤练蛇的传说,又引出了美女蛇的故事。文章接着写冬天的百草园和在百草园的活动。作者用“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来表明:冬天的百草园虽然比较乏味,但仍然别有一番情趣。下雪之后,是捕鸟的好机会。作者生动细致地记述了雪后捕鸟的过程。儿童往往是性急的,因而捕得不多,收获不大,但那兴致是很高的。而在字里行间,把少年儿童那种紧张愉快而充满希望的心情和虚心好学的精神,表现得格外真切。作者对少年时代在百草园自由生活的追怀,与下文所写的在三味书屋中接受封建教育的乏味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先用一个过渡段导入下文。由家里人硬要把他送进全城“最严厉的书塾”引出对三味书屋的描写。作者对书屋的地
3、点、环境,由外及内地作了介绍。它的陈设和气氛,无不给人以单调沉闷、阴暗森严的感觉。再写下去,自然就写到了这书屋的主人先生。尽管“先生”是博学的,但他并不能满足儿童们求知的强烈愿望。当少年鲁迅问他:“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时,他“很不高兴”,甚而至于“脸上还有怒色”。他按照封建教育的传统,维护着师道尊严,甚至连学生提问也被看作是越轨的行为。儿童们在封建教育的束缚下,依然力图寻找自由快乐之所在。于是,书屋后面那个小小的园,便成了他们新的活动场所。但“先生”是不许可去玩的,他们被叫了回来,在“读书!”的呵斥声下,便又正襟危坐,开始读经。从孩子们读的内容来看,则多是“仁”、“礼”之类的说教。“
4、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是向学生灌输孔子“仁义”观念的;“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是向学生进行君臣之道说教的。但是由于这些文言句式学生根本不能理解,读起来也就杂乱无章,味同嚼蜡。他们虽然“放开喉咙”“人声鼎沸”地读一阵子,也无非是一时做做样子给先生看,所以不一会儿,读书声也就“低下去,静下去了”。与学生们的读书声形成对照的是“先生”的朗读声。一直在封建教育熏陶下过来的“先生”,书读得入迷而且入神。他摇头晃脑,品滋尝味,声调自然也顿挫、铿锵。可以想见,十年二十年地读下去,活泼泼的儿童,将会被熏陶成如他们的先生那样,而几十年前的“先生”,不也曾是一个可爱好学,活泼好动的儿童吗?由此可见,脱离
5、实践,闭门读经的方法,只能为封建统治者培养出奴才或官吏。失掉了在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被“先生”剥夺了到三味书屋后园暂时玩耍的可能,儿童们就只得在书屋内偷偷地、单个地戏耍了。趁着“先生”读书正入神的机会,“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了,少年鲁迅是在那里“画画儿”。他经常用荆川纸影写小说上的绣象。岁月如流水般地过去,画儿也集成了“一大本”。这说明儿童们对那种枯燥乏味的封建教育是多么格格不入,也反映了鲁迅从小对于美术的酷爱。后来,那“一大本”画儿,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所以文章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作结束,表明作者对少年时代劳动成果十分珍爱以及失掉它又深感惋惜的心情。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对比的方式记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片断,对比,是这篇散文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作者首先用童年时代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对比三味书屋这个“最严厉的书塾”;接着用书屋后面的小花园里面学生的玩乐对比三味书屋里面枯燥的学习生活;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以儿童对枯燥的封建思想的抵制对比先生对腐朽的封建思想忠实顽固的宣扬,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强烈摧残。现在天真无邪的“儿童”在封建教育制度的戕害下必将成为以后的“先生”,于是对旧的教育制度给以无情的揭露和鞭笞。这在当时是有着强烈的战斗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