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家乡”到“雨”
新学期,我按照学校的安排,接了五年级的语文。已经有了好几年教学经验的我信心百倍。了解学生,认真备课,精心安排教学活动,一切都很顺利,我也暗暗叹了口气,也有一丝得意。
历史证明,高兴的越早失望的越厉害,第一篇作文《我的家乡》,批改完后让我傻了眼:接近一半的学生的家乡有大山、有水田、在海边。。。。班里的孩子都是利辛的,我们利辛什么时候有山有海了、还开始种水稻了?很明显,都是抄袭的。还有一部分可能是自己写的,但是就像是记流水账一样清汤寡水,有个学生把家庭住址介绍一遍之后就没有了!而最后写的像样子的也仅仅只有十来个学生。
我们利辛也算是人杰地灵的地方,一年四季风景各有不同,不仅如此,特产小吃、民俗传统,哪一样都值得我们去写啊。然后对这些作文进行了分析。发现主要问题哟两个:一是学生没有用心去感受生活,没有多思、多看、多练,所以写不出来。二是严重缺少词汇,所以写出来的都是干巴巴的,像白开水一样。
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认真安排了一节写作课。刚好那天下着小雨,就是就安排学生:“外面正下着小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啊?”学生们听了我的话都开心极了,立马围在窗前看雨,几分钟后学生们陆续回到座位写下自己的感觉,但是大都是写的毛毛细雨、雨滴等。我接着引导说:“先来看它的形状,是大是小?是粗是细?”“细”“对,那么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细的呢?”学生们七嘴八舌第回答道“头发、针、麦芒、牛毛、羊毛、线绳、、、、”。“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跟雨连在一起说出来。”很多的孩子写下:雨滴像头发、小雨像花针、小雨像牛毛、小雨像麦芒、、、、、“同学们都非常棒!这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看看多优美啊!就像一个大作家一样。”有了我的鼓励,学生写的更带劲了。这是我看到一个学生写到的是:小雨滴像一颗颗种子,我感到很疑惑问她为什么这样形容啊,她说:“老师你看,雨滴在空中就像一颗种子,落在水面都开出一朵朵美丽的水花!”听到她的回答,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个比喻真的很美很贴切。原来天上下的不是雨,而是一颗颗会开花的种子啊!
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这些农村的孩子,从来都不缺乏观察世界的眼光,他们大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的只是一份关心,一份耐心,一份愿意给他们机会和帮助的引导而已。此时,我第一次感受到作为教师的神圣。
我当着全班学生说道:“刚才小安同学形容的太好了,她说小雨滴像一颗颗会开花的种子,真是非常非常美的比喻啊!”学生们在我的鼓励下,都展开了更丰富的想象。最后我总结说:除了看到的之外,你能不能听到它的声音像什么?闻到它的味道像什么?摸上去的感觉像什么?回去写一些关于雨的感受,能写多少写多少。
第二天,我收到的作文,看到之后我真的哭了,虽然字数有多有少,虽然有的比喻很不恰当,虽然有的不通顺,但是我能感觉到每个孩子都是在用心去写的。
农村的孩子也有一颗向着世界打开的心门,可能他们缺少的是一把打开心门的钥匙,一个能走向更远的远方的方向。多一点关心,多一点耐心,我相信他们会让你惊讶。而我此时也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