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班剪纸活动:二方连续剪纸活动——手拉手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
剪纸,是一种用纸剪出各种形象的民间艺术,有着小巧精致的形式,淳厚朴实的名族风格和寓意深厚的内涵,后来受到民间老百姓的喜好,也受到了小朋友的喜爱。这次剪纸活动,是在《剪窗花》活动后的一次提升,让小朋友自己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连续对折、绘画、剪纸以及装饰等,表现“手拉手”的小朋友,让孩子体验剪纸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剪纸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在自己观察、探索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连续对称剪纸等方法表现手拉手的人物,反映自己与好朋友的亲密关系。
2.能在纸闭合的一端画出人物的半个身体轮廓,知道如何表现出手拉手,并能简单的进行装饰。
3.喜欢剪纸活动,能用二方连续的方法设计剪出手拉手的小人,体验剪纸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对剪纸活动的兴趣。
活动材料准备与相关环境创设
准备材料:
1.实物投影仪 歌曲《好朋友手拉手》
2.剪刀人手一把、铅笔人手一支、橡皮若干、白色以及彩色长方形纸若干、水彩笔每组一盒、篮子每组一只、抹布每组一块。
3.供幼儿欣赏的手拉手娃娃图片及拓画用的娃娃一半卡片、及学校、游乐园、地球等场景的背景图。
活动过程
一、用音乐《好朋友手拉手》导入活动
听完歌曲后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好朋友都有谁,自己与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干什么?请幼儿思考,除了可以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与好朋友,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表现自己与好朋友在一起的样子?(通过讨论得出还可以用二方连续的剪法表现自己与好朋友在一起的亲密情感。)
二、引入剪纸活动
1.与幼儿欣赏剪纸作品,回忆借鉴也有经验,说一说自己以往尝试过剪什么图案,用什么方法剪的,剪时注意什么问题?
2.欣赏范例,引起剪纸的兴趣。“想知道这幅手拉手的剪纸作品是怎样做的吗?”教师将范例发给各小组,供幼儿观察、探索。小结:这幅画上的主要内容是许多手拉着手、大小相同、连在一起的小朋友,并将纸对折几次后一下子剪成的。讨论尝试剪二方连续小朋友的方法。教师根据幼儿的介绍及时帮助幼儿提升概括经验:二方连续的图样一般都是双数的,这和折的方法有关,先将纸沿一个方向对折几次,再在头一页上画上图案,沿轮廓剪下,注意剪时不能把折边剪下,打开就变成了带有连续图案的作品。
2.请幼儿思考:如何用一张纸剪出同样大小的四个小娃娃,而且每个娃娃都能手拉手不断开。要手拉手,画的时候,手画在什么地方;剪的时候,在什么地方不剪边?
3.幼儿依据讨论的经验动手尝试,教师观察幼儿探索情况,为幼儿大胆尝试提供环境材料与语言支持。
4.请幼儿交流自己的实践体会,针对幼儿在尝试中的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如:为什么作品边上会有一半的小人?为什么有的作品中小朋友都是一半的?为什么有的作品小朋友都是一个一个的,而不是连续的?(教师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说说:你有没有剪出手拉手的小朋友?你是如何剪出来的?分别请成功的幼儿和没成功的幼儿说说,比一比:和老师剪的有什么不一样。)
组织幼儿讨论共同总结关键方法及步骤
(1)剪成四个小朋友手拉手,需要将长条纸对折。首先,我们可以将长方形纸条连续对折,可以折2-3次,折的时候一定要边对边、角对角折整齐。
(2)折好后在纸闭合的一端画出小朋友的轮廓。看,在第一张纸上画上一个娃娃;如果用一半小人模板的话,要将模板中心线对准只有一个折边的折线上,而不是有多个折边的折线上,更不是在纸的中心画;要将小朋友的手延画到折线上。教师边说边示范。(教师:“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了,你们说:如果要表现出手拉手,那么画手臂的时候,要画到哪个位置?为什么?”引导幼儿探索如何表现出手拉手,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随即演示,帮助幼儿掌握手拉手的剪纸技能。)
(3)用剪刀沿轮廓将娃娃剪下,剪时注意不要把娃娃的手剪断,更不能把中线剪开。最后展开来用水彩笔装饰一下。
5.幼儿再次创作活动,教师随机观察,注意指导个别动手能力较差的幼儿获得成功。对较早完成作品的幼儿,可引导其对作品进行加工、修饰,细致表现自己与好朋友的形象。(提出要求:剪的时候先使用白纸,剪刀要小心使用,废纸扔在篮子里。)
6.将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有选择性的贴在教师提前设置好的背景中,鼓励同伴间相互介绍分享自己作品
相关经验
语言
能与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社会:
学习欣赏同伴的优点,与同伴友好相处,提高交友策略。
科学
体验纸的反复折的次数与图案个数的关系。
活动评价:
幼儿对剪纸活动是否感兴趣,在操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解决的?是否会使用模板?能否关注小朋友手的连接部分的画法与剪法,是否能大胆地、进行设计创造想象活动。
活动的延伸与扩展
1.活动区中投放材料继续支持幼儿剪纸活动,可引导幼儿结合其他形式表现手拉手的小人,如:手拉手跳舞的小朋友;有拉手唱歌的小朋友;有拉手做游戏的小朋友等等。
2.将作品用多种方式修饰;将作品展贴在由背景的画面上,进行有主题的讲述活动。如剪成围成一圈的小朋友,环绕着地球妈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