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郑协议班教育学第六章练习题答案
一、 单选题
1. A 2.D 3.A 4.B 5.C 6.A 7.C 8.B 9.D 10.B 11.D 12.A 13.C 14.D 15.C 16.A 17.A 18.D 19.A 20.A 21.A 22.D 23.B 24.C 25.B 26.D 27.A 28.C 29.B 30.C 31.B 32.C 33.C 34.A 35.C 36.A 37.C 38.B 39.D 40.A 41.D 42.D 43.A 44.A 45.B 46.B 47.B 48.B 49.D 50.D
二、 多选题
1. ABCD 2.ABCD 3.AB 4.ACD 5.ABCD 6.ABCD 7.AD 8.ABCDE 9.AB 10.ACD 11 .ABC 12.BCD 13.ABC 14.BCD 15. ABD 16.ABC 17.ABCD 18.ABC 19.ABC 20. ABCD
三、 判断题:1.错 2.错 3.错 4.对 5.错 6.错 7.对 8.错 9.错 10.错
四、 简答题
1.教学的基本任务是:
(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 答案要点:
(1)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指教学不仅要面向好学生,也要面向差学生,对待学生应当一视同仁;
(2)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3.答案要点:
(1)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
(2)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认为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思想品德自然会随之提高。因为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4.答案要点:
(1)基本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原则即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到我国教育目的的制约。
(2)贯彻此原则: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5答案要点:
上课成为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因为:
(1)上课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相互作用的直接表现。对教师来说,上课是他的思想、教学能力的反映。对学生来说,上课是掌握系统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个性地反映。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是上课的准备,课外作业、课外辅导、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都是在上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五、论述
1.答案要点:(1)传递—接受教学具有许多优点:①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②能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③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以提高教学的功效;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知识。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①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民主、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学生的主动性;②往往教师讲的多而学生活动少;③注重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理解与掌握;④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的问题。
(2)问题—发现教学优点:①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②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④由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便于因材施教。但是,它仍存在一些尚未克服的缺点:①主要是因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则所学知识费时过多;③若无高水平的教师的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
2.答:现代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必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模式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及有关教学措施)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不同方式的优化组合为通过归纳而建构新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可以打破教学时空,拓展教学信息资源,扩大教学信息交流范围,提供个性化教学环境,这为通过理论演绎而建构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2) 教学模式多样化是对传统教学反思的结果。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几乎全是讲解-接受模式。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缺少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更缺少认知以外其他素质的发展,已经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的极大更新扩充,以往由教师单纯传授既定知识模式的弊病日益明显,而对片面应试教育的辩证认识和素质教育的肯定与追求,推动了人们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的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多样化具体任务,并逐一完成的重要途径。这促使人们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来适应新的要求来发展学生,培养人才。
(3) 现代教学变革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研究。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现代教学也是在不断变革中形成和发展的。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结构等也快速更新和发展,适应教学实践的要求,教学模式必然不断分化和综合。
六、案例分析
1.参考答案:(1)该教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这种做法也违反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专断行为破坏了师生间应有的民主、和谐地教学环境,束缚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性思维,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参考答案:(1)教师很好地运用了教育机智。在课堂上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时,教师应该沉着冷静,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解决问题。案例中当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而学生的观点是教师事先没有想到的,这时候这位教师并不因为学生当着听课教师的面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气恼或逃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意见,使这一突发情况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2) 教师真正做到了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案例中的教师在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尊重学生的意见,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正是将学生当作学习主体的表现。
(3) 教师做到了尊重平等对待学生,形成了民主的课堂氛围。案例中当学生的观点与课本、教师有不同之处时,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采取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或辨别,达到意见的统一,或者并不统一意见,留着悬念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探讨。
(4)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当学生的观点与课本、教师有不同之处时,这位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采取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或辨别,达到意见的统一。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惟课本是准、惟教材是准的传统教学观念,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的转变。
3.答案要点:(1)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案例中的王老师让“吃不饱”的学生王超单科免修,上地理课时他可以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正是关注到了王超的个性差异,对他进行了“特别对待”,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贯彻这一原则要求:
①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多方面、整体地和用发展的眼光来了解和研究学生,把握同龄学生存在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提供基础。
②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面向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
③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领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案例中的王老师面对王超的超强学习能力采取了允许他单科免修而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担当起了引导和释疑的角色,在王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教师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当王老师发现王超单凭课堂上的知识已经“吃不饱”时,通过让王超单科免修的方式,并为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这改变了王超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影响着王超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这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4.答案要点: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运用教育评价的相关理论对案例中教师的做法评析如下:
(1)案例中教师运用相对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统一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常模相互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这种评价重视区分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相对评价主要是满足教育管理者对学生进行鉴定分等和选拔的需要,但对于个人努力状况及进步程度重视不够,尤其对后进者的努力缺乏适当的评价。
案例中学生测验成绩是72分,在他自己看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时,如果教师适当运用表扬、激励等评价方法,无疑会给学生带来自信心。但教师却无情的告诉学生,尽管他考了72分,却是全班倒数第四名,这给学生的自尊心以沉重的打击。案例中的教师运用相对评价来评价学生,太过注重评价的选拔功能,是不对的。
(2)案例中的教师过分注重评价的结果,而忽视评价的过程
学生从这次考试中付出了很多努力,并且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正确地对待这门考试而且相对于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教师所要看到的是学生在这次考试对学生取得进步予以表扬和鼓励,期待出现更好的结果。但是案例中教师只是单纯地看到学生考试所取得的最终结果,即在班上仍然排名倒数的事实,注重结果的评价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兴致和锐气,极为不可取。
(3)案例中的教师未能发挥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新课程改革在教育评价方面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水平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案例中的教师只看到了学生倒数第四的名次,却没有看到学生为考试及格而付出的努力,对后进生缺乏适当的评价,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也就不可能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