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乐的小糖果设计意图: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幼儿园数学教育强调数学与生活及其他活动的整合。数学活动以主题为线索,以幼儿为中心,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培养幼儿的思维和探究能力。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出:3岁幼儿行动自如,认知范围扩大,逐步形成了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实物概念。他们对数学的学习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反复自由探索和亲身体验。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采用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生活化的、具有童趣的方式表现数学教育内容,让幼儿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数概念不是直接教会的。”这说明幼儿形成数概念
2、必须通过自身大量的感知,通过与具体实物互动,从经验中逐步获得。因此,一个有教育价值的数学活动必须以幼儿的现有经验为起点,将数学教育与他们所关心的事物、兴趣和对生活的情感有效地连结在一起,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和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花花班正在进行“糖果甜蜜蜜”的主题活动,幼儿对各种糖果非常感兴趣,他们喜爱吃甜甜的糖果,对糖果的名称、形状等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而小班上学期数学活动目标之一是感知一一对应,并能说出什么东西多了、什么东西少了或是一样多。基于这些因素,我设计了学习活动“我是快乐的小糖果”。活动目标:愿意跟着教师一起游戏;在说说、玩玩中,感知、体验一一对应,并能说出什么多了、什
3、么少了或是一样多。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增强幼儿对糖果的兴趣和感知;了解和分析幼儿关于一一对应的经验。材料准备:塑料圈13个;糖果头箍12个;与幼儿人数相匹配的糖盒若干、糖若干、塑料筐12个(三种颜色:红、蓝、绿各4个)、装糖盒的蓝色格子架三个(里面是一格一格的)、遮布若干。活动过程:一、扮成糖果宝宝,引出游戏1.你们喜欢吃糖吗,吃过哪些糖?今天我们把自己变成糖果宝宝好吗?我这里有许多漂亮的糖果头箍,等会儿每个宝宝去选一个戴。记住,一个宝宝只能戴一个头箍!2.幼儿扮成糖果宝宝每个幼儿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糖果头箍戴在头上。3.大家互相看看是不是一个宝宝戴一个糖果头箍?【这一环节旨在让幼儿通过扮演糖果宝
4、宝的游戏情景,初步感知、理解一一对应。】二、游戏“糖果宝宝找家”1.念儿歌:“我是快乐的小糖果,跟着妈妈做游戏,扭一扭、转一转,糖果宝宝回家了,一个宝宝一个家。”2.看看哪里是你们的家?(哦!这些圆圈就是你们的家。等会儿糖果妈妈说,糖果宝宝回家了,每个宝宝就要快快回到自己的家。每个家只能待一个糖果宝宝哦。)(1)第一遍玩游戏(边念儿歌边玩):“我是快乐的小糖果,跟着妈妈做游戏,扭一扭、转一转,糖果宝宝回家了,一个宝宝一个家。”教师和糖果宝宝一起核对:是不是一个宝宝一个家。糖果宝宝和家一样多,所以大家都找到家了。(2)第二遍玩游戏:每个糖果宝宝都找到了家,好像多了什么呀?多了一个家,那少了什么呀
5、?(糖果宝宝少、家多。)(3)第三遍玩游戏:为什么这个糖果宝宝没有找到家啊?(少了一个家。)那多了什么呀?(糖果宝宝多,家少。)【通过念儿歌,玩“糖果宝宝找家”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情景中感知什么东西多了、什么东西少了或是一样多。】三、游戏“装糖”1.娃娃家的小客人要来做客,我们给他们送点糖好吗?2.我们先一起来装糖。这里有许多糖盒,等会儿请每个宝宝去拿一个糖盒,然后把糖装进糖盒。记住:一个糖盒装一粒糖。3.幼儿每人一个糖盒,开始装糖,教师巡回指导。4.宝宝们,糖盒和糖一样多吗?(引导幼儿讲出多1个糖盒、少1粒糖等)。5.原来多了糖盒、少了糖都不行。只有糖盒和糖一样多,才能一个糖盒装一粒糖。【前
6、一环节“糖果宝宝找家”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开展,本环节的游戏是让幼儿进行个别化操作,让幼儿将获得的数学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并通过教师的个别指导,进一步了解每个幼儿对这个数学概念的掌握程度,给予个别回应与指导。】四、送糖盒去娃娃家的格子里1.现在为这些糖盒装上盖子,把它们送到娃娃家放糖盒的格子里。记住:一个格子放一个糖盒。2.幼儿盖盖子,并将糖盒放进摆糖盒的格子里。【学习活动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认知发展,也要关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及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因此活动的最后环节,让幼儿将装好的糖盒送到娃娃家放糖盒的格子里的过程,不仅使整个活动达到高潮且再次验证幼儿对于一一对应概念的运用,同时也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游戏情景中学会自己整理物品。】专家点评:这个活动以游戏形式进行,符合刚入园小班幼儿的特点。游戏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幼儿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游戏与学习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