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 0 0 9 年 9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t.,2 00 9第 38卷第 5期?Journal of ShanghaiNor 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Edition)Vol.38,N o.5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09)05?0097?(09)略论汉语字与词的互动徐时仪(上海师范大学 古籍研究所,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上海 200234)?摘?要:?汉语是一种语义型的语言,由于汉字的表意性,某个概念或词义在汉语中经人们约定俗成用某个汉字来表示后,其形即与音、义形成千丝万缕的关联。汉字的孳乳、繁衍和词义的形成、引申、发展之间有着一种互为因果和互为促动的密切关系。?关键词:?汉语;汉字;词义;字形;异字同词;音译借词?收稿日期:2009?01?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YY04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金资助(08JJD74006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CW0816);上海市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项目(S30402)作者简介:徐时仪(1953?),男,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和汉语词汇史研究。?汉语的词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体,词义是核心,词形是标志,词音是外壳,音为义设,形为义存。词所表示的意义是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共同了解的词所反映的事物、现象或关系。词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的反映,也是由应用这种语言的集体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词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义必须借声音才能表达。作为词的形体的文字,就其本质而言,仅仅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作为词形标志的汉字也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在约定俗成表示某个词义之前,字与意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然而,汉语的?字 不同于?词 ,又与?词 有相通之处。吕叔湘在!语言和语言研究 一文中指出:?汉字自成一种体系,跟语言的配合关系比较复杂。1由于汉字特有的表意特性,当其以自己的形体表示某个词义时,形与义之间就会有一定的联系,字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具有了表义的语言功能。在汉语的发展史上,汉语的字与词交互影响,汉字的孳乳、繁衍和词义的形成、引申、发展之间有着一种互为因果和互为促动的对应关系,本文拟就此略作探讨。一、词义演变与字形分化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汉语词汇是由单音节词的一统天下演变为复音节词占优势。然而,现代汉语中尽管复音节词占优势,实际上还是单音节词为主。从静态统计来分析汉语词汇使用的具体情况,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 统计,政论、科普、口语、文学四类语料中,单音节词数为 3751个,占所统计总词数 31159个词的 12%,复合词数为 27408个,占总词数 88%。单音节词虽在总的数量上远远不及复音节词,但是大多数复音节词是由单音节词组成的。正如汉字中独体字作为字根组成了绝大多数的合体字一样,单音节词作为汉语词汇的核心组成了大量的复音节词。一般9798第 5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形成?熬干 义,又产生?喧闹 义,进而引申有?争吵 义。二、词义演变与异字同词汉语中的一些词在词义的演变中,有些本来词形不同的词由于表达的某个词义相同或相近,在表达相同词义时形成异字同词。如?痠 指因疾病或过度疲劳引起的筋肉微痛而无力的感觉,如!灵枢经#癫狂病:?骨痠体重,懈惰不能动。考!广雅#释诂:?痠,痛。王念孙疏证:?痠者,!玉篇:痠,疼痠也。%!素问#刺热篇 云:肾热病者,先腰痛骨 行痠。%字通作酸。宋玉!高唐赋 云:寒心酸鼻。%今俗语犹云酸痛矣。王念孙指出?痠 通作?酸,酸指醋。!楚辞#招魂:?大苦醎酸,辛甘行些。朱熹集注:?酸,酢也。引申指像醋一样的气味或味道,如苏轼!赠惠山僧惠表 诗:?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又指悲伤;凄凉。陆机!感时赋:?矧余情之含瘁,恒睹物而增酸。也指因疾病或疲劳引起的筋肉微痛而无力的感觉。!素问#气交复大论:?肌肉瞤酸。酸、痠音同,在表?因疾病或过度疲劳引起的筋肉微痛而无力的感觉 义上同义。又如痛指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易#说卦:?坎为水&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疼亦指痛。如!宋书#颜延之传:?头齿眩疼,根痼渐剧。疼又作?痋、月 冬。!玄应音义卷十四释!四分律第四卷疼痛之疼:?又作痋、月 冬二形,同。徒冬反。!声类 作癑。!说文:痋,动痛也。!释名:疼,痹也。下里间音腾。据玄应所释,疼为徒冬反,下里间音腾。!广韵疼有二切,一为徒冬切,定母冬韵合口一等平声;一为徒登切,定母登韵开口一等平声。玄应所释与!广韵同,反映了通摄文读为 u?和白读为?的文白两个历史层次。(!说文 无疼,其释?痋 云:?动病也。段注:?痋即疼字也。今义疼训痛。!说文 又云:?痛,病也。痛、病有相通之处,故玄应释?痋 改!说文?动病也 为?动痛也 。)疼为痋的后出字。!广雅:?疼,痛也。桂馥!说文义证 引张揖!杂字 云:?痛,痒疼也。汪维辉!东汉 隋常用词演变研究说,?疼 最早见于西汉文献,可能是西汉产生的一个口语词。?很可能疼%最初只是 痛%的一种方言变体,按那种方言的读音把它记录下来,就成了 疼%字 。4(P336 338)疼、痛在指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义上同义。+三、词的兴替与异字同词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既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同时又处在经常变化与发展之中。词义的演变不仅仅是新、旧词的替代或单纯的词义引申,而且与词形和词音的演变密切相关,有时还涉及到方言和语音的借代等因素,造成古今的异字同词。如?怕 本指?无为 。!广雅:?怕,静也。晋以后?怕 产生有?畏惧、害怕 义。,如!晋诗 卷十九!杂曲歌辞#长干曲:?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从语音上考察,?怕 可能是?怖 的借音字。考!说文 载:?怕,无为也。从心白声。段玉裁注云:?李善蒲各切,五部。徐铉曰匹白切。又葩亚切。按:匹白者,今音之转。葩亚者,用雅字为俗字之俗音也。今人所云怕惧者,乃迫之语转。检!玄应音义卷十九释!佛本行集经第十六卷?茫怖 之?怖 云:?又作悑,同。普故反。惶,怖也。经文作怕,匹白反。憺怕也。此俗音普嫁反。葩亚切亦即玄应所说普嫁反,段玉裁指出这是?用雅字为俗字之俗音也。又据!广雅载:?惶、怖&畏、恐、遽,惧也。王力在!双声叠韵的应用及流弊一文中也认为?怖 与?怕 都有?惶惧 的意义,既双声,又叠韵(?怖 和?怕 声同属滂母,又同属古韵鱼部),而且鱼部在上古很有念-a的可能,则?怕 (pa)也许就是古音的残留。5考!说文:?悑,惶也。从心,甫声。怖,悑或从布声。悑、怖异字同词,!广韵 为滂母模韵,上古为鱼部。鱼部的主元音为 a,其向中古的变化方向为后高化:a !o,但语言中有一些常用的高频词往往会在白读的影响下出现音变滞后现象,如鱼部明母模韵一等?姥 为 ma m?m m!mo m mu,?姥 的白读音没有像其文读音一样由 ma变为 mu,而是与相邻的麻韵二等 a合流,如鱼部明母麻韵二等?马 的语音演变为 m ra m#a m a ma,?姥 的白读音因滞后而合入?马 的语音演变第二阶段的 m#a 中,?嫲 就是为记此白读音所造的方言字。同样,99徐时仪:略论汉语字与词的互动?爸 为?父 的后出同义词,也是为了?父 的白读音与相邻的麻韵二等 a合流后所新造的字。悑、怖为?怕 所取代也是如此。滂母模韵的语音演变可分为 pha ph!pho phu四个阶段,滂母麻韵的语音演变可分为 phra ph#a ph a pha四个阶段,悑、怖的文读音的语音演变为 phaph!pho phu,白读音则因滞后与相邻的麻韵二等 ph#a合流,又与相邻的陌韵二等怕 phrak ph#ak ph a相近,鱼铎对转,于是借原义为?静也,无为也 的铎部字?怕 来表示。?怕 是?怖 白读音的记音字,唐代渐替代?怖 表示?害怕 义。?怕 与?怖 往往并用组成同义复词。如!敦煌变文集#妙法莲花经讲经文:?面带惊惶,心在怕怖。考!玄应音义 卷六释!妙法莲华经 第三卷?憺怕 之?怕 云:?怕,又作泊。据玄应所说,?憺怕 之?怕 又写作?泊 。又考!慧琳音义数释?憺怕 一词,多指出经文往往误将?怕 写作?泊,如卷二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五十三卷憺怕云:?上谈滥反,下普百反。!淮南子 云:憺,满也。怕,静也。经文从水作淡泊,并非也,训义别。!古今正字云憺怕二字并从心,形声字也。又在卷十五释!大宝积经 第一百十七卷?短命 一词时指出,经文中?憺、怕并从水?是笔授之士寡学,这种?用字乖错 现象?不可缄言,故在解释佛经音义时一再予以指正。由慧琳所释可知,?憺怕 之?怕 其时已多写作?泊 。段玉裁注!说文?怕 字也指出,?憺怕,俗用淡泊为之,假借也。据我们就!全唐诗所作统计,!全唐诗中?怖 出现 11次,?怕 则有 270多次,且多为?畏惧、害怕 义,可见其时?怕 已基本上替代了?怖。随着其俗音普嫁反所表的?畏惧、害怕 义为人们所习用,人们对其原所表示的?静也,无为也 义的本音普白反已不熟悉,往往以?泊 为其?静也,无为也 义的记音字,后遂约定俗成以?泊 取代了?怕 所表的?静也,无为也 义,?憺怕 也写作了?澹泊 ,又作?淡泊 ,而?怕 则成为表示?畏惧、害怕 义的常用词,读音也由滂母陌韵变为滂母麻韵。6又如暴(曝),先秦两汉时方言又称曬、晞、昲。曬后又作晒,晒为曬的换声旁字,今为曬的简化字。考扬雄!方言卷七:?膊,曬,晞,暴也。东齐及秦之西鄙言相暴僇为膊。燕之外郊朝鲜洌水之间,凡暴肉,发人之私,披牛羊之五藏,谓之膊。五谷之类,秦晋之间谓之曬,东齐北燕海岱之郊谓之晞。卷十三:?晞,燥也。又卷十:?昲、曬,干物也。扬楚通语也。郭璞注:?昲音霏,亦皆北方常语耳。或云日 票。据扬雄所释,曬、晞、昲的始见年代皆不会晚于西汉,.曬是秦晋之间方言,又与昲并为扬楚通语,晞则是东齐北燕海岱之郊方言。又据郭璞注,昲、曬在晋代已成为北方常语,或云日 票。如!述异记:?元景乘车行还,使人在中庭洗车辕,曬之。又如!世说新语 中有?曬衣 (!任诞)、?曬头 (!简傲)、?曬书 (!排调)三例,/不用?曝。!齐民要术 中,?曬 出现 22例,而?曝 有 134例。0或许由于暴(曝)除表曬义外,又有暴露义,且易与表猝急和暴虐义的暴相混,1 7而晞除表曬义外,还有燥义,故由于方言和通语间语言接触的相互渗透及融合,在表?晞 义上方言的?曬 渐进入通语,大约在南北朝,又由口语取代曝进入书面语而沿用至今。再如!说文:?撩,理也。北周庾信!梦入堂内 诗:?画眉千度拭,梳头百遍撩。罗隐!白角篦 诗:?莫言此个尖头物,几度撩人恶发来。撩、理同义并列为复音词?撩理。如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 卷十二:?其坑当中留一土心。其土心上,以香汤和净牛粪泥作莲华座,必须加意精细撩理。(18/887a)考!玄应音义 卷十四释!四分律第十三卷?撩理 之?撩 说:?力条反。!通俗文:理乱谓之撩理。又!说文 云:撩,理之也。谓撩捋整理也。今多作料量之料字也。捋音力活反。?撩 后又写作?料 ,即玄应所说?今多作料量之料字也 。如!乐府诗集#懊憹歌十二:?发乱谁料理,托侬言相思。引申则有?照料、处理 义。如南唐史虚白!钓矶立谈:望其旄纛之所指,举欣欣然而相告曰:是庶几其撩理我也。%亦可写作?料理 。如!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由于?撩 除了有?整理 义外,还有?掀起 、?挑逗 等义,随着?撩 的?掀起 、?挑逗 等义为人们所使用的频率渐大于其?整理 义,同时?料 由?估量 义亦引申而有了?审理 、?处理 义,发展至唐代?撩理 遂为?料理 所替代。?料理 一词沿用至今,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为?办100第 5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理 、?处理,如?料理家务。四、音译借词与借字记词汉字在表示外来词词义时,总是不甘于仅仅作为一个纯粹表音的符号,体现了其顽强的表意特征。有一些音译外来词在后来的词义演变中词形逐渐固定,产生意义上的联想而趋于表意,甚至成为构词的词根,反映了汉语中字与词的交互影响。如?毾登 毛 是西域一带人们对毛毯的音译词,毯可以看作毾登 毛的省略形式,?指用来铺盖或张挂的御寒或装饰的织物,又写作?炎 毛、?帛 炎、?糹 剡、?焱 毛、?菼、?緂 ,皆为记音字。一般认为?毯 字唐代始见,?实际上南北朝时?毯 字已出现。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一号墓出土文书中载有?罚毯贰拾贰张入官 ,?!8据此墓同时出土的随葬衣物疏所载,其时为嘉兴二年(418年)。?毯 自南北朝问世后,经历了与?炎 毛 并存及与?帛 炎、?糹剡 等混用的演变,后作为词根可组成壁毯、地毯、毛毯等词。9今天我们吃的?酥饼 的?酥 ,最初写作?苏,!说文 未收,王力!汉语史稿 指出其为西域 借 词,指 从 牛 奶 或 羊 奶 内 提 出 来 的 脂肪。10(P518)如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药草品第五:?譬如陶家,埏埴作器,或盛甘露蜜,或盛酪苏麻油,或盛醲饮食。考希麟!续一切经音义 卷七释!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 中?揾苏 载,?下素姑反。紫苏草也。按经揾苏%字合作 酥%。!切韵:酥,乳酪也。可见宋辽时酥的乳酪义已融入汉语中,故希麟认为?苏 字应作?酥 ,后又引申有?松脆 义和?肢体发软发麻 义。汉语中的?塔 是佛教东传后出现的外来词,梵语原文为 stupa,译作?窣堵波苏偷婆 等;巴利语为 thupa,译作?塔婆 。后?stupa 的音节缩略为?tupa,又可译作?兜婆偷婆 等,?塔 是?塔婆 之省称。11(P105)!说文新附云:?塔,西域浮屠也。郑珍!说文新附考曰:?塔字初亦止借鞈,齐、梁间乃有塔字,葛洪始收之。?据我们检佛经所载,实际上?塔 早在东汉时已出现,并可组成?宝塔 一词。如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 卷二:?佛言:复置是三千天下七宝塔。后又以其为词根而组成?塔庙、?水塔 等词。我们今天外出乘出租车说?打的 ,?的 为英语 taxi的音译?的士 的省略,在?的哥、?的姐 、?面的 、?货的 等词 中也 已成 为可 表意 的词根。12101徐时仪:略论汉语字与词的互动?汉语中的记音词虽然字无定形,但在词义演变中往往也有着形音义上错综复杂的关联。菩提萨埵本是梵语 Bodhisattva的记音,略称为菩萨。菩是草名,薩(薛)又同?蘖 ,指树木砍去后重生的枝条,亦泛指物始生。!广雅 卷一上!释诂:?櫱,始也。菩提,梵语 Bodhi的记音,意谓道、觉,指佛教彻悟的途径和境界。!广韵#模韵 薄胡切:?菩,梵言菩提,汉言王道。?#19(P81)菩是一种香草。汉郑玄注!周礼#夏官#大驭?犯軷 云?以菩刍棘柏为神主 者,孙诒让正义:?古野祭有束菩草为神主之法。20(P2585)萨埵是梵语 sattva的记音,意谓有情、众生。考!玄应音义 卷二十三释!对法论 第一卷有情:?梵言萨埵。萨,此云有。埵,此言情。故云有情,言众生者。!慧琳音义 卷二十四释!大方广菩萨十地经 萨埵:?梵语。唐云有情也。!广韵#曷韵 桑割切:?萨,释典云菩萨。菩,普也;萨,济也。能普济众生也。又可单用萨。如!法苑珠林卷二十七:?旬宿桥首,闻彼行道唱萨声,便洁斋自励。?%?萨 是?薛 分化出来的后出字。孙星衍!三教论 云:?又内典所云菩萨者,即菩薛字。!玉篇 以菩为香草,音蒲。又以蒲头有台,台上有重台,台中出黄,即蒲黄。薛者,即 櫱%省文。!尚书 云:颠木有由櫱。%皆言善心之萌芽,故亦谓之菩提。释典依声解谓普济,非也。21(P56 57)钱锺书在!译音字望文穿凿一文中指出:?清之朴学家伎亦止此,无以大过于明之道学家尔。就菩萨作为记音词的词义而言,孙星衍所说确有穿凿附会,然而汉字在表示外来词词义时,总是不甘于仅仅作为一个纯粹表音的符号,体现了其顽强的表意特征。如译自梵文 up?dhy?ya的?和尚 一词原为印度对亲教师的通称。!玄应音义卷二十一释!大菩萨藏经第三卷?邬波拕耶 说:?旧言和上,或言和阇,皆讹也。此云亲教,亦云近诵,以弟子年小,不离于师,常逐常近,受经而诵也。又言知有罪知无罪也。又卷八释!菩萨内戒经?和阇 说,和阇?或言和上,皆讹也。或言邬波弟耶夜,亦言邬波拕耶,此译云近诵。近亦逐也,小也。以其年小不离于师,常近受经而诵也,亦言亲教师也。据玄应所释,和阇、和上、和尚、郁波弟耶夜、邬波拕耶等是梵文 up?dhy?ya的不同译名,本为婆罗门教术语,用以称教导自己的老师,后来佛教用以指向弟子传授具足戒的老师,也指德高望重的出家人。玄应指出正确的音译应为邬波弟耶夜,或言邬波拕耶,言和阇、和上、和尚则讹。考!百一羯磨卷一曰:?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时俗语,非是典语。聂鸿音!番汉对音和上古汉语 一文指出汉译的?和上 (和尚)既不合于梵 文 的up?dhy?ya,也 不 合 于 巴 利 文 的up?jjh?ya。22储泰松!?和尚 的语源及其形义的演变一文推测 up?dhy?ya的俗语形式是 v?jjha,本应译成和阇或和社,但因汉语西北方音麻、阳两韵同音,所以译为?和上 、?和尚 。23由于?和尚 是得道的高僧,汉语的?上 、?尚 正有?德行高尚 义,将梵文的 up?dhy?ya译为?和尚 符合人们要求词语能明义的心理特点,体现了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内在规律,故梵文的 up?dhy?ya的汉译名?和尚 在语音上尽管不如?邬波弟耶夜 或?邬波拕耶 准确,但最终人们还是用?和尚 取而代之。因而就汉字特有的表意特性而言,菩萨又可写作菩薛,菩为香草,薛同蘖,指物始生,有萌芽义。梵语 Bodhisattva意谓大觉有情,以佛道成就102第 5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众生,记音略作菩萨,故孙星衍以?櫱 的萌芽义附会香草始生有善心之萌芽义。联绵词也是汉语发展史上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一般只是记音的单纯词,但有些词由于词义的演变或者人们在使用中有意寻找意义与其词义相关的字来记录此词等原因,造成字形随着相应词义的分化。如?俾倪 最初为一个记音词,有?偏小、不正、斜视 义,后字形随着所表词义的不同渐分化为睥睨、陴隦、壀堄、辟睨、辟倪、埤堄、隦堄等,其中作?俾倪 偏指于人的窥视动作,作?睥睨 注重于眼睛的斜视动作,作?埤堄 特指城上矮墙。又如?阿那 也是一个记音词,有?柔弱盛五、汉字的表意性和词的文化义汉语是一种语义型的语言,汉语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汉字的表意性。某个概念或词义在汉语中经人们约定俗成用某个汉字来表示后,其形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与其音、义水乳交融,在表情达意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如?三羊开泰 是羊年春节人们互致问候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又作?三阳开泰、?三阳交泰 。?三阳 为!易 八卦中的乾卦,由三阳爻构成。据!易载,农历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十一月冬至那天白昼最短,冬至后白昼渐长,一阳始生。泰卦卦形为乾下坤上,有上下交通之象,象征天地交而万物通。由复卦一阳始生至泰卦即?三阳开泰 ,象征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故人们以?三阳开泰 、?三阳交泰 为岁首称颂之语。阳、羊谐音。又据!说文:?羊,祥也。羊、祥通假,金文铭文?吉祥 多作?吉羊。羊在古人心目中为灵兽和吉祥物,故又以?三羊开泰 为农历羊年春节称颂吉祥之语。据!说文:?阳,高明也。从阜昜声。段玉裁注:?闇之反也。不言山南曰昜者,阴之解可错见也。山南曰阳,故从阜。!说文 释?阴 云:?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阜侌声。?阳 在造字之初所表仅为?山之南水之北 之意,其后在汉语词义系统中由形音义的互相关联而有?阳光 、?亢阳、?复苏、?吉祥 等义。因而,汉字与单纯表音的拼音文字不同,其在约定俗成表示某个词义之后已不仅仅是书写的符号,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体现词义的物质外壳。诚如索绪尔曾指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然而,?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在谈话中,如果有两个口说的词发音相同,他们有时就求助于书写的词来说明他们的思想。24(P47,P51)帕默尔亦认为汉字的?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而不是通过口头的词再去表示概念 。?汉字是中国通用的唯一交际工具 ,?它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25(P99)六、结?语从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字不等于词,词是语言的材料,是语言的构成要素,与思维直接联系;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不是语言的构成要素,与思维没有直接联系。文字可以记录、代表语言,是语言的辅助工具,而它本身不是语言。然而,中国传统小学研究中字与词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这实际上表明了汉语的字与词之间确有难分难舍的关联,自有其特殊之处。?汉语的词不仅仅是通过字而得到记录,而且汉语单音词的词义本身就是通过字形的分布与组合来显示,字形以整体之形或局部之差来显示词义的存在状况和发展轨迹。因此,我们可以说,汉语中的?字 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而且作为中国人观念中的一个?中心主题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体现词义的物质外壳,具有第二语言的功能。?汉字是在记录汉语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汉语的特点而形成的迄今最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符号系统。汉语是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汉语在语音上的感知单位是单音节,在语法上最小的单位语素也是单音节的。汉语的显著特征是单音成义,汉字一字代表一词组成单音词和一字代表一个词素组成复音词适应了汉语的这一特点,反映了汉语字与词相适应的内部规律。汉字没有像其他古文字那样消亡正在于其语言功能,即汉字的存在形式(方块形)与汉语基本词的存在形式(音103徐时仪:略论汉语字与词的互动节)高度的一致,意合的特点贯穿着汉语字与词的系统。在单音词占主要地位的古代,汉字与单音词相对应,以组合造字的方式繁衍新字,记录新词表达新义;在复合词占优势的现代,汉字与词素相对应,以组合词素的方式繁衍音节,记录新词表达新义。汉语在词形上的繁化或简化,在词义上的引申或假借,都在一个独立的方块字形的范围中进行。形声组字成词和单字组合成词是汉字适应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的两大转折点,也是汉字在与其他一些古老文字体系走完一段相似的历程之后继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两大重要源泉。26汉语中无论是单音词还是语素,大多是一个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而汉字作为记载其意义的符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表达其意义的语言单位。在汉语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在汉语文白转型的过程中,27汉字和词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如汉字从古至今出现了大量的异体字,这些不同的字记录的其实是同一个词,这反映了汉字系统为人们使用汉语保留的有限冗余。又如词义之间没有关联的两个词用同一个汉字来记录,这是文字孳乳滞后于词汇发展的简省表现。汉语的字和词就是这样在人们的使用中不断调整,以不影响交际、不引起歧义和力求言文一致为原则。一旦冗余和简省造成了词义的混淆,影响到交际,就需要加以调整,?!即约定以一个不致引起歧义的通用字为规范字,或创造新的汉字来分化原来的汉字,从而区分两个不同的词。因而汉语词义的发展与汉字的分化演变之间有着一种互为因果和互为促动的密切关系。研究汉语词汇必须形音义三者结合,?三者互相求 ,古形今形、古音今音、古义今义?六者互相求 ,?即既不拘泥于形而望文生训,又能从汉语词义发展与汉字分化演变的交互影响着手,探明词义演变的线索,揭示语言发展的某些规律。注释:2 本文引用佛经据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1924年刊行,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6年重印),括号内斜线前、后的数字分别为所引佛经在!大正藏中的册数和页码,a、b、c分别表示上、中、下栏。下同。唐代西北方音中?东、?登 通韵,如释定惠撰!俗流悉昙章最后一首的下阙为:?无为法性妙开通,愚迷众生隔壁聋,容龙洪舂,普劝同燃智灯。文中以?灯 叶?通、?聋、?舂。玄应所说?疼 下里间音?腾 也正印证了唐时方言中有东韵读如登韵的这种语言现象。据!贡父诗话载:?向敏中镇长安,士人不敢卖蒸饼,恐触 中%字讳也。可知其时西北方音东、蒸亦通韵。(潘悟云!说侬指出:?通摄字的不圆唇读音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读法,圆唇读法则是后来产生的。见 Journal of Chinese L inguis?tics,Vo.l 23,N o.2。)又,!玄应音义卷七释!正法华经 第二卷痋燥引!说文:?痋,动痛也。卷十八释!成实论第四卷疼痹引!说文:?疼,动痛也。+疼,痛同义组成并列复词。如东汉康孟详译!佛说兴起行经 卷上:?佛被刺已,苦痛、辛痛、疼痛、断气痛。(4/168c)三国支谦!撰集百缘经卷三:?倍复疼痛,垂欲命终。(4/216c),!王力文集第十一卷!汉语词汇史说?!论衡和!搜神记都有害怕的怕%,但是不常见。考!论衡卷二十三!四讳篇 载:?孝者怕入刑辟,刻画身体,毁伤发肤,少徳泊行,不戒慎之所致也。(刘盼遂!论衡集解,古籍出版社 1957年版第 467页)例中?怕 为?迫 的借字。.如!汉书#中山靖王胜传:?臣闻白日曬光,幽隐皆照。颜师古曰:?曬,暴也,舒也。/如!世说新语#简傲:?(王恬)乃沐头散发而出,亦不坐,仍据胡床,在中庭曬头。又!排调:?郝隆 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曬书。%0 据汪维辉!东汉 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一书推测,至迟到两晋之交(4世纪初),口语里?曬 大概已经取代了?曝。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 251页。?据!广韵,毾的中古音为吐盍切,盍韵透母入声;登 毛为都藤切,登韵端母平声。毯的中古音为吐敢切,敢韵透母。毯和毾为阳入对转,毾登 毛又省略为毯。?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说?据今人贾应逸等所考,毯%字唐代始见;而地毯%连称,要到元代。大抵合情。至今未见唐以前用毯%字的材料。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第644页。?!这些文书现藏于新疆博物馆和吐鲁番地区文物保管所。?王力!汉语词汇史指出:?塔字最初见于晋葛洪的!字苑。这个名词的产生大约在魏晋时代。并举!魏书#西域传为例。商务印书馆 1993年版第 18页。?&丽藏本!玄应音义卷三,第 44页中栏。又!中华大藏经影印金藏本!玄应音义,中华书局 1993年版第 56册第 861页中栏。大治本、石山寺、七寺、金刚寺、西方寺写卷本和!慧琳音义卷十转录亦同。?!慧琳音义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影印本第 404页。?(海山仙馆丛书本!玄应音义,丛书集成初编 739册第 152页。?)心纽为 s,月部为 at,参虞万里!孙诒让石刻成就初探,待刊。郑张尚芳!上古音系拟音薛为 s?ed,萨为 saad,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第 453页和第 508页。又承虞万里告知,日本天文本源顺编!倭名类聚抄#鹰犬具?鞴、?绁 两字下引!文选#西京赋及薛琮注,两?薛 字皆写作?薩。东京大学国语104第 5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研究室资料丛书,汲古书院版,第 413页。?#又!广韵#海韵薄亥切:?菩,!说文曰草也。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年版第 275页。!有韵 房久切:?菩,香草。又步乃切。第 323页。!德韵蒲北切:?草名。又音蒲。第 530页。?%!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书店 1989年据商务印书馆 1926年本重印,85册,第 215页。?古代汉语多为单个汉字记录的单音节词,容易造成字与词的混同,而汉字形体本身的表意性又和词义密切相联,这就使汉语的字与词难分难舍。?赵元任!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和节奏:?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字%是中心主题。!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 248页。?!汉字的篆隶演变和书写形式的变化会对一些词的音义产生影响。有些本来词形不同的词由于汉字的俗写与词形的变化,在表达原有词义的同时又成为另一词的俗写异体字。如?惚 是?惱 的讹俗字,?卸 是?郵 的讹俗字,不利于语言的交际,需要进行规范。?段玉裁!广雅疏证序:?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第2页。参考文献: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 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2?徐时仪.?帐 和?账 的形义演变考探 J.香港:中国语文通讯,总 55期,2000.3?史文磊.论?媳妇 的形成过程 J.语言科学,2008,(2).4?汪维辉.东汉 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王力.双声叠韵的应用及流弊 J.燕京大学文学年报,1937,(3).6?徐时仪.?忙 和?怕 词义演变探微 J.中国语文,2004,(2).7?徐时仪.?暴、?曬 以及?晒 的流行语义 J.修辞学习,2009,(1).8?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9?徐时仪.说?毯 J.香港:中国语文通讯,总 67期,2003.10 王力.汉语史稿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11 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 Z.北京:中华书局,2000.12 徐时仪.说?打的 J.香港:语文建设通讯,总 75期,2003.13 周祖 谟.唐五 代韵书 集存(上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 李圭甲.高丽大藏经异体字典 M.首尔:高丽大藏经研究所,2000.15 黄征.敦煌俗字典 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6 秦公、刘大新.广碑 别字 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17 孙诒让.东瓯金石志 Z.光绪九年刻本.18 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9 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0 孙诒让.周礼正义 M.北京:中华书局,1987.21 孙星衍.问字堂集#三教论(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6.22 聂鸿音.番汉对音和上古汉语 J.民族語文,2003,(2).23 储泰松.?和尚 的语源及其形义的演变 J.语言研究,2002,(1).24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5 帕默尔.语言学概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6 徐时仪.汉语的字和词 J.香港:中国语文通讯,总 54期,2000.27 徐时仪.略论汉语文白的转型 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2).A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W ordsXU Shiyi(Institute ofT raditionalChinese Ideology,ShanghaiNor mal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Abstract:Chinese is a language w ith categories of meaning.As Chinese characters are ideographs,when a concept or asense of a word is accepted through co mmon practice by people and denoted by a certain Chinese character,its shape,its sound,and itsmeaning beco me interrelated in innumerableways.The birthing and propagating ofChinese characters have an inti mate re?lationship of cause&effect and interaction to the for mation,extention,and development of theirmeanings.K ey words:Chinese language,Chinese characters,sense(s)of a word,shapes ofChinese characters,interaction,translit?eration of borrowedwords(责任编辑:陈?吉)105徐时仪:略论汉语字与词的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