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古人论学习》同步练习
一、判断题
1、道家反对文学为政治服务。()
2、墨子极力主张“与民同乐”的文学观。()
3、颜之推认为文学以词采、用典为中心,理致、气调只是辅助。()
4、齐梁文学重视“缘情”本质,讲究艺术形式的华丽。()
5、刘知几的《史通》倡导文学的实录精神。()
6、陈子昂提倡“兴寄”,要求诗歌审美意象隐含深刻的思想。()
7、李白的诗歌理论崇尚自然清新。()
8、杜甫《与元九书》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
9、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理论的提倡者。()
10、早在中唐,韩愈就提出过“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的主张。 ()
二、名词解释:
1、“诗可以兴”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以形写神”
4、虚静说
5、隐秀
6、风骨
7、“文以气为主”
8、“以意逆志”
9、“知人论世”
10、“诗可以观”
11、“诗可以群”
12、滋味
三、简述题:
1、简述刘勰“隐秀”的含义。
2、 如何理解刘勰的“风骨”?
3、陆机是如何讨论艺术构思的?
参考答案
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
1、揭示了诗歌的审美作用;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激发读者的精神情感,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兴”还反映了文学的艺术特征,可不可以兴,是诗与非诗的区别所在。
2、老子的著名命题;指最美的声音不受“有声”的制约,最美的形象不受有形的制约;揭示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即没有任何人为痕迹与作用、完全符合于自然的“道”的境界。
3、顾恺之提出;由言意关系引申出来,主要讨论绘画创作中的形神关系;基本思想是,主张神借一定的形来体现,而形又不等于神,如果拘泥于形,则不能得神,也不能传神;这种绘画中的形神论直接影响到了文学创作中的形神论。
4、虚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在思维方式上的重要特点:重内心领悟,不重思辨;虚静的基本思想是,要使技艺创造到达神化,与造化相吻合,创造者就必须排除一切主观和客观杂念对自己的干扰,使心灵洞鉴万物,深入领会万物的形象和神韵,与万物融为一体;虚静说对后世文学理论有深远影响。
5、隐指艺术意象中的意,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在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秀指艺术意象中的象,它是具体的、外露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隐秀表明,文学作品不仅要有从形象本身可以直接体会到的意义,而且要有从形象间接地联想出的意义,也就是借助于形象的暗示、象征等作用而体现出来的意义。隐和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隐秀对后世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文论命题有直接影响。
6、风侧重于情,指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以及它们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气度风貌。“骨”侧重于“理”,是言辞的内在逻辑结构和逻辑力量。骨就是由坚实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条理、严谨凝炼的言辞而产生的说服力。风与骨都牵涉到内容,只不过“风”的重点是情,即内容中的主观情志,“骨”的重点是义,即客观事义。
7、曹丕的文论观点。“气”指人的身体在禀受了自然之气以后所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对艺术学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概括。 “文以气为主”,意思是说作家根源于自然生命的精神状态、气质素养是决定文艺创作的主动因素。作家的精神气质对于创作活动的主导作用。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精神气质,在创作中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和风格。此外,不同时代的文章和文学,具有不同的气质特征。
8、孟子提出的理解诗的正确方法。意,指读者的理解和认识;志,指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作者的“志”在诗中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蕴含在艺术形象之中的,所以,要经过“逆”才能得知。“逆”是追溯和回溯的意思。“以意逆志”,就是指读者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想象、体验、理解的活动,去把握诗人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意逆志”表明孟子对文艺欣赏特征的深刻理解。
9、“知人论世”,本来是讲交友的方法,但孟子把它延伸到了读诗,由此而成为欣赏和批评文艺作品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人,论其世”。所谓知人论世,是讲要了解古人的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要了解作者,应当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及所处时代的背景和状况。知人论世说是最早的文学批评社会学方法和历史方法。
10、“观”,大体有三层意思:第一,“观”不只是观某一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状况,而且是观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理状态。第二,“观”不只是观诗所表达的客观社会生活内容,而且是观诗人在诗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和主观意图。第三,“观”不止是单纯理智上的冷静观察,更重要的是带有情感好恶的体味,从而也是对赋诗者怀抱志向、情感意愿的观照。“诗可以观”揭示了文艺的认识作用。
11、群,指的是人的社会性,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人生活在氏族血缘所决定的社会伦理关系中,并且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才能存在发展;二是在社会伦理关系中的个体都以仁为己任,自觉自愿承担社会责任,发自内心地去“爱”社会他人,与他人和谐交往。孔子所谓诗可以群,指的是诗能够培养和交流“爱人”的社会性情感,使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使人际关系和群体生活和谐协调。诗可以群揭示了文艺团结群体、促进社会发展的教化作用。
12、钟嵘提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所谓“滋味”,指文艺作品的审美感染力。所谓“味之者无极”,指真正的诗必须引起读者无尽的审美体验。“滋味”在钟嵘的文论中是衡量诗歌优劣好坏的标准。优秀的诗歌不在于它传达了某种政治伦理观念,而在于它有“滋味”。“滋味”是作者与读者相沟通的媒介。钟嵘的滋味说,是对艺术审美特征的认识,也是对诗歌艺术提出的审美要求。
三、
1、刘勰指出:“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秀是指艺术意象中的象而言,它是具体的、外露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所以要“以卓绝为巧”,隐是指艺术意象中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在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所以要“以复义为工”。隐秀的更深含义在于,它揭示出,文学作品不仅要有从形象本身可以直接体会到的意义,而且要有从形象间接地联想出的意义,也就是借助于形象的暗示、象征等作用而体现出来的意义。隐和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隐必须借秀方能体现出来,秀必须有隐含藏在其中;隐指艺术形象中的主体特征,秀指艺术形象中的客体特征。隐秀对后世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文论命题有直接影响。
2、风骨一词可以分析为两个系统:风侧重于情,指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以及它们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气度风貌。“骨”侧重于“理”,是言辞的内在逻辑结构和逻辑力量。如果说风是由充沛的主观的情怀而产生的艺术感染力,那么,骨就是由坚实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条理、严谨凝炼的言辞而产生的说服力。风与骨都牵涉到内容,只不过“风”的重点是情,即内容中的主观情志,“骨”的重点是义,即客观事义。
刘勰认为,文章的教化力量来自于“风骨”,风是情感的力量,骨是逻辑的力量。风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它的基本特征,在于明朗健康、遒劲而有力。从这个角度说,风骨是从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学精神中概括出来的。
3、首先,陆机论述了作家的玄览、虚静等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对于艺术构思的重要意义。其次,陆机生动描述了艺术构思的过程和情状,其中,“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揭示了构思过程中超越时空局限的无限丰富广阔的艺术想象,“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揭示出艺术构思过程中,作家思维活动始终与客观现实物象紧密结合,同步发展。再次,陆机十分强调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文思之通塞决定于灵感的有无,灵感犹如天机,其有无来去都非常微妙。陆机艺术构思的理论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它本身又影响着后世文论。
展开阅读全文